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法则-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焦虑或不安)。下面的练习能帮助你提高在处理常见抱怨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 不抱怨的沟通才有效(3)
容易引起争端的常见反应
我们只能在脑海里重现往事,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切往事都是不能再现的,但我们有能力处理当前发生的事情。下面有几条常用的可以用来应对习惯性抱怨或责备的处理方法:
继续亲自寻找他说的话伤害你的自尊心了吗?为什么?你具体怎样做才能在受到抱怨时保持自尊心?
即使你极少受到别人的抱怨,却仍然害怕因犯错误而受到责骂。为了去除这种恐惧感,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比如说,你是否因为预测到最糟糕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你的身上而感到担心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想想可能出现的最好的情况,以及介于最坏与最好的极端之间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你一旦找到了很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就可以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做好心理准备了。这样就不至于把可能出现的一种结果过度夸大,而使自己感到过分忧虑了。
有些人由于看到了他人被责骂的情景而间接地使自己有了一种对抱怨的恐惧感。由于这种原因,他们对极少会经历的受上级责难的情形产生了过度夸大的恐惧感。尽管自己本身并没有直接受到影响,但某种抱怨的想法足以让人担心起来。如果你也曾经目睹过这样的情形,一定要留意把这种间接的感受形式与你的亲身体验区分开来。
用抱怨的眼光评价一个人的判断力。假定这个抱怨的人说的是对的,你会同时意识到,把日常的错误转变成过分的抱怨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如有可能,请纠正你爱抱怨的挑毛病。说这些话时,你发现自己也因为感到不公平而极度痛苦。下面的分析会帮你摆脱这种双重烦恼。
抱怨引发的双重烦恼
当成为被抱怨的对象时,人们通常会作出一些反应,有时甚至是过激的反应。首先,由于被误解而受到抱怨时,感到气愤和恼怒是正常的。其实,适度的挫折、苦恼、困惑以及不快能促进良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更加强烈的痛苦形成双重烦恼。你告诉自己不应该成为被抱怨的对象,然后开始感到气愤并讲述你气愤的心情,你就有了一种双重苦恼:原有的苦恼加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延续的烦恼。这种延续的烦恼通常会使你思索一些事情,诸如“这件事本不应该发生在我头上”和 “我无法忍受了”等等。
如果一味地不停自责,那么某些双重烦恼就会转化为三重烦恼。假设你遭到错误的指控,你首先会感到气恼,然后就想“那是我的错,想必我已经做错事了”。这样就在一个难题上面又加上了另一个难题。这样的反复使你不能处理最初的问题—被错误地抱怨。因而,在双重烦恼中,第一个反应也许是合理的,当听到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你会感到气愤。这个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又增加了一重无聊的痛苦,到第三重,当我们意识到这个过程使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开始自责。每一步都使我们离解决最初问题的轨道越来越远。
有个忠告是“认识你自己”(来自苏格拉底和特尔斐的神谕),它建议你做些事情来增强自身的能力—通过去掉双重或三重烦恼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压力。处理双重烦恼,接受你最初的反应。通过向它的合理性提出挑战来揭穿第二重烦恼的真相,进而揭穿第三重,不再反复地进行自责。
对他人的抱怨作出反击
如果有人直接对你进行抱怨,你应该怎么做呢?那些用习惯性抱怨用语责备别人的人在面对你的正当反击时是很脆弱的,因为他们的话过于概括、带有歧视性并且草率。我们来看一下在对付这些过度抱怨的论调时你能够采用的办法。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不抱怨的沟通才有效(4)
如何对付过度抱怨取决于抱怨你的人(你并不想与一个矛头对准你并对你进行抱怨的人发生争吵)。然而,你通常有一些选择,由不作出反应到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如果你选择表达你的意见来予以回击,那么下面是可供你参考的一些技巧。
直接阐明观点:“你的目的是想让我感觉你是个可怕的人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重新调整重点:“如果我们有问题要解决,说‘我拿不定主意’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吗?”
