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汇源模式 >

第3部分

汇源模式-第3部分

小说: 汇源模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螅芏嗍艿角A耐夤笠抵兄勾庸诮谂ㄋ踔U飧蠖嗍卮ζ丁⒚挥写闯銎放啤⒔隹坎烦隹诠獾墓こТ戳嗣鸲ブ郑笈こ薹ㄔ诙唐谀谘杆僮停追椎贡铡;阍丛谖;戳偈保蛞蛭丫蚩斯谑谐∶嫘颐庥谀选�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汇源终于叩开了北京市场的大门,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从此,老朱和他的汇源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期。在此期间,公司高速发展,产品涌向四面八方。汇源的名字也叫响了京城,叫响了全国,叫响了世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节俭仅是美德?
节俭是创业者必备的个人素质。中国有句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对家庭来说,勤俭得以持家;对国家来说,勤俭得以安国;对企业来说,勤俭节约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节俭不是落后、守旧的代名词,而是财富和利润的发动机。不创造效益的成本一旦被节约出来,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利润。任何一家企业要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争取少投入、多产出,只有坚持节约降低成本才能不断取得竞争的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在微利时代,对于是否节俭的问题,企业面临的只有一种必然的选择,跨国企业巨头们用他们的行为证明节俭是一种永不过时的品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节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成功的资本,一种企业的竞争力。
  在一些媒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关于跨国企业巨头们节俭方面的报道,他们的“抠门”听起来有点让人不可思议,这些企业家大业大,但在一些方面却有着让人吃惊的“吝啬”表现。有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富豪,原因在于他们既能想尽各种办法努力赚钱、挣钱,同时也能千方百计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这样使他们积蓄了钱财,并能使其生意获得更多的盈利。
  朱新礼一向不慕虚荣,生活俭朴,对奢侈浪费深恶痛绝。他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非常不讲究,简直看不出他是一个大老板。他对着装也不太在意,据说有一次出国到机场了,同伴突然发现他还穿着公司发的西服,都穿得走样了,后边领子也磨秃了。同伴说这样不大好,朱新礼只好又让家里人找了一套西装给他送来。他在生活上一直很简朴,这是一种从小就养成的习惯。
  朱新礼这种简朴生活没有让人瞧不起,反而增强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朱新礼到新疆和德隆谈合作时,据说是穿了一双尼龙袜子,很廉价的地摊货,结实耐穿但就是不吸汗。后来唐万平给内部人开会,感慨说你看人家老朱,这么大一个企业家,还穿着那种老尼龙袜子,这么简朴,我们和这样的企业家合作还有什么不放心,不光是唐万平,还有唐万新、唐万礼,他们在很多次开会的时候都提到过这个事——双方合作,首先是和人合作。他们肯定是要评价一个人嘛,对企业,对你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要有一个评价,而这往往从细节方面反映的最真实。他们通过几次观察和接触,认定朱新礼是一个干事业的人。这件事情后来还被虚拟演绎成了唐万平因为看到朱新礼脚上竟穿着破了洞的袜子,就铁了心要他合作。
  据有关人员介绍,出差在外,朱新礼经常与工作人员一起住在工厂;吃饭更是简单:一碗面条,一个煎饼是常有的事。朱新礼常对员工们说: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该花的钱再多也要花。
  创业之初,他看到有的叉车司机把压烂一个苹果不当回事,他心疼了。他真的很愤怒:不知道珍惜果农辛辛苦苦收回来的果实,就不配做一个汇源人!于是,一块醒目的警示牌被立在车间门口:压烂一个水果罚款50元以上!当他看到有的人把喝不完的果汁倒掉时,他心疼了:马上召集员工掰着指头算,产出这一盒果汁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多少个环节?不爱自己的产品,还指望他爱岗位、爱企业吗?
  在朱新礼的带动下,员工们都自觉地从节省一度电、节约一张纸等小事做起,杜绝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现象。节俭的作风在汇源随处可见。走在厂区里,你会发现垃圾桶是废旧的包装容器改装的、花坛边设置了接收雨水的废弃塑料桶以备浇花使用、内河和广场的喷泉都使用净化后的工业用水……这些小事情不仅在汇源的生产经营中节省了成本,从竞争日益激烈的果汁行业抠出了丰厚的利润,而且还培养了员工爱岗珍惜的精神。
  其实,大凡艰苦奋斗的优秀创业家,大多都有这样的特质。尤其是二战后崛起的日本大企业,比如松下、丰田,他们的领导人全都以节俭而著称于世。从艰难中奋起的企业,不能忘记节俭。从艰难中奋起的民族,更不可以忘记节俭。朱新礼的节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孔孟故里的后人富而不骄的文化内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五、把学习当成爱好
朱新礼说,要成事,就要善于学习,随时随地地学习。一个学习能力不强的人,在这个时代是很难生存下去、发展下去的。特别是一个企业家,更要善于学习。学习和思考成为了朱新礼最大的爱好和习惯。
  1989年,37岁的朱新礼被选送到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习。
  像老朱这个年纪和出身的人,年轻的时候没有系统学习深造的机会。一旦时代给了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努力会让人恐惧,他们的成绩也更光彩耀目。
  在学校期间,他几乎天天都泡在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吸收营养。经济管理、政治、文学、金融,他全都抱有极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这些知识成为他以后人生路上不断拼搏的基石,也为他后来在商海中搏击积累了资本。
  对于这段学习经历,朱新礼曾感慨地说道:“如果没有在管理干部学院学习的话,我可能会在村里一直干下去,或者是在地方政府混个一官半职,也就不会走上创业这条道路了。我觉得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这对培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很重要,也可以开阔眼界,甚至影响今后的道路。”
  从当年放下村主任职务,以30多岁“高龄”踏入大学校园开始,他就没间断过学习和深造。如今50多岁的朱新礼已参加过长江商学院、中欧管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等著名院校的MBA课程,同时还兼任着南开大学、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等高等学府的兼职教授。
  朱新礼不光会从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更注重同学之间的彼此学习。除了书本知识,商业经验、阅历,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都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和交流主题。在中欧管理学院时曾任班长的朱新礼在毕业后组织班里20多个人每年聚会三次,他认为从这个同学圈的彼此交流学习中受益匪浅。他甚至还计划重读中欧管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的其他班,将这视为一种终身学习的需求。尽管工作非常繁忙,可朱新礼仍然见缝插针地挤时间学习充电。
  朱新礼在学校是个活跃分子,毕业后也曾当过团委书记、宣传队长。他曾经有不少文体爱好,打球、创作、摆弄乐器……然而对事业的痴迷使得他不得不全然放弃,他觉得在这个信息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如不努力学习,如不时时求新,就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于是,看书和学习基本上成了他工作之外的仅有的爱好,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爱好。
  浩瀚的书林和富饶的土地给了他无穷的营养。老朱自身的政治、经济、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设计企业文化等全局性的决策上,平时酷爱学习的好习惯给了朱新礼很大的帮助。从创业到现在,汇源没有出现过大的决策失误,也让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
  其实,世界上许多著名企业家并没有很高的文凭学历,比如王永庆、李嘉诚,甚至比尔·盖茨的大学也没有读完,但是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却是谁也比不上的,因为他们完全不需要用薄薄的文凭去向世人证明自己了。
  朱新礼自己尝到了刻苦学习的甜头,就开始致力于把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通过创建自己的培训中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法,通过考核、激励等手段“逼”着员工去学,“因为你不学,就跟不上这个时代,跟不上这个行业的发展。”现在,汇源也常年开设各种培训班,确保员工每年受到两次以上的专业培训。此外他们还先后拿出千万元资金将数百名干部、技术人员和优秀员工送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增长才干,“永续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在汇源深入人心。
   。。

