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接纳孩子(升级版) >

第6部分

接纳孩子(升级版)-第6部分

小说: 接纳孩子(升级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缺少亲情关爱,因此把对感情的需求转化为对物质的贪得无厌。

    两三岁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称之为“偷”,因为他们没有这个严重的道德概念。他们还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对于“别人”以及“别人的感受”都缺乏清晰的认识,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凡是我看见的就是我的,凡是我拿到的就是我的,凡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曾经有人这样风趣地诠释3岁小儿的心态。批评他们没有用,只能让他们感觉自己坏,却不知道坏在哪里。我们成年人需要耐心地、反复地向他们解说,“我的”和“别人的”之间的差别,带动孩子用交换、轮流的方式学会分享,并且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怎样尊重他人的物权、怎样征求他人意见:“我想玩这个,可以吗?”(成年人在动孩子东西的时候,首先征求孩子意见。)

    5岁的孩子大概已经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是他忍不住,成年人批评他,他只有用撒谎来逃脱。这仍然无关乎道德,而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本能在起作用。你们只是简单地告诉他这是“坏、偷”,他也就将自己归为“坏、偷”那一类了,并没有获得更正这个行为的动力和技巧。

    我不太清楚你们平时跟孩子的交流如何。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你们是否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花时间跟他在一起玩、交谈?是否每天都向他表达你们对他无条件的爱,让他感觉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当他做一个“乖”宝宝的时候,你们有没有给他足够的关注和赞赏?抑或是只有当他犯错误的时候,你们才给他特别的关注?如果是后者,那么孩子的确感到必须保持他的这个“坏习惯”,因为这是得到你们关注的唯一途径。无论好关注(拥抱、亲吻、温情、关爱、玩耍、共度时光)还是坏关注(批评、斥责、打骂、体罚),只要是关注,孩子就会不择手段地去获取。哪种行为能够引起父母激烈的反应,哪种行为就会被延续下来,屡教不改。

    你说孩子对物质的欲望很强烈,同时又很小气,这都是没有得到父母充足关爱的表现。一个孩子(或者成人)如果从亲人那里索求不到足够的爱,会转而从物质(商品、食物、金钱、酒精、毒品)那里寻求安慰,因为这些东西永远不会拒绝他,不会斥骂、指责、刁难他。然而它们却也永远不会爱他,不能给他作为人来说最需要、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因此给他的满足感也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他需要不断地“拿”(吃、喝、吸、挣)来填补心灵的空白,只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填充人类精神上的黑洞。

    我建议你先淡化对孩子拿别人东西这个行为的反应和关注,不要把目光紧紧盯在他做错了什么,更不要绞尽脑汁跟他对着干。如果发现他拿了别人东西,就淡淡地跟他说:“你知道这不是你的,应该还回去。你是一个懂道理的孩子,妈妈相信你有能力做正确的事情。”

    还建议你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尤其是感情方面。多跟孩子在一起,陪伴他、倾听他、理解他、接纳他、支持他。一旦孩子在感情方面获得了充分的满足,他就不会对物质方面表现过分强烈的欲望。
不要当着孩子表扬其他孩子
    孩子今年12岁,女孩。她似乎很反感我们在她面前表扬其他的孩子。

    今天我谈起她的好朋友妞妞,说听妞妞妈妈说妞妞在家一直坚持帮妈妈刷碗,而且干得非常仔细,碗刷完后不仅放得整整齐齐,还把水盆擦拭得干干净净。她听完后很是不屑,对我们说:“哼,妞妞的妈妈就爱炫耀自己的孩子。”转而对她的爸爸说:“我妈妈经常表扬过去我喜欢的朋友,弄得我现在都不喜欢他们了。”我和老公听了她的话,给她讲了很多道理,但她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想请教一下专家,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好孩子的工作,抑或是我们这样做的确不妥?

    来信中,缺乏两条很重要的信息,一条是你们在女儿面前表扬其他孩子的动机,另外一条是你和丈夫“给她讲了很多道理”,都讲了些什么。孩子的话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你“经常表扬”她的朋友,令她十分反感。反感到什么地步呢?她以惩罚她自己来抗拒你们的这种良苦用心:不惜丢掉自己的朋友。

    我想,你给她讲的道理,跟你表扬其他孩子的动机是相关联的。也许你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以他人做榜样,激励你女儿向别人学习乃至看齐,也做一个值得其他妈妈拿去教育她们孩子的模范。当妞妞妈貌似“顺便”地提了提妞妞的先进事迹时,你并没有顺便地听听,而是十分在意,甚至可能觉得有些懊恼,你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没有这么光辉的举动给你们脸上增光?于是你讲给女儿听,本希望她能因此而“求上进”,没想到适得其反。

    也许,你可以设身处地地从你女儿的角度出发,来看一看这件事:妈妈总在自己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好,是不是她觉得我这个女儿不够好?既然她不喜欢我,那她干吗不去给别人当妈呢?或者干脆找个她看得上的孩子给她当女儿?在妈妈眼里,别人的孩子都是完美的,自己的孩子却一无是处。妈妈夸赞的那几个孩子,那么优秀,衬托着我的缺陷,我感到无地自容,没法继续跟她们平等相处。那我不跟这些人做朋友了,我去找比我更差劲的人做朋友吧,免得我总是抬不起头来。

