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远离财务骗术 >

第3部分

远离财务骗术-第3部分

小说: 远离财务骗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效期内自主行权。
  海药在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
  公司会计部门在2008年3月6日业绩预告之时,对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理解有误,且未及时与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充分沟通,造成股权激励会计处理错误。在此,公司董事会向广大投资者郑重致歉。
  本次修正公告与原业绩预告的差异为:因期权费用分摊方法调整,原业绩预告2007年计算权益工具当期应确认成本费用约7 220万元,调整为
  5 万元,因此,原预告的2007年年度报告中净利润将出现约5 000万元亏损,调整为预计2007年亏损3 014万元,比原预告金额减少亏损2 000万元左右(见表2…1)。
  表   2…1 (单位:万元)
  等待期资产 期权数量 期权公允 期权费用分摊 合计
  负债表日 最佳估计 价值 2007年度 2008年度 2009年度 2010年度 2011年度
   1 000 3  3          3
   200      
   200    
   200  
   200
  合计 1 800 7  5  1  7 
  等待期的确定:根据公司《关于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修订稿)的议案》,公司的期权采用分期考核、分期行权的方式,等待期一年,即授予的
  2 000万份股票期权不得立即行权,在授权日后进入等待期。授权日满一年后,当年考核结果合格的激励对象方可行权,首期期权1 000万份自2007年11月6日起进入等待期,其后各期等待期依此类推。

乱分摊(2)
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根据伊利2006年年报,该公司2006年度收入比2005年增长34%,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比2005年增长28%,故伊利首期行权条件满足,这样伊利25%股票期权的可行权日是2007年12月29日。假设2007年度业绩满足行权条件,75%的股票期权可行权日是2008年12月29日。
  在等待期内如何分配期权费用,伊利及海药的计算是不一致的,伊利首期25%部分2006年承担2 024 元,2007年承担182 712 元,它这个是在2006年12月29日至2007年12月29日按日直线摊销。可是海药的首期50%全部进入2007年度损益,按照伊利的规则,应该在2007年11月6日至2008年11月6日按日直线摊销,这样首期的50%股票期权费用就大部分进入2008年损益,笔者计算其2007年只需分摊3 ×(24+31)=万元,包括其他的800万股也只算55天,不按整年计算,这样2007年度股票期权费用只有万元,比原来减少4 万元,这样海药利润总额就由亏损
  2 621万元变为盈余1 685万元,但显然即使盈余1 000多万元,海药仍无法满足首期行权条件,笔者认为海药的股权激励会计处理也要推倒重来。
  银广夏通过虚构出口收入虚增巨额的收入,这种*裸的造假是比较低级的造假手法,这是第一代造假手法,主要特征是直接虚构或隐瞒业务,包括当年东方电子将炒股收益粉饰成主营收益,也涉及业务造假;第二代财务造假手法主要是在会计上做文章,业务本身没有造假,这种财务造假手法严格地讲并不是造假,是创造性会计,它本身并不违法,即在合法前提下滥用会计规则。下面我们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来说明创造性会计在损益中运用。
  制造非常收益
  2008年10月8日,徐工科技(000425)发布业绩预增公告,称预计公司2008年前3季度实现净利润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第3季度实现净利润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 381%。前3季及第3季业绩预增主要原因是巨额股权转让收益,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转让所持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进出口)20%的股权,实现投资收益
  15 万元,这也是公司第3季度净利润高达亿元的原因。如果扣除这笔股权转让收益,徐工科技第3季度是亏损的。
  2008年7月6日,徐工科技发布公告,将徐工机械进出口公司20%的股权以15 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徐工机械集团公司。因为该股权账面价值只有666万元,故股权转让收益高达15 106万元;但7月25日,公司在向徐工机械集团进行定向增发购买资产的公告中,却又重新把徐工机械集团持有的进出口公司100%股权全部买回来,包括之前出售给徐工集团的20%股权。
  徐工科技通过这一买一卖确认了亿元的股权转让收益,这就给人启发:如果你需要利润,就出售股权确认收益,然后再把股权买回来。像徐工科技回购徐工进出口还构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要以收购成本入账,只按徐工进出口账面价值入账,对徐工科技未来的损益核算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消除非常损失
  招商银行在2008年收购永隆原控股股东伍氏家族53%控股权之后,根据上市规则,招行立即向全体非控股股东发出要约收购邀请,由于2008年下半年银行股暴跌,招行全面要约收购永隆“不幸”成功。招行将购买伍氏家族53%控股权作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处理,而将后面的全面要约收购的47%作为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处理。根据会计规则,第一次收购要对收购价格与被并购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差额确认为商誉,而第二次收购则对收购价格与被收购股权对应的账面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87亿元冲减资本公积。

