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上北大-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幼儿园“逃学”后,因为实在没地方去,在爸爸妈妈的“忽悠”下,我便同意试着提前一年上小学。后来的母校“红旗小学”接受了我。按现在的理解,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但是,没有基础的“福”,我又怎么消受得起呢?
如你所料,在初入小学的那些日子里,我是个糟糕透了的孩子。
科技课上,同学们总能做出像样的发明,而我往往一无所获。什么电源,电池,马达,录音机,杠杆……几乎所有同学都对这些玩意儿无师自通,只有我很难理解这些东西。比如,某节课上,同学们说要制作一个“马达”。“马达”这个词我从没听说过。但是,凭常识,它应该或多或少与马有着天然联系。想到能接触动物,我兴奋不已。然而,让我失望和不解的是,我们既没有去马槽,也没有看到玩具马,只看到了一堆杂乱的电线和电池。光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就让我颇为头疼。科技课的几个小时中,我焦虑、痛苦、煎熬。好在,教科技的王老师从不批评我。__
不知童年的你是否也经历过对“当个科学家”的幻想与幻灭。总之,通过科技课,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奢望成为“爱迪生第二”。对我而言,他“只是个传说”。
如果说,科技课创作的玩意儿至少是有意义的,那么,在我的印象中,最“没有意义”的课程,就是手工课。给一张硬纸板,非要沿着虚线剪开,旋转,翻折,变幻,成为某种没有意义的形象。别说是后面几步,就仅仅是把它剪开的过程,就让我十分恼火。我时而剪少了,时而剪多了,以儿童的耐心,有时剪到一半,浑身就忍不住狂躁地颤抖起来。我努力克制住自己,但很快就发现,因为第一步没有剪好,这个玩意儿已经没法做下去了。写这些内容,绝不是为了打击你对做手工的兴趣。相反,我至今很佩服那些能“玩得转”的小伙伴们。
不过,我对剪刀的兴趣却并不淡漠。小学一年级的某一天,我带着妈妈买的新剪刀上课。在语文课上,我边听课,边亲手用剪刀把自己的运动裤剪了个洞。我的动机非常简单:试试这把剪刀快不快。后来,全班同学都知道这件事了,常有同学为此捧腹大笑。
穿反衣服不察觉,不会系鞋带,不会嗑瓜子,不会唱歌……这些糟糕的事儿,或者,按现代的话语说,叫“囧事”,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或许你会觉得当时的我真是够倒霉的。
不过,糟糕归糟糕,我终究是走出了幼儿园期间被人欺负的命运。小学一年级的一件事,让我挨了严肃的批评。但它对我的成长而言却并非坏事。
那天是周五,下午快放学的时候,老师正好不在,班里一位强横调皮的男同学就欺负一位娇弱的女同学,把她欺负哭了。看此情况,有些人前去围观,当然,更多人还是照常回家。
当时的我,既不是全班的学习标兵,也不是班干部,更不是以体育和能力著称的孩子王,而是一名平常乃至平庸的学生。然而,不知怎么地,看到被欺负的同学,我顿时感到义愤填膺,难以忍受,我冲到那位男生面前,为那位女生打抱不平。
“你,凭什么欺负人?”令所有人一惊,我这位被人忽视惯了的一般人,竟然冲到那位男同学面前,大声质问。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轮得到你来管我吗?”这位男同学露出狡黠而轻蔑的笑容,显然不把我放在眼里。
“你做错事了!向她去赔礼道歉!”我的声势愈发大了。内心的能量像火山般爆发了出来。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都纷纷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
“道歉?不可能!你给我闪开。”他冲我说道。这句话,颇有点“最后通牒”的意味。
我已无话。此时,我感到自己已被推到了某个危险、紧急而重要的当口上,必须做决定了。“撤退”,还是“进攻”?我抬起头,看到他傲慢的神色,突然间举起双手使劲推他。
学校的校门口,有一个几百米的大斜坡,一直通到马路。就这样,我来势汹汹,他的力量很大,我们迅速扭打在了一起。一不小心,我腿一软,滚到了坡上,他也倒下来了。于是,我们俩就边扭打边滚,直到滚到了坡下……
众同学追了下来。“别打了,别打了。都回家吧!”一位颇有威望的同学劝解道。
此时的我,心砰砰地跳着。是否疼痛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心中的惊吓也被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覆盖。我和这位同学对望着,呼呼喘气,累得谁也说不出来话。我的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正义感与勇气,男同学的眼中透出一种惊讶与招架不住的慌张。我胜利了。至少,我威胁到了这位欺负人的同学,成为了一个能主持正义的人……
