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低碳阴谋 >

第14部分

低碳阴谋-第14部分

小说: 低碳阴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在海外有广大的殖民地,按理说他有诸多的优势,虽然在沙特、伊拉克等地方受到美国的不断排挤,但英国凭借先天的优势抓住中东的核心国家——伊朗。
  英国先是通过支持达西获得伊朗的石油租让权,促进伊缅合作以谋求在伊朗的石油霸权。在英伊石油公司面临困境时英国政府接管了英伊石油公司,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支持英伊石油公司的发展。英国政府借英伊石油公司之手,实现了控制伊朗石油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其在伊朗的石油利益。
  但在石油霸权路上越走越深的美国和俄国岂能善罢甘休,英国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作风引起了伊朗强烈的反抗,1945年至1950年,英伊石油公司账面利润亿美元,而给伊朗的租让权使用费仅仅9000万美元。
  美国借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之际打入伊朗石油领域,英国在伊朗的石油霸权从此基本丧失。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英国煤炭工业遭受沉重打击。二战后,中东等地的廉价石油大量涌进国际能源市场,世界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改变,英国煤炭工业进一步衰退,近年来产量跌至1亿吨以下。
  1914年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许多方面仍然走在世界的前列。但这时的大英帝国只是徒有其表。
  随着英帝国失去对中东的控制权,它注定将沦为二流国家,在世界的势力范围不断收缩,为了维持其国际地位,不得不投靠美国而成为其附庸。英国,再也不可能在世界各国争霸赛上有参赛资格,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
  从英帝国的衰败中我们仍可以找到很多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英国虽然抓住了煤炭时代,但错过了石油时代。
  而紧紧抓住了石油机会的美国,至今仍是世界的头号强国。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1)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流传广泛,其精湛的艺术构思也常为人们所赞赏。
  《最后一课》在中国老百姓中应该颇具分量,它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作为热爱民族语言、热爱民族文化的例子而受到人们的称颂。
  估计我们好几代人都会对文中所讲到的 “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而发生疑问,既然法语是最美的,那中国汉语是不是排第二了呢?但相信有很多选择法语专业的人或多或少会受这篇文章的影响。
  而当我们翻开历史时,可能会被迷惑。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中世纪以来一直是广义上的德语区,直到今天阿尔萨斯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阿勒曼方言,与德语十分相近。
  当法国重新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最后一课》同样一番场景可能会再次出现,不过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曾经说德语的小朋友,他们怀着悲伤的心情与德国告别,和德语老师告别,第二天不得不接受以后课堂上只能使用法语的事实。
  可惜的是,德国没有一位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的作家写出类似的文章,在国际上我们就难以听到有人为德国鸣冤叫屈了从两个地区传统的语言习惯来看,德国人似乎更占道德优势,更有理由渲染悲情,毕竟现在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属于法国。
  而法国人为了彻底同化阿尔萨斯和洛林,在文化统治上也是比较残酷的,不比德国人更仁慈,而关键是本地居*要讲德语。为了抹去对德国的记忆,使它真正被同化,自然要求有非常规的手段。
  这段历史如果真要细究起来,仅用语言习惯还真难以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归宿。
  欧洲历史有些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说到某一地区的最终归属,可能谁也难以说清楚,它在历史上一会儿属于这方,一会儿又属于那方。
  德国和法国在领土扩张问题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阿尔萨斯一直被法国和德国争来夺去。对这两个地区的争夺也是一浓缩的德国与法国恩怨史。
  欧洲在罗马帝国时代曾经获得统一,其后查里曼帝国也短暂统一过欧洲大部,最后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公元843年把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分别是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也就是后来法国、意大利与德国的雏形。
  中法兰克的继承者光荣地实施了中国的汉代一样的“推恩令”,不是把大位传给长子,而是所有兄弟平分,这样中法兰克又分成很多小部分,这也自然让东西两强有了可乘之机,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分别抢占了洛林和普罗旺斯。
  欧洲30年战争(1618—1648年)后,《威斯特伐里亚条约》签署,战败的德国正式承认法国拥有阿尔萨斯-洛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一败涂地,双方次年缔结和约,法德边界恢复到了300年前的状况,阿尔萨斯-洛林重新被德国占有。
  1919年依据《凡尔赛和约》归还给法国;1940年又为希特勒德国兼并;1945年法国再度恢复了对两个地区的主权;今划分为默兹、摩泽尔、默尔特—摩泽尔和孚日四省。
  德法两国为什么会对这两块地情有独钟呢,为什么发生这么多恩恩怨怨?
  要真正说清这个问题,需要从地理位置及资源两个方面来说明它。对于一块不毛之地,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像法国和德国那样大动干戈的,然而阿尔萨斯和洛林如此重要,它甚至左右着两个帝国的命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2)
首先,这两块地在领土面积上不算大,但在战略地位上相当重要,这是德法两国前期不遗余力争夺的关键原因。
  莱茵河被喻为欧洲的母亲河,而阿尔萨斯与洛林位于莱茵河的西岸。如果法国占有这两个地区,则可以将莱茵河和阿登高原作为法国东部的天然屏障,可以将德国莱茵河上的交通线截断,战略上形成极大的优势。
  对于德国而言,如果占有这两个地区,这段莱茵河将可以成为自己的内河,可以轻易通过莱菌河出入大西洋,而不必与法国分享。
  到了工业革命时代,这个地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战略地位上,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与此相关的工业体系,如果获得这两个地区,对本国经济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德国来说,一旦失去,则如失去一条腿,更重要的是,法国煤炭等资源紧缺,如果失去这两个地区,对法国影响更甚,就像剪断了飞鸟的翅膀,使法国在工业化道路上不能迅速腾飞。
  工业革命后,这两块地对于德法两国的命运有深远的影响,德法两国的盛衰成败也从这两个地区的易手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在农耕文明时代,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绝对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霸主。“百年战争”中把英国的势力赶回了英伦本岛后,随后面临着哈布斯堡王朝对法国的“铁桶阵”,最后法国通过30年战争(1618-1648年)打败了哈布斯堡王朝。
  30年战争使法国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成为欧洲当之无愧的霸主,这一结果也加深了德国的分裂,难以对法国产生什么威胁。
  而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以一己之力单挑全欧洲,英国、沙俄、奥匈帝国、普鲁士德国等国家为了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在前四次战争中,都是以法国全胜而告终,最后滑铁卢战役中才使法国一代枭雄拿破仑屈服,拿破仑最后死在了圣赫勒拿岛。
  可以说,法国在整个欧洲近代史上的战绩是异常辉煌和灿烂的,数百年之中,法国都在欧洲大陆上四方征战,在拿破仑时代达到了巅峰。战争除了人力之外,最重要的是后勤,法国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使法国有强大的国力保障。
  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摆脱法国对普鲁士的控制,在俾斯麦首相“铁血政策”的推动下, 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普法战争爆发,这场大会战以法国完败、德国统一而结束。
  这场战争后,法国不仅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原料基地,这也是《最后一课》的背景,该地区人民也丧失了学习法语的权利。
  工业革命是煤炭的时代,在推动煤炭及铁矿石储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法国再也没有办法复制农业文明时代的辉煌,在深刻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法国交了一份最差的成绩单。
  在工业革命中,法国因为匮乏的煤炭资源而大为吃亏,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国家大口吃肉,而自己只能喝点汤。法国基本上就失去了与其他国家争霸的资格,法国只能局限于一个区域性的大国。
  上帝把欧洲最美的一段给了法国,法国拥有丰饶的巴黎盆地及阿基坦盆地,平原占总面积的2/3,三面环山,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使法国农业文明时代异常辉煌,但又使其在工业革命中变得先天不足。
  反观德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德国山地多,这使其煤铁资源蕴藏丰富,这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充沛的动力。通过普法战争,德国掠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在使法国严重失血的同时,却使自己如虎添翼。
  到了20世纪初期,在工业产品生产方面,德国甚至超过了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把法国远远地抛到了后面。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占16%,跃居第二位,英国则居第三位,为12%,法国则排不上号。
  一战前,普鲁士工业蒸蒸日上,经济的过分扩张使德国必然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殖民地来获得原料发展工业,并向世界倾销产品。
  当时世界殖民地已经被世界列强基本瓜分完毕,德国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取得欧洲霸权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英)的殖民地。
  20世纪初期的德国外长皮洛夫说“……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随之而来。
  一战后,德国再次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但德国仍有庞大的资源。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 想看书来

