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解码电视湘军 >

第5部分

解码电视湘军-第5部分

小说: 解码电视湘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他从未经历过的火热的集体生活。第一次下矿井,一个吊车把他送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他的新奇与兴奋远远超过恐惧。事实上他对潜在的危险一无所知。
  魏文彬实际上只当了半个月的矿工。他还没来得及对井下的黑暗产生恐惧,就在涟邵矿务局的写作竞赛中脱颖而出,当即脱下矿工装,戴上才子的桂冠,转去洪山殿煤矿子弟学校,直接担任初中语文教师。
  其时他自己真正的学历,严格来讲就是初中毕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当时的佼佼者。他能写、能讲,显示出远非一个寻常初中生所有的扎实功底,很快就被学校作为业务尖子送往邵阳师专进修。进修回来之后成为语文教研组组长,并且挑起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担。他上课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年轻轻轻,活力四射,上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下课是同学们的好朋友,经常在运动场上跟学生打成一片。
  1.3  74级4班的小魏
  1974年,24岁的魏文彬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机遇。他作为涟邵矿务局的杰出青年获得单位推荐,成了湖南师范学院(即现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
  中国高等教育自1966年起因*陷入瘫痪,1971年,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高校因此恢复招生,采取推荐制,规定受荐人必须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招生名额由中央政府负责分配,逐级下发,同时本科学制从四年缩短到三年。毛泽东以为采取推荐制度可以保障工农兵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改变以往高等教育资源主要为干部子弟所占有的局面。
  可想而知推荐操作的弹性尺度有多大。当时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适龄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有些地方达到千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一个推荐名额都有成百上千双眼睛盯着。想来涟邵矿务局还是比较干净的一个地方,所以魏文彬这样的杰出青年顺利获得了一圆大学梦的机会。

第一章 “前度魏郎”的“蛙跳”传奇(3)
湖南师范学院紧邻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曾是湖南最重要的文科人才培养基地,中文系全国驰名。魏文彬在这里度过了如鱼得水的三年时光。74级4班的小魏,给师院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魏文彬的好友、74级3班的梁瑞郴 同学回忆说,魏文彬会读书,会思考,不盲从,会行动。无论什么事情,他都喜欢反着想一想。当时满世界“批林批孔”,他就冷眼旁观,嘀嘀咕咕地说些怪话:“批孔老二,批他什么?批他‘克己复礼’。‘克己’是什么?不就是‘斗私’吗?毛主席不是说要斗私批修吗?!”结果,因为参加政治活动不积极,他在大学里没能加入党组织。
  有一段时间,魏文彬穷究辞理上了瘾,不停地针对一些司空见惯的字词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很权威的语法老师也刮目相看。有一次他忽然提出来说,“重”字可能原来是表示距离远的,因为它是“千里”两个字组成的,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新鲜。还有一次他坚持“恢复疲劳”搭配不当,应该是“去除疲劳、恢复精力”才对。老师们慢慢地都知道了,74级4班有个小魏爱琢磨,爱发问,爱辩论,要打起精神“对付”他才是。
  爱发问爱辩论的魏文彬也给一些同学留下了爱出风头的印象。魏文彬对于自己当初的积极发声并不否认,但他认为那与爱出风头是两码事,爱出风头是把吸引注意力当成目的,他的发声则是旺盛的求知欲使然。
  魏文彬在师院的发声卓有成效,他进了师院的团委会,活跃在师院的“文坛”上。临近毕业的时候,两件大事使得他成为举院瞩目的焦点,他的名字在师院看不见的注意力排行榜上久居不下。其一是从平江搞完社会调查回来,他代表调查小组面向全院上千名学生做了一个报告;其二是发表了一篇题为《写在冰雪解冻的日子》的散文,湖南日报登了满满一大版。
  魏文彬做报告的时候,梁瑞郴也是台下的听众之一:“他做报告的时候,手势啊,眼神啊,打比方啊,排比句啊,什么都上来了。他不是一般的念稿子,他说的是他自己的话。他的语言你注意过没有,质朴,生动,经常夹杂一些方言俚语,很有表现力、感染力。学生给学生做报告,那么大规模,底下鸦雀无声,今天的大学里应该也不多。”
  当时以学生的身份在省内最高级别的报纸上发表满版的大作,当然也不多。那时学校里都设有阅报栏,74级4班小魏同学的大作好几天都留在阅报栏里,跟前天天挤满了闻讯前去读报的同学。
  毕业分配的时候,作为这一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魏文彬曾经拥有至少三个留在省城长沙工作的机会。其中一个选择是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设想一下,如果1977年魏文彬就进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他和湖南广电共同的辉煌会不会因此提前呢?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命中注定魏文彬要在四年后才能与湖南广电真正结缘。本来属于魏文彬的三个工作机会,一个接一个被他的同学拿走。他在湘江的西岸发奋学习,却对东岸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以为毕业分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事到临头才知道自己天真幼稚得可笑。
  省城长沙没有立足之地,他只好背起简单的行囊,依旧回到矿山。
  离开长沙的前夜,他独自站在湘江边上,遥望江那边的灯火。那时湘江的夜晚远不像现在这样热闹,河西河东一水之隔,几乎是两个世界,这边是寂静的山麓、穷酸的书生和质朴的渔民,那边是看不见的权力和看得见的繁华。 。。

