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博弈-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这只是现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比如说,房地产开发商一直在强调房价上涨的理由是,市场有刚性需求,市场的住房产品供不应求,因此政府只要增加住房的供给就能够让上涨的房价下来。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其他商品可能如此,但是对房地产市场来说则不是这样,特别是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更不是这样。
很简单,如果房地产是一个可流动的产品,如果房地产是一个完全消费的产品,那么居民的消费总是有限的,价格上涨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市场供给来解决。但房地产市场则不是这样。因为住房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当住房是消费品时,那么住房的价格可能由住房供给与居民需求来决定。而居民的住房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住房是投资品,那么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住房是投资品,投资者对住房的投资,就在于投资者对住房投资收益的预期。如果投资者预期住房的价格上涨,投资收益率高,那么投资者就有强烈的动机进入市场。在目前中国,政府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是要稳定房价,那么实际上这是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作了一个隐性担保,即如房地产开发商所说的国内房价只能是上涨而不能是下跌。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房价的变化应该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的政策来稳定。否则,政府如用政策来稳定市场某个行业产品的价格,那么这就是说政府在用自己的信用对这个市场产品的价格作担保。如果以政策的方式来稳定价格,就会使得市场投资者认为该产品的价格只能够在这样的稳定价格之内,如果低于这样的稳定价格,那么政府就一定会出手相救。这几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房价为什么会越是调控越是上涨,尽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重要原因与政府这样的隐性担保有关。
特别是当我们把住房当做一种投资品时,如果政府对住房的价格进行隐性担保,那么投资者就会奋不顾身地进入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当投资者可以利用银行金融杠杆炒作房地产的时候,投资者不仅进入一个没有风险的投资市场,而且可以利用银行的资金便利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因为,投资者进入这样的市场,赚了钱是自己的,如果亏损了,有政府来为其担保,其损失会让国家来承担。比如,早几年的国内股票市场,不少投资者在大获其利时,从来都不会认为他们能够大获其利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使然,但是当这些投资者出现亏损时,他们就会把个人亏损之责任推托到政府的政策上面,并要求政府来承担他们股票亏损之责任。
同时,当政府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作隐性担保时,这不仅会让大量的国内投资者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国内一些大城市一个人购买几套房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也让国内各商业银行更是看好房地产产业,使大量的信贷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而且也会让外国的投资者纷纷进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比如,目前国内许多银行纷纷推出转按揭产品,使得近期个人住房按揭迅速增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要想通过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来稳定房价不仅不可能,而且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投资者会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使得住房的价格越推越高;二是房价推高,使得银行资金更多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因为,房价上涨使得银行认为进入房地产的资金在泡沫不挤破前更为优良,风险更低;三是大量供给的增加,必然会使得政府拿出大量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来满足增加供给的要求,从而使得这种严重稀缺的资源粗放型使用;四是当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投资者市场时,其居民消费的功能必然弱化,广大居民住房福利水平一定会受到侵害,中央政府民生的政策也无法落实等。
可见,政府想仅靠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来稳定房价是不可能的。就如有人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住房做到月球上去,住房的供给再增加,一个居民可买一套,也可以买一百套(利用银行的金融杠杆),那么在住房投资需求无限的情况下,最大的住房供给都无法满足这种无限的需求。而且在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对大量的土地进行粗放型使用不仅为房地产开发商暴利创造了条件,也会使得未来子孙面临更多的住房问题!(本文定稿于2007年4月8日)
北京房价是否踏上上海之路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北京的房价在2006年第四季上涨,2007年2月份二手房价格上涨,一手房的价格上涨,排在深圳之后位列全国第二。而且头两个月的上涨幅度都保持在接近10%的涨幅。就此,不少媒体都认为北京的房价会踏上上海房价的后尘,即在很短的时间内房价快速上涨。
至于北京之房价,如果以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近几年的上涨幅度来看应该是不高的。比如2004年房价上涨37%、2005年上涨67%、2006年上涨也在10%左右。而北京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远远大于这种增长幅度。因此,北京的房价上涨不是什么问题。但北京房地产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因为,从政府公布的数据来看,2006年北京房价上涨是比以往几年高一些,但也不是高得离谱,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快于房价的增长幅度。但为什么房地产价格上涨不高而对房地产宏观调控不断呢?这里可能会有房价指数原始数据收集的真实性问题,也可能会有房价指数统计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问题。对于前者,如果房价的原始数据是来自于房地产开发商自报,是来自于地方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归纳,那么面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些企业及地方政府自报的房价数据能够高吗?
