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老粗能干大事 >

第10部分

老粗能干大事-第10部分

小说: 老粗能干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广州后,林则徐首先拿“十三行”中的头目伍绍荣(又名伍浩官)问罪。此人因与英商勾结走私鸦片大发横财,已成巨富。林则徐审讯此人时,他以为钱可通天,有钱无所不能,所以对林则徐说:“愿以家私报效”,就是行贿。林则徐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伍绍荣吓得魂不附体,片刻不敢怠慢地向英商传达了钦差大人限期缴烟和“具结”的命令。     
  不久,林则徐又外商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最后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0多万斤,于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给了英国侵略者沉重打击,揭开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光辉篇章。     
  林则徐深刻地认识到,不管做人还是做事; 敢于亮明自己的态度,坚持原则很重要。其实,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仅不会得罪人,人们反而更加敬重你。老粗就是如此,坚持原则,不循私情,敢于发火,自然能成大事。     
虹桥书吧。  
第30节:办事下手狠,敢于下重手       
  办事下手狠,敢于下重手     
  生活中很多人做事,虽然看准了,却不敢下手,即便下手,也是心慈手软。老粗做事看准了就下手,而且又准又狠;而且有至死方休的气势。朱元璋就是老粗办事敢于下重手的代表人物。     
  朱元璋“刚猛治国”的作风是他最大的特色,他一生都信奉“乱世用重典”的思想。     
  历史上,为了维护统治,杀不服从自己的人,杀反对自己的人,杀开国功臣的皇帝不少,如勾践,刘邦,赵匡胤,但像朱元璋杀那么干净彻底,杀得一个不留,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之事。     
  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在戎马生涯中学了不少历史知识,他深知功臣对于国家稳定的危害。史学家赵翼评价朱元璋道:“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赵翼的这种评价虽有过激之处,却指出了朱元璋的本性。正因为办事下手狠,敢于下重手,大明的社稷才固若金汤。     
  我们来看看他下手狠,敢于下重手的办事风格。     
  朱元璋在清除威胁皇权势力的过程中,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残酷的,光被杀身死的人就有几万。     
  朱元璋首先拿胡惟庸开刀,胡惟庸当时是丞相……他是靠李善长的推荐当上丞相的,是个精于拍马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都是定远人),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提携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说:“帝以(胡)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他自恃与李善长关系非同一般,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全然不知道自己死期已近。     
  胡惟庸的专断独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甚明显。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觉得大权旁落,朱元璋想,此人精于算计,不灭掉他,大明的江山就会受到威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     
  洪武二十三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又升级为“谋反”。朱元璋唆使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无中生有地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串通谋反。     
  有了虚构的证据后,朱元璋才下命令,他说:“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实质上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人同时被杀,李善长时年已经是七十七岁的人了,赐死给予全尸,算是朱元璋对这位功臣的酬劳。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顿时,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株连蔓延达数年之久。     
  接下来的蓝玉案让朱元璋的老粗本性更加锋芒。蓝玉人称常胜将军。洪武二十年升为大将军,两年后进封谅国公。皇恩浩荡之下,蓝玉忘乎所以,骄横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将权对皇权的威胁,萌生了铲除之心。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朱元璋以此为由,对武将势力大肆绞杀,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为了显得名正言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逆臣录》,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通过“胡蓝案”,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朱元璋试图以此来通过巩固自己的皇位,使大明江山传祚无穷。     
