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30而励 >

第8部分

30而励-第8部分

小说: 30而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鲁大学与中国和中国学生有着不解之缘。在世界学者专用的楼里,一层的书房中摆放着一个中国青年人的铜像。他就是耶鲁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容闳于1854年毕业于耶鲁,他在耶鲁期间,不仅参加校合唱团、打橄榄球,还是着名的耶鲁划艇队的成员,并夺得全校英文文学大奖。2006年4月*主席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还专门讲了容闳在耶鲁的故事。后来容闳在学成回国后又先后组织中国青少年学生赴美求学,其中包括詹天佑等20多位学生在耶鲁学习。
  我每天经过容闳的头像,一种特殊的亲切与自豪,油然而生。
  直到今天,中国留学生在耶鲁大学国际研究生学生中的比重都相当可观,难怪耶鲁校长莱文会说:“没有中国学生,耶鲁将黯然失色。”
   。。

耶鲁式的教育值得借鉴(1)
耶鲁大学是美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除了本科生部与研究生部外,还拥有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音乐学院等多所以培养各类职业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学院。值得一提的是,耶鲁大学是美国名牌大学中非常注重本科教育的一所学校,这一点从学校对本科教育的师资投入就能看的出来。另外,耶鲁大学的本科教育秉承了美国教育体制中的很多共性,比如:对学生创造性、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等素质的着重培养。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在耶鲁我其实是双重身份,一重是学生,一重是老师,我也给耶鲁的本科生授课。刚开始给学生上课时,被群起而攻之,着实让我好一阵招架。
  耶鲁传承的高等教育方式叫做大文科教育,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Liberal Arts Educion”,这个是中国非常缺少的。北京大学创立之初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大文科教育就是淡化本科生专业的色彩,尽量涉猎,从西班牙语到中国文化,从音乐戏剧到人文社会学。我接触过的耶鲁学生,今天晚上学中国古代绘画史,明天晚上学哥特建筑,完全把自己放在人类文明的星光下浸染,然后再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中国学生见到美国学生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专业是什么,而美国学生之间却很少这样问。本科时期学什么课程只不过是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经过三四年以后,有个广泛的积累,也就自然有了一个大概的专业方向,比如完成本科学业后,再准备选择一门专业进一步深造。
  更难能可贵的,是耶鲁大学给本科学生提供的资源。就算是一个初入学的本科生,也可以听到像保罗·肯尼迪这样一位可以左右美国政坛的、泰斗级教授的讲课。这一点是其他许多的名牌大学都做不到的。通常的情况是着名的教授只带研究生,就像中国大多数高校一样。而且耶鲁的本科都是小班上课,世界知名的学者就“伺候”那十几二十几个本科生,师生之间可以充分地互动讨论。
  另外,耶鲁在学术上的宽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中国会有很多学者一起攻击一个学者的情况。在耶鲁的时候,我亲眼看到很多本科学生在大师肯尼迪的课上发言说他的观点不对,肯尼迪教授也会饶有兴趣地听他们理论,或加入讨论。你可以不赞成我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发言的自由。
  耶鲁大学有众多专业学院,其中最着名的就是耶鲁法学院。这里曾经培养过五位美国总统。我的好朋友詹姆斯曾在耶鲁法学院就读,他也向我介绍过很多关于耶鲁本科和法学院的情况,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有很多启发。
  之所以拿耶鲁法学院同其本科教育进行比较,是因为法学院教育同本科教育之间的可比性很强。换句话说,法学院的教育模式比较接近本科的大文科教育模式。从学生的挑选来看,两所机构均不限制报考人的学术以及专业背景,全美任何一所高中应届毕业生均可报考耶鲁大学的本科。耶鲁法学院虽然是一所专业学院,但也不限制其考生的专业背景,任何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均可报考。
  从教育形式上来看,法学院也同本科生部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法学院给予学生最大的选课自由,除了第一学期必须上四门必修科目之外,其余的学期全部上选修课。从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来看,法学院的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字,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讨论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这些也全都是大文科所倡导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是美国校园图书馆中最大的,也是收藏图书最多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耶鲁式的教育值得借鉴(2)
但本科生部和法学院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本科的教学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法学院则是要把学生塑造成一个领域的专才。本科是真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并不寻求把学生塑造成某种特定模式的人才。在课程和业余活动上,学校不仅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还提供足够的资源使其能够完成自己的计划。从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即成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自己的学业。经过四年的学习,每一位学生走过的轨迹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之间不仅是学的专业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考方式以及世界观都是很独特的。
  耶鲁法学院作为一个专业学院,录取的学生各有各的背景,他们过去学习的可能是文科、理工科或者是艺术,可能做过职员、老师、记者、运动员,但是他们到了法学院,必须学会一种统一的思维方式与专业语言。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必须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如果不能掌握,那么就是再有天赋,也不能成为一位好学生。在这里,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洞察力,而不是创造力,应该更多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不是自己进行原始创作。在本科,经常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共同上一门课,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一个共同的问题,但是在法学院这么做就很困难。
  法学院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的另外一个差别,就是前者更强调学生对细节的注重。本科生的课也经常能接触到一些前沿理论,但在法学院不同的是,各种理论必须同案例结合起来学习,而这些案例均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生动的事情。法学院的授课经常是同时讲解两个案例,它们的事实看起来极其相似,但往往是因为事实上最细微的差别,导致某条法律或者理论适用与否。这种训练足以改变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培养学生对微观问题的重视。
  耶鲁的本科生可能喜欢热忱地谈论政治问题,而法学院的学生很少谈论抽象的政治问题,他们更喜欢谈论的是更微观的问题。法学院的学生也关注宏观问题,区别是他们在讨论宏观问题时也善于从微观来分析,比如涉及宪法的问题(这也是学生们茶余饭后喜欢讨论的话题)。这些问题其实和政治是紧密相连的,很多政治和法律的现象与规律也都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却不应该用政治的语言。他们最关注的可能不是总统谁来当,参议员众议员由谁来当,而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谁来当。他们同本科生一样热衷于改造社会,同样注重公益事业,但是他们的切入点可能不一样,他们更喜欢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来达到自己设定的目的。法学院的学生有时也是矛盾的结合体,他们要做的经常是,分析在现行法律下应该怎样,所以他们得出并要予以支持的结论很可能与自己的观点背道而驰,这些问题本科生可能会较少碰到。
  其实这两种教育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法学院则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当然,由于专业不同,耶鲁大学其他专业学院的教育模式也是不一样的。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耶鲁大学的教育模式并不一定就代表了美国其他高校的教育模式,但是作为美国教育体制的一个杰出代表,耶鲁模式无疑体现出了美国教育模式的很多优点。
  

