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中国-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低建筑密度,绿地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的街区为主。
那么,什么是福利房呢?福利房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由政府的房政部门面向全社会盖的,而不是像我国那种各单位给自己内部人盖的。第二就是它的分配标准,唯一的分配条件就是贫困(低收入)。西方国家形形色色,有左派掌权的福利国家,有右派掌权的自由放任国家,福利房覆盖面也有很大的差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福利都是从最穷的人开始覆盖的,从来不是从最富的人开始覆盖的。
城市化与贫民权利——近代各国都市下层社区变迁史(5)
中国的“负福利”住房制度
由政府房政部门兴建,以贫困(低收入)为唯一分配条件。此种制度在西方普遍,在剧变前一些东欧国家也有。但我们从未有过。国共鼎革初,政府曾把一些没收房交由房政部门安置社会贫民,但从未新建此种住房。此后房政经费维修旧房且远不足。国家的住房建设资金都拨给“单位”,按“负福利”原则实行“单位分配制”,有特权的“好单位”收入高房子更好,无特权的“差单位”收入低住房差(往往无房)。在单位内部同样按“负福利”原则:官大工资高,“住房待遇”更高;官小工资低,“住房待遇”更低。而最穷的农民和“无单位者”不仅完全没有分房资格,自己盖个“窟”也被指为“私搭乱建”而要被惩处,处于典型的“无福利也无自由”状态。
后来我们搞住房改革“取消福利房”,其实是把过去的“特权房”予以变现、赎买。真正的“福利房”制度,我们过去从未有过,现在也不是“取消”的问题,而是要新建一套前所未有的福利房制度。
中国的“集体工棚”问题
中国其实也有“贫民窟”,但更多的“进城农民”无疑还是住在工棚里。中印工业化进程都导致大量农民进城,但不同的是:印度农民往往卖掉土地,举家进城后占地搭建简易住房,形成为人诟病的“贫民窟”。但是这些新移民相对易于在城市建立家庭生活,同时形成社会保障压力。而中国农民没有地权,不可能卖地,但可能被“征地”而赤手空拳流入城市。他们不能在城市占地,政府不许建立简易住房,又租不起更买不起常规住房,造成大量成家的新移民只能在城过集体生活,形成表面上比贫民窟好看的集体宿舍(工棚),并把家庭留在农村,而且自己也不可能扎根于城市,通常在“出卖青春”之后便回乡度过余生。
中国因此表面上避免了贫民窟问题。但是,集体工棚与贫民窟对于农民工而言哪个痛苦更小姑且不论。但前者的“优越性”在于:城市不但因此更好看,而且可以把养老和社会保障负担留给农村,农民工工资中不包括这些部分,因此劳动力价格可以更低。
其实,中国真正的“奇迹”并不是没有贫民窟,如果说这是一个“奇迹”,也不是中国唯一的,巴黎在奥斯曼时代就已经做到了,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也做到了。但是,中国现在真正的“奇迹”是什么呢?真正的“奇迹”是一方面城里有数亿农民工住在工棚里,另外一个方面,农村出现数亿的留守人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这一种现象造成的问题,还不光是过年回家交通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小太小,如果今年不是雪灾,也不会闹到这么严重,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人35岁之前没有家庭生活,35岁之后没有社会保障,这样的现象如果持续下去,会比贫民窟引起的问题严重得多。
不要让中国农民再做“两栖人”
我记得重庆有个官员说过,重庆“永远不会有贫民窟”,原因是中国农民习惯做“两栖人”,不像你们印度人喜欢全家进城。恰恰就在这个城市,2007年3月重庆市沙坪坝区有关部门进行的专项调查中,有5%的男性民工坦承自己找过“小姐”。调查还显示,已婚夫妻打工而两地分居,长期没有性生活时,24%的男性、33%的女性“整夜睡不着”。39%的男性、55%的女性民工通过“给家里打电话”来度过漫漫长夜。调查报告指出“这说明,性压抑已经成了民工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35岁前没有家庭生活,35岁后没有社会保障”长远下去会怎样?别的社会问题且不论,请看奇文《亲子鉴定与文化问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司法物证鉴定中心2005年共做了3000例左右的亲子鉴定,其中680例鉴定为非亲子,比率达226%。而其中农村例子中非亲子率更是“有点惊人”,高达将近50%!今后我们的社会基础、文明基础、人伦基础会如何变化?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非常多,我倒是觉得重庆最近搞的城乡统筹改革非常之有意义,我也希望重庆的城市化开创一个新的模式。但是我要在这里讲,重庆的城市化如果在城市里出现贫民社区,我不会批评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免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对政府有足够的理解。可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重庆又多出几百万的两栖人,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要比有贫民社区恐怕更严重了,尤其是现在的农民工子弟发展到第二代的时候,问题就更严重了,因为第一代还可以说他们是两栖人,第二代还让他们当两栖人吗?
