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行天下》编辑推荐
yahoo总裁,阿里巴巴副总裁曾鸣力作
张瑞敏、柳传志、牛根生、张维迎、卫哲、中国企业家牛文文、哈佛商业评论忻榕、郭广昌、梁信军、项兵、比亚迪联袂推荐
英文版为哈佛商学出版社畅销书关于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最权威的图书
可以预见,下一个十年,未来的IBM、未来的Sony、未来的通用汽车、甚至是未来的Google……
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将在中国诞生。
《龙行天下》作者简介
曾鸣
?2006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团,现任中国雅虎总裁,阿里巴巴集团战略执行副总裁
?1998~2002年任教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2002年加入长江商学院,任战略学教授
?1998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国际商务及战略学博士学位
?2007年5月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其英文著作DragonsattheDoor:HowChineseCostInnovationisDisruptingGlobalpetition;迅速成为全球畅销书
?2004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略胜一筹》一书,多次被评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原创管理学著作
?200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关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文章,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近年来哈佛商业评论被引用最多的文章之一
?战略及国际商务方面的专家,对于战略创新、战略转型、战略联盟与并购、电子商务以及国际化战略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在战略管理领域内对中国企业的开创性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研究成果在世界顶尖管理杂志得到发表和认可,包括: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OrganizationScience;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HarvardBusinessReview,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SloanManagementReview等,并被《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CNBC和BBC等媒体广泛报道
《龙行天下》目录(1)
前言
导论正在形成的中国冲击波
第一篇全球产业格局演变
每个大的时代,总伴随着大国崛起。一个世纪前是美国,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是中国。中国崛起将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而非短暂的偶然事件。
第1章扁平的世界
第2章开放的中国
第3章龙在敲门
第二篇中国制造的秘密:穷人的创新
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企业,背后都有一群具有异乎寻常的进取心、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的灵魂人物。正是这样的人群、这样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竞争力的内核。
第4章整合创新
案例一海尔:赢在缝隙间
第5章流程创新
案例二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
第6章颠覆性创新
案例三华为:大赌大赢
第7章中国制造的发展路径
案例四中集:中国式成长
前言
导论正在形成的中国冲击波
第一篇全球产业格局演变
每个大的时代,总伴随着大国崛起。一个世纪前是美国,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是中国。中国崛起将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而非短暂的偶然事件。
第1章扁平的世界
第2章开放的中国
第3章龙在敲门
第二篇中国制造的秘密:穷人的创新
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企业,背后都有一群具有异乎寻常的进取心、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的灵魂人物。正是这样的人群、这样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竞争力的内核。
第4章整合创新
案例一海尔:赢在缝隙间
第5章流程创新
案例二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
第6章颠覆性创新
案例三华为:大赌大赢
第7章中国制造的发展路径
案例四中集:中国式成长
第三篇未来:黄金十年
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的出现将从根本上动摇全球竞争格局。下一个十年,中国将首次有可能诞生本土的世界级企业。
。 想看书来
《龙行天下》目录(2)
第8章成本创新的障碍
第9章限制性因素在消失
第10章全球整合资源
第11章对一个流行判断的回应
第12章结论:生存在成本创新的世界里
媒体评论
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
这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
“曾鸣博士的新著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梦想:龙,必行天下!”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
《龙行天下》前言(1)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的工厂后,中国制造在最近几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质量,劳动力及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汇率,环保,贸易保护等尖锐的矛盾凸显了问题的严重。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路径如何?中国能不能产生真正世界级的企业?在什么行业,什么时候?
这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从1970年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开放的贸易导致了全球分工合作的深化,规模经济大大提升;信息化和外包的普及促进了产业链在全球的重新布局;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进一步加速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逐步深入的改革开放充分地利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机会。中国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它们和大规模制造的结合,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中国制造的巨大成本优势直接带来了制造环节向中国的快速转移。中国迅速成为了世界的工厂。
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章。这样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原本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贸易冲突等问题。创造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核心是本书提出的成本创新的概念。成本创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1)企业通过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低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成本;(2)企业创造性地应用种种方法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主要是应用型)创新,从而带来性价比的大幅提升,创造全球竞争优势。这个战略的提出是建立在几个基本的假设上的:任何企业(和国家)的竞争优势都来源于把自己的资源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转化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中国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最大的资源优势依然是低成本的劳动力,当然,随着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也在逐渐从生产线上的简单劳动力提升为工程师,设计,管理等人才,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第二阶段优势的源泉。另一方面,由于整个国家的研发教育体系的局限和积累的不足,中国要在原创,前沿的基础研究发明方面有质的突破还需要时间的积累。自主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核心问题是我们自己的资源、能力都非常有限,跨国公司又很强大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创新道路,才是真正有效的?中国未来十年创新的基本指导思路应该是“成本创新”,因为这是穷人的创新之道。
