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微软的梦工场 >

第30部分

微软的梦工场-第30部分

小说: 微软的梦工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图像复原理论。于是我花了几个月推公式证明了我们的观点,后来在世界上顶尖级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这个理论。
  在开始做一个研究之前,选好一个题目和方向至关重要,就像爬山运动员确定爬山的方向及目标。一个好的题目和方向怎么选,这里面有很多的学问。当然,在大方向的把握上,导师的宏观指点会对你最初研究思路的展开起到拨开云雾的作用。要珍惜每一次与资深专家交流的机会,多听听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讲座,这样才能有机会了解到领域内最好方向的研究题目。比如,1997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频在互联网上的传输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方向及研究题目。当时视频在互联网上的传输都是block…based ; MPEG4是scene…based ,于是我认为MPEG4在互联网上的传输可能会具有突破性。当时我就找了张亚勤谈了我的想法,亚勤对这个想法给予了非常的肯定并进一步进行了方向的指导。我和亚勤的研究成果在2000年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on Video Technology  (电路与系统视频技术学报) 发表,后来这篇文章获2001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on Video Technology最佳论文奖。再举一个例子,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成功,亚勤、我和张黔认为视频在移动互联网是当时发展的趋势,因为无线信道特性和功耗具有极大的挑战,于是我们选无线互联网视频通讯为主要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展开MPEG4在无线互联网上的研究工作,结果这篇论文发表在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on munications(多媒体通信专辑)并获2004 IEEE munications Society (多媒体通信专业委员会)最佳论文奖。
  在大方向明确了之后,在选题时你还要学会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去做研究,这一点及其重要。在这个领域这个课题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已经有哪些方法出现了,还有没有可以突破的地方,哪里有。因此,在进入一个领域之前,要做一个详细的论文研究综述出来,才能知道这个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是什么,大家讨论最多的热门课题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一般会指导学生花1…2个月的时间仔仔细细地做一遍综述。否则,盲目的开始就会导致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其实与别人的很相似或别人已经做出过一些成绩了,以致造成了很多无用的重复劳动。

