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转变企业-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国时有个叫吴起的将军,他也是一个善于做领导的人。有一次,一个士兵回家探亲,对他的邻居说:“我和你儿子在同一个营地,前些日子他受伤后伤口化脓了,吴起将军一口一口将他伤口里的脓血吸干,现在他已经康复了。”谁知伤兵的母亲听后号啕大哭道:“我儿命不久矣!”士兵很奇怪,这位母亲告诉他:“我儿子的爷爷就跟随吴起打仗,吴起待他如兄弟,所以他作战勇敢,不久就死在了战场上;后来,我儿子的父亲也跟着吴起打仗,将军待他如儿女,所以不久他也战死沙场。如今他又对我儿子这么好,我想我儿子也活不久了。”
很多领导一直抱怨员工没有向心力,我想他们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才行。有些领导一夜之间可以一掷千金,却让员工在铁皮搭建的食堂里用餐,那里的温度常常高达40多度,而他们一天的生活费才几元钱。这样的企业,让员工的向心力从哪里来?
所以,作为领导首先要有领导观念,并且必须会领、会导才行。“领”是指一个领导的组织能力,体现的是他的亲和力、号召力、人格魅力、执行力等素质,反映的是他的微观控制能力;“导”则反映一个领导的思想活跃系数、视野角度、把握市场脉搏的能力,是一个团队的向导、先导,体现着他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这个层面上讲,领导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尤其是基层领导。如若领导脱离员工、高高在上,那么员工很难有好的执行力。很多事情本意很好、思路很好、方法也很好,但为什么执行不下去呢?问题出在领导自身缺乏微观调控的能力,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方面。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领导,只要你走得正、做得直,不需要下命令,下属也会执行;但如果领导本身做得就不正、作风不好,不管下什么样的命令,恐怕都没人会听。这里说的“正”包含了领导所应具备的亲和力、号召力、人格魅力、执行力、决策力等因素,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
平常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企业的员工执行力都很差。有一个企业,每次会议都不能准时进行,经过调查才知道原委。员工告诉调查者,他们的会议很少能按时开始。以前通知开会时,他们都会准时参加;但后来建了一个新厂,和旧厂之间有段距离,每次当新厂的员工已经准时坐在会议室里的时候,主办人都会告诉大家:“因为堵车,旧厂的员工要迟到10分钟。”但10分钟过去了,甚至20分钟过去了,旧厂的员工还未赶到。一次如此,两次如此,次次如此。于是,他们吸取了教训,此后每次接到开会的通知,都会根据经验推迟30分钟再去,结果导致了如今不能准时开会的现象屡次发生。可见,有时候并非员工没有执行力,而是领导疏于及时纠正错误和管理让他们失去了执行力。俗话说“上面松了线,下面乱一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变“管理”为“领导”的观念(3)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常常自己种菜吃,周恩来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几十年,朱德总司令的一条毛毯也从长征用到了解放后。正是因为我军的大多数将领都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并肩作战,才在整个部队中形成了超强的战斗力。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作为管理者,首先应该是培训的对象。对此可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么多年,我在给客户做培训时,很多客户都说:“李老师,帮我把所有的员工培训一下吧。”我回答他们:“不,应该先给你们管理层的人员培训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总体来说,员工都是很听话的,都是好教导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管理层身上。杜拉克说“85%的责任是管理者的责任”。对此,笔者深表赞同。笔者在给企业做培训的过程中,有一些培训项目常常因为效果不明显而半途停止。造成这个结果的大多数原因是管理层的阻碍,每当涉及某些具体事情时,他们就首先叫停或变相抵触。而实际上,只要是管理层一直坚持的培训项目,一般情况下都会成功。有些客户问道:“项目初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们:“最重要的是公司最高管理者的问题,并不是资源、项目组或咨询师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公司最高管理者的决心有多大,从口头承诺到实际行动之间有没有距离?”
