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渔夫与管理学 >

第16部分

渔夫与管理学-第16部分

小说: 渔夫与管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会试图去控制什么,他只是爱着,无怨无悔地爱着,不求回报地爱着。所谓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绝不是放弃管理,而是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于是,他就这样进入了最完美的管理境界,他在倾听生命的成长,他的内心充满了母性的光辉。他是那样爱着,以致于他全然忘记了自我。
  你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高明的管理者?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说,他们几乎全都被人忘记了。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追问,我也可以找出几位。
  在中国古代,每论及管理之道,人们就会联想起尧舜。管理意味着爱,上古时期的尧帝和舜帝用自己的管理实践印证了这一管理学的真谛,以致于尧舜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管理者典范。在他们的后面,夏朝的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文王和姜尚,都是人们敬佩的楷模。
  西汉有两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皇帝,一个是汉文帝,一个是汉武帝。汉文帝刘桓登基之前,因为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乱政,弄得天下一片混乱、危机四伏。汉文帝像一个慈爱的孕妇那样管理着这个千疮百孔的王国,不久之后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那时候,吏治清明,民风淳朴,社会繁荣稳定。据说,经过汉文帝和他的儿子汉景帝两代人的治理,粮食丰收得连全国的仓库都储存不了,只能在院子里露天堆放;金库里也是长期堆满了钱币,以致于连串钱的皮绳子都朽坏了。然而,这么多的财富却被他们的继承者汉武帝挥霍一空,并导致西汉的衰落。历史学家们总是醉心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开疆拓土,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位皇帝的穷奢极欲和凶残暴虐。
  

