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咒语(上)-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福布斯咒语》简介
从《月亮背面》、《英格力士》到现在的这部《福布斯咒语》,王刚的创作始终保留着蓬勃的锐气。这部《福布斯咒语》时间起点是上世纪90年代,主人公地产商冯石在山穷水尽之时,遇到了海归女孩姜青,两人若即若离却又风雨与共地经历了创业过程中绝处逢生的翻身之战。
主人公和他们的故事会让你联想起当下某些叱咤风云的地产精英、媒体力捧的创业楷模以及被引为经典的奋斗传奇。但是王刚不会用温情甜腻的笔墨描绘他们的感人励志,时尚高端。他笔下的主任公也不像老套小说那样,自诩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期从商,不停地顾影自怜,在道德与欲望边缘痛苦地挣扎。
在《福布斯咒语》中你看到的是一个艺术气质十足的野心家为了获得一块12亿的土地,上演的一出出险象环生却又精彩绝伦的大戏。曾经的地产传奇、精英故事被作者露骨却又诗意地一一还原,还原为起起伏伏的“真相”,还原为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制衡,还原为男与女复杂而又原始的情感。“历史上充满了真实的时期,在各种事件的映照下,每个人都显出了他们的真相,人的本性连根都被发掘出来。”于是,一个你以为你认识的陌生人,就带着他内在的弱点和品质被暴露无遗。
当期的《当代》封面介绍《福布斯咒语》称“看旧社会民族资本家的艰辛,可读《子夜》;看新社会资本家的宿命,可读《福布斯咒语》。
《福布斯咒语》:出书之前既已引发国际国内金融地产界巨大关注
在《当代》杂志2009年第一期发表后,福布斯就因为传言“影射了当今房地产巨鳄潘石屹、王石、张欣等人”,尚未正式出版上架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中国企业家》杂志《英才》、《JOURNALIST》杂志马上就作品专访王刚,美国《福布斯》杂志记者Gady Epstein专门就该小说跑到北京采访了王刚,并首次为一本中国小说在这份世界最著名的财经杂志刊发了署名专题文章。
文章不但郑重其事地分析了小说里中国富人们的“原罪”,而且强调“中国的富人在穷人,中产阶级与政府之间活得焦虑而恐惧”。 并引用了王刚的观点“中国所有富有的资本家都有*的可怕历史,没有这些他们不可能到达今天的位置。”
小说的发表以及此番言论立即引起了金融地产界轩然大波,Soho总裁张欣激烈回应,“我们并不生活在焦虑中,说中国的富人都是罪犯怎么可能?”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的黄怒波在接收采访时回答:“那些事情是真的,甚至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存在的。每个中国地产商的发家过程中,也基本都会存在这些问题,回避不了。”
在《福布斯咒语》成书之前,针对它的争论就由文学界扩展到商界、地产届,由国内波及到世界财经媒体。人文社博客上每篇文章一发表,点击量就会超十万,可以说此书的出版已经是万众瞩目。
王刚简介
王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线作家
王刚曾经是冯小刚的金牌搭档,担任《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的编剧,并凭借《天下无贼》摘得42届金马奖最佳编剧奖,2004年王刚回归小说创作推出长篇小说《英格力士》,当年《英格力士》便获得“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最佳读者奖和专家奖,成为当年最大热门小说。从此拉开了王刚小说获奖的序幕。
2006年12月,王刚的《英格力士》获得台湾最重要的读书奖项《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成为惟一获奖的大陆文学作品。2008年入围茅盾文学奖。《英格力士》问世之初就被世界顶级英语图书出版商企鹅出版集团重金买断,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企鹅于2009年3月推出英文版本。意大利版、法文版、韩文版、德文版和西班牙文版已陆续面世。
三月份《英格力士》英文版举办文学节活动,在华外国人争相与作者交流,王刚当场签售100多本英文版,创中国作家在京签售英文版新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福布斯咒语》相关评论
我不仇富,我理解富人。我批判他们,首先是批判自己。我批判社会的黑暗,首先我自己的内心也有很多黑暗,是我们共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阳光和黑暗。
——王刚
从《福布斯咒语》的开端我们就会得知中国的富人过得并不怎么好,我们马上就能知道主人公冯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像很多富人一样深陷债务之中,并且被财富“原罪”所折磨。
——《福布斯》Gady Epstein
王刚的《福布斯咒语》是一部讲述中国当代新贵们在性、金钱和权力之间挣扎的小说。该作还未出版上架就已经广受争议。
——《New speaker》Dunken
网友评价《福布斯咒语》
▲王刚的《福布斯咒语》(The Curse of Forbes),5月份出版。从英文名看,似乎应该是《福布斯诅咒》更为贴切一点,但是用这个名字估计通不过。——和菜头
▲上福布斯榜的是富豪。在中国的现实中靠“诚实”致富的富豪有几个?如果是诚实致富的那福布斯就不是咒语了。 ——丛中笑
▲福布斯榜就像是日漫的死亡笔记。虽然它不像漫画中的笔记那样百分之一百可靠,但排名越高、人越高调就越快出事。
在中国现实中,有可能〃诚实〃地赚到足够的钱进富豪榜吗?——tzigane
▲人生而有原罪,什么时候成了某个群体的特权了?如果福布斯在美国资本主义早期就开办了,那咒语清单只会比中国的长,不会比中国的短。 ——童言无忌
▲《圣经》里说:富人上天堂难过骆驼要穿过针眼……既然上帝也仇富,我们作为草根阶层为什么就不能?
