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俞敏洪传奇 >

第2部分

俞敏洪传奇-第2部分

小说: 俞敏洪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硬朗、有威信;可是新东方学校情况却有所不同,这里的员工主体是教师,他们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才,且大多自命不凡。他们看重的是知识分子的尊严与身份,如果以西方的管理风格制约、要求他们,很多人可能会难以忍受,即使高薪也难留住这些脾气大的“牛人”,但以俞敏洪的性格,他与这些人相处起来却如鱼得水,恰到好处。
  俞敏洪许可甚至鼓励教师们以自己为调侃对象在课堂上“开涮”,这极大地满足了教师们的无意识心理需求:给人打工、为钱工作是很多知识分子心理上的一道障碍,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羡慕那种拿总裁、领导开玩笑的精神自由和言论无忌。在新东方,他们得到一种言谈上的满足与安慰,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笑傲权贵、粪土王侯的狂放传统与骄傲的内心。
  用这一招,俞敏洪可谓是一举三得。其一,教师们得到了心理满足。其二,学生在压力巨大的苦学中听到尊贵校长的一系列糗事,不但身心放松,也对校长的好感增加。如此的胸怀宽广,如此的亲和平易,谁不喜欢?其三,也给自己喝了一罐“减压剂”。如果“愚笨”的俞敏洪也要学某些企业家那样做一个英明神武的领导者,面对这些或清高敏感或才高八斗或口若悬河的人才,再加上多年交情,镇住这些人,驯服这些人,那还不累得身心俱疲?俞敏洪此举,无意中也暗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我既无大才也无大能,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只是尊重、理解学生,爱惜、重视教师,靠朋友、同事扶持,这样的“好人”谁还忍心去责怪他?
  在用人策略上,俞敏洪也是与众不同。选拔教师时,新东方主张“不拘一格”,即不惟学历名校论,也不惟经验资历论,而是以学生为主,让事实说话。
  最广为人知的例子莫过于宋昊和罗永浩。这二人如今已经是威震天下的名师,但当年的宋昊只是中科院的一个普通研究生,为了兼职挣钱,他冒昧登门新东方,最终以口舌凌厉、超级能侃打动了俞敏洪,这是因为宋昊的优势正与俞敏洪的教学理念相契合。这场原本冒昧的会晤造就了新东方今天的明星教师。
  罗永浩,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里最有人气的英语教师,网上流传已久的《老罗语录》被广泛下载,有的学生甚至能倒背如流,四处传播。当初的罗永浩连高中学历都没有,但是凭借扎实的英语功底和非凡的口才,他得到了俞敏洪的首肯,获得了新东方的教席。有了平台,大展喉舌,于是一“说”成名天下知。与此相对的,是许多来自诸如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的教授因得不到学生的肯定,而无法在新东方留驻。这样的择人方式让许多人开始对俞敏洪刮目相看——没想到这个“笨人”还真有一手。
  究其源头,俞敏洪将自己的管理经验归因于农村生活的历练。农村繁重、琐碎的活计使他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厚重;土地的踏实与博大教会他怎样面对困难和不平,褪去了很多人难免的急功近利,不像一般人在失败时沮丧、在得志时张扬,他依靠着如水的坚忍与执著,如水的灵活与通达,不管是个人遇到凶险还是新东方的发展遭遇波折时,都能逢凶化吉,屡屡转危为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节 从乡村走向世界:舞台随心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最青春、最诗意的声音吟唱着华美的诗篇。在诗歌一样的文章里,他常常想像一些遥远的地方,因为遥远,就培植美丽;因为遥远,才产生莫名的忧愁。
  距离产生美,年轻的俞敏洪也同常人一样畅想远方。因为陌生,有了探求的欲望;因为欲望,有了探求的勇气;因为勇气,远方不再是到不了的地方。
  彼岸有春光无限,彼岸有歌舞升平,用博大之心做舟,以高远之志为蒿。彼岸,不再遥远……
  古老的乡村,走来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俞敏洪在乡间开着拖拉机的时候,在地里收割的时候,可曾想过有一天他会站在祖国的中心——北京,接受众人的欢呼,在纽约的交易所作为贵宾出席?那时的他是想不到这些的,周围的乡亲们恐怕也想不到这个普通的老乡有朝一日会如此风光。
  那时的俞敏洪是一名优秀的拖拉机手,操作这种机器对他这个高中生来说不算困难。做一个合格的农民,对他那个时代的农家子弟来说并非不能接受。
  后来,在俞敏洪母亲的努力下,他进了一所农村学校做民办教师。与繁重的田间劳作相比,教学对这个高中生来说,无疑轻松愉快许多。对那一段民办教师的生活,俞敏洪也是欣然接受,因为在那里他结交了一些新朋友,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生活总是复杂多变,总是在平静中潜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可能不经意的一个想法便会改变一生的命运。生命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人们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是一种选择,放到小处,是吃米还是吃面;放到大处,是上学还是务工。每个选择的结果都将必然地影响以后的命运。偶然中有必然,看上去很偶然的事件,背后也是由人们以往无数的经验和体会叠加而成。
