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35部分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5部分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城市化水平、交通设施状况等,共同构成技术空间扩散的外部市场环境;②技术因素。如技术基础设施、科研人员及服务、产学研转化机制等,直接决定技术空间扩散能力;③文化制度因素。如居民受教育水平、对技术创新的敏感度和认同度、政府优惠政策及知识产权管理条例等。
  一般而言,技术区际扩散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越有利于推进区域乃至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缩小区际科技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第四节  梯度推移理论
  
  一、〃梯度〃的内涵
  
  自然地理学中的〃梯度〃(Gradient)概念是指地理系统在时空上非均衡性的反映。决定地理梯度强弱的要素是两地间的绝对指标差度及两地间的距离。指标差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正比,距离长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反比。
  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者最早将地理〃梯度〃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学领域。如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1975)一书中,采用〃地租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地租的变化轨迹;采用〃密度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城市区空间利用集约度的差异;采用〃收入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城市区居民收入的差异;采用〃产业密度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城市区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294
  国内学者夏禹龙、冯之浚(1982)最早将〃梯度〃概念应用于区域经济分析,侧重强调〃技术梯度〃,将区域划分为〃先进技术〃 地区、 〃中间技术〃 地区、 〃传统技术〃 地区。295此后,国内不少学者都对〃梯度〃概念的经济内涵进行了探讨,代表性的观点见表6。2。从表中可见,区域经济学视域中的'梯度〃概念主要是指区际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梯度〃概念。广义的〃梯度〃不仅包括区域之间经济、技术梯度,而且还包括区域之间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国内梯度推移理论的演进大体上可分为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两大流派,均是对西方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承继和新发展。

  
  
  表6。2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梯度〃概念界定的代表性观点
   学 者
  视    角
  基本观点
  
   刘再兴
  
综合空间分布差距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有规则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是否存在着梯度分布,取决于是否存在着梯度差。梯度差即扩散地区与接受地区在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才知识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差距。
   周起业
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差别
  梯度被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刘茂松
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差别
  梯度是指产业布局一般都是由中心地向周围辐射,导致经济技术水平逐级递减而形成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陈秀山
 张可云
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区域梯度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图上的表示。若将全国各个区域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在地图上标出,然后将数值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会得到一张区域经济梯度图。
   
   武友德
   
  
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梯度是指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区域经济从低水平阶段向高水平阶段过渡的空间变化过程。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部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上形成一种空间景观差异。
  资料来源:刘再兴。论梯度理论……兼评《论中国工业布局的区位开发战略》'J'。经济问题,1988(6):2…8;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22;刘茂松。反梯度推移发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2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3;武友德,潘玉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7…168。
     
