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盛-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6年,高盛担任中国银行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治理人,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股份化项目。
三、BP、巴菲特的暴利与中国股民的被套牢
在高盛帮助下,中国进行的最重要股份化项目之一是将中国石油业股份化。根据高盛提出的建议,中国政府于1998年对涉及高达8500亿元的石油业资产进行重组,创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高盛派来的工作人员——据中国媒体报道,很多是资历尚浅、没有多少经验的新人——的帮助下,200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英国石油公司(BP)在2000年以亿美元买入的中石油股票在2004年1月通过高盛卖出时,已经上涨到了亿美元,而“股神”沃伦·巴菲特以亿美元买入的%的中石油股票到2007年底增长到了价值35亿美元。中石油凭什么吸引巴菲特的眼球?道理很浅显:中国石油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被中国政府当做国家与政府形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经营的行业,而中石油则成为了巨型国营企业航母,购买中石油股票自然享受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与政策带来的超额利润。
为什么英国石油公司、巴菲特们在中石油的投资中能获得暴利,而中国国内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中石油的股票拖累至今?2007年10月,中石油在国内上市,发行价格元,而2000年4月中石油在香港上市时,它的发行价格只有港元。高盛承销的平安保险2004年在香港上市时,H股发行价为港元,但是2007年初在国内上市时, A股发行价高达元,A股发行价为H股发行价的3倍多。最初获得购买这些“国企航母” 股票机会的是沃伦·巴菲特这些外国投资者。当中石油在海外让外国投资者获得了足够的利润而终于在2007年回到中国国内股市、让中国国内投资者对这一“蓝筹股”的“回归”欢呼雀跃时,全球股市的盛宴已经到了尾声,于是不知道中国国内有多少人被中石油的股票套牢至今。
高盛知道中国的国有企业需要钱,需要把自己卖掉,于是以低廉的价格把中国的国有企业一个个地卖到海外,而这些被高盛廉价出售的中国国有企业们,也对居然有洋人愿意买下自己兴奋不已。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1)
在高盛的参与帮助下,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外开开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而这一规模空前的对外开放也已经成为包括高盛在内的外资席卷我国金融业的良机。
一、股份化银行业
1、*:没有人知道银行该怎么改革
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对银行业的改革在国内也一直有“强化竞争”与“产权改革” 两种观点的争论,即到底是通过竞争的力量,还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为中国政府就银行业改革提供顾问的当然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外金融机构,而高盛、摩根士丹利这些美国中央银行的大股东们给中国政府的建议就是产权改革、上市。
*曾经说,世界银行在2000年出了一个关于银行改革的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是:全世界的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各大银行,还有学术界的泰斗,没有一人知道如何改革银行。*说,既然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改革银行,中国怎么敢改呢?
中国还是改了,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行了银行业改革。
2、中国银监会:银行改革要利用国际中介机构
2003年12月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就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通过产权改革而不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来进行,改革要注意借助国际中介机构,要注意吸引合格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这样,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下,国有商业银行聘请了国际中介机构作为银行改革的顾问,这些国际中介机构当然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这些美国中央银行的大股东们。
在中国的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高盛是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商或者主承销商之一,并且创下了很多“第一”。高盛作为主承销商承销的中国商业银行发行的股票包括:
2002年7月,中国银行(香港)亿美元的IPO,这是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第一个股份化项目。
2005年,中国交通银行价值亿美元H股IPO,这是第一个中国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的项目。
2006年,中国银行亿美元H股IPO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然而,承销等服务费不过是高盛等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获得的很小部分利益而已,更大利益却在于通过改制上市,它们很容易就可以收购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
3、“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太狡猾”
虽然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服务一般——从报纸到电视,关于顾客在中国国有银行中排队、上厕所都困难的报道屡见不鲜——但为什么大家还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呢?因为它们的网点星罗棋布,分布之广不可想像。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的分支机构曾经多达近4万个,至今还有万多个。分支机构特别多,这是大家使用国有银行唯一的原因。
就算中国政府完全开放银行,让美国的银行进来,自由开网点,第一,它们也不会愿意到处开网点,而是只占据大城市中央商务区。网点开到县城、农村去,不亏死它们才怪呢。第二,它们也没有能力开设那么多网点。开这么多网点需要多少投资?所以外国银行不会这么做。它们怎么做?它们让高盛这些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顾问们建议中国的国有银行上市,只要中国的国有银行上市,美国的银行就可以收购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买了中国国有银行20%的股份,这些国有银行所有分支机构赚的钱它们就可以拿走20%。同时,银行经营在中国是垄断经营,垄断经营都要牌照费的,中国的国有银行为什么不交牌照费呢?因为它们是国有银行,不需要交牌照费。中国的国有银行上市之后,美国的银行收购了它们的股份,而中国政府或者中国国有银行却都没有向美国的银行收取牌照费。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2)
这样,美国的银行就能以最便宜的价格——无须耗费巨资建立分支机构、无须缴纳牌照费——大量购买中国国有银行的股票。2005年6月,美国银行以30亿美元收购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并从建设银行取得将其持有的股份增加到%的选择权。2008年,美国银行两次增持建设银行股份,将持有的建设银行股权增至1%。据美国彭博社报道,美国银行对中国建设银行的大约120亿美元的总投资,到2008年底获得了大约140亿美元的回报。在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银行遭受巨额亏损,但CEO肯·刘易斯说,美国银行并不担心,因为美国银行在中国建设银行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它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亏损。
2006年1月,高盛以亿美元、每股价格不到2元人民币的投资对中国工商银行进行战略投资,获得工商银行%的股份。这一投资在短短的一年中获得了40亿美元的利润,这是高盛自1869年创建以来的130多年历史上,在单项投资上获得的最高利润。
2007年9月,中国国务院以2000亿美元外汇创建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尚未正式挂牌,中投公司就在2007年5月以30亿美元进行它的第一笔投资——以美元每股的价格收购美国黑石集团%的股份,到2009年2月20日,黑石集团的股票价格已经下跌到每股美元。2007年12月,中投公司又以50亿美元、每股大约50美元的价格投入摩根士丹利,到2009年2月20日,摩根士丹利的股票价格已经下跌到每股19美元。中投公司这两笔共80亿美元的投资如今只剩下23亿美元。其后,中投公司再以54亿美元投资美国货币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该基金在2008年9月16日成为14年来美国第一只市值跌破1美元每份的货币基金,并随后申请破产。中投公司的54亿美元投资不知道将剩下多少。
*在评论美国银行在中国建设银行获利140亿美元时曾说,这就是水平!
