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致青年朋友 >

第9部分

致青年朋友-第9部分

小说: 致青年朋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2000年5月30日   

  四   

  广西一位年青的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被某报刊退回,他寄给了我,希望我看看。   

  ××:   

  很有兴趣地拜读了你的大作,如你所自信的,〃它如果发表是不会辱没任何一个刊物〃的。文章从〃看足球〃切入,讨论的却是关于国民性的大问题。这正是当年鲁迅、周作人都尖锐批判过的非理性的迷狂。你当然是有感而发的。〃进行过分的爱国教育,往往培育出的是一批有着无端仇恨情绪的人群,培育出偏执的民族自大狂与奴性,只会有利于专制和独裁〃,这些话都是切中时弊的。你一再提及的〃皇帝的新衣〃,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处于世纪末的狂欢中,不能不时时想起的。         

▲BOOK。▲虹桥▲书吧▲  

第19节:书信五十通(2)         

  我要感激你写了这么一篇好文章,并且出于信任,把文章寄给我,我也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启发。请你相信,北方有一位老人,随时都愿意谛听你的倾诉。同时也期待着你,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守住精神的阵地。    

  2000年6月1日   

  五   

  一位多才多艺的家在重庆的女孩子给我寄来了她的文章:〃我有一个梦,圣洁的关于诺贝尔奖的梦,只有北大能帮助我,真的〃,〃我多么需要同时得到最好的中文教授和理、工科教授的帮助,我多么需要摆脱专业的束缚,在大学里拼尽一切力气学习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我多么需要在最活跃的科学空气中尽情地呼吸。而这,只有北大〃。同时寄来的是一封给〃北大人〃的〃自荐信〃:〃真羡慕你……能够呆在北大,一个离教条很远,离梦想很近的圣洁的地方,多么幸福。〃   

  ××:   

  今天重读你的来信,突然感到了灵魂的震动。   

  因为就在几天以前,我的一个学生横遭暴虐死去了。   

  她是你的同乡,曾和你做着同样的梦。   

  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了你所羡慕的〃北大人〃。   

  然而,她却被残暴地杀害了。   

  学校当局的冷漠,更让人震惊……在他们的眼里,在〃压倒一切〃的稳定面前,一个学生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   

  圣洁被玷污了。   

  我们所有的人的〃梦想〃都破灭了。   

  也许圣洁本就不存在。   

  我们被自己制造的梦欺骗了。   

  这女孩子的血使我们惊醒。   

  如果我们早一点从梦中醒来,不那么麻木,如果我们早就直面北大与社会的黑暗,提出抗争……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面对死者,我们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北大人,都感到内疚与羞愧!   

  ……   

  怀着难以抑制的痛苦与自责,我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你。   

  你还愿意来北大吗?   

  我仍然欢迎你来,不是为了寻梦……   

  2000年6月4日   

  六   

  一位中学生寄来了他的一篇论文,希望我推荐给北大,却使我十分为难。   

  ××:   

  我极有兴趣地读了你的文章,你将现行教育制度置于〃后极权主义〃的背景下进行审视,这是抓住了要害的。而你的结论,〃社会从应试教育下的后极权主义步入了素质教育下的后极权主义〃,更是揭示了当今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改革〃,包括教育〃改革〃的本质,〃物质的繁荣掩盖了思想的贫乏,肉体的自由掩盖了思想的专制〃,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我对你的论述有强烈的共鸣,却不能给你以任何的帮助。北大并没有如你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中国现今教育制度的〃例外〃,它也〃彻底沦为官僚机构〃了,我根本不敢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任何一级领导,如果那样,就真的出卖你了。正如你的文章所说,后极权制度下的学校是不容具有叛逆性格的教师的,我目前在北大已无任何发言权,学校有关部门甚至禁止我给学生开讲座、做报告。只是由于我的年龄和学术地位,还没有剥夺我上课的权利。而且两年后的今天,我就要退休了。坦白地说,我一直在犹豫着:要不要把上述情况向你和盘托出,我真不忍心让你失望。但我仍决定把一切都告诉你,我想,你的思考既已如此彻底,你也必然有勇气正视这一切。是么?   