  那时候,俞敏洪面对着的是一个选择,一个偶然。失败的高考经历他已经不愿提起,可是俞敏洪的母亲李八妹并未死心,对这个惟一的儿子,她寄予很高的期望。坎坷的经历,艰辛的生活磨炼出她自强、坚强的人生态度,她决心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儿子,让俞敏洪读大学成了她的心愿。
  百善孝为先,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俞敏洪收拾“旧山河”,重上高三班,努力一年后,出人意料地顺利考进中国名校——北京大学。由一个偏僻小村跨进中国最好的大学,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
  北大毕业留校任教后,因为在外办学,俞敏洪面对被处分的羞辱,坚忍与顽强、灵活与通达的性格促使他毅然辞职,独立办学,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新东方学校。虽然早年步步维艰,但是他勇敢面对,坚持下来,一步步地扩大规模,成就了后来业界的第一品牌,在高校学子中享有盛誉。从高校教师变身私立校长,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转向。
  新东方日益壮大,2006年在纽约上市,一个小时内,俞敏洪的资产净增6亿,成就了一夜暴富的神话。而这次上市被很多专家分析认为是当年纽约上市最成功的案例。伴随着新东方成功上市和个人财富激增,俞敏洪完成的是人生的第三次冲锋。
  俞敏洪,这个江苏农民出身的中国人,在世界经济舞台的镁光灯下,接受大众的欢呼和致敬。于是,从中国一个民营教育机构的总裁跳跃到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带,俞敏洪作了个华丽的转身。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节 前程无忧:与未来同行
当所有的资源和条件都可以支持去实现梦想时,态度越积极,决心就越大,所能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就越多,成功的概率也会随之上升。
  态度决定了成功的最大概率,决定了成功的全部学问。因此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
  毫无疑问,俞敏洪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的那一句“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不知激励了多少立志成功、渴望辉煌的新东方学子发奋苦读、留学海外;而俞敏洪一手创立的新东方王朝,更是他永不言弃、执著追求精神的最好回报和印证。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感慨道:“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俞敏洪是极其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幸福是人类最久远、最永恒的追求,每个人由生到死,在尘世里奔走,都只为了人生的幸福。
  每个成功人士都幸福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使他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一定会给他们新的不宁、烦恼。幸福感的高低和个人主观心理紧密相关,面对同样的人生遭遇,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会比忧郁悲观的人快乐很多。
  俞敏洪当然是一位成功人士,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许多人的眼中,俞敏洪是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这从他那招牌式的微笑里可以看出来。如果问他快乐生活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可能会令你失望,因为他会把新东方精神讲一通。如果我们从他的经历来分析,究其言、察其行,或许别有所获。
  除了俞敏洪天生的性格气质因素外,他的价值观念、人生信条是左右其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随着新东方的成功上市,俞敏洪身价倍增,但他并非如外人所想像的那般兴奋。据俞敏洪自己讲,新东方的上市给自己带来的只有压力与责任,没有兴奋与欣喜。因为作为最大的股东,他不可以把股票全部卖掉、变现资金,因为那样会给新东方带来巨大的震荡,会使新东方的股价下跌。所以,俞敏洪的巨额资产实际上只是一个数字。在纽约上市之后,面对投资者获利的迫切需求,新东方以后的策略、规划和走向都将受到董事们的制约与影响,会更多地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在新东方成功上市后,俞敏洪反而显得更加疲惫和心事重重。
