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减持南钢联的同时,郭广昌却增持了旗下子公司上海复地。显而易见,一向擅长资本运作的郭广昌,希望通过回购方式来向市场传递对自家股票的信心。不止上海复地有所动作,世贸、瑞安、碧桂园、中国地产等纷纷宣布购入自家股票。
在港股市场,富豪在股市低迷时出来救市,或者说抄底,是一种惯例行为。此外,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是高管对自己公司有信心的体现。
第66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18)
低值“染指”:招金矿业雄起时
伟大的商人有三种:靠胆量,靠大脑,靠直觉。郭广昌却是三者兼具的商人,凭着对生意的灵敏嗅觉和迅捷反应,加上破釜沉舟的勇气,每次探底出击都能功成身退。
每一个产业渐渐升温的时候;总会看到复星团队的身影,这取决于郭广昌多元整合的产业理想。黄金和证券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低谷,并不等于赔钱。作为贵重物品,低谷只是相对于高峰而言。黄金在低谷中逡巡徘徊了很长时间,现在金价有大幅飙升的势头;在这种势起关头,当然缺不了复星的声音。
涉足招金矿业的是豫园商城和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发起设立了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山东招金集团控股55%;复星系总计出资超过4亿元;控股比例为45%。招金矿业主要经营范围为黄金矿产。
在郭广昌眼中;此次投资额并不是很大。豫园商城拥有全国最大的黄金及珠宝零售业;参股招金矿业后;可进一步加强豫园商城黄金产业的整体实力;健全黄金饰品产业链。
豫园商城在早些时候就发布公告,本应在2007年1月1日完成的对大股东复星投资所持的招金矿业16%股权的受让,延长一年托管期。与此前业内预测将中止这项受让相比,这算是一则福音,加上豫园商城此前对外界公开了2006年度业绩表单,与上年同期1亿元净利润相比增长不低于50%以上。可以说,复星入主招金已经获得了市场的良性回应。
复星对介入黄金资源产业和参与市场经营上依旧在寻求实质性的突破。郭广昌正在与国外贵金属商家洽谈;包括南美、南非地区的大型黄金加工企业;洽谈的目的是进入黄金初加工这一黄金产业链条的重要节点。由此;将形成覆盖黄金产业上、中、下游的一条完善而有效的产业链条。
豫园商城在“染指”招金矿业的同时,还在进行其他产业的拓展。郭广昌亲临武汉指挥豫园商城全资子公司上海豫园商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36亿元的天价力挫和黄、华润,夺得武重机械厂800亩地块。
以黄金促进地产,这是郭广昌的又一记奇招。外界多有猜疑的是,缘何选择豫园商城而非郭广昌控制的复地地产出面竞标武重地块。事实上,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豫园商城参股招金之后,势必要对黄金市场作一个全面解码,而武重机械厂的地块位于武昌东湖和沙湖之间,紧邻湖北省行政中心,是武汉市中心不可多得的宝地。不难看出,豫园商城以金促地、互相补充的良苦用心。
“老庙黄金”和“亚一金店”以及豫园老街等大量商铺和地产项目的结合将是复星提升黄金招牌的一个连锁策略。除了黄金和地产,豫园商城还身居德邦证券第一大股东,另外还持有海通证券、申银万国大批股权,在当时股市暴涨的形势下,豫园商城的多元化投资已经获得了丰厚回报,这更契合郭广昌多元整合的产业思路。
第67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19)
2006年,招金矿业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开盘发售价为13港元。豫园商城的身价随即激增。除去豫园商城对招金矿业的投资成本,投资收益已经超过20亿元。这笔投资收益正好可以支付此次拿地前期土地成本16亿元。这是对“以金促地”的最好注解。而2009年以后,武重地块将成为豫园商城的主要利润增长点,大规模投资将带来新的融资渠道,并为深入增发或配股打下了良好基础。
福布斯2006年中国内地10强富豪排名第九位的郭广昌,自复星集团于1994年成立以来,一手打造出了“复星系”。“复星系”利用杠杆原理的并购方式,以小搏大的产业整合模式无异于“豪赌”。先出资和对方成立由自己控股的合资公司,再通过增资,控制对方的资产。
郭广昌以豫园商城拿到武重地块,其中隐含的策略将是“郭氏”新财术的绝命杀招。
一流胆识:该出手时就出手
郭广昌和他的复星在金融与实业之间从容游走,对多个行业同时进行暴风骤雨般的收购与整合。收购所用的资金来源多样、上市公司直通资本市场、数不清的子公司孙公司合资公司进行连锁交易。作为民营企业,在这个庞杂的企业王国至高地,郭广昌是一个谨言慎行、而关于这个私营王国的一切却了然于胸的整合专家。