现代城市新移民的问题,没有尽善尽美的解决方式,但是我们的确知道,有一些方式是应该避免的,老实说像索韦托那样的方式,很多人就认为是非常不人道的,但是我认为,索韦托毕竟还是给了黑人一个在城市里成家立业的条件,我们现在即使不能给他们提供廉租房,我们也没有办法允许他们在城市里自己盖起类似棚户区,而且我们还要整顿城中村。我们现在整顿城中村,大家讨论的都是怎么给城中村原来的户籍人口以更多的补偿,拆迁补偿往往都是给房主的补偿,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基本上不考虑租户的利益。其实城中村的改造,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租户都到那里去了?
城市新移民,一般来讲,或者你给他自由,或者你给他福利,或者二者都给。二者都不给,也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我们会看到一些所谓的好处,就像是种族隔离制度之前的约翰内斯堡,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副作用很是大的。中国最应该警惕的不是什么拉美化,中国怎么会拉美化?是中国现在正在奥斯曼化,怎么防止这个现象,这是大家要考虑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时代的中国软实力——兼谈香港、台湾元素的不可或缺(1)
主讲:杨锦麟
时间:2008年10月11日
人物简介:15岁上山下乡到街道临时工、大学教师,继而转赴香港,先后担任报社编辑、主笔、杂志主编、专栏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2003年至今主持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
我非常高兴一年之后,又再次来到公众论坛,跟大家有一个心灵的交流,而这个交流又赶上了一个大时代的开始,这个开始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基础上再次出发,中国要走向哪里,中国未来的三十年应该怎么样迈出自己新的步伐。这就是我们的大时代。
在我们积极探讨对中国软实力的构成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香港和台湾的存在,而香港中国人和台湾中国人现在所进行的一切,其实应该被纳入到中国软实力的一个范畴,他们所发生的一切也应该纳入所有中国人关注这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视野。
软实力的概念和传播
软实力的概念是西方移植过来的,约瑟夫?奈伊指的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是通过自身吸引力而不是威慑力来达到目的的能力,软实力靠的是吸引,而不是硬销。比如说麦当劳、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我们可以想一想,作为中华民族奋进向上的积极形象花木兰是其中的一个,但是花木兰却成为美国好莱坞最著名的动画片形象。还有《功夫熊猫》,功夫和熊猫也都是中国元素。
我们探讨中国软实力想到中国13亿人这个板块,13亿人改革开放的能量。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我们还有香港和台湾,当然,还包括澳门。
我非常同意这样的一个提法——中国软实力的内涵和基本构成,必须和人类文明吻合和接轨,符合人类发展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基本规范,甚至是一致。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不是孤立于世界民族发展过程之外的,它们的表现方式、表达内容,内涵和精神是一致的。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应该包括了三方面关联的因素,也就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复兴、社会政治进步,以及对中国过去传统文化重新的诠释。
我们对外宣传工作,虽然花了很多钱,但效果还是不理想。我们经常到海外组织演出,但观众多半是华人、华侨,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取暖,我们很少有一部像上世纪60年代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现在我们看的电视剧《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拍得很好也很感人,但是这些影视作品是没有办法进入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电视频道的。如何塑造和营造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如何采取现代文明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方式,赋予国际社会一个全新的中国概念,这是在座所有人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有对外宣传的平台和载体都不能说很差,但是不能确保一个软实力的展示和传播过程的基本必需,中国文化产品或者不包装,或者包装得很差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的文化传播,现在还存在着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政治板块,还存在着政治分裂的现实,大陆、香港、台湾等不同政治区块的软实力,长期以来没有办法有效整合,我们的优势没有办法互补,各自为政,甚至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抵消、互相排斥的现象。我们有简体字、繁体字,我们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我们没有办法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一个有效的拳头产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时代的中国软实力——兼谈香港、台湾元素的不可或缺(2)