第一章 “前度魏郎”的“蛙跳”传奇(4)
数十年后,阅尽繁华的魏文彬依旧记得那夜的凄凉。
  “江这边黑黢黢的,江那边万家灯火。我一个人站在江边上,远远地望着江对岸的灯火,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现在我们厌倦了都市的灯火,向往山村的宁静,可是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像飞蛾扑火一般追逐着那点都市的繁华。江那边的灯火星星点点,美得像梦,可是它们不属于我,它们离我那么遥远。”
  年轻的魏文彬那时缺乏最起码的力量,也就缺乏足够大胆的想像。他只是书生意气地说,长沙这个地方我再也不来了,这个地方不干净。他那时一点也不知道,有一天,这个曾经错过他的城市将重新为他敞开大门,他将不止融入江那边的万家灯火,还将亲手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创造出一片璀灿的灯火。
  1.4  《矿灯》照亮前进的道路
  魏文彬回涟邵矿务局的时候身边多了一个朋友。3班的梁瑞郴同学跟着4班的魏文彬同学一起踏上了长沙开往娄底的火车。
  梁瑞郴小魏文彬四岁,师院三年与魏文彬朝夕相处,一直将魏文彬看作了不起的大哥。魏文彬分配受挫重回涟邵矿务局,质朴、耿直而又极重义气的梁瑞郴一拍胸脯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涟邵矿务局也没什么不好,我跟你一起去!”
  想像一下27岁的魏文彬和23的梁瑞郴坐在长沙开往娄底的火车上是怎样的情景。多年以后魏文彬说:“我为一份真挚的友情深深感动。我当时心里就认定,这个人是我一辈子的兄弟。”梁瑞郴说:“我们一路上聊的全是文学。魏文彬是很倔强很坚韧的一个人,分配过程中的这点小挫折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他还是充满激情。”
  到了涟邵矿务局,梁瑞郴被安排到矿区子弟学校任教,魏文彬则从学校调往矿务局宣传部,编《矿工报》,搞对外宣传。
  涟邵矿务局那时是一块异常活跃的文学阵地,聚集了以谭谈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及一批文学青年,矿工报的副刊名曰《矿灯》,名符其实像矿灯一样关照着很多人在文学的道路上匍匐前进。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魏文彬的家里经常高朋满座,一拨一拨的文学青年前来送稿子,吃饭,喝酒,谈天,辩论,操心国家大事,也孜孜以求于个人理想。魏文彬是一个出名的热情爽朗之人,经常倾其所有招待客人。
  和所有的知识分子具有相似的特征,魏文彬不是一个独独关注自我存在的人,他有非常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意识,对于个人与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似乎有较一般人更为强烈的知觉。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陶斯亮回忆父亲陶铸的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他读了之后痛哭失声。若干年以后他回忆说:
  “我读完那篇文章号啕大哭,你们这一代人可能很难理解我哭什么。社会、历史、国家、民族这些概念是抽象的,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感受特别强烈。社会的剧烈动荡把每一个人都动得东倒西歪,你就不会觉得它是抽象的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特别富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陶斯亮文中引用了两首诗,其一为李贺《致酒行》当中的四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其二是陶铸写给妻子的诗:“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身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寒。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魏文彬曾把它们一笔一划地抄到笔记本上。“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应当引起了他极深的共鸣。“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很多年后,仍然是他的座右之铭。