  而且,通过这次通信,我们彼此已经相识相知……我想,这一点,对于你和我,都是极为重要的。或许我们一老一少,真的可以〃相濡以沫〃了。你我都要相信,进行和我们相似的思考的朋友也还有,尽管在总的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绝对数却不会少,因此,我们并不孤独。我最近也正在寻找〃真朋友,真同志〃。现在我又有了一个小朋友、小同志了。你说是么?……   

  2000年5月30日   

  七   

  一位湖北的大学生来信问:如何看待人们对现代作家的不同选择?如何看待鲁迅当年的论战与今天文坛上的许多论争?   

  ××:   

  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对作家作品的选择必然是多元化的。有人愿意多读些周作人、梁实秋的文章,少读、甚至不愿意读鲁迅的文章,也属正常,并不就构成什么〃时代疾病〃。   

  关于鲁迅与青年的关系,我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年青人都读他的作品;二是我坚信,在中国,只要达到一定的文化程度,并且愿意或正在思考问题的青年,都能与鲁迅进行精神的对话,从他那里得到启发。   

  鲁迅确实和很多人都进行过论战,但他也不是整天骂人。如果你仔细读当年论战的文章,就会发现,常常是别人骂上门来,鲁迅才被迫应战。从另一方面说,文人相争是正常的事,有不同看法自然要论争,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但必须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即是〃有理大家说〃,不能不讲理。鲁迅有一句名言:〃辱骂与恐吓绝不是战斗。〃现在的许多〃论争〃,恐怕正是讲理太少,辱骂与恐吓太多。还有的人总是想借助政治权力的力量来压倒对方。当年梁实秋与鲁迅论战,说鲁迅〃拿俄国卢布〃,这就相当于今天说对方〃拿美国情报局的津贴〃,这样的诬告是会让人坐牢的。不是依靠论辩的力量,而是企图仰仗政治权力的干预置对方于死地,鲁迅因此称之为〃乏〃。今天这样的〃乏文人〃实在是太多了。   

  2000年6月2日   

  八         

▲虹桥▲书吧▲。  

第20节:书信五十通(3)         

  一位陕西的理科大学生和他的朋友在年初寄来了他们自己办的刊物,我却忙得没有时间回信,心里很不安。   

  ××:   

  我一直欠着你和你朋友的债……信债,更是情债。你们把心血浇灌的《百草塬》馈赠于我,我却迟迟不予回报。今天早上醒来,突然想到你就要毕业了,再也不能拖下去了,于是匆匆提笔……当初也是因为想〃好好地写一写〃,却找不到整段时间从容交谈,反而拖下来了。而今天大概也只能简要地说几句感想,这也是要请你原谅的。   

  你们刊物里的文章一篇篇读下来,我的心也一直往下沉,沉……一个问题苦苦地缠绕着我,最后竟变成了一个声音固执地追逐着我:命运,命运,命运……   

  这是你我都在紧张而痛苦地思考的〃当今中国思想者的命运〃。曾经有人问道:〃中国有没有思想家?〃在我看来,这对当下的中国是一个过于高远,甚至是奢侈的问题:今天要做一个思想者,能够独立地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很不容易,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你们的刊物就是一个证明。你们的切身体验化成的文字,则向人们揭示了中国思想者的种种困境……   

  他们面对体制的强大压力……这个体制正在〃忙于与世界接轨〃,结果就如鲁迅所说,〃旧疾〃与〃新役〃并存,不但旧的专制压迫依存,中国人还要〃六岁就开始与人竞争〃,于是,〃长时间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地制造阉人〃的〃传统〃更有了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作为学院里的知识者,他们时刻面临大学官僚体制的压制……〃这儿没有真正独立自由的社团生存的环境,同样丧失了自发组织真正社会实践的自由。我们无法发表真正想说的东西……我们的嘴巴除了吃东西外,已不是为自己所生;我们的大脑除了装下统一配给的东西外,已不再是为自己思考〃,而一旦〃被划为思想的异端〃,今后的命运更是不堪设想;他们更面对成为〃文明的奴隶〃的危险:电视、电脑……〃支配着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是我们发明的〃暴君〃〃,对〃我们的思想进行着掠夺同化〃,〃不知不觉让我们交出了一切:时间,空间及思考〃,〃在未解除身体被奴役〃的同时,我们的思想紧随网络时代文明〃变化的迅速及无孔不入而丧失独立〃。   

  而所有这一切外在的压制,都会转化为内在的困惑,对自身价值的怀疑:〃自身的种种矛盾和混乱,时时将我们逼近分裂与崩溃的边缘〃;〃每每在动笔写作的时候,本意以之摆脱孤独与寂寞,却更深地感到恐惧和寒冷,感到自己的无力,或许,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也许是更为可怕的。   

