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沉思录-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和波斯纳通过调研总结了领导力的五大实践,第一项就是以身作则,在以行动体现共同价值观上树立榜样。人们判断领导者是否真正倡导某种价值观,主要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领导者的“行”必须与“言”一致。
加德纳指出:伟大的领导者的故事和体现之间可以互相强化,比如马丁?路德?金讲述的故事就在自己的行动中得到了体现。“更有甚者,如果故事和体现能够像在梦中一样融合或者混合——就像是诗人威廉姆?巴特勒?叶芝所说的,你无法把舞者和舞蹈区分开来——那就是领导力天才的闪现。”
修炼六:当老师
曾经长期担任财富500强公司美敦力CEO的乔治,从商界退休之后成为了哈佛商学院教授。他说:“我认为领导和教导紧密相连。CEO总是要教导周围的人,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领导者。领导一个全球性的大企业——比如美敦力,现在有38;000员工——需要培养很多领导者,在公司上下有数以百计的领导者,才能让公司成功。这就要求你教导他人,帮助他人培养更好的领导者。培养其他人当领导者,比你自己当领导者更为重要。”
导论:在大师指引下沉思领导力(11)
这也是蒂奇强调“教导型组织”的原因。他说:领导者教的可能是简单的事情,比如这周应该优先做什么工作,也可能是复杂的事情,比如如何做出正确决策,但是不管什么事情,领导者都是通过教让思想和价值得以传递。“因此,在组织中的任何层级上,一个人要想成为领导者,必须是一个老师。如果你不是在教别人,你就不是在领导。就是这么简单。”
蒂奇亲眼目睹而且亲自协助了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发动变革。他把韦尔奇的成功归结为韦尔奇把通用电气打造成了“教导型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不仅领导者在教,而且每个人都在教;不仅每个人都在教,而且每个人都在学。当然,CEO是最大的老师。
领导者要当老师,也要当学习者。这不仅是说领导者要学了再教,更是说领导者通过教来学习。库泽斯转述了德鲁克讲过的一个故事,关于德鲁克在银行工作时的第一个经理。每周,他的经理会和他一起坐下来,把自己知道的尽力教给他。德鲁克说:我不知道谁从中学得更多,是我还是经理。
库泽斯说:“我早期的一位导师问我,学习某事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是经验,尝试它。他说,学习某事的最佳方法是教别人。我认为这是个伟大的洞见。教别人可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最好的老师都是自己在持续不断地学习的人。”
圣吉认为老师是领导者的主要角色之一,教的并不是如何形成愿景,而是如何促进每一个人学习,帮助组织的每一个人培养对于系统的理解能力。圣吉指出,领导者能够在四个层次影响人们对现实状况的看法:事件、趋势、系统结构和目的故事。许多领导者把重心放在了事件和趋势上面,因此其组织面对现实,只是反应,最多是顺应,很少是在开创。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把中心放在目的和系统结构这两个层次上,并教导组织中的所有人也这么做。
马奇对自己的定位是老师,同样认为领导者要当老师:“我认为经理人应该创造一个让员工和其他经理人学习的环境。经理人还应该有这样的信念——尽管对于经理人来说很难——成功是来自他们学生的成功,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修炼七: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箴言。德鲁克认为,自我管理首先来自于认识自己。要问自己: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的做事方式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跟德鲁克一样,本尼斯说:成为领导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这“意味着把你是谁和你想成为谁,跟周围的世界认为你是谁和想要你成为谁区分开来”。有人很早就开始了这一过程,有人也许刚刚开始,但是开始得早或者晚影响不大,因为在本尼斯看来,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是终生的过程。
本尼斯的名著《成为领导者》一书的中心假设就是:领导者是那些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人。这是指:第一,他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如何取长补短。第二,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如何对别人沟通自己想要什么,以获得别人的合作和支持。第三,他们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乔治指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顾问委员会的75名成员在推荐领导者需要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时,他们的选择几乎一模一样——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可以帮助你找到正确的角色,增强自信心,表里如一,建立跟他人的联系,取长补短。如果没有自我认知,就容易追求外在的成功,而非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人。。 最好的txt下载网
导论:在大师指引下沉思领导力(12)
乔治和自己的研究团队访谈了125名乔治所定义的“真诚领导者”,发现了成为真诚领导者的“秘诀”:成功的领导力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要求忠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回答是什么激励他们领导时,真诚领导者异口同声地说,他们通过理解自己的故事而获得激励。他们的故事使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专注于自己的真北”。
