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10堂课-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股神讲课,做投资赢家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国际金融投资界公认的“股神”、“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他靠股票、外汇投资成为顶级富豪的传奇经历,在全球投资界传为佳话,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世纪8大投资大师”之首,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有史以来15大富豪”之一。
巴菲特1930年出生于美国小城奥马哈市,11岁时购买了平生第一只股票。1951年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后任股票经纪人,1956年成立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象征性地投入100美元,从此开始投资生涯。他1993年成为世界首富,之后一直稳坐第二把交椅,2008年又重登世界首富宝座。截至2008年2月11日,他的个人资产高达620亿美元。
1965年,巴菲特有限公司买入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49%的股票,并于1968年增持至70%。1969年,巴菲特面对股价飞涨,认为股市已呈高度投机状态,于是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把自己2500万美元的个人资产全部买进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把它从一家纺织公司转型为投资公司,并从此控股该公司,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直到现在。从1965年到2006年末,伯克希尔公司的每股净值由当初的19美元成长到558万美元。
从1970年开始,巴菲特每年都以董事长的身份,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以给股东一封信的形式,公开他的投资策略,逐一讨论当年公司作出的重大决策。
每年的伯克希尔公司全球股东大会日,被誉为“沃伦·巴菲特日”。来自美国乃至全球的数万名公司股东,心甘情愿忍受长途飞行劳顿,潮水般地涌向奥马哈,目的就是为了能亲耳聆听巴菲特的投资课,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巴菲特投资哲学的信仰,以及对巴菲特个人的尊敬和信服。
2007年参加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的人数达27万人,刷新了历史纪录。1万名股东坐在当地最大的篮球馆内,其余人只能在馆外收看会议视频。两三天的会期,旺盛的购买力,构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黄金周”。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股东大会时间不超过10分钟,接下来便是长达6小时的对话。巴菲特一边吃零食一边答股东问,气氛融洽得像茶话会。
股东大会上对巴菲特的提问,实际上都是请教而不是质疑,更不是挑战,涉及的话题也都是当年世界经济、投资圈中的热点。全球主要媒体都会提前预留版面,以便能及时报道他对世界宏观经济走势的点评。
为了参加股东大会,许多投资者特地购买1股伯克希尔股票。要知道,对于这只全球最昂贵的股票来说,买上1股就已经不容易了,2007年该股收盘价为每股1378万美元(当年摸高15165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00万元!更多的股东为了聆听巴菲特讲课,几年甚至几十年持股不卖。
不难看出,他们持有该股的目的不但是投资(2007年该股上涨265%,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56%),也是为了得到一张聆听巴菲特讲课的门票!他的朋友、当时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更是全程参加股东大会。
在每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总是老调重弹,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他的投资策略始终不变;而投资者也总是百听不厌,他们的理由是:“你每周去教堂听到的不也是同样的话吗?”对巴菲特的朝圣心态可见一斑。
遗憾的是,巴菲特从来没有写过一本专门著作来系统阐述投资理念和投资实践。有鉴于此,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课堂讲解形式,像讲故事一样系统总结他的投资理念精髓。并且按照我国投资者惯有的思维方式,详细阐述、深度挖掘、精辟归纳为10章,概括为《巴菲特投资10堂课》,与读者一起分享他的智慧结晶。
当买入的价格物有所值时
