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尽管说-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在家里体察他人的情感都是必需的技能,能够准确地“读出”别人的感受就能与老师和同学们建立起更融洽的关系,所以男孩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并读懂他人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男孩必须先有准确的内心感触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当然,体会自己的情感和体察别人的内心世界这两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情感和理智的联系
对自己的情感的清醒认识会带来理智的思考并有助于判断、联想和行动:“我要认真准备考试了,该看书去了,不看最后一节比赛了。”或者“我可不想被学校开除,所以不和那家伙计较了,免得把事情弄麻烦了。”这是两个把情感和理智结合起来的例子。
情感的心境也会影响思想和行为,当男孩高兴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反之,在他沮丧的时候,他便会厌学或是不愿意做作业。心情影响着思想,反过来思想也影响着心情。悲观和乐观的想法总是交替出现的。
理解思想和感受之间的关系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是一种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情感技巧,当两岁大的男孩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时,显然只会发怒而不会去想道理。但当前部脑皮层(主管复杂的推理)慢慢发育起来(大约到8岁),男孩就“积攒起了”相应的推理能力。一旦认知能力和情感伴随在一起,就会有更多的让他们增长见识并做出完善决定的素材。
情感的解析
弄懂复杂的情感并把握住经历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这种能力是随着年龄和实践经验而发展的。举个例子:当米奇的爷爷因患病中断了每个星期天带他去钓鱼的时候,七岁的他尽管很失望但是也能理解,但是放在三年前他就只会感到失望和不满。事实上,在情感的意义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是复杂和多层面的。“爸爸,虽然我很生气,但是我仍然很爱你”或“尽管妈妈对我发脾气,但我知道她还是爱我的”,这样的说法就是很好的证明。(在此也可以看到情感和理智之间的密切关联。)
把握复杂的情感还要有另一方面的能力,那就是能够预料到情感之间的转换。当安全感来临时,恐惧就转化为恬适;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对立情绪可能演变成神入(从内心深处理解对方);当完成了学习计划时,焦虑可能就会被骄傲和喜悦所代替。解析这种转化需要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幼小的男孩根本不可能独自实现。但是和其他的情感技巧一样,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教会并指导男孩去掌握。为此花点时间是值得的,因为掌握辨识情感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标。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7)
驾驭情感
驾驭情感的能力是成熟的一个标志,它意味着能够认识到情绪的好坏并且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一个男孩如果一直忽视自己的情绪,就不能认真体会情感(前面的生理学知识中曾经讲到)。男孩只有具备了感觉、体察和剖析自己的情感的能力,才能驾驭、控制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到聪明的处事办法。
最终目标是化解消极情感并享受积极的情感。有效的情感驾驭意味着适时地强化、保持和控制情感。所以,能成功地抑制住愤怒的男孩,或虽然期盼着学校的晚会但仍然不放松文化学习的男孩,都是很好地驾驭了情感的男孩。
情感的“分类”
谈到分类,大家或许要问哪些是本源的情感,对这个问题,学者、心理医生和科研人员有着不同的解答。虽然很难确知新生儿的情形,但是根据儿童成长学学者(沙菲尔 1999)的推定,婴儿在两个月大甚至一个半月大的时候就能显示出兴趣、痛苦、厌恶和满足的情绪来,到7个月大时,一些基本的情感诸如愤怒、悲伤、高兴、惊讶和恐惧等会相继表现出来,而且几乎是同时具备了表达这些基本情感的能力。长到一岁以后,孩子就有了第二层级的情感能力,这包括得意、害羞、内疚和羡慕。
每个人都体验过不同类型的情感并且各种情感都表现得很鲜明。之所以在标题“情感的‘分类’”中加上引号,是因为心理学家们的“理论”定位以及各自的目的和作用有所区别。例如,实用临床心理学专家海蒂·凯杜珊(1998)就强调,接受心理治疗的孩子至少要学会表达快乐、悲伤、激动和恐惧四种情感。