郭广昌和他领导的复星团队有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弱时看强,衰中见盛。一个高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必将托起一些多元化的产业投资企业。这也是复星为何屡屡逆“专业化潮流”而动、标榜要打造一家多产业控股型公司的深层原因。面对嘲笑,他毫不动摇,因为坚信,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并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二战后,美国高速发展的国内经济背景下,产生了像立顿、Textron等呼风唤雨的多元控股集团。而在东亚,整体经济态势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崛起过程中,三星、三菱等多元化集团几乎在一夜之间成长为体形庞大的商业巨人。
客观而言,其原因无外乎如下几个。第一,新兴经济体在高速成长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产业机遇,这时的市场成长空间也比较大。善于发现并抓住产业机会的企业,往往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第二,在新兴市场的蓬勃生机下,从银行到股市的金融市场异常活跃,企业不费什么力气就能得到资金支持,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全线飘红为一些高市盈率的公司提供了可以通过换股而不是现金的方式去并购产业的机会,这样,买卖变得易于实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新兴的资本市场是企业家精神激昂飞扬的所在,商人的创造力、创新思维与自信在此处一触即发。
第68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20)
中国正在成为继美、日、欧盟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做生意就意味着一笔大生意。新兴经济体的成长必然伴随着挫折,在渐渐步入正轨的征途中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有胆识的商人会勇敢地迎上去抓住机会,哪怕暂时处于低谷,也有信念坚持到最后。
抓住机会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管理好多元化产业公司却着实是个世界级的商业疑难。一轮轮经济周期下来,岿然不动的专业化公司不在少数,但世界顶级的、在多元化产业里成功运营的公司品牌却寥寥无几,美国有GE,香港则是和黄。面对这个难题,郭广昌显示出了自己的胆略。在他的带领下,复星愿以自己的实践,去挑战并竭力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这当然是中国商家面临最好的时代,中国商业从来没有像现在,不但迎来了它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空前的活力时期,而且成为各路资本角逐较量最为激烈的平台。这个时代给了郭广昌面对海外资本时信心十足的谈判权,在这背后,是他大胆而智慧的目光。他的胆魄来自于一个信念: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2002、2003连续两年,中央政府无法遏制的固定资产投资浪潮,从外部环境上来看,是由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营造的。由于对地方政府投资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同时,承受着股改压力的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倾向于做大贷款,企业面前的投资环境十分松快。复星也包含在享受到这种投资快感的企业范畴内。
21世纪的头三年里,“复星系”以集团及子公司、合作伙伴公司的名义在钢铁、地产、零售、医药、金融等几个产业领域进行了资本密集性整改。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这三年中,除了复星医药于2003年底发行了9?5亿元可转债之外,复星并无任何实质性获益融资操作。值得庆幸的是,在2004年中央强硬表态要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调控之前,复地抢先在香港上市,在香港拿到了18亿港元。
然而,在其他业务领域,复星都是刚投入大笔资金,脚跟尚且未稳,就突然直面收缩的信贷环境,这对复星的财务压力之大不难想象。在钢铁这个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领域,宁波建龙遇阻不能投产;南钢联项目直接推高了复星的流动负债风险,这笔负债时至今日仍是复星集团负债中的“龙头”。
年届不惑的郭广昌,16年里一路打拼过来,从10万元人民币起家,一步步缔造了一个年销售收入达245亿元人民币的多元化控股集团,凭借的就是逆潮流而动的勇气和敏锐的商业眼力。