情绪反馈:你还可以提出情绪反馈,比如,“当我听到你叫我 ‘白痴’的时候,我感到很沮丧。”(注意:沮丧只是一个例子,也可能还有其他的情绪。)
寻求同情的回答:“如果你是我,有人错误地认为你很愚蠢的时候,你会做何反应?”(如果不用轻松的、注重事实的语气,问这个问题的风险可能会被别人当成浮夸或遭到挖苦。)
直接声明:“我无法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但你的评价会使我________(请你填空)。”
这些例子表明了缓和断言式抱怨或责备的方法。不过,有关如何回答习惯性抱怨用语的例子都包含着判断和风险。在人际关系的领域里,即使考虑得最周到的回答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话阐明事实,例如,“你让人搞不明白”或“试图和某人沟通就像是在和石头辩论”。我们会碰上各种各样的人,例如他有顽固的立场,并且善于干扰议事。
应该用一个充满抱怨口吻的抱怨去反驳另一个抱怨吗?这样做通常是没用的。例如,“你母亲就是这样教你跟别人说话的吗?”这只会使冲突升级。
没有公式能适用于所有充满怒气的抱怨。然而,你懂得越多,就能准备得越好,就越能用正确的和自我肯定的方式来沟通。
对习惯性抱怨的合理反应
大多数人在听到用刺耳的语气说的“这是你干的好事!”这句话时可能会退缩。这种语气和这句话会把人置于低人一等的和应受谴责的境地。像习惯性抱怨用语一样,一个人的语气和肢体表达也能传递出明显的带否定意味的信息。
怒气冲冲地说出的习惯性抱怨用语会加重抱怨的程度。像“啧”这样的表达传递了温和但仍然明显是谴责的信息。我们还听到过这样的谴责语气,它附和着说教者用老练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语气说话。
典型的谴责信息常常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有些人耸耸肩膀,轻蔑地讥笑,紧皱着眉头,眼睛不停地转动,交叉着双臂,露出厌恶的眼神,避开别人,或者通过其他一些幼稚表现,诸如添油加醋地模仿和夸大他人的表述、声音、反应或面部表情来嘲笑他人。
对某人的非语言性抱怨行为有助于引起他(她)的注意吗?“丹,你耸肩膀是不是想表明什么观点呢?”“苏琪,你皱起眉头又睁大眼睛,是想说什么吗?”在这种情况下,你请别人解释问题。但是,当你唤起别人对非语言提示的注意时,某些人将会产生戒心。
你对于非语言抱怨提示的反应取决于你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好坏,以及你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你镇定自若,毫不慌乱,自我感觉良好,并且能婉转地回答问题,结果很可能不同于那些唾沫横飞、满腔怒火的人。
当碰上一个气势汹汹、正在抱怨你的人,你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并准备作出建设性的回答时,不要指望普遍流行的理由。习惯于过分抱怨的人经常是不会听这些理由的。尽管如此,你还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确定什么是你同意的或是不同意的;或者你可以清楚明白地说明一下你与他人不同的观点。
美国第33届总统亨利·S·杜鲁门曾说过:“我从不让别人陷入困境中,我只说事实,但他们认为那是活受罪。”公元1世纪,一个达观的奴隶埃皮克特塔斯说过:“一个人要寻找真理,必须先想到它是否适用于任何一个社会。”这说明他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自我觉悟。后来,到了20世纪,当代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他名为“存在”的研究课题中,表达出“忠实于自我”在存在价值中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亲自寻找,你将会发现一个真理:陈词滥调地过分抱怨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第三章 逃脱抱怨的牢笼(1)
与我们告诉小孩子要说实话恰恰相反,我们更多时候会尽量歪曲事实真相以逃避责罚。尽管如此,在事实与谎言之间,人们通常偏爱事实。
欺骗像魔鬼一样在脑海中闪现,为了逃避抱怨,它会以各种伪装进入现实世界。
一个男人出外旅行提早回到了家,他发现妻子正和一个陌生的男人睡在床上。勃然大怒的他吼道:“你怎么能和别的男人睡在一起!”他的妻子说:“什么人?”丈夫说:“那个人。”他的妻子说:“没有别人啊!”在他们说话的时候,那个男人慌忙穿好衣服从窗户逃了出去。他的妻子继续问:“你说的人在哪儿呀?”丈夫站在那里,开始怀疑自己了。当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去做会直接导致自己受到谴责事情,一些人甚至会用极其可笑的方式使自己免于受到谴责。
寻找逃离抱怨的缝隙
