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堂经济课-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农民偶然在街头遇到了凯宁。
农民就问:“那头死驴后来怎么样了?”
凯宁说:“我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总共卖出了500张票,每张2块钱,就这样我赚了898块钱!”
农民又问:“真是令人难以置信!难道就没人对此表示不满?”
凯宁回答:“不满的人当然有,但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中奖的人。他看到自己的奖品是一头不能食用的死驴后,当即表示了抗议,所以我就把他买票的钱还给了他。”
很多年后,长大了的凯宁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
抛去道德层面不议,我们可以将凯宁的这种赚钱方式理解成迎合消费者行为的低价策略。人们知道仅花两元钱也许就会得到一头驴,这里有一定的风险,可要是不买,或许就根本没机会去得到那头驴。若花两元钱去买,那就会有1/500的希望。人们在这种投机心理的驱使下,都愿花两元钱去冒险。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一些商场经常会举办买一送一或商品打折的活动,原价400元一件的毛衣,打折之后是200元或400元两件。必须承认,这种诱惑是巨大的。你若想买一件300元的毛衣,刚好这件符合你的要求,而且比你预期要付的价钱少100元,那么消费者就会做出购买的决定。经济学将这100元称为消费者剩余,它是消费者为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的货币额减去消费者实际支付量的剩余部分。
就拿买计算机来说吧。假设关羽办了一家公司叫蜀汉,其所生产的计算机质量与性能都很好,不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同的。曹操只愿意出5000元买计算机,周瑜愿意出5500元,张良认为关羽不会骗自己,愿出5800元,而富甲一方的孙权,愿意出6000元。如果目前蜀汉公司就仅有1台计算机可以出售,由4位购买者竞价,最终的胜出者肯定是孙权,当他花5850元买到这台计算机时,他的额外收益为多少呢?比起他愿出的6000元来,他还有了150元的“消费者剩余”。如果目前有4台计算机可卖,为让事情简单化,就统一售价为5000元,结果会如何?
不难发现,除曹操未得到消费者剩余以外,其余三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消费者剩余。当然,得到最多的就是孙权,他得到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张良得到了800元,就连周瑜也得到了500元。如此算来,4台计算机的消费者剩余之和为2300元。其实,尽管曹操未得到消费者剩余也没认为自己吃了亏,因为,他买这台计算机的价钱并没有高出自己愿意支付的价钱。
回到本节的第一个故事,对凯宁而言,他用100美元买了一头死驴,可是最后他不仅没亏本反而赚了898美元,这在经济学上叫做生产者剩余。它是指生产者出售一种商品所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的剩余部分,简单来讲就是企业赚的利润。关键的问题是各家的成本,谁的成本低,谁得到的生产者剩余就多。
在大部分市场上,消费者剩余反映了经济福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同一件商品,当它的价格愈低时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就愈多,即更多人会参与此购买行动,并从中得到多少不等的实惠。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9周 奇货可居原则:投资冷门方能获利丰厚(1)
投资冷门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而高收益也往往与高风险相伴。
定律释义
奇货可居的本意是指将某种行情看好的或者稀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时机高价卖出。它也经常被引申为以某种专长或者独占的东西为资本,等待时机来捞取各种利益。这里的奇货可居原则是指去投资别人看不到或不看好的领域,也就是投资冷门获得高额利润。
旁征博引
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卷八十五》,其内容为:“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邯郸经商的吕不韦,将以后可能会成为国君的子楚看成是“奇货”,当做自己投资的方向。吕不韦也从简单的经商而有机会做更大的事业,从而成就了一个千古传奇。后来,子楚如愿以偿地继任了皇位,就是秦庄襄王。他没有食言,赐给了吕不韦河南洛阳一带的12个县当做封地,用10万户的租税当做俸禄,并让他做了丞相。吕不韦所“居”的“奇货”,最终换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
在吕不韦的传奇经历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品味与借鉴。他所说的“奇货可居”一语,现在已成为了被人们时常引用的成语。寥寥四字,就道出了投资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法则。
现在,“奇货可居”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商业准则。从今天来看,吕不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影响力的商人了,他这种影响的源头完全出于其商人身份。如果吕不韦没有从商经历,他是不会用巨额财富去资助子楚的,更不可能以投资家独到的眼光来投资这个异人。“奇货可居”正是投资者所应是有的眼光和谋略,就此而言,与其说吕不韦是一位出名的政客,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成功的投资家,他以投资家的眼光和谋略走向了政治的坦途,成为了影响历史的人。对此,我们不妨来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吕不韦提出了稀缺性的理念,即“奇货可居”的概念,为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经济学说,即“奇货可居论”,核心思想是投资人才获得的投资回报率最高。
再次,他把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与古代政治相结合,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取得了成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
最后,他不仅是一位经济学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家,为商能富,为相能兴,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
为什么奇货会“奇”?