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应该在种类里加上“痛苦”,“他让我感到痛苦”是一种无须科学演绎的普通经历。通常我们会本能地在腹部和胸部感觉到这种伤害(由于情感接收元),这个说法阐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和心理经历。当我仔细了解的时候,总是发现受伤害的感觉会导致恐惧感。
显然,情感的根本特征取决于年龄和个人气质等内因,随着孩子的长大,同伴的影响以及场合的规范等外因也会作用于孩子的情感特征。在本书中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男孩往往受到太多外因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看到他们的情感呈现得非常单调。
向轻视男孩情感重要性的习俗挑战
研究表明,体会并表达情感而不是掩饰或者抑制情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例如,理查兹和格罗斯(2000)对表达和抑制情感的后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他们指出,持续地强迫自己掩饰愤怒、焦急、失望等情感会使得注意力分散并损害到推理能力。
另外还有两项研究评估了隐藏强烈的好坏情感所造成的生理影响。其中一项记录了隐藏情感引发心血管系统的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在要求不隐藏情感的对比组成员身上则不存在(格罗斯和利文森 1997);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当要求被测试者极力隐藏自己的厌恶情绪时,也观察到了与以上情形类似的生理变化,接受测试的人在规定的情况下表现得不停地眨眼,而且交感神经系统活跃,同时身体(生理)活性降低,心率减慢(格罗斯和利文森 1993)。
研究结果对男孩意味着什么
研究认为,抑制和隐藏情感会影响思考、记忆和肌体健康,因此,当男孩有意使自己的情感“不外露”时,他们的身体正遭受着负面的影响。从生理角度来关注情感是很有意义的。应该特别指出,不是情感本身影响了思维和身体健康(斯伯克在《漫漫星空》中曾这样说),对睿智的思维和良好的身体健康形成阻碍的恰恰是在情感上“缺少表达”。
在过去10年中,情感表达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已经在临床上受到关注(彭尼贝克 1995;1997),同样被关注的还有情感和包括焦虑、沮丧和行为古怪等现象在内的心理紊乱之间的联系(格罗斯和曼诺兹 1995)。这些研究结论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男孩的情况,但至少促使我们去考虑阻碍情感表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了解了抑制情感和认知能力以及健康之间的联系,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抑制情感与在男孩中多发的像多动症、自闭症和自虐倾向之类的心理紊乱之间的关联。
结论
前不久,我遇见一位6岁的男孩,他在参加少年棒球联盟比赛被一次失误的投球击中了脸部,突如其来的伤害令他放声大哭,疼痛难忍之下,他跑向他的父亲。我看到他父亲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安抚着,仅仅几秒钟之后,男孩觉得“一切都好了”并止住了哭。当他父亲把他放在场边的运动员休息区时,男孩立刻跃跃欲试地想继续上场参加比赛,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看到他父亲抱起来轻摇他的时候,我深有感触。他没有听到这样的话:“拿出点男孩子样来,别哭”,“没事,根本就没受什么伤”,或“行了,回去继续比赛”,相反地,他得到了表达痛苦并获得安慰的机会。说到这里,我联想到在前来找我治疗的成年男人或男孩当中,许多人都不会哭诉也不会得到安慰,而习惯于把自己的感受深埋在心里。像8岁的鲍比,他告诉我: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有哭……11岁的米切尔,他最要好的朋友为了让他理解什么是坚强一次次地把他摔倒在柏油地面上,直到严重受伤他也没有哭。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8)
如果说情感的目的之一是表达人的基本需求,那么重视这种表达的信号就是十分重要的,这种信号理所当然地需要向能够回应并提供帮助的人发出。男孩往往会在沟通方面出现问题,因为与女孩和成人一样,男孩也需要有恰当的方式表达并调节他的情感,但是对男孩来说,表达的原则却过于苛刻,甚至可以说,要求男孩必须遵守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原则是不公平甚至不人道的。
向轻视男孩情感重要性的习俗挑战,这就会和主流文化的主旨发生冲突。这场挑战反而使家长们感到忧虑,因为他们认为让儿子因为“阳刚之气”不足而被社会拒绝,意味着对儿子的故意伤害。他们担心,如果促进儿子的情感发展,孩子就会被同伴们视作懦弱、幼稚并且女孩子气。没有人能对他们的这种直觉给出科学的根据,因为:男孩的情感非常重要,家长要做的事还很多
幸运的是,情感表达是一种很容易教会的技巧。家长以及所有成人应该懂得,要创造条件让那些能够感受和表达情感的孩子们多交流——当然也要懂得怎样帮助那些已经让情感“蒸发”了的、年龄稍大的男孩。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1)