《龙行天下》前言(2)
但这已经足以支撑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升级换代。中国制造全面,大规模地在中等技术含量的领域突破将进一步改变全球的产业格局,形成一批真正世界级的企业。
本书的结论是建立在对中国制造过去十年的跟踪研究的基础上的。1998年我们的第一个研究项目试图分析为什么在中国市场,面临着强大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联想,华为,海尔等本土企业却占据了领先的地位;2001年开始的第二个研究项目关心的是中集,振华港机,格兰仕,比亚迪等企业怎样在一些细分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领先的企业;2003年开始的第三个研究项目则侧重于跨产业的比较研究,试图分析中国企业在服装,家电,电脑等行业的发展路径是否会在手机,汽车,机床等行业重演;而从2005年开始,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加速,我们又开始研究联想,华为,海尔,TCL等本土企业全球攻坚战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对过去十年经验的总结。更多的尝试是试图通过对中国企业过去发展路径的研究,提出未来十年发展的基本战略。成本创新的战略就来源于这样的思考。
这本书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宏观,中观(产业),微观三者的有机结合。不理解企业家(人)的创造力,不了解企业发展的细节,就无法掌握宏观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真正了解中国制造的秘密所在。本书的结论是建立在对中国企业长期深入的案例分析基础上的。而企业战略的成功必须对产业发展规律有清晰的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行业的比较是对自身行业前瞻性认知的重要借鉴。而“时势造英雄”,企业家只有充分把握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游刃有余,把企业带向下一个高峰。
建立在同样的研究基础上的各种研究性文章已陆续在全球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总结性的英文书《DragonsatyourDoor:HowChineseCostInnovationisDisruptingGlobalpetition》已经由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7年五月出版,并迅速成为全球畅销书。那本书的侧重点是中国的成本创新将颠覆全球竞争格局,以及跨国公司必须如何面对这一残酷的竞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龙行天下》前言(3)
这本书并不是英文书的翻译,而是完全重写的。它的核心是讲述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利用整合创新,流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战略,实现成本创新,全面抢占下一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祝愿中国的企业家们在中国制造的第二个黄金十年创造新的辉煌!
《龙行天下》感谢(1)
这本书的写作酝酿于1998。当时我刚刚成为INSEAD(欧洲商学院)的教授,和PeterWilliamson教授成为同事。我们谈起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以及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正在抢夺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基础如此薄弱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这样快速地崛起。1998年12月,我回到中国进行了第一轮企业访谈。那是整个研究的开始。
我们非常幸运地赶上了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我们的研究也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国际化程度的快速提高而不断深入。
一晃就是十年。本书是这十年近距离观察研究中国企业发展的心得提炼。重点是希望对中国制造的未来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建议。
我们的研究得到了众多中国企业家的长期支持。柳传志,张瑞敏,马云,王石,李东生,牛根生,麦伯良等的思想对本书的观点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我在研究道路上的成长帮助重大。而除了一本正经的企业调研外,更多的思想火花来自于和长江商学院的近千名企业家同学在课堂内外无拘无束,推心置腹的交流。他们无私地分享自己企业发展中的经验和痛苦,对我启发良多。我们衷心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企业家们。
Williamson教授是研究企业战略和跨国公司管理的国际权威。和他的合作对于真正理解过去三十年国际化发展和跨国公司战略的演变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我们俩这十年的合作也是对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未来合作模式的一个小小的样板。
好的研究,就像好的企业一样,不但需要理想,愿景,和坚持,同样需要人和资源。INSEAD和长江商学院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支持这项研究。刘勇,田子睿,何晓明在过去的三年中提供了一流的研究支持。肖华,温翠玲,张宇,KevinFoley和其他很多人也在这项长期研究的不同阶段提供了支持。
这项研究,以及英文稿在06年就已完成。由于我加入阿里巴巴集团后工作繁忙,中文书一拖再拖。最后的成稿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南方周末经济部》余力女士的大力帮助,以及华章出版社张渝娟,王磊等人周到的编辑支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龙行天下》感谢(2)
由于最后成稿的时间仓促,本书还有不少明显的缺漏,请读者原谅。但希望疵不掩瑕,本书的主要观点能够对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很希望能够和各位读者进一步交流。请访问本书的网站
导论正在形成的中国冲击波(1)
(中国制造的未来十年?)
1991年,我初到美国学习经济学。当时,日本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达到顶点(虽然现在回头看已经是尾声了),从匹兹堡到底特律,从汽车业到电子业,美国企业大量裁员,失业的工人走上街头抗议,捣毁并焚烧日本汽车泄愤……
而当时的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在1978年就已开始,但仍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摇摆不定,经济笼罩在回到计划体制还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大争论阴影中,要到一年后,中国才宣布选择市场经济。
仅仅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已彻底告别短缺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产品潮水般涌向全球,中国制造已成为令人生畏的力量。现在,在美国,在欧洲,人们正在谈论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冲击,如同1990年初他们谈论日本。
如何理解这一仍在加速的变化进程,并没有一致的答案。
2007年,中国的现实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图景。
悲观者看到:人民币持续升值,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继续大幅提升,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的上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被削弱;另一方面,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前所未有地成为西方媒体追逐的热点,《华尔街日报》甚至以“中国制造遭遇危机”做为中国报道的专题。
悲观的看法认为,中国仅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占据了支配地位,中国的竞争力仅仅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相对于产品的数量和规模,中国在价值创造上的成就几乎可以忽视。而且这样的模式不具可持续性——一旦成本上升的趋势开始,中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