投资者的买价决定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投资者应该时刻把这个关键因素牢记在心……我从不购买价格并不明显低于企业价值的股票。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做买卖最先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价格,股票投资也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只有合理的股价才能买到物有所值,才能取得合理回报。
所以,他无论购买企业或股票,考虑的首先是股价是否物有所值,他永远只做价格明显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投资。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两条,一是投资报酬率,二是安全边际。
股票投资不能不考虑投资报酬率,因此也就不能不考虑买入价格。在将来的股票卖出价格不确定或现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股票投资的升值空间主要取决于买入价格高低。买入价格越低,报酬率就可能越高,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
在实际买入股票时,很少有人通过买入价来计算投资报酬率,因为卖出价格不知道。这时,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计算投资报酬率,那就是“盈利额÷买入价格”——在公司盈利水平一定的前提下,买入价格越高,投资报酬率就越低。
巴菲特认为,这里主要应当关心3个因素:一是每年每股的盈利额,二是股票的可预测性,三是股票价格。
他在考虑是否值得投资某只股票时,就是首先找出这只股票每年每股的盈利额,把它看作是这只股票的投资报酬率。
接下来,所谓股票的可预测性,是指这家公司能够经营稳健,无论是管理层还是经营状况都不希望大起大落,目的是为了保证这种投资报酬率扎实、稳定。他认为,只有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报酬率才是可靠的。
至于股票价格,它直接决定投资报酬率的高低,当然就更在考虑之列了。例如,某家公司上年度每股盈利4美元,如果股票买入价是40美元,那么投资报酬率就可以看作是10%;如果股票买入价是50美元,那么相应地,投资报酬率也就下降到了8%。
巴菲特说,他非常敬佩他的朋友比尔·盖茨及其微软公司,并且认为他是当今全球商业界最聪明、最有创意的经理人。不过,虽然比尔·盖茨担任伯克希尔公司董事,巴菲特却从来没有买过微软公司的股票。为什么?巴菲特说,原因就是因为他无法很踏实地估计微软公司未来的盈利和股价。
巴菲特的一贯做法是,如果某家公司不能很清晰地计算出未来价值,那么也就无法进入巴菲特的信心循环(circle of confidence),他就不会投资这只股票。
巴菲特的投资原则非常明确:投资每一只股票价格上都要物有所值,哪怕“估计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但如果无法确切计算其回报率高低,也会被他放弃的。
对于股市中经常有人通过历史资料来评估某只股票未来的股价,巴菲特认为,这种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不能离开过去的时代背景。如果某只股票的价格在历史上的表现有特定背景,而这种背景将来不复存在,这种分析和推断就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无疑,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股价预测,即使能够得到结果,也不可信。
【投资心法】股票投资的价格要物有所值。不但现在的股价在理性范围内,将来的股价也要能准确预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公司现金流量、内在价值准确预期基础之上的。
。 想看书来
当股价跌到非常有吸引力时
我们欢迎市场下跌,因为它使我们能以新的、令人感到恐慌的便宜价格买到更多的股票。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当股价跌到“非常有吸引力”时,就是买入的好时机。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中,提出了买入股票时怎样认定股价是否合理的标准。他认为,“有吸引力的”股价应当具有“充分的安全边际”。也就是说,只有具有“充分的安全边际”的股价,对他来说才是“有吸引力的”。
巴菲特当时是这样说的:他们的股票投资策略与15年前(1977年)年报中提到的完全一样——选择股票投资对象时,采用的是与整体收购一家企业完全相同的策略,即:①对这家公司有深入的了解;②这家公司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③公司管理层诚实、能干;④买入价格非常有吸引力。
唯一不同的是,与15年之前的投资策略相比,其中有一条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第四条:过去提的是“有吸引力”的价格,而现在提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
那么,什么样的买入价格对巴菲特来说“有吸引力”或者“非常有吸引力”呢?他说,绝大多数证券分析师认为是“价值”和“成长”,但实际上,许多人把这两个术语搞混淆了,这就像穿错了衣服一样可笑。