  如你们刊头所引劳伦斯的话所说:〃我们时代整个庞大的体制必须除去。而除了勃然萌发并缓缓突破其根基的生命萌芽,是没有任何东西能真正使它灭亡的。我们不能不全力拼搏,保护生命的新芽不被压垮,并茁壮成长。我们无法造就生命,我们只能为生长于自身内部的生命战斗。〃   

  于是,我们每一个愿意做一个〃思想者〃的人,自身对独立、自由的思想的追求与坚守,就有了一种意义与价值:它不仅是一种对抗……即使失败了,也能够像鲁迅说的那样,使那些思想的压迫者的一统天下不那么圆满;它或许也是一个压不垮的〃生命萌芽〃。   

  如果我们以某种方式联合起来(你们的刊物就是一个尝试),互为声援,也会使这种意义扩大。尽管也是极其有限的。   

  我愿这封信也是一种声援……不仅是对你们已经作出的努力;以后,当你们以任何方式进行思想的拼搏与坚守时,都会有一双关怀的眼睛在注视着你们,也从你们那里吸取。   

  如果你们终于放弃了,那也没有什么。毕竟坚持过,并且〃坚持到了最后〃。   

  〃我的剑未刺向敌人,已先置己于死地。〃……都是如此的。   

  而且总会有后继者。作为个体会由于各种原因或坚守或放弃,作为一个思想者的谱系,它总是会一代一代地承继下去的。因为,思想,对精神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在任何时候,或者说在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思想者存在。这或许正是希望之所在,也是我的对于人的有限的乐观主义吧。   

  但是,你们要毕业了。几乎可以断定,当你们告别校园,投入生活的旋涡中时,很快就会发现,现实比你们想象的要险恶得多。只有到那时你们才会更深切地认识到今天所做的一切的意义。你的预感是有道理的:〃这大学四年,可能仍是我一生中最自由、最快乐、最作为一个人而生活而存在的四年。〃但你又预言〃之后更深地被同化和异化,也许是我的宿命〃,这又是我不完全同意的。走向社会以后,当然存在着被同化与异化的危险,对此做最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恐怕不是必然的宿命……退一步说,即使这是宿命,也仍然要挣扎与反抗。因此,我更愿意说,〃反抗与挣扎〃才是每一个曾经是、并努力继续做一个思想者的个体生命的宿命。而且你要相信,总会有与你同在挣扎的人存在,因此,你还要继续地去寻找你的〃真同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从屈原到鲁迅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应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后盾。鲁迅还有一句格言:〃永远进击。〃这是我年青时的座右铭。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陷入极度困惑与痛苦之中,正是这句话支撑着我走出了精神的低谷,并照亮了以后的人生道路。现在我把它转抄给你和你的朋友,就作为毕业赠言吧。         

BOOK。←红←桥书←吧←  

第21节:书信五十通(4)         

  2000年6月12日至13日   

  九   

  某大学物理系的一位学生来信说,〃我从小就表现出对数理化极高的领悟力〃,是一个〃物理系的高材生〃;但〃在读过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以后,我经过一阵如分娩的阵痛之后,再一次拿出我所有的勇气决定从文了〃。他如此说道:〃热血如我真的能不闻窗外事而埋首于自己的理论物理吗?〃〃我明白文字并非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只是希望发出自己的呐喊来,这对我是一种痛苦,又是一种幸福。〃   

  ××:   

  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也赞赏你的社会责任感。但我想对你说的是,〃文〃和〃理〃在根本上是相通的,层次越高越是如此。理论物理是需要哲学的思维的,真正的理论物理学家是绝对地具有人类关怀的,而具有人类关怀的人,也一定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从而对一切压制人、奴役人的现象发出抗议之声的。我建议你去认真地读一读《爱因斯坦文集》(他是由许良英教授翻译的),你就会明白,真正的理论物理学家是什么样子的,你所说的〃不问窗外事埋首于自己的理论物理〃的,不是真正的理论物理学家。   

  老实说,当我从你的信中得知,你既对数理化有〃极高的领悟力〃,又喜欢文学,具有人文关怀,是很兴奋的。你应该走的是〃文理交融〃的路,而不是〃弃理从文〃的路。你应该坚守在物理系,争取成为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同时,在业余时间,多读文科的经典著作,不仅是文学经典,还包括哲学经典与历史经典,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保持对现实的关怀。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