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ㄒ辔始父鑫裁础D惚匦攵宰约旱男形涸穑匦胧笨坛渎硇浴H绻飧隼碛刹怀浞郑蔷筒荒苈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理性投资具有两大特点
每个投资者都会犯错,但只要将自己集中在相对少数容易了解的投资个案上,一个理性、知性与耐性兼具的投资者一定能够将投资风险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不理智的,可是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要理智,这种理性投资有两大特点:一是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二是能以比较大的价格折扣买到该股票。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相信β理论的那些学者只知道考察β系数大小,却根本无法分辨销售宠物玩具或者呼拉圈的玩具公司,与销售大富翁与芭比娃娃的玩具公司,两者之间所隐藏的投资风险究竟有多大?每一位投资者当然都会犯错误,但如果他的投资集中在少数几只相对了解的股票上,就能把投资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巴菲特以他自己的实际经历给投资者做出了好榜样。
例如,在评价某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时通常有三种方法,分别是资产清算价值法、持续经营法、市场经济法。
巴菲特的观点是,采用持续经营法来评估公司内在价值,必须知道该公司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两个变量是很难确定的。如果他无法确认该股票究竟会产生多大的现金流,他就懒得去进行评估,也就根本不买该股票。最典型的例子是,巴菲特认为他没有能力评估微软公司将来能产生多少现金流,所以虽然他和比尔·盖茨私交很不错,他依然不去投资微软公司。
在对现金流进行具体折算时,巴菲特采用的折现率是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在他看来,把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相比有两大可取之处:一是收益稳定,而且比较高;二是负债率低。如果某只股票的债务水平较高,巴菲特就会因为担心与之关联的财务风险太大而宁愿放弃投资该股票。究其原因在于,即使投资该股票的交易成本较低,也会因为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而成为“雪茄烟蒂式”投资。
巴菲特1988年投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时正是这样考虑的。
当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年收益率为(市盈率15倍),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出30%。当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收益为亿美元,而当时美国30年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9%。如果用这9%作为折现率计算,可口可乐公司的内在价值应该是÷9%=92亿美元,这就是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净现金流量现值。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价值为148亿美元,这可以通过当时的股票价格与总股本相乘而得到。148÷92=倍,表明整个市场投资者愿意以内在价值倍的价格投资该股票,实际上已经考虑到了该公司未来的成长性。
在巴菲特看来,当时他投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价格从绝对值看并不低,但考虑到该公司未来在不增加资本就可以增加现金流量的因素,他认为投资该股票仍然是非常理性的。
他说,从过去的7年看,1981年至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净现金流年增长速度达到。如果在他投资该股票以后的10年中,净现金流年增长速度能达到15%,那么第10年的净现金流就会高达亿美元;即使在接下来的第11年起,净现金流增长率降低到5%,仍然以美国长期国债30年期9%的收益率为折现率计算,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有亿美元。
退一步说,如果在他投资该股票后的10年中,净现金流年增长速度只能达到12%,按照上述方法计算,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有383亿美元;如果净现金流年增长速度只能达到10%,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有亿美元;即使情况糟糕透顶,在他投资该股票后的10年中,净现金流年增长速度只能达到5%,当年可口可乐的内在价值还有207亿美元,仍然大大高于当时148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经过这样一番计算便得知,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如果从内在价值来考虑无论如何是合算的,这也表明这笔投资是非常理性的。【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每一位投资者都可能犯错误,但把投资目标集中在自己充分了解的股票上,可以把投资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要做到这一点,一要会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二是买入价格要低。
看问题至少要看到5年后
我们从未把单一年度的数字表现看得太认真,我们反而建议至少以5年为一周期来评判企业的整体表现。若5年平均利得比美国企业的平均值差,便要开始注意了。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不理智的,所以才会出现股票价格大大背离内在价值的行为。投资者的目光要放远一些,看问题至少要看到5年后,以5年为一个周期来评判股票的整体表现。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从来就没有把某个年度的数字表现看得太认真。在他看来,如果硬要把考核股票业绩的期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年)划上等号,“毕竟没有什么道理”。所以他建议,考核股票投资业绩的时间至少是5年,只是到时候如果业绩不是原来设想的那么理想,不要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解释就是了。
目光要看到5年后,那么究竟看什么呢?巴菲特说,毫无疑问是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计算比较复杂,而且每个人的判断各不相同,所以这时候以账面价值来代替也未尝不可,因为它不但保守而且合理。
例如,截至1983年,伯克希尔公司19年来的账面价值从每股19美元增长到975美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这就是一个主要指标。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并非一回事。
巴菲特举例说,如果父母花同样的钱供一对双胞胎孩子读到大学毕业,两个孩子所花总学费的“账面价值”是一样的,可是他们未来的“内在价值”(所能获得的回报)肯定是不一样的。他提醒说,无论市场先生如何不理智,投资者都要头脑清醒地以内在价值为评判标准。
他以伯克希尔公司为例。该公司在1965年巴菲特刚刚接管经营时的账面价值是每股19美元,这时候的账面价值就明显高于内在价值。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账面价值中主要是那些无法赚到合理报酬的纺织设备,这就好像父母把钱花在不会读书的孩子身上一样,是注定收不到投资回报的。
可是到了1983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内在价值大大超过账面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两点:
其一,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所持有的股票要以市场价值记账;可是,除了保险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却以成本与市场价格孰低法入账。而到1983年年末,伯克希尔公司的非保险业务市场价格超过成本价至少有7000万美元(税前)或5000万美元(税后)。显而易见,这7000万美元或5000万美元,理应属于内在价值的一部分,但却不能列入账面价值内。
其二,伯克希尔公司庞大的经济商誉毫无疑问是内在价值的一部分,可是从数量来看要远远高于反映在账面上的会计商誉。
