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首富刘永好-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促成刘永好兄弟下海创业的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刘大镛的去世。父亲刘大镛因为长期心情压抑,病得不轻,刘家兄弟每人每月给老人5元钱,但最终还是没有挽住父亲的生命。当时刘永好的工资每月38元,与爱人工资加起来不到80元,着实不宽裕。
我们不应该这样穷,我们不应当这样闲,四兄弟达成了共识。说干就干。雷厉风行,这是四兄弟的特点。四兄弟从小都是喜欢折腾点事的人,何况,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四弟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老二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是他们非常在行的事。
大哥刘永言从小就喜欢科技知识和小制作,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会用牙膏皮和玻璃片自制显微镜和放大镜观看蚂蚁是怎样吃东西的,他自制的矿石收音机能够收听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小时候生活的古家村没有电,刘永言通过自己的钻研,做出了简易发电机发电,使小灯泡亮了起来。后来,在新津县还没有一台电视机的时候,他就组装了一台电视机。1973年,在国营906厂当工人的刘永言因为专业技术特别出众,被推荐上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二哥刘永行在1977年参加高考前在街道小修理铺修理收音机,是新津县首屈一指的修理师傅。刘永行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但由于家庭有“历史问题”,结果与大学无缘,录取到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刘永好因插队时在乡下表现出色,于1973年被推荐到四川省一所名叫德阳机器制造学校重点中专上学,学了3年,算是工农兵学员。当时他心里面觉得,工人、农民、解放军,有这样的一些群众组成的学员,心里感到特别兴奋,他每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第一次感觉到,读书是如此的快乐。德阳机器制造学校属于工科学校,那里的学生有很多时间在工厂里面实习,所以这段时间刘永好学会了很多有关机械的基础知识,比如画图、设计等,同时也进行了很多机械实践活动。他毕业后留校任教,教的是机械和电子,这两门都是他喜欢的课程。
刘永好所在的学校四川机械管理干部学校经常要对一些大型企业的、中央级的企业的厂长经理们进行短期培训。刘永好担任的课程是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这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为了上好这门课,刘永好还买了一台计算机,为学校建了计算机室。为了帮助刘永好搞好教学,大哥刘永言带头,率领四兄弟一起动脑筋设计了一个音响,那个时候市场上根本就没有扩音器、音箱之类的东西,这样,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他们给这台音响起名叫“新意音响”。。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3)
这时候正好赶上四兄弟萌发了下海创业的想法,于是,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创办电子工厂。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双方五五分成。这件事情很快报到公社。公社书记大发脾气说:“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样,刘氏兄弟的建厂美梦胎死腹中。
后来,每次提到这件事,刘永好都深表惋惜:“我们失去了一次机会,我们的音响只能成为我所在学校校办工厂的一个产品。后来,这个产品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居然还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如果当时我们做音响的话,现在我们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电器大王,说不准的。”
尽管“第一台国产音响”没有获得“准生证”,但刘氏兄弟的创业激情却被点燃了。做一个受人羡慕的“万元户”,刘永好暗自在心底发誓。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能做什么呢?搞音响投资大,而且框框条条太多。思前想后,不如回到农村去,搞养殖业不需要太多投资,技术含量也低。更主要的是,农村已经有了改革开放的环境。
2。脱公服下海
创业的火花一经点燃就很难熄灭,四兄弟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谈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他们有时候甚至通宵都在商讨他们的“创业大计”。1982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新津县一家小院里,刘家四兄弟正式举行决定自己命运的方桌会议。