第一章 “前度魏郎”的“蛙跳”传奇(5)
这一阶段魏文彬一边坚持文学创作,一边展露了对外宣传方面的出色才能。他既有新闻方面的敏感,又有文学方面的功底,采写了许多高质量的矿区报道,作品频频见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湖南日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也经常刊播他的稿件。梁瑞郴说:“他到矿务局宣传部之后,对外宣传一下子起来了,他特别擅长写通讯,一般人写消息问题不大,但是写通讯就必须有很好的文字能力。”
  1.5  前度魏郎的“蛙跳”传奇
  1981年,魏文彬调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
  当魏文彬踏入湖南省广播电视厅的大门时,多少怀有一些“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心情。命运就是这样难以捉摸,曾经与湖南广电擦肩而过的魏文彬,终究要与这份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接下来,魏文彬将为人们上演一出“青蛙王子”的传奇——他屡受破格擢拔,不停地蛙跳前行。
  1982年,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在全国率先试行专业职称制度,全厅只有四个人破格直接晋升中级职称(编辑),魏文彬是其中一个。
  1983年,*中央在全国展开机构改革,对党政干部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魏文彬因此进入全厅人才“红榜”,不久即被派往湖南电视台担任新闻部主任一职,从科员到副处级,一跳三阶。
  1985年,担任新闻部主任11个月之后,被提升为副台长。
  1989年,被任命为常务副台长。
  1991年,被任命为台长。
  1992年,担任台长六个月后,又被任命为副厅长、厅党组成员。
  1993年,被任命为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书记兼厅长,时年43岁。
  魏文彬的“蛙跳”传奇脱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拐点。但即使是在这个伟大的拐点上,魏文彬的“蛙跳”式成长仍旧异常醒目。
  1992年冬天省委组织部来湖南省广播电视厅考察厅长人选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个年仅43岁、在广电厅工作仅仅12年的年轻干部竟是众望所归,内部基本没有异议。他们的惊讶不是没有缘由——多年以来,广电厅内部情况复杂、领导班子矛盾重重名声在外,每一次人事任免都会引发一阵风浪,这还是多年来方方面面头一次在一个问题上如此一致。
  1.6  魏文彬的几把刷子
  关于魏文彬的青云直上,民间自然会有多种多样的传说。关于他的成功,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魏文彬在湖南电视台新闻部的老部下刘惠东说:“他刚从电台过来电视台当新闻部主任的时候,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这个地方的环境特点是三多:有背景的干部子弟多,手眼通天的老革命多,有才华有个性的人也多。没有几把刷子镇不住阵脚。他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一个是业务能力强,刚从电台过来虽然不懂电视,但是新闻感觉很好,抓问题很准,笔头子很厉害,改稿子别人不能不服。而且还虚心,一过来就找业务尖子请教怎么扛机子,怎么编带子,没多久就变成了电视行家。再一个是会做人,有背景的不抬,没背景的不踩,比较公平正直。”
  八十年代*尚未发展起来,各省电视台想要在全国有点影响,全靠往中央电视台输送本省新闻。所以那时省委省政府衡量电视台舆论宣传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本省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数量和频率。魏文彬出任湖南电视台新闻部主任以后,对这项政治任务高度重视,每年都定下一个高高的目标,带领大家去冲刺。当时在魏文彬手下担任采访科长的覃晓光回忆说:“他给我们定指标,一定要在中央台上新闻多少多少条,我们认为根本做不到,但是他把指标一定下来,然后自己帮助策划,天天召集我们开会,居然也就搞上去了,84还是85年新闻部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嘉奖,奖了一万块钱,一万块那个时候是笔不小的钱哪。”

第一章 “前度魏郎”的“蛙跳”传奇(6)
魏文彬在新闻宣传方面的业务能力和政治水准逐渐得到一致公认,1985年以后,他先后担任副台长、常务副台长、台长,湖南台的新闻宣传工作随之一年一个台阶,到1992年,他出任厅长的前夕,湖南台上中央台的新闻达到650多条,上《新闻联播》达107条,达到建台以来的一个高峰。
  魏文彬显然不单单只是一个新闻宣传专业人才,他1991年就任湖南电视台台长,短短两年时间,湖南电视台的收入实现两千万元的增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