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心灵太极 >

第2部分

心灵太极-第2部分

小说: 心灵太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年来,一直有一大批朋友们推动我写这本书。”
  
  谈到此书与其他励志类图书相比的特点,他表示,这本书集中解决的是人们与工作的关系问题,现代人的全部生存困扰和人生问题最突出地集中在这里。如果不能解决人和工作的关系问题,那么其他的,譬如婚恋问题、子女问题等,都难以解决。他认为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同时将禅的智慧、禅的趣味与现代心理学这两种东西方文化贯通起来,用两种文化来突破它,就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心灵太极》的奥妙
如今,“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已经离职场越来越远,加班加点已经成了职场的潜规则,尤其在一些职业中,8小时已经是名存实亡,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对抗压力呢?柯云路为此写了《心灵太极》。他建议我们来做一次心灵的体操,好比打一回中国人亲切而熟悉的24式太极拳。
  
  24式心灵太极主张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对每一种来自工作的压迫,均用柔韧的心态应付之,千斤重负不知不觉消匿无痕。作者说,应该从查“忙累账”开始,把正在做的所有事情排排队,最重要的排第一位,顺序下来从最后一项逐一删除。这个方法看起来简单,难以割舍;踌躇之间就被“贪心”蒙蔽了。  (田)

  

柯云路耍耍“心灵太极”
也许是当年《新星》、“京城三部曲”过于名动江湖,柯云路的身份在公众眼里铁定就成了小说家,但是,柯云路本人却一再表白哲学、心理学、文学在他这里是三驾齐驱,甚至对前两者更有兴致和心得。他不仅这么说而且做给大家看。结果,给自己赢得了变脸作家的雅号。当代文坛,没有哪一个作家像柯云路这样备受争议。你可以指斥他荒谬当诛,也可以褒奖他睿智当崇,但无论他的笔穿梭到哪里,我们总是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他对世道人心、宇宙生命的热切关注。这一点,只要你不失公允,就不能怀疑。众声喧哗中,柯云路继续他的思考,洋洋洒洒地写,自自在在地活,状态好得惹人羡。《心灵太极》里柯云路以他聪慧练达的文字告诉我们,当我们真正会工作,真正知道如何活在当下时,我们就能身心愉悦,就能获得赤足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般的欢乐。 
  

柯云路玩起“心灵太极”
先是《大长今》挂上“感动你我的励志传奇故事”之名,结合韩国传统文化来励志。接着柯云路本周刚刚上市的新书《心灵太极——现代工作革命》,将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始终贯穿全书。这是否意味着结合传统文化的励志书将成为励志书发展新的趋势?传统文化遇上励志书,无疑为已经大热的励志书再添了一把火。
  
  书作者柯云路:
  
  “没人能像我这样写”
  
  在素有风向标之称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前推出《心灵太极——现代工作革命》,对柯云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前日,记者就此专访了他。
  
  不是转型是转换题材
  
  记者:你以前写的小说《新星》在全国引起轰动,大家一直把你看作小说家,而现在这本新书是教人怎么减压的,这能否看作你的转型之作?
  
  柯云路: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我老是被记者问到,这不能叫转型,只是转换题材,每个时期我的创作重点不同而已。我的爱好很多,哲学、心理学、文学,在我这里是三驾齐驱。在几个爱好之间,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做一个转移,隔一段时间我又会写小说了。
  
  记者:有人说你写这样的书是因为你江郎才尽了。
  
  柯云路:哈哈,我有好多不同类型的书要写呢,就是苦于没有时间。我写作25年了,写了40多本书,要才尽早就才尽了。
  
  “没人能像我这样写”
  
  记者:为什么你涉足减压励志类的书?
  
  柯云路:这其实是一本计划外的书,本来我的计划是写一本小说的。我周围的朋友遇到压力和烦恼时总喜欢找我倾诉,我在开导他们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受益匪浅的朋友们都鼓励、催促我把我的心得写成这本书。我也希望把我几十年的感悟和大家分享,帮助更多忙碌的人解决问题。
  
  记者:你是不是觉得这类的书特别受读者欢迎才写的?
  
  柯云路:当然是因为受读者欢迎我才写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我在接受你采访前去北京新闻台做节目,那里的员工每人买了一本我的书。这本书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面市当天就卖出20多本,非常火爆。
  
  记者:你觉得你写这样的书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柯云路: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写,市场上的减压书都是教人怎么休息、教大家听音乐这些很平常的减压方法。只是谁不知道要休息啊,人们不休息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了,使劲干活还觉得自己干得少了。我这本书就是要解决大家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焦虑,这样事半功倍了,自然有时间精力休息,休息好,才能更好地工作。
  
  加入传统元素更亲切
  
  记者:你为什么会想从“太极”的角度写新书?
  
