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 >

第3部分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第3部分

小说: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议,“高分低能”的背后,起主导作用的能的含量不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的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比如,有智能但缺乏与之匹配的技能,这就出现了物理专业本科生害怕接电灯线、不会接电灯线的笑话。
  民间有句歇后语:“茶壶里煮汤圆——倒(道)不出来”,指的是头脑里有东西,但不能展示出来。对此,华为总裁任正非一语中的:“茶壶里煮汤圆,倒不出来的就不是汤圆。”冷静分析,“倒不出来”的那些人,汤圆(往往指智能)是实在有的,缺乏的就是匹配的技能或体能。即使是倒出来的汤圆,在壶里是一样的,倒出来后就千差万别,有的也变形得不配称为汤圆了。为什么?“三能”匹配出了问题。

人能的结构(2)
二、人能的存在状态:人能溶液——态度
  研究发现,不管是人能的存在,还是人能的释放,都不是纯净的状态,它溶解于“态度”之中。
  最好开发和利用的是“饱和溶液”,但由于人这种动物的特殊性,溶液增长快,溶质却增长慢,人们得到的大多是“不饱和溶液”。这种“不饱和状态”有一个变化多端的临界浓度,我们假定为X,见下图:
  那么,浓度低于X,这样的人就会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常常好心办坏事”的人都是这类人物,偏离X的距离越大,越难开发利用;浓度高于X至饱和状态之间,这样的人能有利于开发利用;当溶质多于溶剂的溶解能力,就会出现“沉淀”现象,沉淀的能在现有条图2…6人能溶液溶解度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件下是难以被开发利用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就是这类人的表现。一旦发现沉淀现象,组织要通过“加温、加压”等外在因素来提高“溶解度”(如图2…6)。
  影响X的变化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是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作业环境、人际关系等。图2…7体能突出的人
  体能丰富、技能一般、智能较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个体态度就是一门心思想“当官”。结果怎么样?体能发挥受到抑制、技能也难以施展,不当官会郁闷,当了官则“能不从心”(如图2…7)。
  再比如这个技能突出的人(如图2…8):
  技能超群、体能较高、智能一般,如果他的态度是想做“管理者”,“管理智能溶液”浓度
不够,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图2…8技能突出的人
  现实中有一些管理者,自以为什么都行,明明是从事以管理智能浓度见长的工作,偏偏要对技能工作指手画脚;明明自己以行政管理智能浓度而处于管理岗位,偏偏要对自己智能浓度不够的财务管理说三道四……这些,都是没有理解“人能态度溶液”浓度的表现。
  三、人能结构的变化:万维魔方
  体能、智能、技能,都可以细分出若干种细小的分支类别。任何人从事任何工作,都不是使用所有的体能、智能、技能,而是根据工作内容,使用一个“人能组合”:细分后的某些类体能、某些类智能、某些类技能的临时组合。
  当转动“魔方”,在某特定方位获得了人能魔方最精彩的图像,这个方位,就是人的“核心能力方位”。“无能”的教授
  假如让某大学物理学教授去农村劳动,老农一定会说:“连使牛耕田都不会,居然当了大学教授,简直不像话。”案例分析:从表面看,我们完全可以指责老农的无知,但从深层次看,老农并没错,因为教授展现的是其“人能魔方”最灰暗的一面,他既没有使牛耕田的智能,也没有相关技能,体能也不一定匹配,从“三能”结构的这个特定角度去看,教授确实是“不像话”的。转动一下魔方,从他物理学的智能、讲授的技能、演示的体能以及“三能”的匹配方位,我们就看到了他精彩的一面。武汉市有一个“弱智儿童”名叫舟舟,偶然发现了“音乐指挥”的特定角度的精彩,便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弱智指挥家”。转动魔方,从听觉角度去看盲人,其精彩程度往往胜过正常人。“天生一人,必有其能”,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精彩面,区别只在是否找到那个特定的方位而已。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能资源特性(1)
一、自己管理自己——我控定律“人能资源”只服从一个人的控制,这个人就是拥有人能的个体自己——我。外界所有对人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都是通过个体自己控制而实现的。
  在有氧环境里,划着火柴就可以点燃汽油,热能就能释放。人不一样,他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他自己不愿意“燃烧”的时候,你划一万根火柴也不能让它释放能量。
  自然资源听候人类的调遣,人能资源则不同,它只听从其拥有者的调遣。释放时机、释放多少、释放什么、释放时长等都是个体“我”说了算。管理活动中,看起来好像管理者可以开发利用,其实都是个体的“我”根据选择后,主观“愿意”的结果。英雄与叛徒
  影响中国几代人的长篇小说《红岩》,里面有个江姐,有个甫志高,起初两人都是革命者。在被捕以后,江姐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而大义凛然,忍受着辣椒水、老虎凳种种非人的折磨而始终保守组织秘密,最后被敌人残酷杀害。甫志高被捕之初也并未立即叛变,但经受不住威胁与利诱,最后沦为敌人的帮凶。案例分析:敌人希望从被捕者的口中获得更多信息,实际就是需要被捕者释放人能为其做有用功。江姐主观不愿意,即使最后杀害她,敌人也没有获得她的人能、人力、人功。甫志高不是天生的叛徒,在没有被抓之前,其人能也为自己的组织释放并做功,被捕之后,面对两项选择:要么不释放人能为敌人做功而受酷刑,要么释放人能为敌人做功而有金钱并免受痛苦,他选择了后者。
  二、越消耗越增长——耗增定律在不伤害人的积能、储能的生理机能的前提下,人能总是在消耗中获得增长的,不消耗不增长,越消耗越增长。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会越用越少,人能资源则是例外。
  如果单看“体能”,比如那些可以用耳朵拉车的人,耳朵的体能超乎寻常,随着表演拉车的次数增加,耳朵的体能不是相应减少,反而是相应地增加了。只要不把耳朵拉坏,其耳朵体能是不会越用越少的。
