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自由之家逸事:新侨海外职场"蒙难"记 >

第2部分

自由之家逸事:新侨海外职场"蒙难"记-第2部分

小说: 自由之家逸事:新侨海外职场"蒙难"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片天地。它将带给同样漂泊的我们一丝温暖,一丝力量。我们工作着,奋斗着,悲催着,但这些都不能妨碍我们快乐地,顽强地,向前走。
书评:中国第一代精英海外流浪记(1)
    中国第一代精英海外流浪记——

    评《自由之家逸事:新乔海外职称“蒙难”记》

    有一类书,它没有声名显赫的大腕儿加持,也没有眼花缭乱的噱头点缀,更没有荡气回肠的大叙事大背景撑起阵容,它像一朵独自默默开放的小花,直到你发现它并细细把玩时,才惊觉原来她是这么艳丽有趣,是这么让人爱不释手。《自由之家逸事:新乔海外职称“蒙难”记》(以下简称《自由之家》)可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

    它是一本“怪”书。

    首先,它有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名字。作者剑走偏锋,书名既没对内容有丝毫“剧透”,也猜不出书的类型。第一眼看到此书,竟首先联想到了《玩偶之家》,凭空为小说涂上一层古典气息的浪漫色彩。

    《自由之家》的第二怪在于其天马星空的文风和结构。它是一部长篇的、有连续情节的小说,作者却有意将其打散后再重建,其笔锋犀利,言辞尖锐,通篇充斥着后现代,冷幽默,无厘头,硬是把一部主题略显厚重的个人“血泪史”重构成睿智轻松的小品,具备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神韵。信手挑一段来读,大脑像在过山车一样,无不惊呼刺激过瘾,畅快淋漓。

    它的第三怪,在于它讲了一个看起来那么“不合时宜”的古早风格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天哪!第一批留学生,天哪!在一个现在早被淘汰的家族企业打工的故事,这回真是连呼“天哪”的心情都没有了。作者写此“怪书”的目的无从可考(总不会是要写一部历史书吧),然而正如开头所说,此书虽其貌不扬,然实非等闲之辈。
书评:中国第一代精英海外流浪记(2)
    有个作家说,一部作品的好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内容好,二是语言好。他更看重语言好,若作品读起来都疙疙瘩瘩无病呻吟,那么无论多好的内容也禁不住此种语言的拖累,真真儿是对大脑的摧残。此观点用来评价《自由之家》则极为恰当——它的语言自有一种率真另立之风,既不矫揉造作也无半点卖弄,它有能让你忍俊不禁甚至捧腹的魔力,却绝不是卖力哗众取宠得来的。有这样有灵气的语言作底,此书的内容之“怪”与“过时”也被蒙上了一种亲切温馨的色调。有些东西就是带有一种特殊的印记,它无关时间也无关潮流变化,就像多年前电视剧版《超人》和《老友记》带给你的永恒不变的感受。那种时代感的突兀,更像老酒一样,让你有机会回忆“旧日的好时光”。ㄨ米ㄨ花ㄨ在ㄨ线ㄨ书ㄨ库ㄨ ;http://。。

    现在出国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环境也较二十年前改善了很多,然而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出国留学仍然是个大问题,无论从个人能力层面来说还是从机会与金钱层面来说。不可否认,即便在当下,海归仍然是那一小部分精英。好在现在有了丰富的即时通讯工具,让空间和时间都不再是难题,我们可以轻易地在社交网络上获知那些在他乡异国的朋友们的音讯和生活,而他们也似乎对这种分享乐此不疲。报喜的多,报忧的少,每个人都在极力展现风光的一面。

    曾看过一个励志类网站的帖子,大意是一个人每天都过着最普通最平淡甚至无聊的生活,像你我一样,却会把每一个小细节都夸张粉饰一番后传到网上,好不容易有一次姐妹淘相聚,发到网上就成了“每天各种趴各种聚”,偶尔参加一次商务宴请却要说成“再次来到这家酒店,依然只爱他家的××”。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总在羡慕的别人亮丽光鲜的生活的幕后真相,光环背后的那面是不被人了解的。留学这件事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大秀游走于欧洲列国间的潇洒风光,和尝遍各国美食的自在逍遥,但个中苦衷有谁知晓,这些恐怕不是社交网络会告诉你的。《自由之家》所说的,就是深深咽在留学生肚子里的不能告人的苦与痛。