电影《南征北战》里有句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太狡猾。” 高盛、美国银行这些洋人们也许会对*说:“不是我们水平高,而是有些人太无能。”
4、花钱买到了什么样的机制?
高盛们知道中国政府要迫不及待地为中国的银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于是片面强调中国银行估值不利的一面,而中国有关机构在反驳国内关于“贱卖论”时,同样特别强调中国银行低估值的客观理由,声称非如此则不能吸引国际大机构,非如此则不能受到国外估值机构认可。结果是,中国从一开始就主动将中国国有企业、中国的银行的定价权交给了高盛这些国际投资者手中,而很多人居然对外资低价进入欢呼雀跃。
中国工商银行以优惠条件引进高盛这一战略投资者,希望从高盛获得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改善公司治理。不知道高盛这位中国工商银行花高价请来的战略投资者到底教给了中国工商银行什么,而中国工商银行从高盛那里又到底学到了什么?
二、鼓噪人民币升值
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始于2001年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中国的廉价货币” 与2001年《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的升级” 文章。
1、高盛是怎样鼓噪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节 席卷中国金融业(3)
在这场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争论中,高盛从一开始就鼓噪人民币升值,而且应该大幅度升值。
早在2003年11月,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人民币问题是中国的而非任何外部压力的问题。她说,汇率是价格信号最重要的体现之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以此为起点而不应过多考虑外部压力,并根据当时的情况预测,汇率如不动,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此后,2005年3月,高盛发布研究报告《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外需》,报告认为中国增长模式存在内外需失衡的隐忧,并预测未来6个月人民币随时可能升值。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调整,但2%的升值幅度小于高盛的预测。
随后,梁红再度表示,如果人民币以小幅缓慢爬行升值,为缓解升值压力,将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她还分析认为,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升值综合征”。
2005年11月,梁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以经济学理性考虑,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将不可避免,人民币币值重估可能会“随时发生”。她认为,中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包括平抑通货膨胀、投资过热以及由于货币低估和热钱流入导致的金融环境过于宽松,“也在呼唤汇率制度的改变”。
2005年12月,梁红说:“人民币汇率至少被低估20%。”2008年2月,梁红接着说:“人民币升值12%,可以解决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另一位主张人民币应该升值的就是高盛亚洲副董事长肯尼思·柯蒂斯。
2005年5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美元贬值对全球的冲击”分论坛上,高盛亚洲副董事长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就这两个问题作了一番热烈讨论。肯尼思·柯蒂斯在论坛上声称,人民币升值5%~10%“应当是合适的”。柯蒂斯说,现在的政治情况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情况已经“很不一样”,人民币升值后不会出现类似日本当年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带头逼迫日本政府同意日元升值。1985年9月22日,美国联合英国、西德、法国,强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1985年,日元对美元平均汇率为239∶1; 到1988年,上升到128∶1。日元的升值导致按美元计算的日本GDP凭空增加一倍,上升到美国GDP的50%——这是迄今为止美国GDP最有可能被其他国家超越的机会。1987年被美国确定为“美国历史性地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在1989~1991年间被日本三菱集团以亿美元收购了80%的股权。日元的升值导致大量美元进入日本,日本股市、楼市暴涨。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指数日经225指数上涨到38950点,然而,1990年经济泡沫破裂,日元汇率下跌,日本GDP再次跌回美国的25%。洛克菲勒中心又回到了美国人手中——1996年三菱集团以大约11亿美元将它卖给了高盛等组成的集团。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广场协议》所造成的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经济在整个90年代长期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所有鼓噪人民币升值的高盛人物中,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高盛出身、2006年7月~2009年1月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2006年12月,在北京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的保尔森对中国领导人说,“人民币更加快速地升值是中国最佳利益所在” ,有利于中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2008年12月初,人民币汇率连续数天走低,引发人们对中国政府是否有意让人民币稍微贬值的讨论。当月5日,保尔森在北京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时警告中国,不要试图扭转自2006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希望人民币以更快的速度升值。2008年以来中国出口减少,导致依靠出口的中国企业大量裁员。保尔森称,中国出口减少、企业因此裁员并非是人民币升值的结果,而是全球性需求减少的结果。回顾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数据,保尔森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每次访华或者中美商务谈判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增大,似乎已成为一种“惯例”。例如,2008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