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坐下来的中国 >

第3部分

坐下来的中国-第3部分

小说: 坐下来的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说明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改革决心是很大的,不仅要推动深化改革,而且重在落实改革措施。“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点中了当前社会问题的要害之处,就是要打破利益格局,进行利益调整,这种改革判断符合社会和民众的期待。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自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第12节,“体制内”靠什么诱惑了中国年轻人
x米x花x书x库x ;http://www。7mihua。com
    2011年3月1日,《南方周末》刊发报道《年轻人,到“体制内”去》,再次引发人们对“体制”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公务员考试热,以及垄断国企高工资、高福利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暴露出诸多问题。“体制”一词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体制”内外之分?未来的改革思路是什么?

    访谈导读

    ●访谈时间:2011年3月9日

    访谈嘉宾

    访谈主题

    [体制改革]

    “体制内”靠什么诱惑了中国年轻人

    李强

    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溯源:曾经每个人都在体制内'

    所谓“体制”,实际上是指传统体制。具体而言,这个“传统体制”是从1949年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制度、机制。

    高明勇: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是“年轻人倾向于选择体制内就业”。“体制内”这个概念我们平时也经常使用,但是这个“体制”究竟指什么?

    李强:所谓“体制”,实际上是指传统体制。具体而言,这个“传统体制”是从1949年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制度、机制,比如当时把国有、集体作为社会主体,就每一个人的生活而言,都叫做工作单位。所以一般说“体制内”、“体制外”,就是说这个人有没有工作单位。

    高明勇:当时“单位”的概念和今天相比,肯定也不一样。
第13节,
    李强:对,这个“单位”已经不是一个简单概念的单位了,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制度,这个制度从学理研究上叫做“单位制”,这个“单位制”很有名,国内、国际很多著作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单位制”的。

    高明勇:能否给“体制内”下个定义?

    李强:实际上,这个体制大体上是以国有、集体企业和政府机关等为主体的职工的终身就业制。它包括政府、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机关、学校、医院、场馆等,它们在所有制性质上都是“公有的”,而不是私有的,所以与个体、私营、民间完全不同。

    高明勇: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个“单位制”体制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李强:这个体制有一系列的特点,比如它是大包干性质的,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单位,那就几乎一切都归单位包了,包括他的医疗、住房、保障、养老、子女入学等,就是过去常说的“单位办社会”。简而言之,就是说他从吃喝拉撒睡,一直到开追悼会,几乎把这个人的一生全都包了。a米a花a书a库a ;www。7mihua。com

    当然了,既然单位对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责任,那么反过来,这个人也就向他的单位让渡了相当多的权利。

    高明勇: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结构是单位和个人“捆绑”在一起的?

    李强:实际上,你仔细想想,申请驾照需要单位批准,结婚需要单位开证明,出了事需要单位“领人”,可以说就是把个人和单位“捆绑”在一起了,形成一种牢固的依赖关系。从就业角度看,单位基本上没有办法开除一个人,所以传统体制基本上等同于“终身就业制”。

    高明勇:曾有学者说“体制意味着一切,体制外什么也不是”。

    李强:在当时社会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动员所有的劳动力都去工作了,那个时候是社会分配工作,当时不用个人自己找工作,从学校毕业就包分配,街道也管给你分配工作,反正每个人都有工作,那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在体制内,那个时候没有体制外的人。

    一句话,这个体制在当时是一个总体的、全方位的体制。

    '范畴:改革越深入,“体制内”越小'

    改革开放以后,多种经营出现了,允许私营、个体经营,人们就把具有传统体制特征的单位称作“体制内”,把后来这些新生机构都称为“体制外”。

    高明勇: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与“体制内”相对应的“体制外”?
第14节,
    李强:“体制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逐渐才有这个概念的。改革前,所有人都在“体制内”的时候,人们也没有太意识到“体制内”的作用,所以改革以前没有“体制内”、“体制外”概念,改革以后创造了一些和原体制不太一样的制度,这些就被叫做“体制外”了。

    高明勇:哪些是和原体制不一样的制度呢?

    李强:改革以后,多种经营出现了,也允许私营了,个体私营就开始慢慢多起来,股份制、外资、外企等多种经营方式逐步实现多元化。尤其是1994年施行《公司法》以后,公司变成很普遍的现象了,人人可以建公司,这些都不在原体制之内。

    这样一来,人们就把那些具有传统体制特征的单位称作“体制内”,把后来这些新生机构都称为“体制外”。

    高明勇:目前的社会结构中,“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比例怎样?

    李强:从职工的人数来看,改革以前城镇就业者几乎全都是传统体制,后来就下降了,慢慢降成60%、50%、40%、3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真正在国有和集体传统“体制内”工作的就业者占城镇全体就业者的比例明显低于25%,换句话说,75%以上的人都不在传统体制里面了,所以这个时候,“体制内”才开始被社会高度关注。

    当然,如果包括农民、农民工的话,现在中国全部就业者大概有8亿人,其中在“体制内”就业的比例就更低了。

    高明勇: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目前还有哪些单位在“体制内”生存?