教育的真正含义
生活中、学习中经常碰到与别人意见相左的情况,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是好事,批判性思维是我们中国学生从小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在耶鲁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坦然地面对各种不同意见,在国外,这些攻击往往是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针对中国的,我逐渐学会用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去一点一滴地改变他们的偏见,去为中国多争得哪怕是一点点的公正和积极的印象。这样做的中国人还有很多很多。
  有一句名言,“教育是把所学到的所有东西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摄入简单的知识,因为,知识和信息是可以去积累的。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我们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方法。教育就是要开放我们的思维,开放我们的视线,开放我们的思想。开放的教育给我们的不是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方法。
  在耶鲁一年中学到的正视自己、正视世界的方法,我将一生受用。
  30而励
  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第一部分 当东方遇到西方上海,1925年。照片中这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天使般的中国少女,曾用这把手枪保护自己的爱人。这朵娇艳的枪炮玫瑰与上海滩的当红名角曾有过一段长达半个世纪刻骨铭心的爱……
  翻开今天中国任何一本时尚杂志,里面都是在教你如何打领带,抽雪茄,打高尔夫,穿礼服,品红酒,戴名表。新富起来的中国人,也想学着像西方人一样去享受西方人发明的奢侈和文化。这挺好,都是地球人,有时不分彼此。曾经确实落后的中国人,能去理解和感受来自西方的享受,多几种选择,没什么不好。
  不过,越来越国际化的中国青年们,在培养自己随便一瞥就能分辨出是万宝龙(Mont Blanc)还是法兰克(Frank Muller)的慧眼,还有那尝一口就能说出是澳大利亚的西拉(Shiraz)还是勃根地的黑比诺(Pinot Noir)的味蕾之外,还应该留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体味中国人自己曾经拥有也应该继续珍爱的美好神秘传奇。把根留住……
  