建立在石油之上的美国世界霸权(1)
185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小镇。一个叫乔治?比尔斯的人打井时发现了一些黑乎乎的东西,他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但他不想放弃任何发财的机会。于是他请美国耶鲁大学西利曼教授对这些东西进行化学分析,当这位教授通过一阵折腾,发现这个后来被称为石油的东西能够通过加热蒸馏分离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含有碳和氢的成分,其中一种就是高质量的用以发光照明的油。
  经过将近三年的准备,1858年比尔斯请德雷克上校带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钻至69英尺(约21米)时,终于获得了石油。
  像10 年前的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一样,人们蜂拥而至泰特斯维尔小镇投资,想发大财。对石油的狂热在美国一直持续了数十年,大量原油被开采,投资石油开采的资金和企业不断增加,原油开采企业从64 个猛增到2300 多个,产值从200 万美元跃至1800 万美元。到1900 年,原油产量已近1 亿桶,其中300 万桶以上供出口。
  紧接着,现代石油工业从勘探、开采、炼制加工、直到销售,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在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最初几十年里,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
  伴随美国石油工业的不断发现,出现了影响美国历史的传奇性人物——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凭借着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及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与煤炭相比,石油有先天的优越性,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开采成本,煤炭需要人深入到地下进行挖掘,而石油则只需要在地面竖一些杆和塔。石油时代正好和内燃机及发电机的发明吻合,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似乎是天意注定的,因为美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开始大规模地运用,建立了庞大的石油工业体系。这与英国油气资源的缺乏,未能首先实现石油的大规模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核武器的恐怖平衡状态事实上削弱了用军事手段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能力,为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发挥石油安全战略的影响力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石油是重中之重,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谁控制了石油霸权谁就将有主导世界的话语权。
  美国出于加强对欧洲控制、对抗苏联的需要,其全球战略基本上围绕着石油展开,但美国二战后的石油战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磕磕绊绊中不断前行。
  美国在战后的石油工业中如日中天,整个国际石油市场基本上被以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德士古、索克尼、海湾石油公司、加州标准、英伊石油公司为代表的“七姊妹”为首的国际石油公司所垄断,这“七姊妹”中,有五家是美国的。
  一战大大消耗了美国的石油资源,自从俄克拉荷马州大油田发现后,美国在1920年以前没有发现新的大型油田,这使美国不得不向海外寻找石油以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并成功从英法的势力范围——中东分得了美索不达米亚石油的部分开采权。
  随着二战不断深入,美国深刻认识到石油对美国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控制世界石油资源,通过对沙特的援助,并趁英国忙于战事,慢慢对英国在中东的石油地盘进行蚕食。

建立在石油之上的美国世界霸权(2)
当一个危重病人在生的希望与手上的一箱黄金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可能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