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一个关键是认识自己的个人愿景。在你的人生中,持续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是我真正在意的?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不是说你会得到一个最终答案,而是要始终在问这个问题。
克林顿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聪明的总统之一。但是他没有能够取得更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有能够认识自己。现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大卫?格根给四任美国总统当过顾问,跟克林顿一起亲密工作过。格根观察发现:“我感觉克林顿的核心问题是:他的内心没有一个明确的指针。他拥有360度的视角,却没有一个坚定的真北。他的内心不够强大……他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总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视角来定义自己。这让他变成了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人,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似乎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给人一种忽强忽弱的感觉。”加德纳对克林顿的评价与之类似:“克林顿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讲的故事非常精彩。但是他讲了太多的故事,人们不清楚他究竟相信哪一个。”
修炼八:成为自己
本尼斯说:“归根到底,成为领导者和成为你自己是同义词。就是那么简单,也就是那么困难。”本尼斯倡导自己塑造自己,成为自己的作者。“那么,成为领导者,你必须成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生活的塑造者。”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社会的产物,家庭、朋友、学校和社会告诉我们该如何行事,“但是,人们是在自己决定如何行事的那一刻开始成为领导者的。”
成为自己首先要知道方向在哪里,要有目的感。乔治说:领导者首先要问自己:“为了什么目的领导?”许多相当领导的人没有想过目的,他们想到的只是领导一个组织带来的权力、特权和金钱上的回报。要发现你的目的,你首先需要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的热情,认识你深层次的动机。达到目的、实现梦想需要激情。
只有目的和梦想还不够,领导者还必须要能够激动人心地沟通这个梦想,激励人们为这个梦想而兴奋,加入实现梦想的漫长旅途。库泽斯和波斯纳指出,他们的研究发现,发挥了自己最佳领导力的人们,都无一例外对自己当时领导的项目充满激情。激情是传染性的,领导者用自身对愿景的激情点燃了追随者的激情。乔治说:如果你相信工作的内在价值,对工作充满动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你就对目的有了热情。如果现在的工作不能激励你,那么你该考虑换个位置,换个工作,或者换家公司。“毕竟人生苦短,你不想把时间耗费在梦游人生上。”
成为自己还意味着坚持自己的本色。乔治指出:领导者各色各样,想要模仿所谓的领导力特质清单的人注定要失败。“我知道这一点,因为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我试过。那样做不能成功。”最好的领导人独立自主,充满主见。如果对其他人的欲望过于敏感,很可能会夹在对立的利益之间而动弹不得,或者轻易地偏离自己的轨道,或者因为怕冒犯他人而无法做出艰难决定。乔治说:“我对我教导的人们的建议很简单:做你自己。”
导论:在大师指引下沉思领导力(13)
成为自己还意味着坚持原则,意味着你按照自己认同的身份行事,即使这不一定带来有利的后果。马奇在斯坦福大学长期用经典文学作品来教领导力,《堂吉诃德》是他最喜爱的“教材”之一。马奇认为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堂吉诃德所说的:“我知道我是谁。”他为自己选择了游侠骑士的身份,然后一直努力地“成为自己”。堂吉诃德按照自己认同的身份行事:“在这种情形下,一个骑士会怎么做?那么我就那么做。”
马奇不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但是提倡领导者向堂吉诃德学习:“这是一种态度,表明一个人并不因为期待好的结果才做出伟大的行动。你做出伟大的行动,因为对你那样的人是适当之举。这样的愿景有它的局限,但是对于伟大的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
领导力的修炼就是人生的修炼
其实,领导力的修炼也就是人生的修炼:密切联系他人、从失败中学习、反思、思考、言而且行、教而且学、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这就是人生的八项修炼。
大师们认同这一点:修炼领导力就是修炼自己的人生。乔治说,培养自己提出的五种领导力品质,“回报不仅是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人,而是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马奇指出:“领导力的基本难题——成为、作为、面对和评价领导者所涉及的种种复杂情形——并非领导力所独有。它们是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人生的重要难题的回响。”圣吉认为这也是儒家传统。他在《第五项修炼》(修订版)中说孔子说过:“要成为一个领导者,你首先要成为一个人。”
六、领导力的文化差异
放之四海而皆准?