  老粗做事只管达到目标,没有效果的话不说;没有效果的事不做;该下手就下手;该撤就撤。     
  做事有要狠,不是说在做事过程中为达到目的而使用不光明的手段,而是做事时先下手为强的胆略,行动前深谋远虑的眼光。如果留心观察一下那些优秀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做事多谋善决,雷厉风行,想得到做得到,从不落人之后,从不拖泥带水。也只有这样做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     
※虹※桥※书※吧※BOOK。  
第31节:做事敢赌一把       
  做事敢赌一把     
  十赌九输,是说赌博的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最后是输的,只有一个人赢。赌博从来就是一项高风险的游戏,无数的人在赌博中输得倾家荡产一败涂地。     
  但历史上也有极少数幸运儿在人生的赌局中常赌常胜,他们与命运的赌博中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唐末枭雄朱温就是一个善于用赌博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目的的人,他的赌技之高让人咋舌。     
  唐末时期,朱温出生于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县)午沟里,父亲是乡下的一个穷教书先生,一家人生活过得很清苦。在他们兄弟三人都未成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生存,朱温的母亲只好给人家织布,两个哥哥放牛种田,朱温放猪。     
  朱温是一个粗人,大字不认一箩筐,但他却是一个什么都敢赌的人,天不怕地不怕,他的赌性不但体现在赌钱上,还体现在战场上、重大事情的决策上。     
  朱温本是黄巢的部下,当他看见黄巢大势已去时,马上背叛黄巢投靠了唐朝。朝廷派他与晋王李克用共同对付黄巢,朱温却又起了其它的野心,他想借黄巢的军队削弱李克用的力量,让自己成为势力最大的军阀。     
  机会不久就来了,黄巢派部将孟绝海引兵攻打李克用。     
  孟绝海是黄巢的一员大将,作战勇敢,曾屡败唐军。朱温却想,等孟绝海的兵来了,一定要设法把李克用哄出去试试刀,否则,若是叫自己上阵,那可就惨了。“赌”的萌芽已经萌发。     
  于是,晋王李克用在大帐商议对敌策略的时候,朱温故意用激将法,果真这个方法奏效了。李克用勃然大怒,告诫说即使随便拣一个瘦弱不堪的出战,擒孟绝海,都是易如反掌的事。     
  朱温见晋王已经被自己圈定在了自己的赌局中了,心里暗喜。      
  朱温真的找到李克用的十三太保,面对第十三个太保飞虎将军李存孝故意用“胡虏”这个蔑称来激怒他。     
  于是新一轮的赌局就从李存孝身上开始了。     
  朱温说:“这一个病汉,若能活捉得孟绝海来,臣愿与他赌一把。”     
  晋王笑笑说:“赌甚么?”朱温说:“李存孝若拿得孟绝海,俺情愿把腰间玉带输与他。”     
  说完之后,李存孝下楼,披挂上马,出河中府去叫战。飞虎将军李存孝的名号可不是图有虚名的。在赌期之前,李存孝果真带来了孟绝海的人头。     
  这一次朱温在表面是虽然是输了,但在这场赌局中,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赢家,他通过这次的赌,让自己的军队处于安息的状态,而借别人之手,削弱了对手的势力。这场小赌注的赌局一箭双雕。     
  “赌性”让朱温无所顾忌,一往如前。同样,在现在的社会,“赌”也是大企业家们淘到第一桶金子的法宝。     
  在胡润的中国《褔布斯》排行榜中,30岁的徐明以近30亿的资产浮出水面,名列第18位,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富翁。     
  徐明的第一桶金是在吃透了政策的前提下,敢于大胆出击,赌一把的结果。他当时在庄河做虾生意,庄河是中国对虾出口最大的基地。如果要搞出口,有一个许可证的问题,意思就是说谁拿到许可证谁就赢得了出口的机会。但是当时在这个出口许可证要求上,就是生虾出口要许可证。     
  徐明研究规定后,马上抓住了漏洞,政策上只规定生虾要许可证,没有规定熟虾出口要许可证,何不发展熟虾出口呢。于是,徐明抓住了这个历史的契机,勇敢的赌了一把。他成功了,大批的熟虾运出国处去。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赌让他赚得了第一桶金,成就了事业的辉煌。     
  老粗敢赌的做事作风尤其值得文化人学习; 文化人保守、现实、谨慎,不敢赌一把。大凡敢赌之人,都是敢做敢当之士。说话掷地有声,做事地动山摇,赌的本色便是永不言悔。赌者之勇,更是凡人所不能及。自己战胜自己,死里逃生,绝少有惊恐之色,都是一身豪勇,冲过了这一道关,将会比常人多几倍机敏。     
  赌者是智者和勇者的完美结合,二者不可分离。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办事敢险中求胜       
  办事敢险中求胜     
  要说办事敢冒险,在险向中求胜,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韩信的井陉关之战。     
  汉高祖三年八月,韩信平定魏国后,九月,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胜挥兵东攻阏与,又一举击败代军,杀代国主将相国夏说,赵国的传统友好邻邦——代国,被韩信攻克,斩断赵国一臂!      