    这苦与痛,想必无论是二十年前还是二十年后都并无大异。《自由之家》中虽然有些叙述已明显带有时代的印记,但也有些情景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太大改变的,比如中国制造在国外的地位,比如中国人在西方企业遭遇的文化冲突,比如西方主流社会看似安逸友善的表面下与少数族裔亘古不变的微妙对立关系,比如在国外生活的孤立感和孤独感。当在书中看到这些依然熟悉的场景时,你会发现这份熟悉不仅仅属于第一代留学生,也无关乎那时用的是打字机还是现在的“牛排”。这就是《自由之家》的魅力,一本怪得很有个性的书,一本怪得让人又哭又笑的书,一本乍看陌生遥远,再看竟直捣人心深处情结的书。

    对了,忘了说,“自由之家”是一家加拿大公司的名字。
书评:游子吟(1)
    游子吟——

    评《自由之家逸事:新乔海外职场“蒙难”记》

    阴霾的天空,来自北冰洋的寒风,让空气结了霜。一个人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倚在同样孤独的电线杆上,无声地望着前方鳞次栉比的高楼,又好像什么都没望——那是另一种钢筋水泥织就的天空,电线杆上立着几只冷风中瑟缩的乌鸦。《自由之家逸事:新乔海外职场“蒙难”记》的封面,有种“享受忧伤”的美感,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自由之家逸事:新乔海外职场“蒙难”记》讲的是在国外留学、工作的故事。

    主人公新乔刚刚从大学毕了业,拿到了研究生学位,正式在学业上功成名就了。然而,离开了学校的收留,他不知道下一步的归宿在哪里。在加拿大的法语区,没有找到工作的外国人,都要进入社区办的法语学校进行再教育,一面学法语一面接受自己“无业游民”的新身份。

    新乔在被收容的期间,先后从事了各种餐饮业、服务业的体力工作,拿着按小时计费的薪水,顽强地挣扎在加拿大,他投出了几百份简历,都杳无音信,直到投简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和买彩票一样的“碰碰运气”。

    然而运气来了,新乔被一家叫作“自由之家”的跨国企业看中,在一连串让人意外的面试后,他成为了西方大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从此拿上了年薪,告别了小时工时代。他从法语学校离开时,满心的自豪与畅快,他离主流社会进了一步,离他的加国梦进了一步。

    然而找到正式工作的兴奋,总是和面对更多更大的挑战的受挫感并存。新乔在偌大的“自由之家”里,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族裔,文化冲突,种族偏见,语言障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陌生的人际关系模式,让新乔有些难以招架。他像一个孤身战斗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斗智斗勇,与白人老板们和同事们迂回斡旋,突出重围。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自由之家”立足,在加拿大立足,是需要坚韧的神经、过人的智慧和彪悍的心态的,新乔“蒙难”于“自由之家”,把其中的酸甜苦辣尽数展现给你看。

    新乔在找到工作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习惯了在一个城市工作一生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横跨州、国是何其悲壮的迁徙……接到了interview的消息,随后是朋友的羡慕和祝贺(外加嫉妒),之后,便是变卖大多数原本就是捡来的家具和二手车,或是刚刚买的房子,然后举家迁徙,去加州,去圣路易斯,去临近北极的加国阿尔伯塔省。他们在短短一两周内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刚刚苦心经营起的简陋的家或是考虑许久后刚置好的新房……又像他们刚来到北美时那样带着简单的行装,踏上了新的漂泊之路”。
书评:游子吟(2)
    新乔在加拿大,一直是乐观顽强的,他虽然在“自由之家”遭遇了各种文化上的、心理上的不适,但他最终用自己独特的冷幽默和诙谐调侃,让他的此次“蒙难”读上去像坐过山车一样惊险刺激,又酣畅淋漓。

    作者的的笔锋犀利,在书中他写自己的老板,写自己的同事,写工作中的一件件的见闻和经历,写自己在国外的感悟体会,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让人凝眉思考,时而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中了作者的圈套,被作者幽了一默!然而,这一切的妙笔生花,嬉笑怒骂,都掩盖不了游子的一声叹息。他们始终是漂泊的,走到哪里都是外乡客,是“他者”,就像那句歌词,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自由之家逸事:新乔海外职场“蒙难”记》诉出了游子的心声,彼时彼地,有一个新乔漂泊在加拿大,此时此地,更多的人流浪异乡,追逐朦胧又绚丽的梦想。游子的心,应该是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的,都是共通的吧。人们仍然向往着出国留学、游历,那是一个理想社会和生活方式的范本,走出去仍然是一个人追求成功的最终一战。