  二、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及其拓展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是与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相对应的一对范畴,特指以区际经济技术梯度为出发点的梯度推移理论。
   (一)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1.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学研究者把美国学者弗农(R。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中,创建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296狭义梯度推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由于资源禀赋、地理条件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经济技术的发展在各区域之间必然是不平衡的,从而客观上形成了区际经济技术梯度。
   (2)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区域经济梯度水平的核心。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往往取决于其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则取决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部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某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由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兴旺部门构成,则该区域经济高速增长,那么该区域即成为高梯度区域。相反,若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由衰退部门构成,则该区域为低梯度区域。
   (3)经济技术存在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的趋势。一般情况下,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往往发端于高梯度区域,并遵循生命周期阶段的更替次序向低梯度区域推移。这种推移之所以能进行,一是作为扩散源的核心区有进行推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的市场压力;二是作为接受地的边缘区存在着吸收扩散的需要,因为推移有助于促进边缘区经济技术的发展。
   (4)梯度推移主要是依托多层次城镇系统展开。经济要素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进一步向农村推移,由发达区域向次发达区域推移,是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的一般形式。梯度推移往往是按〃梯度最小律〃推移。一般而言,只有处于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才具备较强的能力接受并消化第一梯度的先进产业,随着产业的成熟与老化,逐渐向处于第三梯度、第四梯度的城镇推移,直至乡镇、农村。
   (5)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的。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应用于梯度理论分析,使梯度理论从静态分析提升到动态分析。融合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梯度理论,可称之为动态梯度理论。动态梯度理论认为,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梯度区域若不注重创新,导致产业结构老化,就会成为低梯度区域。反之,处于低梯度的区域若能有效组织技术创新并大量引入新技术和人才,则可促进产业的高级化,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成为高梯度区域。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技术、产业经济活动空间位移的客观规律性,具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但同时也是一种并不十分成熟的理论。
   (二)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拓展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在1980年代初期被引入我国国土开发总体布局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成为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发展)理论。297根据梯度推移理论,不少学者认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使国内形成了明显的经济技术梯度,主张应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部地区,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将先进的技术依梯度指向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推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中、西地带的区际经济差距。学术界围绕这种观点展开了长时间的持续、广泛争论,并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空间推移理论,推动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丰富发展。
  1.反梯度推移理论
  反梯度推移理论是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对的范畴,是对梯度推移理论的拓展。该理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有三个基本走向。即:一是向贸易比较发达区域转移;二是向智力资源比较发达、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转移;三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转移。298反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区域也可以直接引进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区域进行反推移。299反梯度推移理论还揭示了梯度推移理论存在的诸多缺陷(郭凡生,1984;魏后凯,1990)300。即:
   (1)梯度推移理论设想通过技术转移的加速来逐步缩小区际经济差异的论点,在理论上、实践上均缺乏有力的证据。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转移会加速,但可能大都会在高梯度区域之间进行,并不能充分保证技术转移按梯度指向进行。如果技术梯度转移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在力量上弱于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极化效应,区际经济差距将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2)技术的梯度推移只是技术空间转移(扩散)的一种主要形式,并非是一条规律。从技术梯度的视角而言,技术的空间转移具有多种形式,既有纵向的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或跨梯度转移,也有横向的水平推移(即技术水平相近区域的技术转移)。从技术转移(扩散)的空间形式而言,技术空间转移(扩散)有等级扩散、辐射扩散、邻里扩散、跳跃扩散等多种形式。梯度推移理论实际上是视技术梯度推移为技术空间转移(扩散)的唯一形式,因而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
   (3)梯度推移理论视技术梯度作为决定投资的区域倾斜和重点开发区域时序选择的唯一因素。实际上,重点开发区域的时序选择和投资区域指向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要综合考量经济技术水平、地理区位、资源区域组合、产业优势度以及专业化程度等众多因素。
  2.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
   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认为,技术的空间推移可分为纯梯度式推移、纯跳跃式推移、混合式推移三种类型。在不同时代及不同国家,三者作用的大小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空间推移的规模很小,速度很慢,梯度式推移的作用很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运输、通讯手段的现代化,技术空间推移的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跳跃式推移起着重要作用。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发达国家中的跳跃式推移占优势;不发达国家中的梯度式推移占优势。301
  3.梯度推移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导论尽管承认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但强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其他空间推移形式就其作用范围和程度而言,均不能与常规的梯度推移并论。
  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新涌现的区域经济后发优势理论、区域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等研究成果,又进一步直接拓展了反梯度推移理论,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狭义梯度推移理论。
  
  三、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经济、技术梯度,而忽视了区际和区内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基于这一认识,李国平等提出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一)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1。〃广义梯度〃的内涵
  广义梯度概念的内涵可用公式表述为:
                                                          
  其中,表示区域梯度水平;分子表示梯度的硬性或软性指标,主要指区域间在自然资源、制度、GDP、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状况、人口密度等方面的梯度分布;表示经济距离,经济距离即指由于制度、交通、通讯基础等设施改善而使人们产生的心                                       
里距离,随着交通通讯业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经济距离会缩短,促进交易成本的下降。302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区域间梯度分布的多样性,认为梯度分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的梯度分布,二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三是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三种梯度分布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物质和能量的梯度分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与前提;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各区域间的梯度分布,是人类在此基础与条件下自主活动的人文结果;生态环境状况的梯度分布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的自然结果。三种意义上的梯度分布在同一区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一个资源富集区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经济社会发达区域,一个经济发达区域不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只有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才可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高梯度区域。
 2.区域梯度分布评价
  李国平等(2004)从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大方面设计了一套描述区域梯度分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6。3)。根据广义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可构建区域梯度水平评价模型:
                          
  其中,为区域j的梯度分布综合指数,为i指标的权重; 为j区域i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表6。3               区域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四级指标
  
  
  
  
  
  
  
 区域
 梯度
 分布
 综合
 指数
  
  
  
  
  
  
  
  
  
  
自然资源
梯度分布
  
  土地资源保障程度
  人均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利用程度
  人均耕地面积
  
  
  水资源保障程度
  人均水资源总量
  
  
常规能源资源保障程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