桌子的四方坐着刘家四兄弟:老大刘永言,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就职于成都906计算机所;老二刘永行,师范专科毕业,在县教育局工作;老三陈育新(刘永美),四川农学院毕业,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老四刘永好,省电大毕业,在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教书。他们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手里捧着人们羡慕的“铁饭碗”。按理说,命运对他们够垂青的了,可他们却偏偏不安分。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终于做出决定:“脱公服当专业户!”回乡创业,对于三哥陈育新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他从两岁时因家庭困难过继给古家村一位姓陈的农民家起,就一直是农村户口,1978年参加高考时他已经在乡下务农12年,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当时他以超出录取分数线3分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农学院。大学毕业后成为人人羡慕的国家干部,摆脱了农民身份,如今,才工作不到半年,这个满脑子农药化肥、猪仔鸡娃的农技员,又想回到那片熟悉的热土上挥洒青春热血。他提议说:“我爱人是农民,就让我先辞职回家试验,砸了锅也还能靠两亩承包田过日子。”在成都当老师的四弟刘永好也不示弱,他握着拳头激情澎湃地说:“我1977年参加工作时拿28元工资,现在拿38元工资,工作5年时间才涨了10元钱。我情愿冒点风险下乡当农民,也不肯安安稳稳干一辈子穷教师。人生不过几十年,年轻不闯几时闯?”这充满着浪漫色彩的话语,道出一个热血青年发自肺腑的决心。
当时他们都太穷,没有创业的资本。找人借,谁能有多少钱呢?他们也曾经向当地信用社申请过1000元贷款,但在他们下海时的1982年,国家对民营企业贷款还没有任何政策,相关部门总是用“等一等,看一看”的态度推诿,贷款最后还是没批(关于民营企业贷款问题的相关政策直到10年之后的1992年才出台)。于是他们各自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物件,硬是凑足了1000元的资本,买了一些设备,又从县供销社购买了2000只小鸡。三哥陈育新在古家村成了家,有几亩自留地,他把住房改成育雏室,地里也种上西红柿、花菜、白菜等。他们种的庄稼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但因为土地少,在种植上扩大不了规模。于是他们就往养殖业上发展。这样,以陈育新名字命名的“育新良种场”呱呱坠地。三哥陈育新也就在乡下当起了“育新良种场”的场长。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创业史就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中开始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4)
当“育新良种场”的养殖和孵化走上正轨,鹌鹑、鹌鹑蛋和鹌鹑饲料在市场上已经供不应求的时候,1984年,陈育新率先提出辞职,以便把整个精力投放在他们的养殖和孵化事业上。“辞职”这个词,现在人们听起来已经习以为常,但当时私营企业命运难料,只有国营企业才有可靠的生活保障,那时人们要辞去有保障的“铁饭碗”,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也要承担很大的社会压力。陈育新作为四川省第一个提出“停薪留职”的人,在社会上自然也引起了很多非议。1985年,四兄弟的事业超常发展,二哥刘永行于是向新津县教育局递交请“备案除名”的辞职报告,准备与陈育新“共担风险”,并打定主意“如果失败,我和老三另找出路”。尽管教育局很长一段时间不批,但刘永行还是毅然走出来了。随后,1986年,大哥刘永言正式辞职全身心投入。刘永好因为在学校上班,时间比较自由,到1987年也正式递交了辞职报告。当时他们已经积累了1000万元的财富。
因为三哥陈育新和二哥刘永行先行下海,按照四兄弟商议的结果,他们理应多得一些股份,但随后,他们自愿要求与其他兄弟的股份同等,放弃了原定他俩比别人多的股份。
3。从人民教师到市场小贩
最初的创业是艰辛的。他们刚到古家村的时候,连一把剪刀都舍不得买,而是找了两块废钢自制;没有孵化箱,他们就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做,大年三十晚上他们兄弟四人竟在一起敲废铁桶制作孵化器。为了建工厂,刘永好从成都买来一拖拉机旧砖,而古家村道路狭窄,连拖拉机都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两公里外,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把一车砖给搬进村。那一天是1983年的12月8日,天气异常寒冷。当有人向他重新提起这个日子的时候,刘永好显得异常兴奋:“你们好厉害,我差点忘了!”