    李强:最典型的“体制内”就是两种,一种叫做政府机关,各级政府的国家公务员;还有一种叫做事业单位,这个比较复杂,像现在很多的研究机构如中科院、社科院、医院、学校等,我们一般管它们叫做事业单位,它们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体制。

    如果你去大学看看,大学还继续有幼儿园、附小、附中,职工形式上是合同制了,但多数还是铁饭碗。有些单位提出了一些改革,但是很大程度上仍在传承体制,至于政府机关就更传承了。

    至于国有企业,则呈现为过渡状态,一方面,企业现在是解雇员工不留情面的,但是,国企还保有传统体制的某些因素。

    高明勇:数据显示,自1996年实行辞退制度至2003年的8年间,全国公务员辞退率仅0。05%,人员流动率为1。25%,是中国“最稳定的群体”。

    李强:对,因为它是最典型的“体制内”,实行的是“终身就业制”。
∧米∧花∧书∧库∧ ;http://__
第15节,
    假如把“体制内”画成一个大圆圈的话,里面分三个层次,政府机关保留传统特征最突出,是最典型的“体制内”,处于最核心圈;处在中间状态的就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保留传统特征明显比政府少多了,处于最外围。这三种目前还可以称之为“体制内”。

    高明勇:企业处于最外围,这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企改革有关吧。

    李强:在经济层面,新生的“体制外”实际上是越来越大,特别是国企改革以后,当时叫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按照跟国际接轨的思路做体制变革的,那么就有一个大的转型,传统上都是由国企、集体企业包下来的职工就大大分化了。

    当然,有一点重大变化,就是我们已经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传统体制是把社保放在体制内,人们的医疗都是单位来包的。改革以后,新体制特别是企业,已经将职工的保障推向社会保障了,也就是说这个保障是社会的而不是企业的,由企业和职工支付一定比例的钱,购买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兑现保障的时候是由社会机构来发放的。。buuyu。

    高明勇:也就是说,一旦走向社会,“体制内”的范围越来越小,这种步伐是与这个领域改革的步伐相对应的。

    李强:所以要理解中国的改革,从方向来说,改革应该是建设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社会福利体制,而不是单位保障体制。

    我刚才解释那些最典型的单位,大包揽、铁饭碗,虽然改制把企业的铁饭碗基本上改掉了,但是其他单位还基本上没有动。所以中央一直在推动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但难度很大。

    '比较:“内外”差异导致差距拉大'

    体制内外的待遇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纯粹工资性质、收益性质方面的差异;第二类是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异;第三类包括社会声望、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

    高明勇:据报道,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考录比例超过3000∶1。从以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现在的“年轻人,到体制内去”,您认为“体制内”的诱惑体现在哪里?

    李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异,笼统讲的话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所有不同单位都会有差异,即使是“体制内”的单位其内部也有差异。现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来看待公务员等几个特殊群体。最近这几年考公务员变得很热,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点,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那就是公务员能带来的好处很多。

    换句话说,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公务员相对来说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是福利会好一些,比如能够得到低价位的房子等,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差距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第16节,
    高明勇:这种“差距”体现在哪些环节,能否细化?

    李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纯粹工资性质、收益性质方面的差异,这方面不是很明显;第二类是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异,也就是“体制内”能享受到特殊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便利;第三类是因为工作性质、工作特点所带来的,甚至包括社会声望、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这一类比较特殊,但是这一类也是事实,不能否认。比如说公务员处在这个特殊位置上,别人办事都要求着他。

    高明勇:曾有一份报告指出,户籍和出身是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推手。是否在“体制内”生存,也在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推手?

    李强:其实,我在20世纪90年代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就发现同样的结论,就是在影响中国人收入的因素中,出生地特别重要,就是你在哪出生直接影响你未来的收入。×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在这里,需要提出两个概念:一个叫做先天因素,一个叫后天因素。人们往往把因先天因素而获得资源的这种现象视为不公平,把因后天自己努力因素而获得资源的现象视为公平。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应该让那些积极努力、贡献大的人获得更多的资源,让那些不积极、不努力、没贡献或小贡献的人不获得或获得的资源少一些。

    如果一个社会让那些不积极、不努力、没贡献的人获得更大的资源,那就是不公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地,按出生地定户籍的制度具有不公平的特点。

    高明勇:户籍和“体制内”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互为条件,互为结果。

    李强:但是为了理清思路,最好不要把二者放在一起,不然容易搞糊涂。户籍制是一个单独的问题。

    当然,户籍和“体制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就是说它是利用这套制度来决定谁能得到资源、谁不能得到资源,“体制内”、“体制外”也是这样。

    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资源占有,如果户籍不跟资源占有结合的话,户籍就失去意义了。包括北京买车摇号,必须得是北京户籍,外地人就有纳税时间限制。“体制内”同样如此。

    高明勇:大量的年轻人都奔向“体制内”,尽管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理性选择”,但有媒体称这是中国人才的巨大浪费。
第17节, 让市场经济走向公平与可持续
    李强:我曾经在文章中引用法国思想家圣西门的一段名言:“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50名优秀的物理学家、50名优秀的化学家、50名优秀的数学家、50名优秀的音乐家、50名优秀的作家、50名优秀的工程师,将使法国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如突然失去的是没有用自己的劳动促进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