……出来混总是要还! ——奇奇号巡洋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安静:“福布斯咒语”的生长性
文/安静
——评王刚新作《福布斯咒语》
王刚的作品之所以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其作品有一个典型的特点,那就是作品极其富有生长性,比如《天下无贼》、《月亮背后》、《英格力士》等。可以说,“生长性”是解读王刚作品的一个关键词,“生长性”在他的新作《福布斯咒语》中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彰显。从题目看就能感受到作品所隐含的张力,“福布斯”是一个梦幻而荣光的词汇,而“咒语”则意味着憎恶和仇恨,两个词汇的碰撞使得故事拥有了潜在的叙述动力和张力。
“生长性”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自我成长,而是一种复杂的态势。它不仅指作品自身的蓬勃生机,而且还指它介入社会的有效性。自从《福布斯咒语》在《当代》2009年第一期发表以后,因为传言“影射了当今房地产巨鳄潘石屹、王石、张欣等人”,所以,这部作品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而且,福布斯记者Gady Epstein的专门采访和SOHO中国联席总裁张欣的激烈回应不仅为这部作品增加了传奇色彩,还强化了它的现实语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福布斯咒语》犹如一根探测器,作者借它探测出一个时代的残酷和真相,这使得小说具有了很强的现实力量。阅读中的真真假假都历历在目,小说和现实在交错中重叠,冯石的生活概况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但小说的虚构又让人走得更远,因为真相往往是在破碎中呈现的。
王刚在小说的开场白中就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我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写作对象或者说话对象的知识,而在于增加他们对人生的感受。”这样的写作就是为了和读者一起经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在小说中,王刚不仅呈现了“富人”灵魂的挣扎,也影射了一种支离破碎的现实人生。主人公冯石是一个地产商,表面上是一个拥有财富的贵族,但实际上却过着一种入不敷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已经不堪重负。作者王刚借助冯石这样的地产商完成了对一个群体的书写,他们的生活被利令智昏的时代所彻底异化。小说从冯石和姜青约会开始,但私密的个人生活却被讨债者徐行长所打断,然后,姜青和冯石开始了充满野心的探险。冯石为了打造自己的“Modern”,不得不从银行大量贷款。于是,徐行长的儿子徐绅、酱油厂厂长毕石章、海归行长周冰雪、市长助理林肖肖等人一起上演了一场戏剧人生。对于冯石来说,他希望“钱能让他重新成为一个正常人”,渴望回到“没有焦虑的时代”,他已经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了。在小说上半部的最后,冯石因为父亲的病逝回到了故乡,去寻找曾经失落的自己。“故乡成了那个小男生的咳嗽声”,这是一种带有久远意味的回响之声。寻访“故乡”的温暖一直是中国人熟悉的主题,这也是对自我存在的追问。那个光芒四射的地产商人只是一个表象或虚幻的存在,他小小的灵魂,依然是漂泊不定,依然是柔弱无依。因为在他最大程度的被别人认可之时,恰恰是他的灵魂遭到普遍的忽略之时,也因为他一直是被公众和媒体幻化为一个象征而存在。阅读该书则是走进这一群体跌宕一生的一条捷径,梦想和现实在这里交汇,纪实和虚构在这里碰撞,一个相对具体而完整的“富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认为小说的深刻之处就是作者反思了这个群体的思维和感觉,也反省了一个时代的愚蠢和病态。在身体和欲望膨胀的年代,大脑和思想日渐萎缩,情感缺失的结果只能使内心越来越紊乱、窒息、抓狂和凋零。