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专业的善良 >

第3部分

专业的善良-第3部分

小说: 专业的善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文文:《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二 对“洗脑文化”的反动
文/吴晓波
  我对从事过某种职业的人充满敬意,其中之一,就是水手。
  茫茫大海中,水手日日苟踞在一个狭小、潮湿的空间里,天天经受骇浪的颠簸,时时面对无边无际的空虚,在到达港口之前,水手的时间总是与煎熬和挥霍有关,他的生命随时有可能被轻易地剥夺,浮躁和无助的渺小感总是笼罩在航行的每一个日出月落。我之所以对当过水手的人充满敬意,是因为我觉得,大凡经历过这种历练的男人应该算是被彻底地折磨和锻造过一回了,他知道什么是渺小,什么是敬畏,知道如何抵抗空虚,明白如何打发生命,普通人看来很大的困难在这些人眼中大概都不是问题。
  所以,当我听曾文祺说他曾经当过水手,便油然地对他另眼相看。在我看来,水手的经验足以让人从容应对商海的动荡和考验,而且会在这期间比其他人多出另一番的体验。我想,9年前,当他孤身一人背着行囊从台湾来到大陆的时候,举首瞭望广袤的中国市场,内心一定也像他当年做水手面对大海时一样的充满好奇、恐惧和丝丝的争胜感。数载既过,曾文祺和他服务的台湾明基并未被市场吞噬,他们从小小的键盘产品起步,剑及履及,日日生大,如今已悍然成为中国IT市场的主流力量,2005年初,明基更是收购德国百年公司西门子的手机事业部,开始向全家电领域进击。作为中国大陆市场的营销总经理,曾文祺如今已成为公众人物。
  我第一次听说曾文祺,是在《中国企业家》上,他每月写的一篇专栏。我向来有剪报的习惯,记得还曾经剪下过两篇他的文字,那股儒雅气质从一开始就很吸引人。在当今中国的商业人士中,有三四位擅长写作的人,譬如万科的王石、中粮的宁高宁、SOHO中国的潘石屹,再就是曾文祺,前面数位大多以本色写作,其气概天生地就,文字直来直往,视天下为无物,相比较,以曾文祺的书卷气最重。他之所得,一半来于商战实践,一半取自书本阅读,据说他写作极慢,一篇文章往往要枯坐多时,苦酿数日,思考周全才下笔成文。这样的写作已没有了丝毫功利的成分在内,纯粹是内心自然的流露、理性单纯的表达,是对文字和思想由衷的喜乐。对于绝大多数的商业人士来说,日复一日的角斗鏖战已使得他们终日沉浸在喋血的快感中,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生命中某些虚妄却有体温的问题。曾文祺式的生存,大概算是一种异数,他被传媒称为“IT牛仔”,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那骨子里从未散去的缥缈。
  曾文祺除了喜好写作,在日常的公司管理中,竟也时时不忘试验他的某些理想。在明基苏州公司,他建了一个类似星巴克的咖啡吧,员工可以在作息期间去那里轻松地聊天沟通;他还定期开办“读书会”,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下属分享。他幻想在明基培育一种时尚、透明和快乐的作业氛围,让人性化的成长与公司的进步环环相扣。
  作为一名公司观察者,我是由衷地喜欢曾文祺的这些动作。当今中国的公司文化,充斥着伪善、轻浮和言不由衷,“不问任何理由地执行”、“只关注自己岗位的细节”、“像狼一样地为公司攫取利益”,对这些理念的推崇,正让中国公司陷入空前的功利误区,可以说,自2000年以来,一种奴役式、麻痹式的洗脑文化正席卷中国公司,企业家们更希望用这种文化来改造所有的员工。曾文祺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这股潮流的一次反动。
  某一次去明基,曾文祺送我一本台湾出版的书《品牌始终来自人性》,他很喜欢这个书名并一再地将之视为品牌打造的核心理念。作者Scott Bedbury曾经参与耐克和星巴克品牌创造,在书中他写道:“伟大的品牌之所以受到尊重,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成为会生金蛋的母鸡,还因为他们拥有崇高的价值……建立永续的企业等于给了企业良知或一颗心,为了人性,我希望社会能给建立更好(而不是更大)品牌的企业更多鼓励,大家不再用财务数字的大小衡量企业的力量,我们必须开始把企业的善意、道德以及企业对创造更美好世界的贡献一起列入评估。”
  我很喜欢这段文字。我看到,曾文祺也在自己那本《品牌始终来自人性》中的这段文字上重重地画下红杠。今天拿到这本书稿,我便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水手出身的“IT牛仔”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定名为“专业的善良”。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策划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序三 内心宇宙边界的追寻者(1)
文/李雯
  “我不喜欢做我会做的事,而是努力去追寻自己内心宇宙的边界,我很想知道我这一辈子到底可以做多大。”
  在一次演讲中,Michael(曾文祺)如是说。的确,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从未停止过追寻的脚步,不断在事业和思想上开辟新的疆野,《专业的善良》一书可以说是他的实践和思考的结晶。
