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天下-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该有用吧,当然现在还不是我们讲究市场份额或者赢利的时候。”
第一财经:还有几年你要开始在香港大规模开店?
“一年左右吧,我们要开到20家店左右。”
一旦在香港稳住阵脚,黄光裕的目标将直指东南亚市场。
“一旦我们开始实施走出香港的策略,假如顺利的话,速度就相当于在天津之后再开发第二个城市。”
1999年,国美首次走出北京,进入天津市场。在那里,它一举击溃当地十大商家的联合抵制,并在5年内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在黄光裕眼中,今天的香港好比1987年国美的北京大本营。
“我们计划是这样,但那时候也要看老天给不给我们机会。”
管理为王
黄光裕认为,企业不是某一个人做成的,企业是个团队,靠的是大家的合作。
伴随着国美规模的迅速膨胀,黄光裕开始频繁调整管理构架。2002年10月,国美迎来了它进入全国扩张以来最大的一次机构重组:黄光裕将国美的采购与销售业务彻底分离,同时将销售网络南北分治,形成A、B两套相对独立、彼此竞争的经营体系。然而,不到半年时间,国美又将南北分治的片区再次合并,但采购和销售分离的制度被保留下来。
黄光裕:顺水推舟的先行者(5)
第一财经:你在2002年的时候曾经把国美分成南北两个大区,后来很快又做了调整,当初是怎么考虑的?
“A、B分区实际上就是调整企业管理幅度的问题。因为当时意识到下一步的企业管理幅度会很大,我们要减小管理幅度,将采购与销售分离就是一种改变管理模式的尝试。最后又结束这种尝试,是因为它并不能够真正全面地解决管理幅度问题,信息不能共享可能是一个最大的原因。”
第一财经:你觉得没有成功,管理上最大的教训有哪些方面呢?
“两个方面吧,一个是我们企业在管理这种流程和解决方案上还是不够流畅,不够科学,另外一个就是人的意识和素质问题,这一点应该说是很关键的,员工的执行力和执行意识普遍都比较差。”
第一财经:那你采取的把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彻底分开,让它们变成两个系统的方法,是一个很早就有的想法,还是在实践中发现不这么做不行?
“在实践当中发现的,应该说是在这两三年才形成的。”
第一财经:采购和销售不分开时有什么弊端呢?
“做事不能够很精细,主观意识比较强。比如一个采购员进完货,他可以定价,可以定销售模式。这其中就有很多弊病,比如货是我进的,卖得不好的话,我就可以隐瞒不说,这样对企业确实是不太好。现在营销和采购分离之后,应该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对销售部门来说,他没有压力,货不是我采购来的,我要求的是获取较高的利润,以销售额为第一目的。对采购人员来说,他不能再隐瞒很多行为和缺陷了,这样从价格上、从选购商品上,为了不让销售系统提出更多的问题来否定自己的业绩,他们在采购的过程中,就会更注意,要求也会更高。”
第一财经:现在采取的是哪种管理思路?是通过非常严格的制度把每个环节卡死,然后按体系来走,还是留给各个环节相当大的空间,让他们去创造性地发展?你更倾向于哪种?
“我们的管理理念是行政、流程这些环节力求稳定,涉及经营方案,我们应保持最灵敏的应变能力和最高的灵活度。这是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财经:你好像没有在大学里受过系统企业管理的训练,基本上是自己从一线做起来的。那么你觉得这样的经历,对你发展壮大企业会有哪些障碍,会不会让你觉得很难逾越?还是反倒让你觉得没有包袱,可以很自由地去做?
“从初期来讲应该是好事,没什么条条框框,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为一种障碍。”
第一财经:现在国美的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和国美一起成长起来的,你会不会找一些空降兵来变换一下成分,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还是以内部培养为主吧,因为零售业这个行业,特别是在中国,它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模式。现在请一个空降兵来,他只能是来了以后先融入,先学会国美这一套,才有资格去评论体系的好坏。”
2004年6月,黄光裕历经两年多的资本运作,终于让国美电器在香港借壳上市。如今他以13亿美元的身价,成为2004年福布斯中国排行榜上排名第二的富豪。
第一财经:可能现在有的人会说:国美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把东西打折往外卖嘛!除了表面上把商品打折销售之外,你觉得还有哪几样东西是非常关键的?