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你欺骗了多少人!”现在看来,还可以补充为:“金钱,你欺骗了多少人!”毫无疑问,“迷路”将会伴随每个现代人。精神上的迷失是这个时代典型的特质,荒谬和悖论变为常态而存在。王刚借用冯石这个极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群体生存的困境,也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病症。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周晶义:责编手记
1
五年前,《英格力士》出版的时候,我写过一段文字代序,全篇如下:
很多年前,读到王刚《冰凉的阳光》初稿,我对王刚说,彻头彻尾拉斯蒂涅。
说彻头彻尾,包括小说,也包括王刚本人。通常说人小说拉斯蒂涅,没意见,说人本人拉斯蒂涅,意见就大了。但王刚不同,王刚总是愿意承认自己的野心,他喜欢说野心家是一个真正的褒意词。
其实,我也是拉斯蒂涅,王刚那些拉斯蒂涅感受,我也有。好像我比王刚心态平和,其实无关心态,只关户口和工作,用王刚话说,他以京漂身份,来《当代》投稿都要鼓足勇气,心态没法平和。
心态不平和,有害身体和生活,却有益于文学。能够坦然承认并放纵拉斯蒂涅情绪,是王刚独一无二的特长。他的“阳光”系列中篇和长篇《月亮背面》,都有《红与黑》的气质。如果专营拉斯蒂涅,说不定就成斯汤达尔了。
但王刚却从文坛消失,先漂到商坛,后漂到影坛。看着他编剧的电视连续局《月亮背面》和电影《甲方乙方》等纷纷出笼,我就想,斯汤达尔休矣。
一月前,突然接到王刚电话,要把他新写的长篇送来。又燃起我的“斯汤达尔期待”。社会又变革了多年,穷人还穷,富人更富;上流的更上流,下流的更下流。王刚也多漂了几年,经历的沉浮跌宕荣辱更丰富多彩。社会和王刚都积攒了更多的拉斯蒂涅情绪,以王刚的本性,还不写出个拉斯蒂涅大全来?
却没想到王刚写的是这部《英格力士》,讲的是一段往事。
社会是浮躁的社会,文坛是浮躁的文坛,作家多浮躁的作家。以王刚的性格,应该比别人更浮躁,却没想到他能够抛开灯红酒绿燕舞莺歌,去回忆三十多年前的儿时岁月,而且如此专注如此沉静。
暂离文学,触电影视的作家不少,红火之后,都想重返文学。所作小说,结构冲突起伏都极有章法,但在纸上阅读,感觉还是电视连续剧,与小说无关。却没想到这部《英格力士》,不仅了无影视痕迹,甚至比王刚触电以前的小说,还要“纯正”。
我曾经以为,王刚创作,永远摆脱不掉拉斯蒂涅的情怀和视角,他的作品,注定了尖锐深刻,也注定了狭隘极端。却没想到,《英格力士》能够脱离拉斯蒂涅仇恨的目光,从更宽广的角度忧伤地反思历史和人生。
总之,没想到《英格力士》能够这么好。用终审的话说:是几年来难得一见的厚重之作。
当然,王刚还是王刚,他在讲述与底层和上层、上流和下流无关的往事时,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你们口里人”如何如何。其实,我们“口里人”和他一样,在长身体的时候,也没喝着长江黄河的水。
2
写《英格力士》作者简介的时候,我就困惑:称王刚新疆作家吧,他在北京生活已经二十来年了;称他北京作家吧,北京作协未必同意;称他是中国作家吧,好像又有些多余;称他是世界作家,也不一定合适。
大约为了抵抗漂泊感觉,王刚在北京和周边不断买房。论资产,和我不是一个阶级。他却总是羡慕我,因为我有一个单位,那就是白天的家,一群好同事,就是白天的家人。他说在白天,他就是一个没家的人。我说所有专业作家的白天都一样,他说不一样,他说他比任何人都孤单,没有单位的人有时就像没有家一样。我说,那你就把《当代》当单位当家得了。
把《当代》当单位当家,就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来之前不用招呼,走之时也不用请假。比我还自由。来了以后,几个房间随便坐,一群同事随便聊。到了饭点,不用告辞,也不用请客和被请,工作餐多一份盒饭就是。我以为这种放松的状态就是单位和家的感觉,细想,还不是,因为还没给他一间办公室和一张办公桌,在话题间断的时候,他无法坦然跷着二郎腿抽烟喝茶看报纸。
顶多n分之一个单位和家。而且还可能带来另外的心理阴影:怠慢。
一个有漂泊感的成名作家要感觉到怠慢,那可是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