虽然规范男孩及其行为的老一套规矩依然盛行,但是在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内心中,这些过时的观念是非常荒谬的。
——威廉姆·波拉克 《真正的男孩》
以人性化的眼光看待男孩
我最近在当地一所小学放学的时候见到了一位二年级的男孩,他正和一群同学站在学校大门口,他一看到他父亲就飞跑过去,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扑进爸爸的怀抱,孩子的渴望霎时间转化为喜悦。看到父子俩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样子,我相信他们经常这样子“打招呼”。
他们应该是没有受到我所说的同流规则的束缚的,同流规则歪曲了男子汉的概念,它要求男性不露声色,即使是正面的感情也不能表现出来。成年人往往忘记了男孩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认识不到其实男孩和女孩在心理需求方面的一致性远大于差异性,形成这种一致性的根源就是,无论男孩也好女孩也罢,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在本章中,我在阐明文化如何影响男孩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将探讨男孩内心情感活动的本质规律,还将讨论家庭内外的成长环境对男孩的影响。首先关注的就是“同流规则”,这是左右男孩情感的主要外因条件。“同流规则”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要求男孩遵守的形形色色的行为规范,另外也意味着作为规则它们又统治着男孩的内心世界。这两种含义都表明了男孩在主流文化的氛围中长大成人的困难之处。
面对很多的规则,我首先关心的是限制男孩体验和表达情感的那些。其他的也会加以探讨,但是限制体验和限制表达是两个突出的、备受关注的桎梏。本章还要讨论外因条件的力量和对“出格”(不像文化所默许的男子汉那样的)行为的惩罚以及男孩的性别特征。这一章的根本目的是要强调男孩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并且揭示了男孩的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社会条件影响的。
同流规则
“同流”也可以作为一个类别的隐喻,很贴切地代表了存在于男孩群体中的基本原则。这个词也代表了一类男孩,他们会忽然冲进厨房、书房、储藏室或车库,眼皮也不抬地打声招呼,旋即又跑得没影了,骑上单车或摩托,去破解电子游戏的下一关了。这个“同流”也可以是一群在学校或其他场合抱成一团的小男孩组成的一个小“帮派”,他们在情感表达方面互相之间很有影响力。这种“同流”体现了了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一致性,它让男孩感到很有面子、有人缘和善于交际,而且有些刺激和乐趣,但是它也制约了男孩的自主体验。
像任何社会组织一样,“同流”也有有形或无形的标准。“同流规则”扭曲了男孩需要遵守的男子汉标准,男孩们很早就学会了用这些规则来评价别人和判定自己。威廉姆·波拉克 在他的划时代著作《真正的男孩》中,把类如这种的规则比喻为“男孩密码”;金德伦和汤普森(2000)在《抚养亚当的儿子》一书中则称其为“残酷的文化”,这些都是对这个规则本质的不同说法。怎么说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正视它的存在。
虽然“同流规则”或许是让“同流”得以存在的粘合剂,但是了解并服从“同流规则”的男孩并不见得就是“同流”的成员。不管在不在“同流”中,男孩们都会认同这些规则,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假如不服从规则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他们担心自己不是真正的男孩、不够“男子汉”、将来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很神奇吧?男孩们并没有读过同一版本的“规则”,但是每人都知道“同流规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的效应,它在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一伙人与另一伙人之间流传着,而不需要一本具体形式的书来传播。男孩们之间的交往似乎很好地传授了男子汉的概念。这些规则的对错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奉为原则,将对男孩极为有害。
对“同流规则”的讨论是本书的主要任务,因为这些规则对男孩有严重的伤害性,特别是在情感表达方面。那么,这些规则具体地都有哪些呢?以下就是我从男孩和男人身上观察了解到的一些:
年幼的男孩:受伤也别哭;男孩和男孩一起玩;女孩都没出息;男孩要坚强;强壮有力才是真正的男孩;做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十岁左右的男孩:受伤也不能哭;除了比赛中得分之外任何时候都不要喜形于色;不要对他人说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