  在我看来,这位明基电通中国营销总部的掌门人有着三个典型特质:
  开拓者。1996年36岁的他只身来大陆开拓市场,一手建立了明基中国营销总部,并一步步推动着它走向繁盛。
  思想者。他总在不停地思考并吸取新的知识,带给人们新的启发。
  传教士。与生俱来的演讲热情和才能,让他常常激情四溢地向各种受众宣讲他的思想。他在内部读书会上讲,在明基大学生绿卡活力营上讲,在媒体交流会上讲……每当企业出现一个新动向,你都会发现,明基上下各层人士思想高度一致,而Michael的眼睛是放着光的,嗓子是哑哑的。
  他是这样喜欢思考,喜欢演讲,我们索性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让他把思想诉诸文字,传播得更广更远。于是,在我们的杂志《SP/计算机产品与流通》(专注于中国IT渠道的专业媒体)上,“Michael读书”栏目诞生了,每两周由Michael和读者分享一篇读书笔记,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Michael读书”一经推出便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之一。可以说,中国广大的IT渠道商们伴随着“Michael读书”一起成长,获益匪浅。
  Michael的思想多来自实践与书的碰撞。他的实践有多深,思考就有多深。在大约8年的职业生涯中,他面对过如此多的情形,包括搭建一个新兴的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的机构,转换品牌,转型业务等。这一切都是一个普通经理人无缘经历的宝贵经历,但也带给他很多待解的难题。于是他便向书中探寻解答。
  随着每个时期业务焦点的改变,他的注意力不断转移,思想也日益丰富。我们看看明基各个阶段的变化,就会了解Michael的思考脉络,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此书,甚至可以读出: 明基“为什么”?
  1997年到2000年的明基可谓“我家有女初长成”。Michael招聘了大量大学毕业生,把他们培养成参天的“红木”成为当务之急(Michael把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喻为“红木”,因其木质坚硬密实)。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思考如何培养“红木”,另一方面也在想如何让组织成为适宜“红木”生长的沃土,于是大量关于“主人翁精神”、“职业忠诚”、“学习能力”和“企业文化”等主题的文章问世了。
  从《把信送给加西亚》中,Michael想到的不仅是“职业忠诚”,说“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而且反过来又想到,一个领导者绝不能只问员工“为国家做了什么”,而要问自己是否值得“罗文”们的信任。如此一来,他把一本叙事极为简单的书丰富化了。
  《韦尔奇自传》和《从优秀到卓越》是他此时最喜欢的两本书,“无边界组织”、“先人后事”等思想被他奉为指针。
  2001年的明基迎来了自己的“策略转折点”。Michael认为,一般当企业发展到一个局部高峰的时候,通常也是到了事业瓶颈的时候。在这个关键时刻,企业往往面临策略调整,如果掌握得不好,很可能就是企业衰退的开始;调整得好,则能推动企业向新的事业高峰迈进。而在企业高峰到来之前,明基已隐约看到消费电子热潮到来的“策略转折点”,于是,毅然采用自己的品牌,从DIY市场走向消费电子市场。Michael有关“策略转折点”的初步思考,便源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发展。
  拥有自己的品牌之后,2002年的明基突然风格大变,从一个“平实”的“邻家女孩”,变成又“酷”又“炫”的时尚女子。《这是一个感性营销时代》和《文化力决定品牌力》等文章为这些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那时的Michael满脑子充斥着如何激发员工差异化营销创造力的想法,于是花巨资在企业内设仿“星巴克”区,建沙滩排球场,从而产生《企业里的“星巴克”》这样的文章。
  2003年的明基从绚烂归于平静,进入一个痛苦的转型期。产品线从DIY向笔记本等系统产品迁移,企业的组织、人员结构因此而变,而业务却不能停顿,按照Michael的话说,是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着换轮胎,风险很大。《资源重组是战略转型成败的关键》等文章便是当时思考的沉淀。
  走过2003年的调整期,明基调匀了呼吸,步伐相对轻快起来。Michael的神态多了几分轻松,笔调也多了许多人文的色彩,《生命如歌》等美文便折射出他此时的心态。
  可以看出,除了书和工作外,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让他感悟“商道”: 从打桥牌,他想到每个人的竞争对手都是自己,要懂得用手中的牌,打出自己人生最佳的“打法”;从上下班的途中,他想到生命如歌,只有通晓张弛有序的节奏,才可以演绎美丽动人的曲子……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三 内心宇宙边界的追寻者(2)