如何做一流的研究 朱文武(2)
等到把综述都缕清楚之后,就要对综述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归类。通过对综述的分析,弄清楚哪些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前人的研究方法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优缺点。当你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及别人的方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课题到底会有哪些区别于前人的独特贡献,方法上又有怎样的不同。你的独特贡献到底是什么。基本上,思考到这个程度的话,你就能选出一个比较好的题目。因此,确定一个与别人不同的有创新的题目非常重要,是一个很需要时间投入的过程,我往往会鼓励学生花2…3个月时间把题目想清楚,而不要急着进去。
  选好研究方向和题目后,下面就是怎样解决问题。做研究一般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种是从深度上去纵向延伸,沿着一个方向突进,把这个问题解得越来越好。这种思维一般是循序渐进式的,比如先找方法A; 能提高多少,然后又找方法B; 又能提高什么,然后再发展到方法C,不断优化下去。大部分研究者会习惯于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这种方法让我们每一次在改进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提高。另一种思维就是从广度上去拓展。在这个学科和领域里面,借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方法加以解决,这种大胆的创新往往能找到很大的突破。用其他领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领域的问题,这个是需要很广阔的知识面的。我知道的很多杰出的研究都是在这种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完成的。这种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很有用。我自己无论是在求学时,还是在工作中,都很愿意跟不同学科的人交谈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我当年在研究院工作的时候就跨越了2个方向,进行了1次的转型:当初我在研究院最先是在亚勤的指导下从事多媒体通信研究工作,后来亚勤让我在研究院重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组——无线与网络组。上面所提到的这2种解决问题方法都非常重要,都会把你带向成功。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后,剩下拼的就是功底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像定好爬山的目标和路线,剩下就是不屈不挠的攀登。当年在研究院时,Harry经常用打井挖水的道路鼓励我们的研究员做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要没看到水就轻易地放弃,然后再换个地方继续挖,又没见到水,再换地方挖,这样子永远也见不到水。而是要沿着一个地方往深里凿,坚信方向不要轻易放弃,直到挖到水为止。
  总结来说,做研究就像爬山,首先要定好方向和目标,选好题目,然后就持之以恒去努力和攀登,这样就会成功。正像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作者介绍:
  朱文武,现任微软亚洲工程院首席架构师。1999年至2004年期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分别担任无线网络组主任研究员及无线与系统所所长。2004年至2007年任英特尔中国通信技术实验室总监、首席科学家。朱文武1985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伊利诺斯工学院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 1996年获得美国纽约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任美国中央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朱文武热爱篮球,曾被选入湖南省大学生篮球队参加全国大学生中南区联赛,曾作为主力代表国防科技大学参加全国研究生篮球联赛并获得优秀运动员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后记
掂着这本即将付梓的沉甸甸的书稿,“收获”后的成就感中夹杂着一丝难以置信。 
  2007年7月底,为纪念恢复高考30年,我们为开通不久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博客征文,邀请员工们分享当年的高考经历。宋睿华研究员为1996年陕西省理科高考状元,自然是我们的重点约稿对象之一。当时她正在国外参加会议,在旅途中写了一篇《回想我那年的高考》(后更名为《状元女》发表在本书中)。行文质朴、细腻,我深感触动。当时就想,微软亚洲研究院向来卧虎藏龙,还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值得我们挖掘呢。如果能让大家把各自的成长及在微软的经历记录下来,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恰逢微软亚洲研究院进入十周年倒计时,大家开始思忖如何向这过去的十年“致敬”。当回望我们这家企业研究院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激动地发现这段历史里有太多值得记忆和记录的人和事。于是出书的想法再次浮现出来。我们想出一本书,一本我们的员工自己写的书,一本涵盖微软文化及技术的书,一本记录大家个人及职业成长历程的书,一本包括像宋睿华分享的那种故事的书。
  很快我们就意识到,策划这样的一本书是需要勇气的。熟悉微软亚洲研究员的人可能都读过凌志军先生五年前写的一本畅销书《成长》(新版叫《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早期的十几位员工成长、成功的故事。许多年轻人,包括当时的自己,读了此书后深受启发。可是凌先生毕竟是专业作家,我们的业余作者们能像他那样妙笔生花,“讲出”一个个好故事吗?
  犹疑之际,西岸奥美公关公司总裁周红旗先生、清华出版社的周菁老师,以及《科技日报》记者房琳琳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他们首先对书的立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书的内容提出了专业性的建议。当然,最大的支持还是来自我们的员工,也就是本书的五十位作者们。很多研究员在追赶一个又一个紧张的论文截至期限之际,利用零星空闲为这本书完成属于自己的“小故事”。几位外籍员工也热情加盟,给此书增添了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还有领导团队的成员们,他们经常出差在外,大多都是在飞机上整理思路,在键盘上敲打成文。
  当书的雏形渐现,我们就像孕育了一个婴儿一样兴奋不已。这本书收集了近六十篇现在以及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的员工自己讲述的故事。它们原汁原味,没有华丽的词藻,可能也缺乏斐然的文采,可是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作者们的真情以及他们对微软、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折射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差异、职场的挑战和魅力,以及敢于梦想的力量。
  我们以《微软的“梦工场”》为此书命名,因为觉得它最能体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精髓。微软研究院自1991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变梦想为现实”作为目标。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过去的十年里能发展成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研究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敢于梦想、鼓励“做梦”的文化。这种文化点燃了多少青年才俊“用技术改变未来”的激情,培养了研究人员长远的眼光和富于冒险的精神。毫不夸张地说,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一个“梦工场”。在这里,你不仅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且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
  微软亚洲研究院即将走完第一个十年。在我们迈向下一个十年之际,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过去的心路历程作个总结。感谢所有的五十位作者们,周红旗先生,周菁老师,我们的编辑葛瑜、房琳琳以及其他在不同阶段给此书提供支持、帮助的朋友们。特别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他在卸任微软日常公务之际,怀着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深厚情感,为此书写了前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十年前盖茨先生的卓越远见以及他对中国人才的充分信心,微软亚洲研究院才得以在北京建立。
  谨以此书献给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全体同仁以及长期以来支持我们的家人及公司内外所有合作伙伴。
  2008年9月
  金俊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及公共事务总监
  