他说,“价值”和“成长”是一对矛盾的投资策略。虽然这两种策略在关键时候相互一致,例如公司成长性总是其内在价值评估的一部分,它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影响力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又是负面的;可是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两者之间是对立的。
巴菲特认为,在许多时候“价值”这一术语是多余的——试想,如果股票投资不是为了寻求足以补偿投资成本的行为,那么还有什么能称之为“投资”呢?如果买入股票的价格比内在价值高,而投资者希望的只是将来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这只股票,这种行为只能称之为投机,而不是投资。这种投机行为虽然不违法,也不能说不道德,但却不可能发财致富。
而公司的成长性,只有在具有新增投资具有诱人的回报率时,才能使投资者获益。例如,上市公司投入1美元,能够使它的长期市场价值增加1美元以上,这时候才会体现出成长性来。否则,就只能称之缺乏成长性,或者干脆就叫负增长。对投资者来说,这不但没有回报,而且还会损失利益。
纠缠于“价值”和“成长”等术语是非常枯燥无聊的,为此巴菲特选择了另一条简单的道路,只需掌握两条简单法则:一是只买自己能够了解这家上市公司业务的股票;业务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公司,这种股票就不买。二是在前者基础上,股价必须具有非常有吸引力的安全边际,即相对于公司内在价值来说,这个价格非常之低。
根据后面一条法则,巴菲特认为,如果自己要买的股票价格在不断下跌,这应该是一条好消息,因为这会降低自己买入股票的成本。不但如此,股价不断下跌,还会使得伯克希尔公司所拥有的主要投资对象会以更低的价格回购自己发行的股票,从而间接受益。
例如,巴菲特2007年下半年抛售中石油H股,就认为这时候中石油的股价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非常有吸引力”了。
他说,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10年的石油价格。当油价在每桶30美元时,这只股票对他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可是到了每桶石油价格为75美元时,他的态度就没有以前那样积极了,而是持比较中性的态度。事实上,在他抛出中石油股票时,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超过每桶75美元,向100美元奋勇进军了。
巴菲特认为,2007年中国A股市场的价格确实太高了,所以伯克希尔公司不会再投资A股股票,但会对中国A股市场的发展加以关注。如果放在两年前的2005年,A股市场的价格可能还是比较合理的。
他说,他之所以关注中国A股市场,是因为他的投资是全球性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股市,他都在寻找投资机会。确切地说,他是在寻找那种股价对他“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对象!
【投资心法】只投资自己了解的股票。当这只股票下跌到“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时就可以勇敢买进了。按照这样的投资策略,股价跌得越厉害,你将来的投资回报就越安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当利润丰厚的现金牛出现时
我们始终在寻找那些业务清晰易懂、业绩持续优异、由能力非凡并且为股东着想的管理层来经营的大公司。这种目标公司并不能充分保证我们投资盈利:我们不仅要在合理的价格上买入,而且我们买入的公司的未来业绩还要与我们的估计相符。这种投资方法——寻找超级明星——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当出现“现金牛”企业或项目时,千万不要放过。
这里所谓的现金牛,指的是那种盈利能力强、不需要进行大规模厂房投资和设备改造,研究开发费用也很少的公司。如果这样的现金牛能够投资或收购其他现金牛,那就更理想了。
巴菲特认为,消费垄断性是明星企业的一大特征,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做到利润丰厚而且稳定,善于再投资,保持利润稳步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内在价值。
如果一个企业具有消费垄断性,财务上却无法安分守己,而是要大肆举债进行投资,那么就要看它投资的项目和企业是否也具有某种消费垄断性。如果是,那就可以大为放心。例如首都/美国广播公司(Capital Cities)就曾经使自己的长期债务增加1倍,用来购买ABC电视台网,两者都具有消费垄断性,这就是一种理想决策。
巴菲特认为,如果消费垄断性企业大肆举债投资非消费垄断性企业或项目,那就要小心了。怎么个小心法?这主要是考察以下几点:
首先,消费垄断性企业会产生大量的现金流,而它所投资的非消费垄断性企业则不具备这个特征。所以,这时候要考察被投资对象所耗费的现金流是否小于前者产生的现金流。如果是,前者的长期负债偿还才有切实可靠的保证。
其次,消费垄断性企业投资非消费垄断性企业,结局往往不妙,除非后者能够很快抛弃急需补充现金的局面。这就是说,要看所办企业的大量投资是一次性还是持续不断的。如果是一次性的,消费垄断性企业所产生的大量现金流可能还能负担得了,如果是持续不断需要现金投入的“无底洞”,很可能会拖垮本来盈利状况很好的消费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