举一个例子,2007年中国电影票房33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长27%。同年,美国电影票房237亿美元,海外进账占2/3,增长47%影视内容制作是可以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的软实力,但是我们这方面很弱,我们多元化的文化没有办法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展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六十分之一,中国元素传播出去的视野、视线是有限的。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和平发展的战略
尽管发生一些零星的边境冲突,尽管出现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但是,中国本身长达30年时间没有发生战争,没有发生整个社会不可逆转的政治动荡,我们有一个相对平稳的和平环境。
我们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氛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天的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任何一个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介入,基本上找不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我们的综合国力和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就不用说了,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足以让自己保持独善其身,虽然有一定的风险。全社会公民意识和基本素质的初步养成,这一点我觉得是比较弱的,现在稍微好一些。
但是,只有上述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
第一,所拥有的政治文明程度是否能让大多数国家认同,接受得心悦诚服。
第二,你能不能经受得住成为一个大国之前的各种政治和经济等层面的挑战和考验。
2001年,中国发生了两件足以改变中国未来历史发展轨迹的大事:一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二是中国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承办权。加入世贸后,经济领域中所有的游戏规则,你都必须要按照整个国际社会流行的通则来办事,承办奥运会,我们向国际社会做出很多的承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讲信用的。
第三,你的整体公民素质能否和一个现代化国家所必需的文明程度相适应和相匹配。我只提问题,大家一起找答案。
和平发展是我们的全新战略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夙愿,1979年之后,中国遭遇到了一个近现代史上难得一见的周边地区和平和稳定的环境,有人说这是南宋以来难得一见的30年。这30年,给中国的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经济基础,给中国的和平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历史思考、理论总结归纳的空间,也提供了一个新的付诸实践的可能。我相信这就是未来30年中国传播软实力的基础。
大时代的中国,是急速变动和转型期的中国,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严格意义是16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200年才能达到的经济成长水平。我们没有贩卖黑奴,也没有发动战争,也没有搞圈地运动。但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传统道德伦理,在很多领域是看不到了。我们很多县或者县以下,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现象——地方酋长化,政府管制能力急剧削弱,政府的公信力荡然无存,虽然不是整体,但是板块化存在。
中国软实力应包括香港和台湾
中国软实力的传播,有大陆、香港、台湾等不同的政治区块,中国软实力和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就是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求大同存大异,大陆、香港、台湾等目前的政治现状就是这样,求大同存大异的一个真实写照。一般概念上我们讨论中国软实力,不会把香港和台湾考虑在内,但是我主张把香港和台湾收到中国软实力思考的过程中。我同意香港一位教授的看法,中国古典文明传统和中国现代社会主义传统是中国最基本的软实力资源。中国的软实力中必须加上香港和台湾元素,我们对这个软实力的内容理解才能更加全面,也更加饱满。
大时代的中国软实力——兼谈香港、台湾元素的不可或缺(3)
有人说中国不可以搞法治社会,但是香港的中国人说可以,尽管这个法制制度、行政管理体系是西方殖民者用枪炮强迫带来的,移植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