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粮食战争 >

第3部分

粮食战争-第3部分

小说: 粮食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定价权。这意味着,任何国家,如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都难逃被这些粮商鱼肉之苦。 虽然米价已涨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但泰国商务部长萨苏万还预言米价将很快触及每吨1000美元,当人们期待着价格能爬到每吨1000美元时,谁会愿意以750美元的价格出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令人担忧的世界人口增长
公元1世纪,综合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资料分析,全世界的人口约有3亿。1500年后,人口增长至5亿。 今天,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加在一起,占到世界人口的1/3。而在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也一向是人口大国。资料证实,公元1650年,印度的人口达到了1亿,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当时的人口也有7000万以上,位居第二。然而才过了100年,即1750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口猛增至亿,排位第一,而印度退居第二,但也达到亿这一前所未有的人口数字。 1900年,全球拥有16亿人口。经历了被称为“人口爆炸”的20世纪,今天世界人口更是激增至65亿之巨(见表1…1)。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发表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来自158个国家及国际性、地区性组织的1500名代表(其中有11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达成了以下共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的三大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表1…1   世界人口加速增长史  1800年 1940年 1960年 1974年 1987年 1999年  (140年后) (20年后) (14年后) (13年后) (12年后)  10亿 20亿 30亿 40亿 50亿 60亿 在这里,人口问题被列为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解决的三大矛盾之一,足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见表1…2和图1…2)。  表1…2   世界人口增长预测  2013年   2028年   2050年     70亿    80亿   93亿   图1…2   世界人口增长 而按照生态学专家从全球植物的总产量估计,地球只能养活80亿人口。也就是说,从读者写此书之日算起,人口仍以目前的速度暴增,不到20年,人类食物的收获和消费的平衡将被打破,全球性的食品短缺和粮荒便会不可避免地爆发。即便富裕、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得勒紧裤子过日子,忍饥挨饿的现象也将时有发生,更不用说贫困、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了。 由于富裕、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身难保,因而贫困、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将不易获得援手和救济。 人口增长也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亿立方米,其中以上为海洋咸水,地球淡水的总量为亿立方米,只占全球总水量的约,其中3/4是在南、北极的冰帽和冰川中。因此,人类易于利用的淡水约占全部淡水的20%左右。而直接能取用的河、湖淡水仅占全部淡水的,可见能供人类直接利用且易于取得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某些国家某些地区,对水的需求量已达到本地区供应能力的极限。公元前一人一天耗水12L,中世纪增加到20~40L,18世纪增加到60L,当前欧美一些大城市每人每天耗水达500L,每年人均耗水超过104立方米,每年消耗水资源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资源的使用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用水总量接近3万亿立方米,目前许多地区缺水问题十分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104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仅为2693立方米,居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之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疲弱的美元也吃粮
2008年,当粮食危机来临时,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粮食不仅是农业问题,还是能源问题,更是金融问题。一系列的数据表明,疲弱的美元正在和人类争吃着粮食。商务部国际商报国际商务交流中心主任何伟文表示:“因为美元全球下跌,粮食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这样它容易受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从而增加风险。” 2008年7月,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指数同比下跌了(见图1…3),与此同时,玉米价格上涨了,大米价格则猛增了。在国际市场上,粮食大都以美元为单位记价,因此,美元的下跌,必定引发全球范围内粮价的上涨。美国似乎也意识到美元下跌对国际粮价的负面影响,所以美国政要反复在不同的场合强调同一个观点。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说:“我对于美元的观点没有改变,强势美元依然符合我们国家的利益,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的时期。”  美国政府表示,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保持美元强势地位,给世界粮价降降温,但结果依然是竹篮打水。 图1…3   美元指数走势 对此,何伟文表示:“美元对此次粮食危机难辞其咎。但是美国,虽然讲强势美元政策,我们看到,讲归讲,讲完了以后它有行动吗?并没有。美元还是这样跌,所以这不得不考虑是不是美元的下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自己利益的需要。因为美元的下跌,第一可以为全世界对美元资产买单,第二可以推动它的出口,扶持它的制造业。” 如果我们把世界比做一个大食堂,美元就是唯一能买到粮食的货币。为了买到粮食,所有的国家都努力挣美元、换美元。而随着美元这张绿色纸片的涨涨跌跌,大家钱包里的钱也是忽多忽少。 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告诉记者:“比如说,如果美联储认为它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那么它就会提高利率;如果美联储提高利率,又使得美元出现了反弹,那么就会使得无论什么产品的价格都有可能出现下跌。下跌的时候呢,又会带来危机。”统计显示,美元每下跌一个百分点,会使该时期的粮价相应升高一个百分点,而我们的钱包也在美元的震荡中时轻时重。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讲,美元也像山姆大叔的大口,正毫不客气地吞食着世界粮食。 从各国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来看,首先,美元持续走软加剧了粮食价格上涨。美联储应对次级债危机的货币政策客观上吹大了金融市场的泡沫,粮食产品成为投资者规避通涨风险的首选。其次,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产投资和投机对食品投资形成了“挤出效应”,食品投资被“挤出”势必影响到供给水平。再次,一些经济体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做法导致货币发行数量膨胀,信贷和投资规模猛增,耕地大规模改作城市用地,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世界发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员却有另一种不同的看法:“首屈一指的是货币原因。”他的回答开门见山,“次贷危机使得大量资金失去了房地产这个重要的流入市场,并导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为了防止状况进一步恶化并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前景依然不容乐观,以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也是动荡不断,因此大量注资‘走投无路’,只能投奔商品市场。作为商品市场的‘重要成员’,粮食的价格被抬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历史上,粮食供求不止一次发生波动,但是如2007年一般的全球性价格上涨,却不多见。2007年12月,芝加哥小麦、玉米和大豆月均期货价格分别达到每吨美元、美元和美元。 与粮食供应短缺同时出现的,是美元大幅贬值。自2002年以来,美元已经贬值超过30%,2007年,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进一步加速。 而在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中,除了美国外,欧元、澳元、巴西雷亚尔等货币都非常坚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以美元结算的农产品价格上升。除了农产品以外,2007年国际所有大宗商品市场几乎都出现全面上涨行情。生物燃料的发展,更是打通了石油和粮食之间的价格通道。 “目前的供应缺口,并不足以支撑如此高的价位。”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说,“根据历史经验,每逢美元贬值的周期出现,粮食一定会涨价,并且一些国际机构也会发布一些导向性的数据,来促使粮食涨幅高于美元贬值幅度,以促进农业增加生产。” 2007年12月,在2008年小麦播种面积可能上涨的预期推动下,芝加哥小麦期货从历史高位小幅下滑。但随即美国农业部发布预计,称冬小麦播种面积远远低于分析师的估计,小麦期货重新上扬。 大量出口粮食的美国是本轮涨价中最大的受益国,2007年,美国农场纯利润达到870亿美元,比10年前上涨了50%。但是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的报告称,美国自己的小麦库存也在2008年降到60年来的最 低点。 “重要的原因在于商业炒作。”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教授李全根说,世界粮食缺口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世界粮食贸易量已经多年来稳定在亿吨左右的水平,人口增长速度也相对稳定,而这一轮的粮食上涨周期呈现从期货到现货、各大粮食品种交替领涨的情况,显然与各路资本炒作有关。 相比有色金属等品种,粮食的需求稳定,价格也相对低廉,因此颇受投机者青睐。罗杰斯、巴菲特等相继宣布,大量买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期货合约。各大投行也众口一辞,唱多农产品。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1月的3个月时间里,芝加哥大豆投机持仓由6万张左右,增加到超过万张,大部分买多。 “供求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紧张程度并不支持如此高的价格。”丁一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许多数据都已经说明,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紧张程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严重。然而,受利益驱使,使得这种并不严重的紧张关系吸引了大量游资,抬高了价格,从而放大了‘紧张效应’,造成了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十分紧张的假象。反过来,这种假象又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入,进一步抬高了价格。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也使粮食价格上涨到如今的地步。”
  