    在我看来,剥夺一个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最迅捷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当着她的面夸奖别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你大概还记得,孩子小的时候,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之一,就是妈妈抱别的孩子。当看到妈妈对别的孩子亲热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感到嫉妒和愤怒,大哭大叫,一定要妈妈来抱自己,我们俗称这叫做“气怀”。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道理是一样的,妈妈不赏识自己,却赏识其他孩子,这让孩子感到非常绝望。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妈妈不爱自己,而孩子最努力做的事情,就是争取父母的认可和接纳。当正面的努力不起作用时,他们只能通过负面的努力来排除让父母不接纳自己的因素,比如疏远那些你们认为优秀的孩子。

    我劝你们把目光从别人家孩子身上收回来,多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多看到她的优点并给予慷慨的赞赏和鼓励。只有当孩子觉得努力能够收到成效时,他们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去继续努力。如果你们希望孩子帮助你们做家事,与其拿别人说事儿,不如直接跟孩子商量,让她选择和决定她愿意怎样帮助你们。另外,与其让别人做你孩子的榜样,不如你们自己直接做她的榜样,更有益于她的健康发展。
捍卫孩子的安全感(1)
1米1花1书1库1 ;www。7mihua。com
    那天和一群比我大的成年人一起讨论问题,他们中有很多人的孩子肯定都已经上了小学了。说到信任,有人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外有一个父亲将自己的孩子放在树上,告诉他“跳下来,有爸爸接着呢”,孩子想也没想就跳下来了。事实上,爸爸并没有接孩子。孩子小摔了一下。第二次,同样爸爸许诺会接孩子,孩子犹豫了一会儿才跳下来,爸爸仍没有接。孩子又小摔了一下。第三次,爸爸费了好半天劲才说服孩子跳下来,这次爸爸接住了孩子。爸爸就是想告诉孩子这个社会上的人并不都是可以信任的,当然第三次是想让孩子知道世界上还是有好人。

    那个人一边说我就一边在心里琢磨,怎么才能让他了解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等他一讲完,我立马就把自己想好的东西说给大家听。无奈功底太不深厚,理不服人,立马遭到所有人的攻击。“让孩子意识到社会的险恶性是对的呀。”唉,无奈。

    成年人惯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还堂而皇之地打着幌子。

    我发现一些父母抱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险恶的,我不能总让孩子过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是必须表现得像社会上的人一样,给他点苦头吃,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但是,不要忘记了,爸爸妈妈绝对不等同于社会上的陌生人。孩子从我们这里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我们是孩子的底线和靠山。无论孩子受到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只要我们的怀抱是温暖的,他就能够积攒足够的勇气同命运抗争。相反,如果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冷漠、拒绝和斥责,他就会丧失生活的信念。的确,孩子也许会受到别人的欺负,但是陌生人对孩子的打击,不会造成深重的伤害,甚至都比不上父母的一个恶眼色。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最能伤害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最爱的人。孩子爱我们,我们不能对他凶,因为他会受伤。孩子不爱陌生人,陌生人怎样凶也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关于这个话题,我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的后记里,做了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妨摘抄一部分:

    的确,我也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既然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我给孩子爱和自由,让他发展个性,将来他怎么能够适应社会?社会上哪有那么多的爱和自由?谁会尊重他的个性?与其让他将来受打击,不如让他现在就习惯!

    我想,这些家长可能把自己作为父母这个具体角色,和“社会”这个笼统的概念,混为一谈了。父母和社会,不是一个概念。父母不是社会,社会也不是父母。父母给孩子的,和社会给孩子的,不是同样的东西。反之,孩子对父母的需求,和对社会的需求,也不是同样的东西。

    儿童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认可和接纳。他们在青春期前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父母无条件的爱、认可和接纳,能赋予孩子足够的内心力量,让他无条件地爱自己、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建立正面的、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坚实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捍卫孩子的安全感(2)
    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长大后,坦然地面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之处,坦然地接受环境与自己的差异,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矛盾,与“社会”这个庞大的概念和平相处。

    当儿童天性与所处环境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举足轻重。

    如果父母接纳、支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你是优秀的,我们相信这不是你的错,我们永远爱你。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孩子就不会否认自我、压抑自我,他依然快乐地接受自己,自由地发展自己,健康地成长。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是无能为力的,不必被动地任人宰割,只要积极地想办法,就能摆脱困境。将来他遇到困难和阻碍,也会对自己负责,一方面平静地看待自己和环境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主动着手改变现状。

    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而是站在“社会”这一方,批评、指责、纠正孩子,对孩子说:“人家都那么好,怎么就你不行?你怎么这么差劲?你让我们丢脸!你给我们找麻烦!”并且强迫孩子去“适应”环境,孩子就会觉得“这都是我的错,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值得生存”!强行的压制和修理,会让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也会让他们积存愤怒和怨恨,导致他们将来仇视社会,做出更加叛逆的举动。由于父母强迫他们压抑自己的天性、放弃个性、顺从环境、变得跟其他人都一样,将来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要么认为“这都是我的错”,要么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错”,要么怀才不遇、愤愤不平,要么感觉无能为力,不能对自己负责。

    如果父母不伤害孩子,“社会”就很难伤害孩子。想一想吧,能够伤害我们的,都是我们最爱的人。我们不爱的人,无法伤害我们。

    我在各种场合下多次强调,孩子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100%无条件的接纳。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尊重、倾听、鼓励和支持。如果孩子能够确认,无论他是什么样子,父母都一成不变地爱着他,那么他就获得了最牢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能够确认,父母永远鼓励他自由地探索世界、接受他的独立性、支持他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获得了最坚实的自信心。这是所有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美好的礼物,一生享用不尽。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