我想这样一本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文笔酣畅的书,一定会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启迪。
  是什么能让一个人的思想如此火花四溅呢?我常想。那就是,全情的投入,每时每刻的思考,每时每刻的探寻……而又是什么让人全情投入呢?“你的工作才是你生命的终极魅力所在。”Michael说,“如果你的工作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你从事的是你热爱的事业,那么追求卓越就变成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我想这就是答案,也是他追寻内心宇宙边界的注解。
  我们期待永远追寻内心宇宙边界的Michael,继续产生新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李雯:《SP/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杂志副主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前言 这是一个开始
从2001年开始写专栏,不知不觉过了4年,一步一个脚印真是一点也没有错。一篇一篇的文章,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让随兴的心得与感想,一点一滴地沉淀。涓涓细流,从脑海流向指尖,从小溪流成一条时间的河,流出一本书。
  1996年,外派到祖国大陆,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从台北市古老的迪化街出发,在祖国大陆第一个夜晚入住上海市乌鲁木齐路的上海宾馆。有趣的是,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原来的名字就是迪化。从台北的“迪化”到上海的“迪化”,让我了解到这是从中国的一个地方,来到中国的另一个地方。一切是那么的陌生,一切又是那么的熟悉;从来没有来过,却又好像没有离开过。
  营销的工作让我在祖国大地上东奔西跑,从东北的酸菜火锅吃到广州的海鲜;从四川的麻辣火锅,吃到苏州的大闸蟹。俗话说“吃饱了,不想家”,营销人员的天性是走到哪里,就能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四海之内皆兄弟。走遍五湖四海之后,使我这个从台湾地区来的人,比内地大多数的人,更融入大陆。
  曾经有一位前辈说,从事营销的人,能够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候,来到祖国大陆,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而人的一辈子只能有这样一次幸运。在这个巨大又原始的市场,从头开始创立一个事业,建立一个组织。在其迅猛的发展过程中,让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让理想延伸到无边无界。奔波在祖国大地,有如驰骋在原始的大草原上,狼群环伺,策马狂奔,感受到一股力量在内心跳动。跑得越快,生命越有力,活得就越有劲。
  随着工作的积累,认识的朋友也逐渐增多。除了公司里700多人之外,认识最多的就是媒体朋友。在内地接触的媒体记者,文学气质特别浓郁,写出来的文章,生动而又有内涵。跟这些朋友长期接触,潜移默化之下,让我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专栏的写作。在这里要感谢《中国企业家》的牛文文,以及《SP/计算机产品与流通》的李雯,没有他们的邀请,就没有我的专栏,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本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希望被归为作家这一类,而不是商人那一类。
  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公司每年举办的大学招募活动。在招募的过程当中,与大量的新人面谈之后,我忽然悟出一个道理,领导最重要的工作是人的工作。如何在芸芸众生当中,找到有缘的人,培养他成为公司的骨干,是领导最重要的工作。从那一刻开始,我逐渐转移工作的重点,从“管理”转型成“领导”,从处理事务人转型成带领人。就是因为这样的转型,逐渐从理性的工匠,转型成感性的工艺家。这本书,就是转型之后的成果。
  回顾过去,我的生活可以用“幸福”两字贯穿,而这幸福往往伴随着幸运,在每一次生命的转折之后,以令人满意的喜剧收场。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低潮,经历过一段“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之后,还能够幸运地以35岁“高龄”进入明基,幸福地以37岁“高龄”来到大陆,开创一份事业。人要惜福,要与人分享,希望周遭的人,越多越好,都能拥有幸福的感觉。企业拥有资源,便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将组织里的人凝聚在一起,将个别的家庭凝聚在一起,形成社会的新部落(New Vi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