乱分摊(3)
如果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是一次性收购,则要多确认87亿元的商誉,而这87亿元要在2008年报中全额计提,这样会导致招行2008年净利大幅缩水,因为这会增加招行税前损失87亿元,尽管是非经常性损失。这提醒企业在进行并购时要巧妙使用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不确认商誉的规则,从而减少商誉减值计提的压力。
  此外,如果子公司股权是不良资产,也不要一次性出售,先出售非控股股权,因为不涉及控股权转移,故不确认损失,再把控股权出售,这样只确认部分损失,如全资持有一家子公司,预计出售亏损2亿元,如果一次性出售,这样账面上要体现2亿元亏损,这时可以先出售49%,再出售51%,前面的49%出售亏损不确认损失。
  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上市公司最常见的费用会计伎俩无非是推迟确认费用或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费用或不确认费用可以统称为收益性资本化,笔者今年对多家拟上市公司开发支出资本化政策提出质疑,怀疑其过度资本化;除了研发,实务中的广告、装修等费用也极可能涉嫌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如2009年11月2日上会的司尔特披露的开发支出也令人感到不解,以下是招股书披露的开发支出数据:
  (1)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机制
  为了保障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经费的需要,发行人将技术开发费用单独列支。近三年研究开发支出逐年增长,大力推动了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发行人研究开发支出如下表(见表3…1):
  表   3…1 (单位:万元)
  项   目 2009年1~6月 2008年度 2007年度 2006年度
  专用设备 — 2 
  研制新产品材料费
  研制新产品人工工资
  研制新产品其他费用
  合计 3  1 
  笔者发现,该公司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为零,利润表下的管理费用也没有披露明细项目,但由于总额不大,相信管理费用名下的研发费用也不多:
  管理费用(万元) 1  2  2  1 
  那么,2008年3 882万元的开发支出去哪里了?据了解,该公司披露的开发支出不是会计上的研发支出,主要组成实际是试车费用,专用设备实际是生产设备,笔者认为试车费用与开发支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支出,生产设备与研发设备也有天壤之别,笔者怀疑该公司涉嫌将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开发支出记入在建工程或存货,亦即涉嫌推迟确认费用;当然也有可能是该公司涉嫌虚列开发支出,以得到税收优惠。
  收益性支出权益化
  笔者这里所指的资本化不是单纯指收益性支出化身资本性支出,还指收益性支出变身权益性支出。所谓权益性支出是直接减少所有者权益,这在职工薪酬上表现最明显,笔者发现所有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都不确认费用,这实际上是将股权激励费用资本化,直接以损失权益为代价,当然有的股权激励费用是大股东买单,但是按照现行规则,股权激励费用即使是大股东买单,也要确认费用,则贷记资本公积,故也是以损失权益为代价。收益性支出应先走利润表再影响所有者权益表,但目前有些费用直接走所有者权益表,这样就减少了费用或推迟确认费用,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变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其浮亏就直接进所有者权益表,不影响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套期化身现金流量套期,则其套期工具的浮亏也直接进所有权权益表,不影响当期损益。 。。

