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飞车梦 中国磁浮列车教父 朱维衡 >

第21部分

飞车梦 中国磁浮列车教父 朱维衡-第21部分

小说: 飞车梦 中国磁浮列车教父 朱维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缁柿希琂im先生和朱维衡便去拜访。没想到刚谈到正题,Dick就当着他们发了一通牢骚,大说美国政府没有远见,不支持磁浮列车研究。然后Dick送给他们他写的另一篇文章,讲的全是超导型设计。以后Dick退休,创办了MagneMotion公司,生产直线电机,用于工业传送带。另外也研制磁浮轴承。他用他在直线电机传送带控制系统比较成功,和磁浮轴承积累的经验,开始研究永磁与电磁结合的磁浮列车,后来拿到了交通部给的一点经费,做出了实际尺寸的磁浮列车底盘。但试验线只有二十来米长,没法跑到设计速度,暴露不出潜在问题,朱维衡曾带几个中国代表团去参观访问,都认为很有希望,他就希望我们投资,但你还没有真的按每小时160公里跑给人家看一看,人家怎么敢投资呢?

  以后,Jim先生又拉着朱维衡去找永磁冰箱的发明人Gachneider交流,还一同去SatCon公司参观、座谈,十分热心。Jim先生既懂电子技术又熟悉机械加工,经常帮朱维衡解决计算机上的问题。朱维衡的汽车出了毛病,Jim先生总是帮助修理。最有趣的是,他在住处的地下室里布置了一个工作间,放置了几台小机床,可以加工简单工件,这最合朱维衡的胃口,两人每周最少要去地下室一两次。那一年的圣诞节过后,Jim先生说天太冷,他想搬到亚里桑那去,可是才几个月时间,朱维衡就失去了和他的联系,再也找不到了。Jim先生的两本漂亮的文件夹留在了朱维衡这边。

  电话铃响了几下,朱维衡站起身,接听电话。电话是加州GA公司(General Atomic)Gurol先生打来的,他真诚地邀请朱维衡参加即将在加州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磁浮列车会议。朱维衡算了一下时间,答应了他,Gurol先生非常高兴。

  虽然朱维衡认为GA公司在磁浮列车的设计理念上与他不尽相同,但是朱维衡还是饶有兴趣,想了解得更多,当然有机会坚持自己的理论他一定会尽力争取的,一切机会都不会放过!

  由此,他想到国内的有关磁浮列车引发的议论,他有些担心起来。

  上海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在运行几年中,出现过电缆接头冒火花,导轨微沉,车厢着火的问题,又在德国试车线上出了撞死十五人的大祸,而且正好在德国开完第十九届国际磁浮列车会议之后不几天。传媒就说磁浮列车不安全,其实那前面三个问题,很快就全解决了,任何一种新技术,出点这样的小问题,根本算不了什么,最后一个问题是管理问题,本来不应该发生。磁浮列车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是不容怀疑的,在实际应用中,一定会不断改进,愈来愈完善。

  2006年国家批准了上海磁浮线延长到杭州,但既然已经建好德国的示范线,要延长只好再与德国打交道。中国人总想尽量采用自己的设计,用国产的器材来降低造价,但德方要求高价才肯转让专利,关键部件必须买他们的。谈判僵持,拖延难定,他们认为你们想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之前建成延长线,所以寸步不让,中方只好放话,我们世博会没有磁浮延长线也可以。另一方面,当初规划考虑不周,延长线必经地段建了许多住宅,要建磁浮延长线,必须大拆民房,国家公布“产权法”后,民房拥有者的拆迁费大幅度上涨,影响延长线总预算,而原来那条上海磁浮示范线是上海市自己筹款兴建,国家未投一分钱,如今磁浮线延长到杭州,浙江省当然应该出钱,出多少?成了上海市和浙江省要谈判的问题,事情复杂多了。不光是拆迁的问题,那些不需要拆迁的,沿磁浮线不远的居民也有上千人去上海市政府抗议,说磁浮影响健康,其实那是民众不了解情况,磁场在离开磁体一尺就没有磁性了,怎么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健康呢?至于噪音问题,那么磁浮列车比汽车可安静多了,所以都是宣传不够造成的误解。如此看来,可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决不光是技术问题,很多与技术本身无关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困难。朱维衡一直主张先建每小时100多公里的市区交通轻型车,比轻轨和公共汽车快,噪音低,无污染,而造价可比轻轨更低的磁浮列车,等居民习惯了,确认了磁浮列车的优越性,而运营部门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然后再建每小时500公里的长途车,那就顺理成章,不会有阻力了。