远处,几个身影迅速靠近。“女儿,是你!”听到呼唤,我猛一抬头,是妈妈来接我了。按照小学生的“规则”,家长出面,打架就应当结束了。妈妈的眼神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而我已经无心跟妈妈解释此事……
第二天,我和该男同学都被老师处罚了,理由是“打架”。
或许你会大跌眼镜,向老师告状的,不是别人,正是先前被男同学欺负的女同学。
什么是误会,什么是世事难料,什么是“做好事的代价”,什么是生活的戏剧性,一瞬间,我仿佛都懂了。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浑身的英雄感全失,仿佛一只充了气的皮球被针扎了一下,连争辩的力气都没了。被处罚的一刻,我和男同学对望,彼此冷笑了一下。
不过,也正是这次打架,让我终于有机会不做“笨孩子”了。我甚至开始有了抗争和维护正义的力量和勇气。
不错,这件事,是我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它考验了我的勇气,给予了我敢于出头的信心。此后,我敢于大声说话了,敢于发言了,甚至连性格都开朗了起来。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一个学习差、体力差、影响力差的小孩,一个典型的“软柿子”,居然敢于“不自量力”地承担起拯救他人的责任,奋不顾身地挑战强悍的势力,这实在荒唐。
但是,排除我所经历的戏剧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多少人因为缺乏这一点“不自量力”的精神而一次次抱憾?!
03 从“弱智生”变为优等生(1)
小时候的你,一定有过算错题目的经历。但你是否曾反复算错过一道“弱智”的题目呢?我相信不会。然而,这样的事儿,又被我撞上了。
小学二年级时,我们早已学过了加法,并已经开始学习乘法。
有一天,数学老师向全班发问:“3加4等于多少?”显然,这是一道极其简单的题目。我踊跃举手,经点名后站起来,大声回答:“等于8。”
老师很错愕,同学们都大笑。数学老师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走近我,仔细问:“3加4等于几?”
不知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我的回答仍是:“8。”
后来,老师又问了几次,我仍然作同样的回答。旁边的同学,都已经开始拍桌子、跺地,笑得前仰后合了……↗米↗花↗书↗库↗ ;__
我很感谢当年的数学老师。有耐心、有包容心的她没有当众指责、惩罚我,而是在当天晚上,打电话给我妈妈,仔细讲述了白天的情况,并建议:“是否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脑子?”
也许这是数学老师最好的办法了。就这样,第二天,我被批准回了家。读者朋友,如果是你出了这样的问题,你的家长会怎么做呢?如果是你的孩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又会怎么做呢?或许,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进行“严肃批评”,或真的带孩子去医院看脑子、查智商。但令人意外的是,我的母亲并没有这样做。
母亲既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带我去医院,甚至没怎么提这件事。她只是让我在家踏实休息。而我,正因为足够蒙昧、足够愣,居然也并不关心自己为什么突然“被放假”了,也并不关心妈妈为什么让我休息。只是听话、照做,睡到天昏地暗。
休息的那几天,我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妈妈还跟我谈心,鼓励我。几天后的清晨,当我再次背起书包时,顿觉阳光格外灿烂,步履格外轻盈。更重要的是,我感到自己的头脑一片清明,全然没有了从前的糊涂劲儿。
再回到班里,同学们纷纷考我“3+4等于几”。我不假思索地回答“7”,此时,大家反倒觉得惊讶了。数学老师很兴奋,也很纳闷。事后,我猜测,她可能是在纳闷“是北京哪家医院把这样的疑难杂症看好了”。
不仅是治好了“病”,我似乎还变聪明了。此后的数学课上,我总是抢答问题,并总能以超快的速度回答简单的问题,以较快的问题回答较难的问题,甚至喜欢钻研很难的题目。老师和同学们很惊讶、很好奇:“怎么回家了几天,回来就变了一个人?”大概所有人都以为我服了什么“灵丹妙药”,才变得与先前判若两人。
或许,所谓的“灵丹妙药”,恰恰就是人通过休息而开发的潜能吧?