  智能和技能更加突出,越是勤于思考的人,就越善于思考;越是懒于思考的人,就越是不善思考;从事技术工种时间越长的人,技术工作的质量越高,反之亦然。飞行员培训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人能资源特性(2)
2008年4月15日,媒体报道了某航空公司与原属下机长Z某的劳资纠纷,摘录如下:
  二审 飞行时间是焦点
  由于双方对于一审判定的该公司对Z某的133555505元外派培训费没有异议,二审争议的焦点,便集中在1995年至1999年间,Z某从副驾驶升到机长过程中,产生的所谓“带飞”费用上来。
  庭审中,该公司认为,根据民航总局的62号文件中关于民用航空器飞行员训练管理的规定,Z某由副驾驶员到机长这个过程中总共飞行的152938个小时,应该算为该航空公司对Z某的培训时间,即“带飞”。因此,他们向法庭申请按每小时3450元培训成本计算,Z某应向该航空公司赔偿除违约金130余万元外的培训费550万元。
  而Z某则认为,副驾驶是机组飞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中的152938个小时是他的正常上班时间,不能算为培训时间。关于培训产生的费用已经包含在违约金之内。Z某本人在法庭上称:根据规定,培训只能在模拟器或者空载的航班中进行。而他在这152938个小时中,驾驶的是载客或者载有货物的航班。“带飞”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自2002年起,民航总局的121号文件对于此问题有了新的说明。案例分析:根据“人能资源耗增定律”,这个争议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Z某在“副驾驶员”岗位工作的时候,其飞行智能、技能自然会增长,如果算为培训,那么在他正式担任机长的过程中,飞行智能、技能也在增长,是不是也该算作“培训”?广而言之,所有工作也都同时具有“培训”的含义,是不是都该作为“培训”而收取培训费呢?从“岗位名称”来看,在名副其实的情况下,“见习机长”、“实习机长”岗位更多是有意增加人能的培训功能,而“副职”应该是工作职能,是工作岗位,人能增加是自然规律,算做培训是不合理的。
  三、时效定律个体人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既不能过期开采,也不能提前开采;既不能零存整取,也不能提前透支。对于人能,只有现实已经具有了,才可以开发利用,不可能做到“先用后还”的透支。现在人们常用“透支”来说明劳累过度,指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能的透支,而是指利用人能的时候伤害了人体的生理机能。这类似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再怎么“过度”也不能超过资源本身的储量,指的是开采自然资源的时候伤害了其他因素,比如环境、生态、地质结构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能资源特性(3)
四、不守恒定律人的智能既会凭空产生,也能凭空消失,可以传导,但不会转移。人能,是不遵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
  典型的案例是:人的生物体死亡以后,体能会以各种形式转化为其他的能,但智能、技能怎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怎样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不就是“凭空消失”了吗?
  比如,知识是人能的重要因素,一个老师可以使成千上万的学生增加智能和技能,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学生的智能、技能增加了,但老师并没有因此而“转移”或“失去”自身的人能。学生们因此而获得的人能不就是“凭空”多出来的吗?
  面对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先进的事实,一些人产生了恐惧,甚至坚信总有一天机器人会统治人类,这是不懂“人能不守恒定律”的具体表现,机器人的体能、技能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人类,但智能永远不行,因为: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其智能来源于人类的“转移”,且人类的智能不会因为“转移”而消失,同时还会按“不守恒定律”不断增加,因此机器人的智能永远低于人类。总而言之,人能是不守恒的。正是这一点,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的智能遵守“守恒定律”的时候,就是人类社会停止前进的时候。
  五、平衡定律不管是获取人能的原料,还是提炼人能的过程,以及人能释放的行为,每个个体的人能总是保持着内部的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了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内部机理,有兴奋就一定有抑制,一些器官组织的高度兴奋,一定意味着另外一些器官组织的高度抑制。
  此定律决定了,人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通才”、“全才”,也不可能产生一无是处的“庸才”、“蠢材”。之所以产生这些词语,是人类从实用主义出发得出的片面性结论。换个使用环境、换个工作任务,“庸才”又可能变成“通才”,“通才”又可能成为“庸才”。因此,这些评价并非个体人能的真实反应,而是从实际使用角度给予的特定评价。
  即使那些在现实中很多场合都体现出“低能”的人,其个体的人能依然是遵循平衡定律的,只是他拥有的人能在现实中很多场合都没有找到表现的机会而已。特殊的比赛
  有人做了一个“静蹲奔跑比赛”:大家都蹲下,一小时后同时站起来奔跑50米,看谁最先到达终点。结果获得胜利的是一个先天的“痴呆”者。一些人没蹲到半小时就趴下了,一些人到跑的时候已经站不起来了,一些人站起来就头昏眼花了。先天痴呆者却一如平常。案例分析:假如有那么一个工作,需要的智能很少,而主要使用“蹲”的人能,那么,“痴呆者”不就是难得的人才了吗? 在这份工作面前,其他的高智能、高技能“人才”还算人才吗?
  心理学研究心理疲劳时得出结论:智商越低的人,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时,其心理疲劳程度越轻;智商越高的人心理疲劳程度越高。对于简单重复的劳动,低智商比高智商更容易作出业绩。
  在人能使用的环节上,有一个值得充分重视的“麻将现象”:上家视为废牌的,也许正是下家急需的好牌,对家因为废牌太多而大伤脑筋的时候,本人正因没有他那些“废牌”而大伤脑筋。人人都是“能人”,就看如何利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