  反观国际上磁浮列车的研究,当德国工程师提出磁浮列车概念时,简直就是中国人说的天方夜谭。

  直到差不多五十年后,德国才建造了30余公里的试验轨道,还是在试验场内。接下来几十年旷日持久的论证、争议,沉沉浮浮。

  而远在世界的另一头,相隔十年之后,中国的年轻学生朱维衡一次小小试验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梦想,竟然六十三年之后在中国得以梦想成真。

  尽管在磁浮列车的技术问题上,朱维衡仍旧认为钕铁硼作为永久磁铁可以在磁浮列车上发挥重大的作用。但磁浮列车的发展远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磁浮列车研究上一个充满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的博弈,甚至是“死亡游戏”。但就中国而言,在这场博奕中,中国绝不会先天不足。

  想到这里,朱维衡走到窗前眺望着远方。天边一簇火红的晚霞正在燃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后记
笔者与朱维衡先生第一次面谈是在二OO八年四月的一天。这位民国时期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的老知识分子,在笔者眼中看不出什么与众不同。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充沛,目光炯然。言谈之中,神清气爽,尤其是超然的记忆力,不得不令人钦佩。

  回忆一个人的过去是快乐也是痛苦的,但在朱老先生的叙述当中,看得出他是痛并快乐着。对于他年少时的一个梦想,一梦就是六十三年啊!可是他已然像是清风拂面,叙说时侃侃而谈。而对于他一生中,经过的曲曲折折,忍辱负重,他却是像天空中悄然飞过的一行大雁,毫不经意。只有笔者在他瞬逝而过的一丝眼神中,才能感受他内心的一丝苦楚和艰辛。

  在与朱老的叙谈中,看得出他执着的追求,更看得出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特别是他的谦逊,让笔者对老一辈知识分子更加肃然起敬。他告诉笔者,只是因为偶然,先是从美国交通部任职的饶量博士了解到了他的故事,引发了写作成书用以启迪和勉励后人的念头,将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发扬光大;其次,是因为他的干女儿姚女士,认为朱老的经历跨越好几个时代,尤其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坚忍不拔地为国家作贡献,值得宣扬。并且她还主动建议和联络美国的出版界,主张不单是中文版,还应出英文版。他想如果能有收益,全部用于设立一个教育基金,祈愿能帮助失学少年。早年,朱先生的大伯父资助蔡元培、鲁迅、钱均夫等去日本留学,父亲资助严济慈去法国留学,这些老前辈后来都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果真能如愿,也可算是朱先生对父辈传统的一点点继承吧!

  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许多友人的帮助,特别是老前辈袁鹰先生的指教,在此深表谢意!

  又,书稿完成之后不久,朱维衡先生又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磁浮列车会议,见到了许多同行老朋友,特附上照片两张,余不赘述。

  
  
  作 者

  二OO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多姿多彩的人生与飞车圆梦的历程
多姿多彩的人生与飞车圆梦的历程

  ——《飞车梦》序

  何镇邦

  饶力著的传记文学《飞车梦》的书稿送来好久了,嘱我为之作序。书稿付梓在即,遂重读一遍,写下以下一些读后感,权当序文,与作品一起献给读者。

  这是一部关于被称为“磁浮列车之父”的科学家朱维衡的传记。作者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展示了朱维衡从幸福的童年、聪颖的少年、多梦的青年到四十年代留学美国、五十年代回国参加建设、*中受尽折磨、八十年代大展鸿图、九十年代移居海外、新世纪初圆了飞车梦这么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生动地描述了朱维衡从初中学到的“真空管道高速车”和高中物理课所做的螺线管实验中产生的飞车梦,到在上海大同大学上学时在《大同电机》发表《飞车梦》的论文,再到2003年1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磁浮列车商用示范线在上海通车运行这么一个有梦与圆梦的历程。因此,这部传记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朱维衡出生于1919年春“五四”运动爆发前夕。他的九十年人生经历恰好是我国从现代史到当代史的风风雨雨的经历。因此,作为一个追求科学与*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史的缩影,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在这部传记作品中,关于朱维衡童年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富于幻想、善于创造的学习生活片断的描写,还有关于他抗战时期从上海到重庆、途经印度到美国留学途中以及到达美国以后某些生活片断的描写,都是相当精彩的,也是很有文学性的。当然,八十年代朱维衡归队后关于磁浮列车的攻关性研究的描写,也是相当精彩的。

  飞车梦的圆梦历程贯穿整部作品,形成一条鲜明的主线。有关飞车梦形成以及圆梦过程的片断描写,也是这部作品最精彩的部分。

  作品语言简洁流畅,描写生动,结构严谨,是这部传记艺术上的特色

  是为序。

  2009年6月29日于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