当真能忘得了吗?创业之初是如此的艰辛,一切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那时,刘永好既是司机、养殖员,又是销售员和决策者,每一道程序、每一处细节,他与兄弟们都必须亲力亲为。
当真能忘得了吗?在古家村,刘永好首先种了一季良种番茄,产量高出了同村的其他农民5倍;后来又饲养良种鸡,孵化良种鸡雏;渐渐地又扩大规模,自制了一套可繁育两万只种鸡的设备。
当真能忘得了吗?还记得他们自制的孵化器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因为买的是处理的电子器件,稳压器就冒起了烟。第二次使用时,就在小鸡孵化到将要出壳的头一天晚上,由于白天太劳累太疲倦,睡得太沉了,结果夜里电压过高,他们买的处理产品继电器又烧坏了,将要出壳的小鸡全被烧死。
当他们的第一批电孵鸡终于出壳时,刘永好高兴得像个孩子。但有了自制的孵化设备,并不等于就有了钱。不说别的,光是种鸡蛋的收购就够折磨人的。那个时候国家恰好进口了一批良种鸡,分散给成都周边各个县,每个公司大概有十几只,然后又分散到各个农户家里。刘永好听说后,决定找到这些农户,用比市场高一倍的价格收购这些良种鸡孵出的鸡蛋。收购很辛苦,最初,他天都要骑上自行车,带一个竹筐子,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地方去寻找这些良种鸡。因为他收购的价格高,有的人听说后会谎称他家养的是良种鸡,跑很远的路过去看,发现不是,然后又找,确实找到了,就跟农户签订合同,买他的鸡蛋。以后每隔两三天就会过来转一圈。有一次收购了200多个蛋,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途经田坎的时候,一只狗突然蹿出来,朝刘永好狂吠,刘永好没理它,继续往前骑,结果这只狗就扑过去朝他的脚后跟狠狠咬了一口,一阵剧痛使刘永好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倒在田坎里,全身湿透了,200多个鸡蛋只剩一个是好的,其他全部摔坏了。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这次刘永好真的给气哭了。一是哭这几天挨家挨户收鸡蛋的辛苦全白费了;二是这些收鸡蛋的钱是向亲戚、朋友借的;三是他们的一些鸡已经订出去了,正等着收鸡蛋回去孵小鸡。刘永好气愤极了。捡了一块砖头向那个狗扔过去,感觉还不解恨,又骑着车去追狗跑了好大一圈,愤懑的心情才渐渐平息了下来,拿着仅存的一只鸡蛋回到家中,已经快凌晨6点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5)
最初创业之时,如果说身体上的辛苦还能够忍受的话,遭人白眼却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谁能理解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去做,却下乡来当农民呢?这四兄弟准是想钱想疯了。
当然,也有人对他们深表同情的。
有一天,刘永好正在市场上守着两筐无人问津的雏鸡发愁,突然来了好几个年轻人要买100只雏鸡。刘永好非常高兴,在收钱时却突然愣住了:这几个买鸡的年轻人就是他以前教过的学生啊!
“你们在工厂上班,买这么多小鸡做什么?”
“刘老师,我们已经观察很久了,看见一直没有人来买你的鸡,知道你丢掉工作当农民不容易,我们想帮帮你。”
一席话顿时让刘永好心中产生一股暖流,是啊,当老师虽然挣钱少一点,但旱涝保收,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也很受人尊敬,毕竟,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啊。辞职下海创业,现在的自己,跟鸡贩子没有什么区别,有时为争摊位,还要同其他鸡贩子怄气、争吵。
刘永好最终还是谢绝了几位学生的帮助,他感谢他们的关心,但认为自己不需要同情,认定的路就要走下去。自下海创业以来,饱受了磨难和挫折,饱受了委屈和白眼,但这是自己认定的路,他感到无怨无悔,虽苦犹甜。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终于把两万只雏鸡全部卖掉。不仅收回了成本,还了欠债,还净赚了几百元钱呢。
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值得学生同情的市场小贩,这中间不仅有身份上的差距,也有心理上的差距。这是刘永好商业人生的第一次磨难。这使他的创业心理逐渐成熟。他的脸皮变“厚”了,内心也更加坚强了。
付出总有回报,第一年,刘氏兄弟把当初的1000元变成了3000元;第二年,把3000元变成了1万元。到了第六年,1000元钱已经变成了1000万元,那时是1987年。这是他们创业的“第一桶金”。
当然,这是正的收入。他们也有负的收入,他们有过把1000元变成500元的经历。
4。第一笔“大”生意
经过一年的辛苦,四兄弟“合资”的良种鸡孵化场终于有了可喜的进展,孵化的小鸡开始供不应求。1983年4月的一天,资阳有一个叫尹志国的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四兄弟顿时被喜讯冲昏了头脑,他们立马四处借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想到这一批生意做下来,会有良好的收益,兄弟四人开始编织他们的美梦。
尹志国带来一张信汇单,当天到良种场拉走了两万只雏鸡。但过了几天仍然不见款到,场里的工人赶紧去催款,工人去后感觉有些不对劲,忙回来报告。他们赶到信用社询问,才知道尹志国在汇款问题上耍了花招。可是,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