  韩信连续征服魏、代两国,一时汉军全线军心大振,楚汉战争的局势出现向刘邦方面逆转的端倪。如果韩信再接再厉,乘胜攻下赵国,项羽集团就会被置于危险境地。      
  然而,就在韩信一路过关斩将,攻城拔寨,节节逼近赵国的西大门——井陉关之际,刘邦的荥阳主战场却遭到项羽一波又一波的凌厉围剿。刘邦寄以厚望的英布军,连连告急,兵力吃紧。刘邦无奈,只得紧急抽调韩信攻赵的大部分精兵,投入荥阳主战场,仅为韩信留下不到三万新招的士兵。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领这三万多人马,进攻赵国。赵王急忙调集二十万军队,聚集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     
  井陉是一条极其险狭的山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无法列队通过。要是不用计谋,不用巧攻,是不能取胜的。      
  十月的一天,韩信率领的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宿营。半夜里,韩信传令,挑选了二千名轻骑兵,发给他们每人一面红旗,要他们从小道悄悄摸上山去,然后依靠山势隐蔽起来,并告诉他们说:“明天双方交战时,我军佯装败退,赵军看到我军败退,一定会倾剿而出,追逐我军。你们的任务,就是乘这个机会,飞奔到赵军营垒,拔掉他们的旗帜,插上发给你们的红旗。”     
  韩信交待完毕,又转过身吩咐副将,说:“先让士卒们吃一点食物,等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好!”将领们虽然这样答应着,但谁都不大相信能够战胜。因为赵军的兵力相当于汉军的十倍,汉军怎么可能在短短的时辰内击垮赵军呢?      
  韩信派走了二千轻骑,又对余下的军官说:“敌强我弱,要是硬拼我们必死无疑。我们先引诱赵军离开井陉口,然后派兵迅速占领,在山上插满红旗,赵军看到满山的红旗一定会以为我军力量庞大,顿时惊恐作乱,作鸟兽散。到时,我们再打他个落花流水。”     
  将官听了,这才恍然大悟,顿时信心倍增。韩信又说:“赵军已经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在他们没有发现我军主将的旗帜和仪仗的时候,是不会轻易出营攻击我先锋部队的。”于是当即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开出井陉狭道,背靠绵蔓水,摆开阵势。     
  赵军将士远远望见,都忍不住笑了。他们笑韩信幼稚无知,竟布设了“背水阵”……兵法上一般忌讳布“背水阵”,以免给自己造成绝境。     
  天亮以后,韩信下令竖起主将旗帜,排出仪仗,大吹大擂地往井陉口方向冲去。赵军见了,果然打开营垒,蜂拥而出,攻击汉军。双方戈来戟去,弓开箭飞,厮杀了半晌。韩信按事先计划,命令兵卒抛弃旗帜战鼓,假装败退,奔回河边阵地固守。他们准备了充足的弓箭,万箭齐发,令对方再难前进一步。     
  赵军杀了一阵,见一时难以拿下,就没有再强攻,他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折兵回营,准备重新布署后再一举围歼汉军。可他们万万没料到,自己的营垒早已被汉军占领,上面全插上了红旗。原来,韩信半夜里派出的2千轻骑,见赵军倾巢而出追逐汉军,便一下子冲入赵军营垒,毫不费力地拔去赵旗,插上了汉军的红旗。赵军士卒见营垒被汉军占领,一下子惊慌失措,军心大乱,许多人立刻丢了盔甲和兵戈到处乱逃,任凭将领们呼喊威吓,始终止不住溃散。最后,在汉军前后夹击下,赵军全军覆没。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