对于房价指数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问题,目前这样的一种房价统计指标体系是以各地方一手房的平均房价来计算的。这种平均房价不仅不科学不规范,因为用一手房不同的产品进行价格比较是无法来确定这些产品涨跌的,而且也容易为各地方政府来操纵当地房价变化。目前,我们只要看一下北京四环之内的二手房价格,目前都是在10000/平方米以上了。如果这些住房价格涨幅如此,那么北京的房价也开始踏上上海房价的后尘了。
目前有一个论调认为房价的高涨,是因为北京的可供应建房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的稀缺决定了北京的房价一定会快速上涨。如果这种假定成立,我们再顺着这个逻辑来思考,北京的土地是上海的6倍,那么北京的房价岂不是上海的六分之一吗?但实际上,近年来北京的房价开始步上海房价的后尘了。因此,北京房价上涨问题根本就不是土地供求问题,应该是有更多的其他原因。北京这样,全国也如此。
那么,为什么越是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其各地的房价越是快速上涨?正如有人所说的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成了国内房价上涨的理由。实际上,这只是现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即如果政府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是要稳定房价,那么,这实际上是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作了一个隐性担保,即如房地产开发商所说的国内房价只能是上涨而不能是下跌。
其实,如果对国内房价来说是这样一个隐性担保,那么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是很难向下调整的。
目前,北京的情况也是这样,近几年,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其占整个北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快速增长,如2003年为、2004年为、2005年为,对房地产市场大量投资,住房的供应岂能不快速增长?而且居民对住房的需要岂能有这样的增长速度?但是当大量的住房成为投资品或当大量的居民都进入房地产投资时,住房的供应同样会不足,而住房价格岂能不涨?有媒体调查表明,目前北京市有一半居民进入房地产投资市场。如果这样房地产投资市场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其价格也肯定会上涨。
房价上涨,进而会推动房地产投资,会推动银行资金大量进入,从而又会进一步推高房地产的价格快速飚升。这或许就是目前北京房地产的情况。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此好好思考过吗?仅仅增加经济适应房及限价房的供应能够改变目前的房价吗?如果对此不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北京房地产市场真的会走上上海房地产市场之路了。(本文定稿于2007年4月30日)
高房价势必严重削弱城市竞争力
经过几年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尽管从这几年政府公布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2003~2006年全国房价上涨分别为、、、,2007年1~5月上涨57%,但中国大城市房价的上涨(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都是如此)没有停下它的步伐,反而在近两个月迎来新一轮全面上涨的浪潮。比如,在深圳,在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房价狂飙,平均房价从2005年的7000元/平方米上涨到接近16000元/平方米,上涨了129%,仅2007年前6个月,房价就上涨了50%。
面对全国不断上涨的房价,面对着各地房价上涨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目前社会上流行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就是高房价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在这些人看来,高房价可以把城市中的“较低层次的人”赶出去,而让有竞争力的知识精英进来,并由此来提升该城市的竞争力。对于这样的言论,不仅在一些业界人士那里盛行,而且也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那儿也有市场。但是实际上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经验上来说,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
那么对于业界来说,为什么会大量宣传与制造这样的言论?最为根本的不仅是在为过高房价制造一个成立的理由,而且是其利益所在。因为,大家都知道,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特性,房地产市场不仅是一个生产周期性较长的市场,而且是一个容易导致垄断性的市场。如果房价快速飚升,房地产开发投资利润就会更高,房地产开发就容易利用其垄断性定价赚更高的利润。比如,在深圳房价快速飚升中,一个楼盘的市值可买下整个伊利集团。有开发商私下坦承:“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这就是房地产开发商主张的高房价意义所在。
那么,对于不少地方政府来说,为什么也会十分欣赏这种“高房价能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似是而非的看法?其根本就在于,一是对于各地方政府来说,高房价是房地产市场繁荣的主要标志,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则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拉动当地的GDP快速上涨,使地方政府的业绩在其任内即刻表现。即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体现当届政府GDP最好的方式。
二是高房价一定会推动当地地价快速上涨。地价上涨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为地方政府少数权力者创造了更大的寻租空间。很简单,国有土地,本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它不仅涉及过去现在全国人民的利益,也涉及到未来全国人民的利益。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在短期内让国有土地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不仅能够把过去的社会财富转化为现实资本和财富,也能够把子孙后代的财富折现为现任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也能够即刻体现本届政府的业绩。这样的好事,对地方政府的权力者来说,完全是无本生大利的事情,地方政府当然有动力来推高房价。
三是高房价自然容易聚集经济风险及金融风险,但由于房地产生产的同期性,这就使这些风险可能在短期或当政者任内不会发生。只要高房价的风险向后聚集,当届政府就有动力推高房价,然后让这种推高房价的风险让下一任者来承担。也就是说,风险延后性也为地方政府推高房价创造了条件。
但是,实际上,房价过高不仅不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反而会严重削弱城市的竞争力。因为城市竞争力的主体是个人与企业。不仅不可能把那样所谓的“层次较低的人”淘汰出高房价的城市,比如说,无论是香港还是纽约,在城市中心低收入民众仍然是占主体的。因为,这些低收入民众不仅迁移就业能力低,而且他们迁移就业的成本相当过高而无法向其他城市转移。特别是在一个健全的社会生活保障体系下更是如此。那么迁移就业能力较高的人往往是收入较高者。如果高房价导致生活成本提高,他们随时都可能离开这些高房价的城市。比如,在深圳,有白领阶层人士直言,深圳楼价如果一直升个不停,将迫使他们迁离这个城市。以深圳的主流网上讨论区“深圳论坛”为例,有多达数以百计的帖宣泄对高房价的愤怒,有人更称“房价再涨十年,白领露宿街头”、“楼价会让中等收入阶层一年内变穷人”;同时更有不少网民指出,他们有意离开深圳,逃避高昂不已的楼价。可以说,当高房价所导致生活成本让这些知识精英无法忍受时,他们就会逃离这个高房价的城市。当大量的知识精英逃离高房价的城市时,这个城市的竞争力不仅没有增强反而是削弱了。
同时,高房价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也会让企业无法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力是根本无法提升的。深圳微芯生物医药公司总裁鲁先平就坦言,他在2001年从美国回深圳创业,希望自己在深圳研发的基因药物可以跑赢美国,但没有想到首先跑赢美国的,竟是深圳的房价。鲁先平称,他在深圳已很难招到新的研发人员,因为深圳房价太高,企业工资不可能追到楼价上涨的水平。他表示,他与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一样,都在考虑离开深圳。这些情况表明,高房价必然会把白领阶层和优秀的企业“赶离”这些城市。当企业及高档人才都离开高房价的城市时,这些城市的竞争力也就荡然无存。
总之,在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都是一个个移民城市,都是一个个由新企业带动起来的城市,如果高房价迫使一些专业人才大量地离开,如果高房价迫使不少企业出走,那么高房价不是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而是严重削弱城市的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