  柯云路:这是我最早的思路。我希望深入浅出地写实际操作性强的关于工作革命的书,书中有一套方法论,我给这个方法论起了个名字,就叫“心灵太极”,它能够解决心灵和生存、工作关系的问题,它一点都不复杂,人们一拿到书马上就能运用到实际中。
  
  记者:是不是还有一个原因,感觉励志书加入中国传统的元素会更受欢迎?
  
  柯云路:当然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本书最大的特点,这样读者更熟悉亲切,也更容易接受。书中用24式太极拳贯穿全书,读者打完这24式太极拳,也就掌握了轻松工作的方法。太极拳的开放兼容能力极强,它综合了东方传统智慧,也吸收了近代西方文化的精粹,蕴含了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术、生命之道。读者在它的一招一式中就会明白:如何让工作漾出游戏的欢乐,如何不昏沉散乱陷入僵局,如何迁移烦恼沉着应对,如何心气内敛灵感勃发。
  
  出版界黎波:
  
  励志书需求大好书少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是出版界的大腕,他在策划出版《心灵太极——现代工作革命》之前,就做了个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减压励志类的书有100多种,三大类,一类是完全从国外引进的教人如何放松的;一类是学术味道很浓的,从理论上讲压力是怎么回事的;还有一类是中国人自己写的,举例说明遇到什么问题该怎么做的。“像《心灵太极——现代工作革命》这样结合传统文化,由浅入深的,有一套方法论的书在市场上是第一本,也是我们看好它的最大原因。”黎波说。
  
  一眼就觉得是好书
  
  黎波把柯云路的新书归为减压励志类,“其实新华书店是把它放在减压心理学一类的。这类的书在西方有《心灵鸡汤》,中国却一直没有特别好的书。”第一次看到柯云路新书的书稿,黎波感觉这是一本能让读者很快进入状态,容易接受的减压励志书,尤其将传统文化与励志方法结合得特别好,“肯定会有市场。”
  
  事实证明了黎波的想法,该书在上市前先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朗诵了书的内容,本来只计划播15天的,没想到听众的反响特别热烈,电台又延长播出了一个星期。那时候书还没有上市,大家买不到书特别着急,纷纷打电话到出版社询问,“出版社的电话都要被打爆了。”新书本周一上市就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
  
  励志书为何畅销不衰
  
  谈到励志类书籍为何会如此畅销不衰,黎波解释说,书市的特点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变老,很少有人既能抓住青年读者又能抓住老年读者,“像韩寒的读者群在20岁左右,15岁的人就不可能看他的书。符合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阅读兴趣的书,80年代出生的人不会喜欢,7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会看不懂。”从这个意义来说,减压励志类的书什么年龄段、教育段的人都能用,需求量也特别大。
  
  黎波表示,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意识到市场上对这类的书有需求,但不知道需求具体是什么。在做读者调查时,黎波也发现这类需求在读者中非常散乱,因此出版社把握这类书的选题就显得很难。很多读者去书店很多次,都找不到合适的、好的减压励志书,也就不买了。这就造成一个怪现象,读者对这类书需求量很大,出版社却看不到好的销量,对出版这类书也没有信心。
  
  柯云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新星》《夜与昼》《龙年档案》《芙蓉国》等均引起轰动。他广泛涉猎多学科,将哲学、心理学、文学融会一体,因此作品在各个阶层拥有广大读者。他的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别具一格,《超级圈套》曾在商界风靡一时。特别是他的关于现代人成长的一系列方法论著作都曾引起热潮。
  
  《心灵太极——现代工作革命》:柯云路借着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拈来我们司空见惯的心理案例,阐释现代减压解困的真谛本质,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操作步骤。他告诉读者,人要善于没有额外支出地工作,要善于消除多余焦虑地工作,要善于全面减压地工作,要善于事半功倍高效率地工作,要善于拿得起放得下在工作与休息间随意跳槽地工作……(吴海虹)