附录(1)
口头常用语
  Microsoft:  微软公司,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始于1975年,正式组建于1981年6月。目前,微软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在个人和商用计算机软件行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MSRA: Microsoft Research Asia的首字母缩写,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公司在全球拥有五大基础研究机构,1998年11月5日在北京建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了除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究院。
  Idea:  想法;创意。
  Offer: 经常有人谈论求职时有没有收到offer的问题,其全称应该是offer letter。所谓offer letter,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有人称之为“录取通知”,有人称之“录用信”,也有人称为“要约函”。一般都是外企或国外学校发的表达自己愿意录用的一封格式类似的信件,现在很多人都把自己接到公司的“offer letter”或者电话通知,以及其他一些被公司通知面试合格能够录用的形式就说收到了offer,一些外企或是很正规的大企业还会向对方发送正式的offer letter。
  Mentor: 对实习生给与指导的导师,一般分为研究类的导师与生活类的导师。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一半以上的研究员可以担任实习生的导师。Mentor一词又曾被实习生们诙谐地音译成“馒头”,也逐渐在研究院内部风靡开来了。
  Demo: 一项新技术的最初原型表现形式,简言之,即为技术雏形。
  Lounge:  研究院会在每层开辟出一个公共区域,兼茶水间和休闲娱乐区的功能,向员工、实习生与访客共同开放。在Lounge内,不仅可以品尝到式样繁多的饮料,吃到新鲜可口的水果,而且可以在下班时间玩台球、桌上足球以及Xbox游戏机等休闲娱乐项目。
  Deadline:  项目完成的最后期限。
  Bug:  软件中的缺憾。
  Workshop:  学术研讨会。微软亚洲研究院经常面向亚太区及全世界学术界举行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主要围绕着计算机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趋势和热点。
  Show:  演示、展示。
  Patent Stone: 专利石。微软内部对每一项由员工自主创造出的新发明,都会授予其主要贡献者一块厘米见方的黑石头作为奖励,上面刻着这样一行字:“Thank You for Your Inventive Contribution to Microsoft。”
  白板文化:白板对于研究院的员工而言就像计算机一样普遍,不只在办公室和会议室里,甚至在休息大厅的墙壁和桌面上都是由一块块的白板铺成。“白板”是在复合木料上加一块白色厚塑料做成,水彩笔可以在上面任意书写和擦抹。研究员们可以在白板上随意涂抹智慧碰撞出的火花与灵感奔发出来的Idea。这就是研究院从建院之初就形成的特有的“白板文化”。
  微软常用语
  Director Review: 研究院内部会定期组织各个研究组向院长团队展示近期的研究成果,这一活动称为给院长做汇报,一般每个月会组织一次。
  : 向比尔·盖茨做汇报。在比尔·盖茨退休之前,每年微软研究院系统内会组织五大研究院将各自最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向盖茨做当面汇报,让盖茨了解研究员们对计算机未来的构想。
  Think Week: 盖茨每年都会抽出几个星期的时间,用“闭关”的方式独自思考问题,这被称为比尔·盖茨的“思考周”。在“思考周”之前,盖茨会号召各部门精英在他们个人的专长领域给他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和技术建议。在“思考周”里,盖茨通常的工作方式是埋头阅读经过筛选的材料和技术建议,记下自己的想法,静静思考,最终做出一些对公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