第四个问题(2)
宋朝也有两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皇帝,一个是宋仁宗,一个是宋徽宗。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大宋王国是一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国家,却生存了319年,比它前面的唐朝、后面的明朝和清朝的生存时间更长。尤其是宋仁宗时期,堪称是中国5000年文化史的颠峰,寇准、梅尧臣、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依次闪亮登场,一时间群星璀璨,盛况空前。可以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大宋王国也肯定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现在,大宋王国的管理绩效仍然是现代管理学无法解释的奇迹。公元1068年,也就是宋仁宗去世5年之后,就像汉武帝当年重用桑弘羊变法一样,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结果遭到司马光的坚决反对。公元1102年,宋徽宗又启用蔡京变法,并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
  汉武帝与宋徽宗,虽然一个尚武、一个尚文,但他们的穷奢极欲却是惊人地相似。至于桑弘羊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搞计划经济。从历史上看,只要管理当局能够奉行“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市场经济就会像春天的田野一样生意盎然、百花争春——与之相反,凡是搞计划经济的变法都会让国家惨遭衰败的厄运。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个问题
  第五个问题:他们说,《易经》里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以致于人们在读懂《易经》之后能够理解阴阳万物、能够知晓过去未来。是这样的吗?如果是这样,又如何去使用它呢?
  他们是谁?连老子都不谈论《易经》,他们为什么热中于谈论《易经》?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坦率地讲,我只是粗略地翻看过《易经》。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易经》的精义之所在。据说,能够看懂《易经》的人们大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人显得聪明机巧,第二个层次的人则缄默不语。我之所以不愿意研究《易经》,是因为我不愿意成为一个卖弄机巧的人。我想,也许我还没有到研究《易经》的时候吧?
  我相信《易经》里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我也相信每一个生命和物体中都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从一粒沙里可以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可以发现天堂,天地之间存在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它的整体。所以,一滴海水就包含了海洋的全部知识,一棵树苗就包含了生命的全部知识。你也是天地之间的一个存在,你也包含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知识。
  那些知识就隐藏在每一个存在的暗示之中。谁来解读这些暗示呢?人生的存在是属于你的,你必须亲自来解读这些暗示。当年,周文王在羑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见诸文字记录的监狱——被商纣王拘禁了整整7年,那是一段多么孤独而又漫长的岁月啊,周文王在苦难中解读着自己的人生、解读着生命中那些莫名其妙的暗示,最后竟然演绎出一部博大精深的《易经》。
  1000个读者眼里有1000个孙悟空,但只有一个孙悟空是对的。如果你错了,你就不可能看到那个正确的孙悟空。《易经》也是如此——如果你能够从《易经》中看到周文王,就意味着你真正看懂了《易经》。问题是,如果你连自己都看不懂,你怎么能够看懂周文王呢?
  当你看懂了自己,你才可能看懂周文王、看懂《易经》。当你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世界是你的一面镜子,《易经》是你的一面镜子,所以,不要利用《易经》来投机取巧,当你试图利用《易经》来投机取巧的时候,你只能从《易经》里看到错误的信息。
  《易经》里包含了整个宇宙,你的生命也包含了整个宇宙,你就是一部《易经》。当年周文王能够从生命中演绎出《易经》,你也可以。所以,我关心的不是《易经》,我只关心我的悟性。
  怎样去悟呢?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进入你的生命就行。生命并不是一个难题,它是一个要被体验的奥秘。它之所以变成了一个难题,是因为你没有进入它的存在。你进入得越深,你就越宁静。当你在宁静中看到那些暗示的时候,你就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读懂了它们。
  所以,重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确的人,而不是机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个问题
  第六个问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最时髦的口号,但这个口号很让人疑惑。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呢?
  什么是“以人为本”呢?首先你得理解真实的人性,在人性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以人为本”。真实的人性就是人的原生态,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原生态需要。在企业生活中,员工的原生态需要就是希望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这样,他们就能够享受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视为压力和负担。这样,他们就能够快乐地成长,并最终成为一个个艺术家类型的工作者。
  快乐成长是人的原生态需要,只有那些“放下自我,立地成佛”的管理者才能理解这种需要,才能给予员工们真正需要的那些帮助,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与之相反,那些追求自我实现的管理者却只能利用员工,不可能真正地“以人为本”。在他们眼里,所谓“以人为本”其实是如何利用别人的弱点(例如虚荣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他们做市场营销的时候大喊“以人为本”,其实关心的是怎样更有效地榨取顾客的金钱。当他们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大喊“以人为本”,其实关心的是怎样更有效地榨取员工的劳动力。
  《人力资本》的主编孙虹钢告诉我说,“以人为本”甚至成了公司裁员的理由。很多著名企业的CEO,即便因为自己的无能而裁员,也会说裁员是“以人为本”的行为,因为这样可以让留下来的员工们保住饭碗……然而,如果还有节约成本的需要,他们还会继续裁员。所谓“以人为本”在他们眼里无非是一个骗人的幌子。
  

第七个问题
  第七个问题:老板总是希望员工们对自己、对企业无条件地忠诚。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CEO杰克?韦尔奇也有类似论调。可是,我们真的应该对老板和企业继续保持愚忠吗?
  谁在对老板和企业保持愚忠?如果这个老板只是在利用你,你怎么会对他愚忠呢?傻瓜才会对这样的老板愚忠呢!
  事情的真相是,在这样的企业里,老板在利用员工,员工也在利用老板和企业,他们都在追求自我实现,都在利用对方。老板在假装关怀员工,员工在假装忠诚于企业,没有真正的“以人为本”,也没有可笑的愚忠,只有相互利用。唯一的区别在于,通常老板比较强势一些。
  所以,在老板们那里,员工的忠诚度始终是一个难题。《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图书之所以受到老板们的热捧,是因为他们试图借助这些图书的说辞,来教化他们的那些员工。
  我在全国巡回讲学,有很多老板问到同一个问题:“如何加强员工的忠诚度建设?”我回答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无非是让我帮你更有效地去糊弄你的员工吧?”然而,没有一个老板勇于承认这个事实。我以为,对于这些老板而言,真正需要思考的难题是:员工为什么会忠诚于你?
  我们已经知道,现代管理学起源于员工偷懒。偷懒者在工作中没成就感,但在领薪水时有成就感。这样,职场就成了老板和员工搏弈的竞技场。长期搏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为此感到疲惫。多么荒唐啊,职场本来应该是人们快乐成长的花园,结果却成了彼此折磨的地狱。
  有人说,在这个搏弈的年代,忠诚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可是,一棵小草懂得忠诚,一棵花树也懂得忠诚,它们忠诚于自己的生命,以致于它们神采奕奕、青春焕发。和它们一样,每一个人类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原生态,忠诚于自己热爱的那份工作。这样,职场中的每个人都在享受那份工作、享受那种创造的乐趣。
  所以,最高明的管理就是让员工们恢复他们的原生态,以创造者的身份投入到他们热爱的工作中去。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是搏弈的双方,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手,而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朋友。至于搏弈,作为一种蠢人的游戏,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去吧!
  当然,你可能不容易找到这样理想的老板和企业。但是,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原生态,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热爱的那份工作。如果你不能在富丽堂皇的花园里生长,你也可以在荒野上和山谷里扎根。哪怕是在贫瘠的山头上,你也应该让自己的花朵尽情地开放。
  