“实际上一个企业能够走很多年,而且能够比较平稳地发展,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比如当时设立了怎样的企业目标和中间怎么去调整这个目标,是不是与时俱进,管理是不是到位,是不是跟国际接轨,能不能给厂家和消费者以安全感和希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给消费者安全感是最重要的。把国美当成一份事业去做,还要好上加好地去做。我想综合定位不同,造就的结果也会不同。”
孙为民:与新国美抗衡(1)
实际上我们最看中的是内部的管控,所以我觉得现在零售业的核心,一个是规模化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集约化的管理,这两条一定要平衡好。——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为民
孙为民简介:1963年出生于新疆。1981年至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学历;1988年至1998年在南京理工大学执教;1998年进入苏宁电器任总经理助理;2004年6月至今,任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并为北京苏宁、陕西苏宁和深圳苏宁3家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是中国3C(家电、电脑、通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截至2007年10月1日,苏宁电器在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600家连锁店,员工人数达90000多名。
“它可能比我们大,但它未必就能比我们强。”
作为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的老二,苏宁的一举一动也时时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国美和永乐的合并、店铺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苏宁也加紧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步伐。
轻装前进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孙为民依然能够轻松上阵,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企业,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2006年,中国家电连锁业风云突变。当年11月22日,维持多年的国美、苏宁、永乐三足鼎立之势最终被打破。家电连锁业老大国美和老三永乐正式合并,在北京宣布成立新国美集团,至此,这个涉及52亿多港币的中国家电连锁业最大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面对国美、永乐的强强联手,老二苏宁怕还是不怕呢?
“它可能比我们大,但它未必就能比我们强,我们这么多年的发展了,从来没有感觉到我们是个弱者。”
国美、永乐并购事件始于2006年6月底,当时有传闻说国美欲乘胜出击并购苏宁。对此,有媒体报道,一向温文尔雅的孙为民语出惊人,说苏宁和国美永远是天敌。
“大一统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的、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东西,所以对这个事情我们根本就不会予以认同。”
第一财经:如果国美出的钱足够多,比如给你溢价一倍以上,苏宁会卖吗?
“我想肯定是不会的,不管未来的情况是什么样子,我们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企业,我们也完全能够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根据美林证券的研究数据,原来国美在全国家电零售市场上的占有率约为9%,而并购永乐之后,其市场占有率将上升到14%以上。以两家公司2005年的财务数据计算,国美和永乐合并以后,年销售额近650亿元人民币,店面数量达625家。而苏宁的年销售额为397亿元人民币,店面数量为363家。如果再加上2006年新增的销售额和店铺数量,差距可能更大。
新国美集团成立当天即宣布,2007年门店数量计划突破1000家,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净利润达到23亿元。原永乐董事长、现任新国美集团总裁陈晓更是高调宣布,如果销售不达标,他就自动下台。
面对新国美咄咄逼人的态势,苏宁总裁孙为民却显得相当轻松,他甚至觉得对手不是更强了,而是更弱了。
“至少我感觉到,投资主体完全相同的店,区间距离隔得很近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耗,如果说它愿意用这种方式,进一步地维持,那就相当于跑步一样,到底是轻装前进好,还是背着个包袱跑好呢?如果对手愿意背一个包袱跟我跑,那我也不在意,反正我是能够轻装前进,一门心思往前跑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孙为民:与新国美抗衡(2)
成竹在胸
价格竞争是永恒的,但是所有的价格竞争,只要它是想赚钱的,那么所有的价格竞争就都是理性的。
实际上永乐在与国美商量并购事宜时,也同时与苏宁接触过,因此早在媒体公布国美永乐将要合并之前,苏宁就已经对局势有了自己的判断。
第一财经:其实现在香港的证券监管部门已经批准了国美和永乐的合并,现在这件事算尘埃落定了。我们好奇的是,你能不能比较直接地告诉我们,在这之前永乐试探过要跟苏宁走到一起吗?
