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别跟孩子过不去 >

第7部分

别跟孩子过不去-第7部分

小说: 别跟孩子过不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爸爸,我想对您说:“我是人,不是学习的机器,请多给我一些休息的时间吧。” 
  …………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相信每一位家长读后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对此,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曾痛心地 说:“现在某些家长,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残孩子,拼命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使孩子变成了学习的机 器。殊不知,当孩子在重重的压力之下,找不到家的感觉时,我们的教育就彻底失败了。” 
  不少教育专家也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长却把家当成了教 室的延伸,把孩子当成了实验室中的学习机器,“家庭教育的误区正在伤害着我们的孩子”! 
  我的一位同事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教的班里有一个学习中等,平时表现不太起眼的学生,最近有 人发现她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为了更好地教育这个孩子,他请来了孩子的父母,当这对父母听说他家的孩子偷 东西时,没有太多的反应;而当他提到,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段时间有所下降时,父母一下子急了,说:“ 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但是学习不好可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 
  可见,许多父母在教育自家的孩子时,侧重点并不在于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仅仅 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这种教育误区的影响下,许多孩子的心灵被渐渐地扭曲,直至于走向人生的极端。 
  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著作中曾讲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一位母亲给卢勤打电话:“我女儿只差几分未被北大录取,吃了安眠药,现正在医院抢救……”这 名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结果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才知道,女儿因几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点 大学录取。虽然这也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但这女孩从此便一言不发,借机跑到公园自杀。 
  她的父母哭着对卢勤说:“我们的心都要碎了。女儿是我们的全部,可女儿的全部是北大……” 
  “这两个‘全部’就是问题所在”。卢勤说,“父母除了孩子以外还有事业、生活、社会责任等”,正是 由于他们把女儿当作生活的全部,女儿的“全部”才变成了北大,“这太绝对了,人生变成了只有一条道儿, 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绝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说过这么一句幽默的话,他说:“虽然全国的父母从来没 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全国的父母每天却说着非常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想尽了一切办法,稍有疏忽就加以惩罚。使孩 子们成天在名次和高分的包围下,整天奋战在题海之中,长期以往,不仅压抑了孩子的个性,也扼杀了孩子的 创新能力,使孩子变成了一个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 
  然而,这一悲哀的造成,又有谁能承认是自己的责任呢?         
不喜欢读书是因为缺乏兴趣       
  现在,我们许多父母都很少要求孩子做什么家务,甚至连扫地、洗碗都是由父母包了下来。他们只要求孩 子读书,读好书,希望孩子成材。因而孩子不读书,或者不用功读书就成了当前许多父母责骂儿女的主要原因 。他们对孩子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切,督促就越严。而孩子不能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因而对父母的督促, 甚至规劝和责骂听不进去,仍然贪玩,是常有的事。这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爱玩,不足 为奇。如果孩子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明确读书的目的,对读书激不起兴趣,父母的责骂只会徒劳无益 
  我从前的一位邻居就是这样。她自己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她没有机会进入中学读书 。她终身引为憾事。因而有了女儿以后,一心就想一定要让女儿多读一些书,绝不能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 当一个大老粗。然而,她的这番辛酸的历史,女儿并不能理解。每当她督促和责骂女儿不好好读书时,反而引 起女儿的反感——我就是不读。 
  邻居经常同我提起这事就抱怨说:“我真不懂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用功读书。我们那时没书可 读,却想读得要死!”事情就是这样:人们对得到的东西通常并不珍惜,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总是无限向往或 追求。 
  父母要求孩子用功读书无可厚非,父母督促孩子读书也是应该的,而且是父母应尽的职责。青少年时代正 是求学的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是读书又不能强迫,父母可以把孩子锁在书房里,但父母却 不能把书本,把知识塞进儿女的头脑。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努 力学习,当然应该督促,但是如果孩子“喊不听,说不怕”,仍然只知道贪玩而不读书,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 自己的方法了。 
  因为,读书不能强迫,那就是在孩子不愿意读书时,父母也应该冷静地了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 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和智力的原因确实无法读书,或读书困难很大。这时就更应该关怀他们,爱护他 们,与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对策,更不能强迫。事实上,有许多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因为没有发现读书的乐趣, 而是将它看成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从而失去了主动性。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蜈 蚣怎样产卵,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他忽然感到周围越来越亮,抬头一看,原来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还有一 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聚精会神地观看蜣螂的活动。突然他听到大树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这个小偷 !”这才使他大吃一惊——原来人们竟把他当作小偷!法布尔为什么对昆虫的观察研究如此入迷?因为他对昆 虫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许多父母可能都知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 联系在一起的。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活动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终身研究昆虫的志趣,写下了巨著《昆虫记》, 共十卷,对昆虫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 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已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 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蜡,苦不堪言。 
  但是人的兴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影响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对某种事物 有兴趣开始,发展到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到志趣,决心终身从事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那么, 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要如何激发与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具体方法,以供选择。 