粮食是怎么“吃”人的
曾几何时,中国就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政治格言,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它时刻提醒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是多么的重要,13亿人每天都要吃饭。其实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粮食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经济问题,人需要吃粮食,而“粮食问题”有时也是会“吃”人的,饥饿导致的战乱和亡国的案例,历史上并不少见。 在这次粮价飙升的过程中,美洲地区最穷的国家—海地,因为粮食危机发生暴力骚乱和抗议活动,海地首相因为无法收拾残局,黯然地被赶下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说:“海地的例子就是在20年前,海地每年产大米数是17万吨,可以满足这个国家95%的需要,但是在1995年海地向美国敞开了大米贸易之后,海地本地的大米被美国的大米所替代,因为美国的大米比它本地的大米便宜一半。” 海地有330万人吃不饱饭。农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0%。海地每年缺粮大约45万吨,国际援助8~9万吨。从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到仰仗大米进口,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周立认为:“因为农民认为种粮食不划算、种大米不划算,所以他们就纷纷离开他们的土地,到城市中去谋生。而当大米的贸易一直持续下去,到了例如现在海地有3/4的大米是来自于美国,当粮食价格上涨以后,这些国家的穷人就买不起大米了,因此海地就会发生社会的###。” 2006年5月海地总统普雷瓦尔就任时曾表示:要建立起海地的农业体系,提高海地农产品产量。但是从目前来看,他的愿望落空了。周立说:“当美国愿意用经过补贴的低价格的粮食,去援助亚非拉的贫困小国的时候,这些国家是接受和欢迎美国这样的援助的,但这样的援助会给本国粮食生产者带来一个巨大冲击,因为他们的粮食卖不出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美国的粮食生产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生产体系的一个替代。当这种替代发生几年之后,这些小农纷纷就不再生产粮食,因为生产粮食不能给他们带来收益了,他们就会转做美国所需要的经济作物,比如香蕉、香料,还有咖啡豆等。”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发展中国家在无力与发达国家比拼财力,对本国农民给予补贴,又承担着高额国际债务的情况下,不得不让出本国农产品市场。 2006年7月3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文章,批评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题目是《好年景时农场主仍从补贴中受益》,文章以马里兰州的一个农场主为例,说他2005年种植的1500英亩玉米获得丰收,出售玉米收入达50万美元,但联邦政府仍支付了75 000美元的补贴。这笔钱来自于美国农业部的贷款差额支付项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处处长凯文?霍金斯说:“在自由市场的花言巧语和强调公平竞技场优点的背后,铁的事实是,一些世界上最穷的农民被迫进入与工业国家的财政部而不是北部农场主的竞争。”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告诉记者:“从乌拉圭回合,从多哈回合,从我们最近几年看到的所有的谈判,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价格的谈判。那么农产品价格的谈判为什么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的焦点呢?因为发达国家对农产品是补贴的,而且它的补贴幅度非常大,欧盟的一头牛获得的补贴比发展中国家一个穷人一年的生活费还要高。但是当它得到补贴之后,它的价格就可以低于发展中国家供给他们的价格而在国际市场上倾销。所以,这就会使发展中国家很多粮农在外来的压力之下、在进口廉价产品的压力之下破产。” 欧盟的一头牛获得的补贴比发展中国家一个穷人一年的生活费还要高。但是当它获得补贴之后,它的价格就可以低于发展中国家供给他们的价格而在国际市场上倾销,发达国家每年的农业补贴可以让4100万头牛坐头等舱机位环游世界次。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的信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