了解自己与了解别人同样重要
站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一幅幅梵高画作的面前,我也会睁大了眼睛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琢磨那帆布上奇异的线条和绚烂的色彩,这时的我会想到那本小时候从同学那里借来的梵高传记,那本从未读完的《西方美术史》,还有那首深情的“Starry Starry Night”。这真是难得的审美感受。
  但当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一幅董其昌的山水画前细细品味的时候,不知不觉,每一个中国人从小耳濡目染的诗词歌赋、典籍文章,从苏轼的《江城子》到关汉卿的《沉醉东风》,从曹操的《观沧海》到席慕容的《河流之歌》,再到每一个听过看过的故事、轶事、野史、影视、旋律, 加上自己对中国山水的记忆情感,就会化成一缕缕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随着血液流遍每个毛孔,直到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欲罢不能。
  这是我很难向外国朋友解释的感受,他们无论怎样学习欣赏中国的文化艺术,也不会有这样强烈的心理感受,正如他们的宗教、文化、教育决定了他们对卢浮宫馆藏瑰宝的审美要远远深刻于我们。
  几百年来,西方是强势的世界。强势的国家把强势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今天的我们也穿着他们的衣服,留着他们的发型,说着他们的语言,享受着他们的发明,跟随着他们的时尚。强势国家的老百姓们也自然会变得自满,他们的标准就是世界标准,他们逐渐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有人说,这是他们走向衰落的征兆。而在迎头赶上的国家里,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依旧充满好奇。
  这种好奇是如此强烈,有时甚至让他们忘记了灯火阑珊处,还有同样值得好奇,值得了解的自己民族的文化。
   txt小说上传分享

红酒和京剧一样让人心醉
京剧就是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它是国粹,但我们却不愿给自己多一点点时间,多一点点机会去了解它。不去了解,当然无法喜欢。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在第一次喝法国红酒的时候,也喝不出什么果香或是什么胡椒、橡木桶的味道。有的人一直也没学会怎么品红酒,所以就往里面兑可乐或是绿茶以便下咽。久而久之,有的人甚至花钱去学习喝红酒的学问,主观上也不断自我心理暗示这是学问、时尚、品位和档次,很快也就入门了。而如果我们也给予京剧以学习喝红酒的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恐怕大家都早已成票友了。
  毕竟是中国人,给自己一个机会,就会发现自己也会,而且也很容易爱上自己的国粹,而我们给自己点时间去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实际上也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
  京剧本身当然也需要改进,以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有人说当年的京剧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所以我们可以忘记京剧。我不同意。京剧当年的普及性甚至可能超过今天的流行音乐,但不同的是,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里面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之深,历久而弥新。
  我和父亲都是麒派艺术创始人麒麟童周信芳的戏迷。大家可以到他的官方网站()去了解这位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家。我对周信芳老生唱腔的着迷,最初是从高中读的一本爱情小说开始的。书的名字叫《伴飞》,讲的是周信芳与爱妻裘丽琳半个多世纪的爱情。裘丽琳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20世纪20年代上海滩社交圈的首席名媛。她为了爱与周信芳私奔育子,为了保护周信芳而随身带枪,从旧社会到*,历经风雨,她与周信芳的爱情传奇和周信芳的艺术一样让人魂牵梦萦。
  前一阵子,我还慕名去了传说中的梅府家宴,只因对梅兰芳的敬仰。这个餐厅很让人失望,餐食极其一般。但总觉得去了,就离梅兰芳近了些。大年初一,在家里欣赏了一下午吴祖光为梅兰芳拍的京剧选段。《霸王别姬》里,梅兰芳扮演的虞姬有一千种手势,处处传神。而梅兰芳演的白娘子更是经典,有一场与许仙在断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