六、谁是最勤奋的人?
常有人说老朱像个农民,话里话外透着由衷的钦佩。这大概就是一种人格魅力吧。农民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勤劳。老朱朴实自不必言,勤劳这一点一般人也比不了。据说现在汇源集团总部每天上午10点集体列队跑步,老朱都是跑在第一个。这除了源于他一贯的勤奋,还有就是曾经的行伍生涯铸就了他坚毅顽强、不知疲倦的男人性格。
  对于成功,朱新礼觉得没有什么神秘的法宝。只要肯付出、勤于思考、敢于承担责任,自然会被领导发现并提拔。“不要怕付出,付出总会有回报。”每当看到农民兄弟到汇源卖了水果,笑着点钱回家,每当听到消费者给予汇源由衷的赞誉,朱新礼都会感到格外的欣慰。
  在朱新礼的带领下,很多员工常年累月奔波在生产、营销第一线。通常越是节假日,越是企业最忙的时候,许多个春节朱新礼和员工们也都是在车间里、市场上共同度过,连大年三十与家人吃顿团圆饭的时间都没有。
  有人说朱新礼活得太辛苦太累,但是朱新礼觉得累也累的有价值,累的有成就。朱新礼曾说过:“像不像一个大老板的样子无所谓,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作为党的人,没有什么比得到党和社会的认可更有意义的事了。”
  1992年创业时,朱新礼提出了“勤奋、务实、高效、创新”的企业精神。勤奋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十几年艰苦创业,多少个日日夜夜,朱新礼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
  当老板的身先士卒,本身就是最好的员工教育模式。据汇源集团的员工介绍,每到水果收获的季节,前来送水果的车队排起了长龙,大清早朱新礼就和员工一起去卸车;每到发货高峰时,深更半夜朱新礼也和大家一起去装货;出国参加食品展时,朱新礼与同事们全都捋起袖子,共同布展,忙得一头汗水。这使外国公司的许多同行都深感疑惑:这难道就是汇源的总裁?
  