管理的作用是推动一件事情的进展,而领导的作用是牵引一件事情向前发展。管理是将事情做对,将问题顺利解决,也就是管好再理顺,将之规范化,并基于事实提供方案、执行决策;而领导是去做正确的事情。
这就像驾车,一个驾驶员虽然在把握方向盘、踩刹车、车辆保养、拐弯、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如果行驶方向与目的地相反,那么驾驶员的驾驶技术越熟练,开车的速度越快,路上越顺利,就意味着离目的地会越远。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出了问题,就可能会背离目标越来越远。
领导要做的事就是“导向”,为团队指引前进的方向,这样才能让团队有进取的目标;领导还要能够事先预防,防止或不让某些问题发生。以消防事故为例,领导如何才能尽量避免其发生呢?那就是要事先准备好消防设施,进行消防培训,做好预防措施等。这些虽然不是领导要亲自做的事情,但却是领导要尽到的责任,他要安排人去做才行。而一旦发生了消防事故该怎么办?这又是领导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如采用什么措施灭火;如何组织人员救火;怎样才能减少人员的伤亡程度,将损失降到最低等。
一般来说,传统企业更注重管理,而现代企业则更注重领导。
传统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差异导致了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不同。传统企业一般讲究一个人对应一个职务,而现代企业则讲究团队协作。将职务分得太细反而会造成很多工作流程脱节,使工作开展起来不顺利。在传统组织里,垂直型管理层次很多。例如,在军队里,首先是总司令,然后是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等级重重。企业也是一样,甚至有些企业里的职务层次之复杂令人吃惊。例如,一般企业中首先是董事会,然后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协理、经理、副理、襄理、课长、副课长、组长、副组长、班长、副班长、领班、材料预备员等,共有十六七个层级,当官的比当兵的还要多。对于军队而言,因为其规模庞大、性质特殊,不在我们讨论之列。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出现如此多的层次结构,其管理效率低下是必然的。只有简化结构,减少层级关系,才更有利于政策的落实、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当然,完全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变“管理”为“领导”的观念(4)
在传统企业中,讲究论资排辈,即不管你做得好不好,只要熬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以升职或涨薪;而在现代企业中,晋升则以业绩增长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例如,一个员工虽然刚来了半年,但是由于业绩非常突出,那么他的薪水可能会超过一些工作了十年的员工。
在决策方面,传统企业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即上面作决策,下面无条件地服从;而现代企业则讲究决策共享,即让团体来作决策。
在职务方面,传统企业实行的是职务终身制,如我国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前的国有企业实行的是典型的职务终身制,即一个员工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都要在企业里干一辈子,而且父母退休了儿子可以去接班,儿子退休了还可以让孙子去接班。这种职务终身制的好处是员工流动性较小,但其弊端更大。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平庸的员工不能及时被淘汰;而有能力的员工不能及时得到重用,发挥他的积极作用。长此以往,企业内部就会出现做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冗员太多的问题。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这话一点儿也不过分。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到处都充满了危机。产品做得不好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没有收入;而所有的工资、税收、费用却不会因此有所减少,所以这些企业最终只能面临倒闭的窘境。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将这些风险和压力转移到企业内部呢?例如,将其分摊到每个员工身上,把企业的兴亡与员工的前途命运绑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当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压力就是自己的压力、企业的兴亡关系到自己的前途时,他们必然会产生为自己、为企业拼搏的动力,动力有了,激情来了,还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在传统企业中,还有一个惯例就是严格监视员工做事。有很多企业在车间和办公室里安装了监视器。如果是为了安全需要,在仓库、大门口、通道安装监视器是可行的;但如果目的只是为了监督员工是不是在正常作业,那么可能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让员工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现在人们对自我权利和隐私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措施只会让员工产生反感的情绪,而这样的情绪是不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激情的。被动工作的效率必然很低,这已经为很多案例所证明。
现代企业更需要员工有自动自发的工作态度。传统企业实行的是监控管理;而现代企业看重对员工的认真挑选以及计划性管理,即把工作或任务的方向指出来,让大家一起去努力,自动自发地工作,自主地管理。传统企业在人才的挑选和淘汰方面是很落后的,而且不做事先计划,一旦确定了就马上执行,员工大多敷衍了事,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免不了要进行监控和调整。
有人认为员工的利益和老板的利益是冲突的,真的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企业上下所有人员都会处于一种博弈状态,那么如何有精力去发展企业呢?事实上,一个企业要健康发展,首先要让员工满意,然后才会有顾客满意,而只有顾客满意了,最终才有企业和老板的满意。假如员工不满意,心里感到不愉快,那么他能把事情做好吗?能把产品做好吗?答案毋庸置疑。如果员工心里有怨气,就会把气发泄到工作中。所以员工不满意,就不会有客户的满意;客户不满意,老板的日子就不好过。因此,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是共同发展和成长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抵触的关系。员工和企业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一起将企业这块蛋糕做大。
变“管理”为“领导”的观念(5)
吴起的领导艺术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兵法》,其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在我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魏文侯曾经问大臣李悝:“吴起为人如何?”李悝回答:“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大司马田穰苴用兵也不能超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命吴起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了5座城邑。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任命他为西河(今陕合阳一带)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吴起率兵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陕西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陕西华县),筑洛阴(今陕西大荔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军击败了10倍于己的秦军,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武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3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成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
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曾与吴起一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大禹把它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阙(又名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在南,羊肠(在今山西晋阳县西北)在北,但他施政不讲仁爱,商汤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古隘道名,在今河南辉县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在北面,黄河从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他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会成为敌国的人。”武侯说:“你说得很对。”
吴起在政治、指导战争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其深化为军事理论。其中,《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