第八个问题
  第八个问题:你一直都在宣扬“人之初,性本善”,原生态就是你说的“性本善”吗?
  “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文理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却在现代社会遭到了质疑。为什么?因为达尔文主义出现了,物竞天择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友悌,竞争成了人类活动的主题。想想看,忙于竞争的人们怎么会有闲工夫与人为善呢?在这个竞争的年代,表达善意成了一种公关技巧,而那种真正的发自人们内心的天然的善意被忽略、甚至被否定了。
  现在,人类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赢得竞争”这个焦点问题上。求职的人们在竞争。工作的人们在竞争。企业与企业在竞争。在这个竞争环境中,谁会抛下自己的利益于不顾、去追求什么善意呢?
  雷锋曾经是中国人热爱和学习的榜样。但现在,人们却不能理解他当年的所作所为。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像雷锋那样默默无闻做好事的人,简直就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大傻瓜。与雷锋有同样遭遇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孔繁森。
  我想,雷锋和孔繁森之所以愿意奉献,一定是他们从自己的奉献之中感受到了某种生命存在的意义。于是,他们奉献并快乐着,无怨无悔……如果不是这样,那他们就是受虐狂,根本不值得我们学习。
  很少有人能够理解雷锋和孔繁森,就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一样。1993年,在新加坡广播局与中央电视台联手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决赛的辩题就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主张“人性本善”的正方、还是主张“人性本恶”的反方,事实上都没有弄懂什么是真正的人性。
  当人类动摇了“人性本善”的人文理念之后,人类就陷入了混乱之中。这就像管理学中那个著名的《手表定理》一样:有一只手表的人知道现在是几点钟,有两只手表的人则无法确定。如果人们不去核对当地的标准时间,那么所有手表和时钟都会指向一个奇怪的方向,致使人们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混乱之中。
  每个时区的标准时间是一致的,错误的手表指针千奇百怪。机器运行的正常状态是一致的,不正常状态千奇百怪。人体的健康状态是一致的,不健康状态千奇百怪。人类的幸福状态是一致的,不幸福状态千奇百怪。同样地,人性的善意是一致的,恶念却千奇百怪。只有正确地理解和相信“人性本善”,才能让人们从那种莫名其妙的混乱中解放出来。
  一位权威的新闻工作者对我说:“我不知道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但我相信人性本私。”我告诉他,人类有两种私,一种是需要,另一种是欲望。人之初的这个私,指的就是原生态的需要,就像花儿需要阳光、树苗需要土壤、庄稼需要雨水一样天经地义的需要。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说的就是人的原生态,当然也包括原生态的需要和原生态所有的生命特质。除了人之外,所有的生命都保持着它们的原生态,它们是美丽的。它们有需要,但它们没有欲望。只有人有欲望,只有人会远离他们的原生态,于是也就有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混乱、痛苦和罪恶。
  西方人说,人是有原罪的。这话不对,人之初的那些孩子有什么罪?他们是那样天真无邪,像伊甸园里无忧无虑的亚当和夏娃一样天真无邪,他们有什么罪?最初,亚当和夏娃是没有罪的,当他们偷吃了禁果之后,罪就出现了。他们偷吃的那个禁果,有人把它称为智慧果,但这种称谓是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