在复星国际IPO路演期间,郭广昌面对海外投行“就一个多元的综合类企业而言,招股价有些高”的质疑毫不让步,这个瘦削的浙江男人在路演大会上振振有词,强势而不可战胜。看看你眼中的中国,你就不会质疑复星的定价了。中国的生产力经过了30年的高速发展,相信还会有更多个30年的蓬勃势头,如果你不相信,我跟你谈了也白搭。另外一点,相信复星的团队,相信这个创造了大陆民营企业神话的公司,相信这个团队对投资的判断力、决策力和提升企业管理的实力,如果不相信,那也不要投。如果相信这两点,就没理由在乎价格多加5%,一个企业的价值并不是由这小小的5%决定的。
第69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21)
后来发生的事情有目共睹,“复星国际”的国际发售部分获得逾越上百倍的超额认购,香港公开发售获得更加高额的散户超额认购。在这种强势狂潮下,复星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成功IPO,加上随后行使的超额配售,融资额达132亿港元,新股占复星国际扩大后总股本的22%。
事实上,海外投资者的这种质疑不仅仅是针对复星一家企业的挑战,也是在对整个中国经济环境提问:这块土壤的商务政策、实业家资源、金融业态,舆论引导和人生价值观是不是足以培养这样的民营公司在多个产业里开展收购整合运动?
人不能没有梦想,人有梦想才活得有动力。然而,冰冷的现实不讲人情,并非每个人都有不断实现梦想的实力与运气。在过去的几年里,复星旗下的钢铁、地产和医药等主营业务领域一直在稳步增长。但招股书里的大量数据也表明,如果不及时完成此次IPO,复星也难以满足其他业务领域倍增的资金缺口。看上去并不算高的负债率依旧让复星不得不将融得资金的四成拿去还债。
毋庸置疑,这次成功转运令复星走出了阴霾,也使人们近距离去重新审视这样一家横跨多产业、有更大雄心壮志的先锋企业。
2004年是中国民营经济的灾荒之年,随着德隆崩盘、托普、啤酒花事件连锁闪现,民众对于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乃至所有民营企业都产生了动摇。媒体舆论压力来临,对复星的批评和嘲讽也不断出现在经济头版。多元化、过度扩张和高负债率、资金链紧张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言,舆论环境的恶劣是郭广昌创业这么多年第一次经历的。
就在此时,作为产业多元化整合的后起之秀,郭广昌在上海与不远万里而来的杰克·韦尔奇进行了一场商业巨人之间的产业对话。
郭广昌的第一个问题就咄咄逼人:“中国的经济气候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个别企业的形象牵扯到了整体民营企业的信誉。GE在开辟多元产业整合的历程中,作为一个拥有非常强的品牌和非常有实力的公司,自从安然事件之后,GE也受到多方质疑,您是如何来处理这种状况的?我相信您肯定做了很多工作,该怎么办?现在,复星该怎么办?”
韦尔奇以同样有力的语言回答了郭广昌的问题:“如果你对企业有信心,那么我想你最好的答复和回应就是用事实来回击传言,既然做出了非常好的业绩,就开放你的账簿,把你的账放在窗口中,让人们看一下,用中国话语来说就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也是郭广昌要在产业备受批判的当口选择在香港上市的一个力量源泉。在IPO路演过程中,复星和其几位保荐人均反复向外界传递一种说法、建立一种形象:中国这样一个高速成长的新兴市场,完全有能力培植出像美国GE这样杰出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复星希望能通过扎根中国、投资有成长潜力的行业,成长为与这些世界级企业齐头并进的企业。郭广昌在上市庆功宴上仿佛更深地沉迷在他的精神世界和未来王国中。
第70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22)
时间回到郭广昌和韦尔奇对话之前,当时,郭广昌的朋友、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向复星的二当家梁信军介绍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这是复星在外界质疑声中突围的关键人物。众所周知的“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正是在他的手中完成的。这份报告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作出的“复星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复星信用所作的等级评定一起,被复星主动递交给银行和监管部门。这三份透明化报告在很大程度上解了复星的燃眉之急。
透明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当时复星最为顾虑的是,安永审计会比较严格,这可能导致银行觉得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