  1。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人人皆有。例如一个处在童年期的小孩如对外界新鲜事 物感到好奇,总是向大人问这问那,总想弄个明白。几乎所有的科学家从小都有超常的好奇心。居里夫人说: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总是兴趣的导因。”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 的好奇心。使孩子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各种科学文体知识,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大自然,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社会, 带着好奇心去揭示未知世界的秘密。 
  2。知识积累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源泉。不少孩子有这种体验:听得懂的课就有兴趣,听不懂的课就没有兴趣 ;学得好的课兴趣就浓,学不好的课就无兴趣。这就说明知识的积累是兴趣的源泉。孩子们要设法及时把课堂 上听不懂的地方搞清楚,从听得懂每一节课开始,进而学好每一门课,这样你会对学习的兴趣逐步增加。 
  3。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学生,要学好每一门功课,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 基础,这是中小学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但并不是说要求每个学生对每门课都要有同样程度的兴趣爱好,而应 该在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可以在某些课程的学科领域里发展更浓厚的兴趣。         
陪读怎么个陪法       
  时下,在大部分的学校周围,尤其是名校周围,有这么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是本地居民,又不是进 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住在学校周围,就是为了陪孩子读书,被称为“陪读一族”。 
  毋庸置疑,陪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家庭的。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 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人数每年呈爆发式增长,而就业岗位数的增加相对而言就滞后许多,也就出现许多人在 争抢同一个岗位的局面。这种现状逼迫学生向更高的学历和层次进军。因而上名校、拿高文凭就成了家长们和 学生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少家长为了陪孩子读书,“不远千里”地跟着孩子一起来到学校。 
  俗话说:“父愿子成龙,母愿女成凤”。父母“陪读”的用意自然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走上 社会后能够出人头地。同时,在陪读的过程中,也可以敦促孩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遇有疑难之处,可给予辅 导。父母也可从中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主动取得与学校老师的联系、配合但是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十分 明显的。其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父母跟着陪读,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思想。生活上近乎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得不到 加强。课堂听讲易于思想分散,注意力难于集中,反正回家父母会再讲一遍;题目不会做,反正有父母帮忙; 作业完了,也无需检查,反正有父母把关。无疑,这些都不利于孩子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学习习惯、学习 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由于受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教育基本技能等因素的局限,辅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学校 老师所授内容有所出入甚至相悖的情况,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不少疑虑和困惑,使他们无所适从。个别情况还会 对老师或父母所讲知识常持不信任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孩子的求知欲。 
  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子女的成长中;的确没有尽职尽责地培养他们的衣食住行能力和他们的自制能力;而把过 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本该由学校教育负责的部分;比如学习成绩。当孩子要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时;家长才 猛然发现孩子并不能独立生活。应该说;父母在子女学习时“陪读”;可以起督促或解惑作用。但同时;家长也应 该明白;“陪”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恶化。事实表明;“陪读”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还会产生 许多负面影响;真是费事费力又无益;成了真正的“赔读”。 
  透过不少陪读的案例我发现,其实;孩子对家长陪读也常常感到很无奈;不少被“陪”的学生承认自己实际 上处于一种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状态。 
  “我觉得跟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希望自己能回到同学当中去;跟大家过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但我又 不敢向父母提出回校住读的要求;这样父母一定会不开心;毕竟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一个被父母陪了 两年的学生说。 
  一个被妈妈陪到新加坡的女生则说:“对妈妈的呵护;我一直很痛苦。我知道母亲很爱我;并为此放弃了工作 ;但我觉得这份爱太沉重了。我希望妈妈回到父亲身边过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样才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事实证明这些被父母陪伴着的孩子心理非常脆弱;害怕失败;担心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厚爱。 
  然而,说归说,可陪读现象毕竟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是无法通过“条例法规”去禁止的。既然如此,陪 都也应该讲科学,陪都也应该讲方法。 
  陪读怎么陪?我个人认为,父母可以从培养孩子兴趣着手;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中应以鼓励 、表扬为主;切忌生硬死板;更不能动不动就指责打骂;使孩子视学习为畏途。 
  在此基础上;父母要培养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指导孩子把学习作为一项独立的活动。家长可根据学校要求; 教会孩子学会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比如听讲、抄写和观察等能力。孩子的学习能力可能存在差 异;父母按照不同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不可抱不切实际的期望。 
  此外;父母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向上的家庭气氛,做到相互交流感情共同分享家庭欢乐;从而 激励孩子的向上精神。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到;在他的学习探索中始终有一个可靠的同伴;任何时候他都不孤 单;任何时候都不会迷茫。否则;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乏味、责骂不断、矛盾重重的家庭气氛里;他们必定处于压 抑的心态中;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连正常学习都难以做到;更不用说发挥学习潜能了。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古人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 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孩子好奇,他们必然对不懂的新事物产生怀疑,进而发问或从实践中去探索。 
  有人说,孩子好奇,是他对科学探索研究的起步,锲而不舍,才能步入科学发明的殿堂。一个人如果没有 好奇心,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平淡无奇,那他就不可能会有发明创造,更不可能做出伟大的事业。因此,家长和 老师,对孩子的好奇心,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一时还不能圆满解答的问题,要耐心给孩子解释或请教有 关行家。切不可当头一棒,去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好奇心理,家长千万不要敷衍了事,或横加指责,要尊重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