乱分摊(4)
如2009年上会被否的浙江永强2007年年末该公司外汇远期合同浮盈亿元,2008年末出现浮亏亿元,如果不适用现金流量套期会计,将其作为无效套期处理,则该公司2007年涉嫌推迟确认亿元收益,而2008年涉嫌推迟确认亿元亏损,扣除所得税影响,两者对2008年净收益影响高达亿元,亦即如果这些外汇远期合同不适用现金流量套期会计,2008年浙江永强实际净利润是亿元,而2007年实际净利润是亿元,2008年净利同比下滑高达72%。
  小结
  这些操纵核心理念是以增加非常损失换取经常收益,非常损失主要是无形资产或商誉的减值计提,而经常收益则是主营收入的增加或主营成本、期间费用的减少,所以如果你发现有些企业家是重组明星,亏损企业一收购过来,立即扭亏为盈,要小心其背后是会存在重组会计阴谋,最主要看可辨认净资产是否大幅缩水,是否计提了巨额的减值准备,合并日前后收入和费用是否存在明显异常。这种情况在中国上市公司重组会计中比比皆是,故会演绎一起起重组、掏空、再重组、再掏空的资本游戏,实际上里面会计游戏也占很大比重,尤其是权益联营法滥用,导致高价购入资产却用历史成本计量,采用权益结合法反映企业合并的上市公司往往在合并后,迅速处置被合并企业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资产,据此制造企业合并带来业绩显著提升的假象。
  中国38项新具体会计准则中,最难就是金融工具系列准则,正因为其技术难度系数高,所以其操纵空间也比较大,这也许正应了那句“高处不胜寒”的论断。
  金融工具系列准则包括CAS22《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CAS23《金融资产转移》、CAS24《套期保值》、CAS37《金融工具列报》,其实CAS11《股份支付》严格来说也属于金融工具的范畴。这五个准则学习起来有相当难度,一方面是有大量的金融专业术语,二是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也相当复杂,这两点导致金融工具准则成为会计准则的拦路虎,财政部《新会计准则》培训班对金融工具准则介绍基本停留在分类及基本确认和计量上,也没有深入分析四个准则全部内容。根据笔者的归纳,金融工具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非常容易引发利润操纵。
  第一是金融工具的分类
  目前将金融资产分为四大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相互重分类,其余金融资产不得重分类。四类资产实行不同的后续计量原则,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行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但前者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进入当期损益,而后者直接进入权益;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持有到期投资采取摊余成本后续计量。亦即,资产定性不同对企业当期损益会造成直接的影响,美国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上有一些就是采取混淆资产性质操纵利润。
  2003年1月,美国第二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以下简称Freddie Mac)宣布重编2000~2002年度财务报表,对先前经过平滑化处理的会计收益进行重述。同年11月,重编后的报表显示:调增2000年度净利润亿美元,调减2001年度净利润亿美元,调增2002年度净利润亿美元。此外,2000年以前的净利润累计调增6亿美元。Freddie Mac的报表重述金额超过70亿美元,是美国公司史上金额最大的报表重述之一。

乱分摊(5)
Freddie Mac操纵证券分类的主要手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持有到期证券的出售作为融资处理,反映为负债,而依据FASB第140号准则《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Freddie Mac的出售行为满足金融资产销售的全部条件,应当在出售的当期确认损益。通过这一不正当的会计处理,Freddie Mac隐匿了持有到期证券的出售损益。另一种手法更加狡黠,Freddie Mac将部分为交易而持有的证券重新证券化,然后将这些证券中留存的“受益*益”(beneficial interests)作为持有到期证券或其他可供出售证券的“受益*益”核算。还有一部分为交易而持有的证券则直接被转为准备持有到期的证券或可供出售证券核算。
  在操纵证券分类的过程中,Freddie Mac特别偏好于将为交易而持有的证券(该类证券波动巨大的未实现损益应在当期确认)重分类为其他可供出售的证券(该类证券的未实现损益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上)。通过上述操纵手法,Freddie Mac累计藏匿了逾17亿美元的利润。
  2009年,IASB根据G20伦敦峰会倡议,提出了简化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的建议,拟将金融资产的四分类改为两分类,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另一类是以摊余成本或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这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可能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二是资产证券化
  CAS《金融资产转移》要解决重点内容就是资产证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