我的改变给老师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于是,老师安排我进入了“数学竞赛小组”。当时,全班只有5个人进入这个小组。
小时候的你或许也有类似的体会:一个很小的荣誉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信心。成为“数学竞赛小组”的一员,便是我求学历程中的关键点,是我由差学生变为好学生的转折点。至今,我对数学老师的安排充满感激。
从此,我对数学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当很多同学只能踏实学四十分钟时,我能够静下来两个小时投入学习。当很多同学看到简单题不屑于做时,我却让自己以平和心态应对,以很快的速度完成任务。当很多同学看到较难的题目,不愿意琢磨时,我却乐意动起笔,列出多种解题的方案。
03 从“弱智生”变为优等生(2)
我喜欢在台灯下静思,喜欢靠在堆满草稿纸的沙发上计算,喜欢对着一道题目让思路疾驰千里,喜欢在散步中进行奇思妙想,喜欢有关数学的一切。你品尝过学习的乐趣吗?其实,对任何知识,只要能钻进去,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乐趣啊!
而此时,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数学词典》。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大量数学名词、定理和公式。翻开一看,是各种奇怪的符号、数字,其中有微积分,有几何学,应有尽有。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至今我都看不懂。但是,每当它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它就提醒我:一座奇妙的数学殿堂在等待着我,只要我奋进,就一定能到达。看不懂的书,居然照样能起作用!这说明了什么?如果你学了辩证法,一定会明白,有些书是为了让你看懂而买的,有些书是为了让你看不懂而买的。或许,这就是《道德经》里讲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吧。
说远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投入,几个月后,在小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我便获得了数学竞赛“全区三等奖”。三年级时,我获得了数学竞赛“全区一等奖”。
小学生获奖固然不稀奇,但对于起点如此之低的我,这自然是一种殊荣。
从蒙昧得可怕,到开启智慧之门,我只用了短短一年。这或许就是“物极必反”,或者“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前进”吧!
经历“3+4=8”后,我仿佛开窍了,对数学、作文、绘画等都产生了兴趣。照片中,9岁的我欣喜地托着自己的画作,尽管那是角落里最小的一幅,展览地点是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几年后,回顾起“3+4=8”事件,妈妈对我说:“7也好,8也好,都是一个数字符号。作为初学者的你,把两个符号弄混淆了,也是正常的事。妈妈一直非常相信你,从未怀疑过你。其实,很多所谓的严峻问题,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它们的性质并不严重。它们需要被淡化、被消解,而不是被放大、被严肃处理。不用我带你去医院,你自己就有‘自愈能力’。这不,后来你的数学越学越好,证明了你的脑子绝对没问题。”这番话意味深长。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是否容易把一些问题“小题大做”,而恰恰忽略了自己的“自愈能力”呢?
从故事中,或许细心的你还发现,在面对他人的嘲笑、奚落时,在“被放假”时,我是一个很迟钝的人,甚至迟钝到根本察觉不出这些负面的能量。没错,我把这种迟钝叫做“钝感力”。有时候,“钝感力”就是我们面对非议时保护自我的武器,它会让我们变得皮实、“耐摔”,它会保护我们的信心和锐气。日后,我愈发感到,“钝感力”对我们的成长太重要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一颗敏锐的头脑,有时还需要一颗“钝感”的心。
04 路队长也不好当
你曾担任过班干部吗?你觉得班干部好当吗?或许,你心中早有了一本“管理经”。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班里,最小的干部便是组长或路队长。我的第一份职务,便是路队长。但是,说句实在话,路队长也不好当。
别看职务小,小学一年级时,我由于成绩差、表现不突出,都没机会当上。到了二年级,我不再“弱智”以后,才有了一点的“威望”。于是,我被选为路队长。
当时,全班三十几人,都是就近上学的。同学们的住处分布在学校周边的四个方向,因此,每天放学时便会形成四支路队,每支路队包括七到十人不等。那时候,路上的汽车没有现在多,家长也不像现在这么热心接孩子。路队长便肩负起了照顾路队队员安全、维护路队纪律的职责。┄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话虽这么说,然而,有些同学一旦走出老师的视野,便像脱了缰的野马一般,难以管束。由于不好管,班里的其他三位路队长,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他们带领的路队,刚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