古人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这些西方领导力大师的思想,有许多的确是普遍成立的道理,也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领导实践。领导力在本质层面的东西,在东西方并无根本的不同。这大概也是一些领导力大师,大胆宣称自己的发现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因吧。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极客和怪杰》中,本尼斯及其合作者在界定了四种领导力品质后断言:“一旦我们界定了这些基本的领导力品质,我们就意识到:这些是在一切的文化和情境下的领导力品质。它们就是支撑和定义领导者的特质,不仅是在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而且是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公共舞台,每一个商业舞台。”
然而,我们必须要承认文化差异。在《跨越文化浪潮》一书中,来自欧洲的两位管理大师冯?特姆彭纳斯和查尔斯?汉普顿…特纳已经雄辩地论证:由于跨文化的差异,不存在一种最好的管理和领导方式。在库泽斯和波斯纳对领导力品质进行的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
既然领导力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而领导者和追随者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而且这种关系也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也可以大胆地断言:在领导力的领域,我们应该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声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法。
美国内部的跨文化差异的例子
马奇曾经举了一个车祸的例子,来说明组织的有效性问题。我想借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文化差异不仅存在不同国家之间,即使在一个国家之内,也存在重大的文化差异。马奇说,如果发生了一起导致数人受伤的车祸,你在美国的不同地方会看到不同的景象。 。。
导论:在大师指引下沉思领导力(14)
? 如果车祸发生在佛蒙特州,住在旁边房子里的人会继续给自己的花园浇水,不想干预别人的生活。车祸的伤者会继续躺在地上,不过其隐私不会受到打扰。
? 如果车祸发生在佛罗里达,人们会站在四周,抹着眼泪安慰伤者,告诉伤者他们为发生这样的事情感到难过。
? 如果是在纽约,人们和伤者之间会大吵大闹,争论到底是谁的过失。
? 如果是在加州,人们会和护理人员一起到现场,带着最先进的设备,还会有一个公共心理治疗师来抚慰伤者的精神创伤。
? 如果是在爱荷华州,在警察赶来之前,附近的居民已经用自己的车把伤者送往最近的医院,而且邻居们已经在清洁街道。
假设你正好在现场,试图有效领导对这次车祸的处理,那么在美国这五个不同的州,你不可能采取同一种领导方式。
东西方以及亚洲内部文化差异的例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们思考重大问题时,必须考虑到文化的因素。2008年10月我和“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谈到中国的毒牛奶事件,有过如下的对话。
科特勒:“在日本,如果一家公司的总裁遇到丢脸的事情,有时会剖腹自杀。羞耻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羞耻在中国是个大问题吗? ”
刘澜:“不,我们有不同的文化。”
科特勒:“如果羞耻感不起作用,那么罪疚感呢?”
刘澜:“说不准。罪疚感更多是在西方文化中。”
科特勒:“那么面子呢?面子问题在你们的文化中也不明显吗?”
刘澜:“面子是我们的文化。不过面子问题主要发生在认识的人之间,比如朋友之间和社区之中。” 【以上这一段对话缩进排楷体】
在这段对话中,科特勒试图通过中国文化跟日本的“耻感文化”和西方的“罪感文化”的不同,来理解毒牛奶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企业家该怎样对待。中国是什么文化?学者李泽厚曾经概括为“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