   。。

陈逸飞失误在哪里
焦虑过多的时代我们怎么办?(一)
  陈逸飞英年早逝,一头跌倒在自己拍的电影里。
  天才夭折,社会自然一片叹惜。接着便都说,他人生失误。
  失误在哪里?有人说他贪心,当然不是贪财那种贪心,是贪图更大成功。有人说他失误在玩命工作,玩了多少年还执迷不悟。还有人说他实在看不清楚,比起他已经取得和可能取得的艺术成就,一部“理发师”区区几何,犯得着吗?至于说到陈逸飞还要和姜文较个劲,就更认为是小题大作没道理了。
  议论陈逸飞的个个比陈逸飞清醒,似乎人人都不会再犯陈逸飞的错误。
  孰不知人人旁观者清,人人身在其中就又都犯糊涂。
  一个陈逸飞倒下了,千万个陈逸飞还在没轻没重地接着玩命,有的可能比陈逸飞还不清醒。当代各种各样的过劳死、猝死屡见不鲜。陈逸飞这样的天才会用脑过度猝死。长途货运司机也会趴在方向盘上心跳骤停。
  这是怎么了?
  前两天,在文摘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就吓人一跳:《安逸是生命的杀手》。还有这么混账的题目吗?一看,明白了,说的是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国瑙鲁,人口没几个,却有取之不尽的天然鸟粪出口,年年进项颇丰。岛屿上的居民都被国家包着医疗教育不用发愁,每年每人还要发数万零花钱,吃苦卖力的活儿都雇外国人干,岛上的人无所事事,安逸无聊,结果闹得肝病、心脏病很多,平均寿命也远低于一般国家。
  我当时在这篇文章的标题上加了两个字“过多”:“过多安逸是生命的杀手。”
  安逸在彼国是过多了,在此国太少了。
  在中国,标题该换成“过多焦虑是生命的危机”。
  一对比瑙鲁,中国国情一清二楚:人口太多,人均资源太匮乏。这么多人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彼此的竞争自然激烈。再加上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一己之地也十分艰巨。
  可以说,目前中国是个“焦虑时代”。
  一听焦虑,先别逆反。焦虑首先是好事,有焦虑才有动力。都不焦虑,像瑙鲁人那样闲着,人生没戏,中国没戏。从心理学上讲,“一定的”焦虑能调动人的动力。老鼠知道猫在洞外,有点焦虑,会斗智斗勇,注意安全,更好生存。高三的学生有点焦虑才会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名牌大学。哪家的孩子一点不焦虑,天天叫人推着都不起床,那就完了。
  可是,“过分的”焦虑就要毒化我们的心灵,进一步摧残我们的身体,最后屠杀我们的生命。
  看清楚这个又欣欣向荣又充满生存危机的焦虑时代,是最要紧的。
  每个人都被裹挟在这个玩命奔前程的潮流中。
  认清这个焦虑的大背景,一方面受着它的刺激,获取着人生的动力,另一方面警惕地制约过分的焦虑,避免生命的夭折,这实在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生存智慧。
  陈逸飞没看清这一点,一脚迈空,先失误在这里。
  (原载柯云路的博客:  //blog。sina。/m/keyunlu)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傅彪为何没能留下来
“相对贫困”的驱动与困扰(二)
  我喜欢傅彪,喜欢他银幕上一个个鲜活朴实的形象,报上说,傅彪生活中也是个厚道老实的人,可惜,他那么快就走了。
  演艺界朋友和影迷们为他送行,场面蔚为大观。
  说起他的离开,差不多的舆论是:他纯粹是累的,第一次手术后就该好好歇着,不能再玩命出场。发出议论的人似乎比傅彪清醒。还有人说,傅彪拍了那么多戏,按说挣的钱不算少了,再拼命不值。有人便解释,他也不光为挣钱,更是因为热爱艺术。但生命只有一次,即使为了更大成就,也不值得贴上命干。报上又说,傅彪贷款买了大房子,作为名牌演员,摊子不小,耗资也大,都得靠拍片撑着。
  聪明人会说,何苦呢?摊子小点,房子小点,不就都有了吗?
  那么,傅彪为何看不清呢?
  著名制片人张纪中在傅彪走后说,社会要关心演艺人,他们面对的压力非常人可以想像。你在这个圈子里混,就不可能挣脱圈内的许多游戏规则。
  一般人会觉得这话不得要领。演艺明星又非社会弱势群体,没有人拿鞭子抽着他们去拍戏,是他自己鞭策着自己去拍戏。说来说去,演艺明星或者各行各业精英要学会自己爱护自己。
  可是,这年头为什么自己爱护自己很难做到?明明命是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