    还有更大的群体,在涌入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对于他们来说,一线城市同样是理想寄托的乌托邦。追梦,漂泊,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地踏上了这条艰辛的路。曾经有一本书写游子的生活状态,并把他们命名为“蚁族”,如果说蚁族让我们看到了游子们的卑微和不易,《自由之家》则让我们看到了异乡客在挣扎之外的一缕曙光和希望——希望是自己给的,面对陌生的城市和国度,我们必须坚强,必须乐观,必须抱着打不死的精神,给所有挫折和失落一个大大的笑脸。

    有幸见到了《自由之家逸事:新乔海外职场“蒙难”记》的作者齐天大先生,新乔实际上就是以他本人为原型的。虽已年过半百,但他仍然保持了书中主人公新乔那样的积极向上和充沛的正能量。旧事重提,齐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情境中,讲得惟妙惟肖,不亦乐乎。

    如今,当年的游子归根,定居在北京,开始梳理自己在海外的青春岁月,关于新乔从自由之家“出走”的原因和其后续故事,齐先生的下一本书中将有揭晓。还是和书中的新乔一样,齐先生总是用云淡风轻的语言,把原本厚重的个人史讲述得轻松有趣,然而他无意间说的一句话,一下触到了心底,他说“像我们这代留学后又回来的人,国外没扎根,回来后也没着落了”。轻轻一句话,又让我想起了《自由之家逸事》封面上那个茫然地依靠在电线杆上的人。

    “我总是豪情万丈,归来时却空空的行囊。”
书评:中国梦想篇之一:改革开放第一批新公。。
    中国梦想篇之一:改革开放第一批新公民在海外的奋斗历史

    “地球村”诞生之后,这个村子犹如架起了高速公路,愈发迅速地畅通、紧密。如今进入了脸谱、推特和微博的时代,全球拍客人类围观的视频网站让每一个千里之外都变成了自家窗外。“出国”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不是一个时髦词,因为完全大众化了,这也印证了微博上传说的中国进入了集体消费行为中产化的时代。

    在海外的国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也是全球化浪潮中冲在第一线的战士,每一步开放,每一点交融,他们都体会得最深刻。在外的游子,他们的故事总带着史诗般的忧郁气质,好像《北京人在纽约》,又像《别了,温哥华》。

    终于,北京燕山出版社又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记录海外学子心路历程的著作——《自由之家逸事:新乔海外职场“蒙难”记》,它来自那个追随海外梦的黄金年代,带着那个年代独有的灰蒙蒙的天、萧索的白雪和街道,走进了当下崇尚娱乐至死、极简主义的后嬉皮时代。1米1花1在1线1书1库1 ;http://boOK。mihUA。neT

    《自由之家逸事:新乔海外职场“蒙难”记》的作者齐天大,不少读者应该不陌生。

    1999年,齐先生一部《妈妈的舌头》以趣味横生的语言观火遍各大书城,当时著名的出版人金丽红先生还对此书特别关注。尔后,齐先生以其强烈的个人文学语言风格和带有个人传记色彩的职场系列小说“马桶三部曲”(《美国总统牌马桶》《马桶经理退休记》《柴六开五星WC》)建立了自己的读者群。还有他的《可怜天下CEO》《永别了,外企》等,都以职场风格著称。
书评:中国梦想篇之一:改革开放第一批新公。。
    齐先生为什么这么关注职场问题呢?这可能首先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齐先生1984年大学毕业,那时堪称天之骄子,毕业即被派驻日本从事外贸工作,尔后齐先生先后在五六个国家(涉及美洲、欧洲、亚洲等)从事过多种商业贸易工作,期间被老板炒过,自己也炒过老板,后来自己还当过老板;经过过事业的巅峰期又经历了人生的低谷时期;近年开始在北京语言大学兼职任教,又下决心攻读北大比较文学博士,真是商海学海四处泛舟。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语言文字感觉,使得齐先生对于职场文学有一种特殊的偏好,也为他在文学界赢得了好口碑。

    2012年初,齐先生因《电梯工余力》一文被邀请参加“隽文不朽——澳门第一届文学节”,本届文学界大陆被邀的作家只有两位,除了齐先生外,另一位是著名作家苏童。2012年8月,该文的英译版刊登于亚洲权威文学期刊《亚洲文学评论》(AsiaLiteraryReview),本期《亚洲文学评论》仅收录两位中国作家的作品,除了齐先生的作品外,另一篇是韩寒的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