“它要跟别人进行合并,我想它也会做这种询价吧,因为永乐也是上市公司,这种行为也是一种程序性的东西。”
第一财经:你们也没有采取任何动作,完全就是静观其变?
“我们并不是没有采取任何举措,静观其变,但是可能有些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也要进行测算,在运行上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些相关的问题。”
从苏宁的发展来看,至今没有做过并购,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开店扩张。孙为民算了一笔账,目前苏宁开一家新店的成本大约是800万,如果每年开100家店,大约需要8亿元,而如果依靠并购的方式来扩张同样数量的店,成本可能要高出3到4倍。除此以外,并购后的资源重组也是困难重重。
“重组的时候,我们内部对这种店与店之间的网络布局都有很明确的标准,我们测算了一下,至少要淘汰掉60%的店。”
第一财经:重叠得很厉害吗?
“是的,要么是关永乐的店,要么就是关我们的店,所以这种淘汰工程是很难做的。另外也有人的因素,自己开店,每个人都是我自己招的,是一对一的管理,如果是并购的话,那就是一个组织要融合进来,这样一种组织对组织之间的整合,对我们来说,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国美并购永乐后,同样会面临整合难题,因此短期内苏宁并不担心对手。但是从长远来看,新国美的联合采购规模以及主动改善与供应商的关系,可能会影响到苏宁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国美店面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如上海、福建、河南、广东等地,苏宁可能面临以一敌四的局面。
如何改变规模上的劣势呢?特别是当永乐与国美合并后,原来永乐的盟友大中电器需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苏宁是否会借此调整扩张的策略呢?
第一财经:大中现在可能不得不寻找一个新的合作伙伴了,你们有没有和他们合作的计划?
“我们现在不拒绝、不排斥用这种并购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发展,这不能光靠企业的决策,实际上还要看能不能满足投资者的利益。”
第一财经:这句话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还是出价的问题?
“是的,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不考虑的话,我们对投资者也很难交待。”
第一财经:国美和永乐合并以后定要有一个消化期,你觉得对你来讲,这是不是一个机会?
“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当对手整合的店数量多了以后,我们肯定要做一个预期目标的调整,不一定刻意地超过他,但是在店的数量上一定要有一个可对抗的目标。达到对手61%到70%的店面数量,我认为是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比例。事实上我们在很多地区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至少现阶段应该先定这么一个目标。”
第一财经:接下来的一两年内会重点发展哪个区域?
孙为民:与新国美抗衡(3)
“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级市场的纵深布点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在就近的二级市场,包括一些发达的三级市场,也会顺势逐渐去渗透。”
第一财经:还是倾向以一二线城市为主?
“那肯定是的。”
第一财经:随着国美和永乐的合并,价格竞争会不会越来越激烈?
“美国的营销鼻祖曾经讲过,只要有一分钱的差异,就足以打动任何一个消费者的忠诚度。价格竞争是永恒的,但是所有的价格竞争,只要它是想赚钱的,那么所有的价格竞争就都是理性的。面对价格竞争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也很明确,第一就是从来不害怕用价格的手段去竞争,第二,我们也绝对不会用价格手段作为消灭对手的方式。”
第一财经:国美和永乐合并以后,他们号称有全国200亿的采购,你们在进货价格上跟他们相比,是一样的呢,还是会因为规模的差异从拿货的时候就已经有差别了?
“在进货价格上应该没有什么差异,规模比我们小很多的对手,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第一财经:表现在出货上,因为厂家对你们也有一些要求,所以调整的幅度也有一定的限度,对吗?
“这个幅度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这个行业,工厂给的一些政策,包括返利等,如果有05%的差异,那就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
第一财经:那实际上你们在竞争的时候比的是什么?肯定不是简单的进货价和出货价吧?
“实际上我们最看中的是内部的管控,所以我觉得现在零售业的核心,一个是规模化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集约化的管理,这两条一定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