自然就是少为别人所知,是冷门。为什么冷门会“冷”?可能是冷门真的不容易赚钱,做的人少;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对冷门不了解,缺乏认识才会少有人做而成为冷门。这种冷门随着参与的人愈来愈多最终会成为热门,所以冷门与热门也是相对来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冷门可以变热,热门同样也可以变冷。
众所周知,垄断行业的钱最好赚。若能吃上“垄断饭”,即使只是分享一点“残羹冷饭”,也好过外面的“鲍鱼燕窝”。在冷门行业中,因为只有一小部分人关注,所以极易形成垄断局面。投资于冷门行业,在产销方面的竞争对手会相对较少,若是独家生意那就是垄断,赚钱会更稳一点。
股神巴菲特曾说:“在别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至理名言。在股票投资领域,一般热门股票的价格会被高估,惟有冷门股票的价格才会被低估,要想选择价格被低估的股票,通常应当在冷门股中寻找。
第19周 奇货可居原则:投资冷门方能获利丰厚(2)
举一反三
冷门带来暴利的现象存在于各行各业,在风险投资领域,冷门与暴利的关系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1995年,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孙正义投资了200万美元用于初期的雅虎。当时的雅虎绝对是一个冷门,在互联网行业并未得到足够的认同。但仅在一年以后, 他就对当时只有5名员工的雅虎又追加了1亿美元的投资,并获得了雅虎33%的股份。紧接着,他又多次对雅虎追加投资,总投资额高达355亿美元。到了1999年网络股高涨的时候,软银持有的雅虎股份市值高达84亿美元之巨。正是这样一种冷门策略,让孙正义获利丰厚。
对中国市场的关注,软银得益于成功投资UT斯达康。在1995年时,当UT斯达康的营业额仅有1000万美元的时候,孙正义就开始不断地对其进行投资。直到UT斯达康2000年3月份在纳斯达克上市时,软银总共向它投资了16亿美元。在上市之前,孙正义占有UT斯达康将近一半的股份。现在,UT斯达康的市值已达到9亿多美元。
但是,真正让软银在中国风险投资中成名的,则是成立于2001年2月份的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该基金是由日本软银公司和美国思科公司共同合作创办的。2003年4月份,在盛大公司最困难时,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向它投资了4000万美元。当时,网络游戏尽管已经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在纳斯达克并无类似的概念可以参照,并且盛大公司当时正处于自身发展很不利的局面。而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投资,正是显示了它在投资“冷门”方面的独特眼光。
有时投资冷门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而高收益也往往是与高风险相伴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在2003年7月份,盛大网络自主研发的首款网络游戏《传奇世界》才得以问世。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在进行了18个月的投资之后顺利退出,并成功套现55亿美元。
这一举措,让软银基金夺得了“2004年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的桂冠,而投资盛大公司也成为了风险投资领域的一个典范。
在现实中,冷门的投资方向很多。投资于冷门,其有无财富增值的潜力,关键是要看投资方向是否对头。怎样认定投资方向呢?在此提出以下几条简单的判断思路,希望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判断投资对象的稀有程度。
“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的一种法则,生产与销售市场上缺乏的东西才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对具有收藏性质的投资者而言,该投资对象如果存量稀少并已停止生产,那么就是奇货可居,非常值得我们考虑一下。
第二,判断将来市场需求的大小。
若需求量将增大,就可以投资;相反,就不可以。例如,某种商品在国外市场上流行而在国内市场上还不多见,那么这个投资方向就值得考虑。
第三,判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如果要投资的项目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并很难被别人超越,具有应用前景,而且它的价值尚未被别人认识到,那么,这往往会是一个好的投资项目。
第四,判断投资对象的真实价值。