  但是,俞敏洪的微笑还是常常挂在脸上,“微笑老总”的风格未变。因为他依然心系教育,以一个教师自居,多少能够摆脱金钱的羁绊;因为他依然热心慈善,以知识分子自许,知识分子,社会的良心,“敢于向权力说不的人”,这样也使得他保留些许清高与超然,在现代社会、都市生活里追寻人文气息。人文气息赋予他的,不仅是个人魅力,而且给予他内心的平静,面对重压,举重若轻。有了这样的心态,前程就是一条平坦的大路,他会以轻松的步伐坚定地走下去。
  

第一节 学业ABC:高考的两次打击(1)
自古以来,多少农家子弟为了美好的前程,夜以继日地苦读经书,矢志不渝地求取功名,于是,在民间诞生了一个个励志故事,如凿壁借光,如车胤囊萤,如孙康映雪,人们以此为榜样来鼓舞一代代少年子弟奋发进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伊始,百废俱兴,中国浮现一片希望的曙光,高考制度的恢复让无数有志青年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今天许多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士都是那时考场上的胜利者和幸运者,俞敏洪也是其中的一员。
  狗脸岁月:与青春作伴的日子第二章从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奋斗历程俞敏洪传奇但是,俞敏洪的这条道路却如同玄奘西天取经之旅,路途多磨。
  名落孙山:两次高考落榜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古人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不知是多少读书人的理想人生规划。对于俞敏洪来说,也是如此。
  俞敏洪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曲折和不可知的变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因为当地教育资源奇缺,一家只允许一个孩子读到高中。俞敏洪姐弟俩都到了考学的年龄,由于姐姐在初中成绩非常出色,老师在众多的孩子中选中了姐姐去读高中。
  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女孩子上学的权利仿佛是一种格外珍贵的恩惠。姐姐能上到初中,已经大大好过了那些读了几年书、略微识得几个字之后便被迫辍学的女孩们。姐姐要继续读高中,也就意味着俞敏洪只能止步于初中。
  然而,俞敏洪的母亲对知识有着很固执的信仰,她坚持供女儿上高中。对于俞敏洪,她则心存侥幸,期盼五年后政策会有所转变。然而五年后,一切如故。俞敏洪读完了初中,依照规定,回到生产队里种田,开拖拉机。
  正当俞敏洪享受着田园的清新纯朴之时,母亲却为了这本应是挑灯夜读的时光被浪费大为焦急。在1978年,俞敏洪的母亲打听到村里有一家的女孩不去读书了,于是费尽周折找到校长,请求他允许俞敏洪顶替那个女孩的名额。如此峰回路转,在母亲的努力下,俞敏洪终于从田野走回了教室,继续自己的读书生涯。
  半年之后,副校长和俞敏洪的母亲商量,要让俞敏洪去葫桥中学当初中老师。在当时的乡村,虽然教师收入很高,但母亲却拒绝了。俞敏洪读书已经很是辛苦,一天两头跑,一心二用,如何能专心读书呢?可是在副校长的再三请求和百般解释下,俞敏洪的母亲也不好再拒绝,只得无奈地答应了。
  经过10个月的复习,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填报的志愿是江苏省常熟市地区师专。经过漫长的等待,焦急的俞敏洪等来了成绩,英语33分。虽然这个成绩并不出色,但是当时成绩都比较低,照以往经验,这样的分数被录取应该没问题。
  俞敏洪在家里悠闲地过了两个月,可是直到许多大学都开学了,俞敏洪的通知书却还是遥遥无踪。最后,还是母亲去打听,原来这年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5分之差,俞敏洪与大学失之交臂。
  这一次失败并没有带给俞敏洪太大的打击,他不是争强好胜的孩子,差了几分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他做起了手扶拖拉机手,这对身体单薄的俞敏洪来说,是项很艰苦的工作。因为他不能坐着,只能跟在拖拉机的后面走,时间一长,俞敏洪就跟不上节奏,在后面被拖拉机拉着走。一天下来,要在泥地里跑几十公里,他的身体像散了架似的。此时的俞敏洪才真正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艰辛。
  母亲李八妹看到儿子的疲态,也很心疼,于是再次做主,要俞敏洪开始复习,准备第二次高考。紧张忙碌的复习备考,让俞敏洪的眼睛近视了,不得不戴上一副眼镜。俞敏洪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戴眼镜的人,好事的乡亲便戏称他为“大学生”,这个称呼让落榜学子俞敏洪感到既羞愧又有压力。
  很快又到了高考的时候,满怀希望的全家人等来的又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俞敏洪的英语成绩虽然提高到了525分,但是1979年的分数线水涨船高,录取线是60分。
  失败是弱者的地狱,但同时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