简单地说,会计商誉会随着折旧年份的推移慢慢缩小,经济商誉则会迅速扩大。巴菲特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特别欣赏那些拥有商誉、只需运用少量有形资产的股票,在他的投资品种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出这一点。
巴菲特认为,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买卖决策。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里以他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所做的分析来加以说明。
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市值为8000万美元,而据巴菲特估计,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应该在4亿~5亿美元之间。毫无疑问,这时候他应该选择买入该股票,而且越快越好。
他的测算依据是:华盛顿邮报公司1973年的净利润为1330万美元,折旧摊销为370万美元,资本性支出为660万美元;所以当年公司股东收益应该为1330―660+370=1040万美元。而这时候,如果用1973年到期的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为折现率进行折现,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市场价值应该为1040÷≈15 27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市场价值8000万美元的2倍。
在巴菲特看来,华盛顿邮报公司作为一家媒体,资本性支出将会与折旧和摊销费用相抵。也就是说,公司的净利润会与股东收益大体相等,即达到1330万美元。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测算,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市场价值应该为1330÷=19 530万美元。
至此,这种种测算的前提条件还仅仅是股东收益的增加速度与通货膨胀速度相等。可是在巴菲特看来,大多数报纸媒体在它们的社区内处于垄断地位,具有价格操纵权。也就是说,华盛顿邮报公司有能力以高于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收费,如果它的实际价格提高3个百分点应该对发行没有任何问题,而这样却能把内在价值提高到亿美元。
还有一点请不要忘记,华盛顿邮报公司历史上的平均经营利润率高达15%,而当时却只有10%。如果通过努力,经营利润率能提高到15%,公司内在价值将能增长到亿美元。
因此,巴菲特的这种测算是非常有保证的,所以他会毫不犹豫地买进该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投资眼光至少能看到5年后,这非常令人钦佩。无论考察购并对象还是衡量伯克希尔公司的业绩,他都是这样做的。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分析,他做出了抄底华盛顿邮报公司的重大决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目光瞄准老牌名牌大牌
事实上费区…海默正是我们想要买的公司类型,它有悠久的历史,有才能的管理人员,品格高尚,乐在工作,且愿意与我们一起分享公司经营所带来的利益,所以我们很快就决定以4600多万美元买下该公司84%的股权,这与我们当初买下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情况很类似。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不理智的,在股价波动较大的背景下,投资者要特别关注一些老牌、名牌、大牌的上市公司。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他买下费区…海默公司,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企业管理层,这和他以前购买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情况很相近。
其实,巴菲特购并企业是一贯出了名的不喜新厌旧,相反甚至特别喜欢投资一些老企业,像美国运通公司、富国银行保险公司、宝洁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这些公司分别成立于1850年、1852年、1837年、1866年。巴菲特投资偏好“老古董”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巴菲特认为,这些老牌、名牌、大牌股票之所以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本身就说明它们经过了历史考验,用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就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它们的业务和业绩表现相对稳定,只是遇到一时困难发生严重危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只要一息尚存,它们就能东山再起,给投资者以巨大回报。
以2008年10月巴菲特抄底金融海啸中大手笔投资的高盛集团、通用电气公司、美联银行来看,它们就都符合老牌、名牌、大牌的特征。
高盛集团创建于1869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日本东京、英国伦敦、中国香港设有分部,在全球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高盛集团的所有业务运作,都建立在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之上,由优秀专家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它是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之一,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金融服务。在这次金融海啸爆发前,它是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金融海啸中改组为商业银行,从而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第四大商业银行。
通用电气公司创建于1892年,是全球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并且生产军火武器,产值占美国电工行业总产值1/4左右。2007年该公司销售额1727亿美元,净利润222亿美元,股票市值3285亿美元,员工总数万人。该公司由多个基本业务集团构成,如果按照单独排名,其中有13个业务集团位于全球500强企业行列。
美联银行创建于1879年,2001年合并瓦霍维亚银行后沿用了后者的名称,所以又叫瓦霍维亚银行。美联银行是美国原第四大商业银行,也是全球向零售、经纪人、公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最大企业之一,核心业务是普通银行、资本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
从另一个角度看,巴菲特敢于收购老牌、名牌、大牌企业,无疑与他手中掌握的雄厚现金实力紧密相关。2008年10月3日,巴菲特控股的富国银行与美联银行宣布就150亿美元并购计划达成协议,这一方面说明了富国银行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让全球看到了富国银行要在美国东部扩大业务范围的决心。
关于这一点,投资大师詹姆斯·罗杰斯可谓看得清清楚楚。他说,巴菲特投资高盛集团“确实进行了一笔非常划算的交易。如果我们其他人也能以这样的条件和价格成交,我们也可以说是笔好买卖。因为这些资产总有一天会反弹的。”
巴菲特投资股票时是这样,经营自己的伯克希尔公司也是如此。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提醒说,金融衍生产品就好像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短期看,其中潜伏着危险;从长期看,这些危险是致命的。果然不出他所料,5年之后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表明他的这种担心和预见得到了验证。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很早就退出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即使在股票市场暴涨的时候,巴菲特手中的现金也超过300亿美元。因为在他看来,这时候的股票市场严重超值,很难发现值得买入的股票,而只要他手中握有现金,当将来机会出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