你一定经常听到这句话:“这该怪谁?”即使你并不是天天都听到这句话,你也一定会看到许多否认事实和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例子,或者你在自己的身上也能找到这样的习惯。
生活中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为此而争辩,有时会想:“为什么该我受责备呀?”当我们犯下错误,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判断失误,是记忆出了问题,是思想不集中,或是发生了意外。我们不可能通晓一切,因此有时候我们会缺乏某方面的知识。事实上,有许多合理的失误可以作为我们的证明、解释、借口。但是,人们也会故意地制造一些困境,然后用虚假的理由或者寻找某些渠道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假如责备不是那么令人痛苦,我们也许就不必去寻找办法来解释我们前后不一致的或者该受到责备的行为了。但是,责备会导致痛苦和惩罚。为了避免痛苦和惩罚,人们只好用各种办法来躲避了。我们已经在第一章中看到了一些作为心理欺骗目的的逃避责备的策略,这些逃避责备的努力也包括转移批评、推卸责任、抱怨别人、妨碍进程、使之合理化、矢口否认、找借口、大事化小、争辩以及歪曲事实以逃避责任。豁免理论帮助我们懂得人们经常花大气力逃避责备的潜在原因。
该理论有以下这些假设:
我们生活在抱怨的文化里,在这里,过分抱怨的想法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能力。
避免或者逃避责备是一种很强烈的人类社会动机。
有两种光线,一种很舒适,一种不舒适,绝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前者。
豁免策略为人们提供了至少暂时能够逃避责备并保持良好印象的途径。
让我们来看一些豁免的策略,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理解它们的意思:
“这不是我的错。”
“我并不想那么做的。”
“没有人告诉我不要那么做。”
“我没有做过。”
“要不是因为……这事就不会发生了。”
这些句子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很羞涩的否认。否认是人们用来防止责备的一个很经典的方法。当这种有意识的豁免策略成为一种个人爱好时,经常会引起彼此之间的裂痕。
“我并不想那么做的”是一种希望获得宽容的恳求,它不带有任何负面的企图,只是对自己清白的一种很含糊的宣称。
“没有人告诉我不要那么做”表明这个人在装聋作哑。
“我没有做过”是一种直接的否认。
“要不是因为……这事就不会发生了”是一种通过展示客观责任来否认自己的责任的方法。
第三章 逃脱抱怨的牢笼(2)
豁免策略会产生一些华而不实的效果。你能够从逃避责备及其相关的事情上感受到这些回报。这样的强化作用将使这些策略很难被改变。这些豁免努力常常是部分或者全部获得成功,否则你就不会使用它们了。但是,多次保留颜面的努力将逐渐失去可信性。“如果我不是生长在这么一个不健全的家庭,我就不会去抢劫银行了。”生长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也许是导致个人毁灭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来自于不健全家庭的人都会变成银行抢劫犯,这样的借口并不能使他(她)逃脱责任。
尽管豁免策略有时候能够收到一些成效,但这可能只是表面上的结果。相对于在无意中作出的欺骗,许多通情达理的人会把这种有意进行欺骗的努力看做更为严重的犯罪。
学会抵御抱怨的“口是心非”策略
为了逃避责备,在抱怨文化下许多人会作出符合逻辑的决定,尤其是当他们有意地参与到一些该受到责备的活动中时。这是狡猾地逃避责备的基本原理,它显示了抱怨的另一面。
当我们知道某些活动会受到责备时,我们给自己的理由有时与给别人的理由完全不同。桑德拉推迟做项目中她负责的那一部分工作,因为她告诉自己需要先进入情绪。但是当项目组问她拖延的理由时,她却告诉他们自己病了。
当人们寻求逃避责备的方法时,常常通过模糊事件、省略关键信息或者直接撒谎等方式以逃避责备和报复。例如,并不是所有拖拉的人都会说,“我晚交这份报告的原因是我不喜欢做这种不舒服的工作,我并不关心我的拖延是否会使别人落后,那时我关心的是我的感受,所以我推迟了。”相反,他们更喜欢说“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虚构的理由或虚夸之辞,因为这些理由能够博得同情。当这些事情发生后,拖延者既逃避了惩罚又获得了一次机会。但是,由于豁免策略是不由自主的,它很难被察觉或者改变。主动努力来躲避公正的责备是一个限制其他选择的更为微妙的方法。
一种很常见的策略是把自己的诉求上升到追求“公平”原则的高度上。根据这一策略,参与了会受到抱怨的活动中的人们会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