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
朱新礼说:“我是一个很会赚钱的人,但从做企业的那天起,我就从没把钱放在第一位。” 朱新礼是农民的儿子。1992年,他因为看到沂蒙老家有很多的水果都烂在山里,烂在树上,庄户人出身的他,看在眼里,泪在心里。这也促成他选择果汁这个项目。他这么做不是简单为了赚钱,而是感觉到有一种社会责任。“我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社会、为果农做点实事。”朱新礼谈到创建汇源的动机时曾这么说。
  随着汇源果汁的发展壮大,汇源果汁的加工产业链的扩展,汇源启动了“果树银行”计划,由果蔬研究种植示范基地和优质水果加工中心、果品包装储存中心、果品交易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一起,构成一个包括果蔬科研、果蔬种植示范、技术培训、果品储存、交易和加工在内的完整系统。
  这是汇源经营模式的一次巨大创新,实现了从个体农户到“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广大农户”全新发展模式的升级,搭建起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桥梁,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有了汇源‘果树银行’,汇源负责给我们提供优质果苗,教我们怎么栽种,还保证收购,果子不愁卖了,果树就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摇钱树、金银树、幸福树,成为咱农民身边的‘银行’”。对于加入汇源“果树银行”计划的果农来说,“果树银行”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实在在地承载着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朱新礼始终认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关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于是,在汇源15周年庆典当天,“情系三农、共同发展促进会”正式揭牌成立。
  2001年,响应国家“要把三峡移民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库区经济,解决移民长远生计问题上”的号召,朱新礼到三峡考察,仅仅半个月后就在###开工建厂了。众所周知,###就是过去的万县,是一个非常落后贫困的的地方,交通非常不便,并且三峡工程要淹没他们很多的土地。
  当时,汇源集团内部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在三峡库区的###过早建厂是个巨大的风险,因为柑橘苗木才刚刚栽上,即使是新品种也得3年后才能结果。花费上亿元建设的工厂和生产线将不可避免地要闲置,凭空增加了机器的折旧,提高了投资风险和财务成本。朱新礼却力排众议,决定尽快在###建厂。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不建厂,当地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心里没底,就不愿意种柑橘,政府当然也不能强令推动这个项目。早到库区几年,虽然企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当国家需要企业时,企业有责任为政府分忧解难,尤其是三峡工程这样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需要企业时,企业更应该责无旁贷。”不用做详细的财务分析,单单老朱算的这么一笔良心账和政治账,我们就可以看到汇源身后凝聚的巨大社会责任感。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最终决定企业所达到的高度。
  马云曾谈到过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责任感。朱新礼的身上就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企业家所具备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朱新礼几次到###考察,实地“督战”工厂建设。汇源不仅自己建厂,还承担了柑橘苗木的改良引进和对果农的培训。他一再告诫员工,柑橘示范园和汇源###工厂的建设是国家的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