不管投资什么,只要是一种冷门且具有超过当前所值的价值,那么在今后就会具有更多的升值空间。但这种判断需要细致耐心,而且往往很困难,也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在股市上进行价值投资或者长期投资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这样的判断。
第五,判断将来人们在该方向上的投资趋势。
若将来会有许多人投资该领域,就表示尽管现在是冷门,可是日后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倘若进行投资,要意识到将来的竞争,而且要做好心理准备。
第六,判断大的经济气候。
大的经济气候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也会影响冷门转向热门的速度,进而影响投资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对经济气候的判断也应当作为投资的参考标准。
。。
第20周 51%原则:多一分胜算就出手
我们在做出任何选择时都必须花费机会成本,利用51%原则,也许可以使你获得至少不低于机会成本的价值。
定律释义
非此即彼,二者必须择其一的选择,此与彼几乎有着相同的吸引力。如果其中一个有51%的选择理由,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它,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51%原则。
旁征博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两难的选择中犹豫不决。因为,其背后因素往往使我们患得患失,即使当时认为选择是正确的,也很难说以后此选择就一定优于彼选择,这时候,最好的选择办法是采用51%原则。
如果遇到一件事,属于非此即彼、二者择一的选择,而且两种选择几乎都有着相同的吸引力时,这种选择无疑是困难的。按照上述原则,对两个选择对象进行分析,如果其中一个有51%的选择理由,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它。
选择了一个,就意味着要放弃另一个,也就意味着失去了49%。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既然这时的49%已经变成了零,那就全力以赴地谋划如何把51%尽快地转化成100%。
有人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决策模型”:把各种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一一列出,然后根据经验或个人偏好,按照重要程度给每一个因素加上一个“权重”,也就是给出一个系数,再根据分析,分别给两个选择对象一个分值,权重乘以分值就是被选对象在这个因素上的得分。把各项因素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两个备选对象的总得分,总分高者自然就是最后的选择。
这个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比如说,可以按照权重大小或得分高低的顺序重新排列各个因素。当然,使用这个模型未必能对正确选择有什么帮助,但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安慰,“你看,我的选择是有‘理论’依据的!”
其次,在用这个原则进行选择时,还有一个“眼光”问题,企业在做战略决策时需要权衡现实和长远的利益。
对于一些日常小事,尽可以随你选择,拿10块钱买一顶帽子还是买一副手套都无关大局,只要你自己愿意就行。有的人在兜里的钱仅够吃一顿饭或看一场电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决定饿着肚子去看电影,谁能说他的决定不对呢?
既要善于选择,还要学会放弃,这在经济学中叫做机会成本。
在K?E?凯斯和R?C?费尔合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机会成本做出了如下描述:“产生机会成本的原因在于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比如时间,一天只有24个小时,我们必须在此约束下生活。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你用同样多的钱和时间所能够做的其他事情的价值;教育的部分成本是你从事其他事情的价值;假使你的邻居今天要修剪他的草坪,他就没时间带孩子去动物园,而这正是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在制定日常决策中,考虑一下机会成本是有益的。”
举一反三
我们在做出任何选择时都必须花费机会成本,利用51%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