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原理-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发展〃。36
(二)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学者博采中外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及区域经济理论、方法之所长,在中国本土化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贡献卓著者当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南开大学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先后出版了《区域经济学》(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刘再兴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区域经济学原理》(张敦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商务印书馆,2003)、《区域经济学》(孙久文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等多种版本教科书,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做了许多建设性探索。陈秀山(2002)提出,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由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经验研究(方法)和区域经济政策三部分构成。37孙久文和叶裕民(2003)认为,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可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三部分。38孙久文等(2006)又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表述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应用工具三部分。39张可云(2005)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框架表述为区域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学科发展史等)、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运行四部分。40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在《区域经济学》(陈栋生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现代区域经济学》(魏后凯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两本教科书中分别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三板块说〃、〃五板块说〃(见表1。3)。陈栋生等(1993)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具有宏观性、决策性和应用性等显著学科特征;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三大部分。魏后凯等(2006)认为,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大学科特征;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活动区位〃、〃区域供给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政策与管理〃五大部分。
表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学学者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观
体系观
作者
代表作(出版年)
区域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
三板块说
陈栋生,等
◆《区域经济学》
(1993)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际经济关系:区际经济分工;区际贸易;区际要素流动;区际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政策
五板块说
魏后凯,等
◆《现代区域经济学》(2006)
◆经济活动区位:运输成本与集聚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集中、专业化与集群
◆区域供给与需求:区域产出与要素市场;区域支出、价格与交换
◆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城市与区域发展;创新、制度变迁与区域发展;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差异、区际要素流动、区际分工与贸易、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 区域政策与管理:区域经济政策、地方政府与公共财政、区域营销与管治
资料来源:整理自陈栋生,等。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魏后凯,等。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工作者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探索及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先后出版了《区域经济学》(郝寿义、安虎森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1999;第二版,2004)、《区域经济学通论》(安虎森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区域经济学原理》(郝寿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等教科书,先后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旧〃五板块说〃、〃六板块说〃、新〃五板块说〃(见表1。4)。郝寿义、安虎森等(1999,2004)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地域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其组成单元〃、〃区际分工与联系〃和〃区域经济政策〃五大部分。安虎森等(2004)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其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中,〃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指产业、消费者、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外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区域决策〃主要涉及如何组织区域经济(选择何种路径)、所选择路径的支持系统(如何支持所选路径)两大问题。安虎森等(2004)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概括为〃区域的拓扑性质〃、 〃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自组织〃、〃区域空间的地域单元及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区际分工与联系〃和〃区域经济政策〃六大部分。郝寿义(2007)将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表述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逻辑前提及均质与非均质有机统一的空间分析方法论〃、〃经济区域形成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主体与主体行为理论〃、〃区域治理理论〃五大部分。
表1。4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学者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观
体系观
作者
代表作(版次、出版年)
区域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
旧五板块说
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1999)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2004)
◆区域结构: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地域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其组成单元: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城乡边缘区、乡村经济
◆区际分工与联系
◆区域经济政策
六板块说
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通论》(2004)
◆区域的拓扑性质:区域概念、作为经济组织的区域
◆经济活动区位:企业间竞争与活动区位选择
◆区域经济自组织: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环境经济;区域旅游经济
◆区域空间的地域单元及地域结构演化:区域的地域结构;城市经济、乡村经济
◆区际分工与联系
◆区域经济政策
新五板块说
郝寿义
◆《区域经济学原理》(2007)
◆区域经济研究的逻辑前提(〃要素禀赋与经济空间〃)及均质与非均质有机统一的空间分析方法论
◆经济区域形成理论:区位;区位选择与聚集经济;聚集经济、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动力机制、区域经济发展模型、区域经济发展的循环规律;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区域主体和主体行为理论:基于厂商和居民分析的区域主体与空间经济自组织论;基于地方政府分析的区域主体与空间经济自组织论
◆区域治理理论:区域治理的参与者;区域治理的运行分析
资料来源:整理自郝寿义;安虎森,等。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郝寿义;安虎森,等。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二、本书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观点
本书在参综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含义(即研究对象)进一步表述为:区域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调控等一般性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经济科学。
本书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体系进一步总结归纳为〃四板块论〃(见图1。2)。41
图1。
图1。2 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示意图
各板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区位理论、现代经济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发展)阶段理论、区域产业结构与组织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等内容。
(3)区际经济关系理论。包括区际经济差异理论、区际要素流动理论、区际贸易理论、区际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区际产业转移理论、区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理论等内容。其中,区际要素流动理论、区际贸易理论、区际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区际产业转移理论等又可统称〃区际经济传递理论〃。
(4)区域经济运行调控理论。包括经济区划理论、区域经济规划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区域治理理论等内容。
目前,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正处于多学科大渗透、大融合的快速成长期。未来区域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将从大融合向大分化方向纵深拓展,并将形成一系列子学科群(见图1。3)。
图1。3 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示意图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概况
一、西方区域经济学学科演进概况
尽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经济学科,但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倡导的经济区位理论。西方区域经济学大体上萌芽于1826年到1940年代,正式形成于195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为第一次发展高潮,1990年代以来再度蓬勃发展,目前正迎来〃第二个春天〃。
1.西方区域经济学的萌芽阶段(1826年…1940年代)
西方区域经济学脱胎于经济区位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区位经济理论主要侧重于企业、产业和城市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研究,涌现出了一批至今仍然具有理论生命力的经典经济区位理论。诸如: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中倡导的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 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倡导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 1933)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提出的中心地理论;廖什(August Lòsch,1939)在《经济空间秩序》中提出的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类似的中心地理论。此外,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Palander; 1935)在《区位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市场区竞争区位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在《区位理论与制鞋、制革工业》(1937)、《经济活动的区位》(1948)中所提出的转运点区位理论等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拓展丰富了工业区位理论。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代…1980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由微观区位研究转向宏观区位选择、区域经济模型、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欧美学者提出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型。诸如:胡佛和费雪(E·M·Hoover&J·Fisher; 1949)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诺思(D·C·Nourth)首倡,蒂博特(Tibout; 1956)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输出基地理论;佩鲁(Francois Perroux; 1950;1955)首倡,布代维尔(J·R·Boudeville; 1966)等学者进一步拓展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A·O·Hirschman; 1958)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及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缪尔达尔(G·Myrdal; 1957)首倡,卡尔多(N·Kaldor; 1970)、狄克逊和瑟尔沃尔(Dixon&Thirlwall; 1975)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威廉姆逊(J·G·Williamson; 1965)的倒〃U〃型理论;弗里德曼(J·Friedman; 1966;1973)的中心…外围模式;西伯特(H·Siebert; 1969)、理查森(H·W·Richardson; 1973)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等等。
这一时期西方区域经济学家还出版了一批以〃区域经济学〃命名的专著和教科书。诸如:诺思(D·C·Nourth)的《区域经济学》(1968);理查森(H·W·Richardson)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区域和城市经济学》(1978)和《区域经济学》(1979);胡佛(E·M·Hoover)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1,1975,1984)等。此外,西伯特(H·Siebert)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1969)、理查森(H·W·Richardson)的《区域增长理论》(1973)等专著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3.西方区域经济学的拓展阶段(1990年代以来至今)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