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我的企业观 >

第2部分

我的企业观-第2部分

小说: 我的企业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在社会化阶段,企业的成长目标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再比如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的成长方式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要引领行业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的“领头羊”。

    企业的成长逻辑是企业的内在规律。企业做大需要魄力,做强、做优需要活力和耐力。企业的发展,只要遵循成长的逻辑,不断破解成长的难题,锲而不舍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市场需要领袖企业(1)
    实践证明,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凡是有领袖企业带领的行业,发展得就比较好;凡是没有领袖企业、群龙无首的行业,发展得往往很混乱甚至失败。领袖企业至少有三个特质:创新思想、全局观、责任感。

    在北方,每到深秋总能看到候鸟由北向南迁徙;到了春天,它们又飞回来。有时候,看着天上成群的大雁在自由地飞翔,我会突然心生感慨:它们无论是排成“人”字形还是“一”字形,都是整齐有序的。在这个变化而稳定的雁阵中,头雁的作用无疑十分重要。由此,我想到,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形成稳定的企业阵型、团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头雁”。

    这些年,经济领域内的决策是政府说了算,政府用各类审批来引导市场和配置资源,因此政府算是企业的“领头雁”。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把资源配置的权力交给了市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作为企业家,大家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企业有了一个可以充分竞争且自由发挥的空间;紧张的是,过去有政府在那里引导企业,现在一下子把市场交给企业自己,让企业家们一时感觉有些无所适从。χ米χ花χ书χ库χ ;http://www。7mihua。com

    不管怎么说,我认同一点:市场竞争一定要有秩序,而不应该是混乱的。

    但秩序该怎样建立?谁能充当市场的“领头雁”?这就需要行业的领袖企业了。实践证明,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凡是有领袖企业带领的行业,发展得就比较好;凡是没有领袖企业、群龙无首的行业,发展得往往很混乱甚至失败。

    什么样的企业才称得上领袖企业呢?我觉得除了规模大、竞争力强之外,领袖企业还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质:首先,要有创新思想。领袖企业应该知道正确的方向,有超前的意识,走在行业前列。领袖企业的创新性、超前性、方向性都应该是一流的。

    其次,要有全局观。有人说,既然互相竞争还谈什么全局观?其实越竞争,越要有全局观。所谓全局观,指的是领袖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成长,努力降低成本,管理工厂,更要着眼于行业发展,积极引导政策,稳定市场。比如水泥行业限制新增产能的政策,就是靠领袖企业引导实施的,培育健康规范的市场也要靠领袖企业带头,以身作则。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行业健康了,竞争有序了,领袖企业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领袖企业又像一个家庭中的老大,老大担负的责任总是最多的,他不仅自己要好,还要给兄弟姐妹做榜样。作为领袖企业,不仅自身要发展壮大,还要维护一个健康的市场,让兄弟企业们都发展起来。比如说,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是水泥行业的老大,2013年以中国建材为代表的领袖企业共同营造了良好的行业环境,在基础原材料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中国水泥行业实现了766亿的利润。
市场需要领袖企业(2)
    领袖企业特质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责任感。企业发展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专注于自身赢利的自我发展阶段;二是考虑投资人及其他相关方利益的公众化阶段;三是重视行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社会化阶段。当下,中国大多数企业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在这个问题上,领袖企业必须责无旁贷地起到表率作用。表率作用首先应当体现在行业内部,领袖企业必须承担起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核心责任。

    我任职的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2013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超过2500亿元和2000亿元。从企业规模看,它们毫无疑问都是各自行业的领袖企业。那么,这两个企业是如何履行行业责任的呢?

    举个技术创新方面的例子。两个企业都有国家级研究院,分别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中国建材总院”)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这两个研究院基本上掌握着这两个行业的核心技术。但它们首先考虑的都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是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服务,为行业的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研发服务,最后才是为自己的企业搞技术创新。换句话说,它们优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行业利益。

    有同事跟我说:“宋总,咱们这样做不是很吃亏吗?作为企业,我们就是要靠核心技术来提高竞争力的。”我自然知道企业需要创新,需要掌握独家技术。但是我们这样做并不吃亏,作为行业的领袖企业,我们对行业发展必须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同样是我们分内的事情。

    再说行业秩序,坦率说,无论建材还是医药行业,都是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市场秩序相对混乱的行业。作为行业的领袖企业,我们必须承担起规范市场秩序的责任,所以这两家企业在过去数年中一直在努力整合、规范各自的行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越来越壮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把众多中小企业从恶性竞争中拯救了出来,大家共同建立了一个健康的市场平台。两家企业的效益都很好,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促成了各自所在行业的市场和谐发展,给行业带来了正能量,也因此受到了行业同行的认同和尊重。

    总之,负责任的领袖企业会给其所在行业带来福音,给社会带来福音。如果社会各界都能积极鼓励和支持领袖企业,如果更多大企业愿意以领袖企业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各行各业都有一只奋力向前、甘愿付出的“领头雁”,我们的市场一定会更加有序和繁荣。
奇迹越不出规律的边界(1)
    我不是什么奇人、怪人,也没有三头六臂,能同时带领两家不相关的企业并让它们快速成长,只是遵循并顺应了规律而已。所谓运气,就是发现了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内在规律,而奇迹一定在规律之中,越不出规律的边界。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曾经跟我开玩笑说:“一个人怎么能同时管理两家完全不相关的企业?你要么是个奇人,要么是个精神分裂者。”在我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董事长的5年里,许多人都像郭台铭一样感到好奇:两家企业中一家是做建材的,一家是做医药的;一家处在周期性行业,一家处在非周期性行业,你是怎么当这个“跨界掌门”的?类似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会面对。

    同时领导两家企业的挑战确实很大,我要经常转换思考的“频道”。但是我相信,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从不同事物的内在规律中能提炼出很多相通的道理。把握了这些规律和相通的道理,就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

    记得刚到国药集团时,我对大家说:“我知道有病要吃药。”大家说:“董事长,这话不全对,没病也得吃药,要保健康。”这么一说,我就理解了。对呀,人一生下来就要打疫苗。同事们还告诉我:“国药集团要主攻大病种药,因为有市场,有销售额。”像高血压、糖尿病、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就是大病种。“保健康”和“大病种”的概念,就是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市场规律。从对这些规律的总结中,我将国药集团定位为中国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国药集团制定了迈入健康产业领域的战略后,业务空间拓宽了很多。

    “大病种”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建材集团,比如水泥占建材行业GDP(国内生产总值)的70%,做水泥自然就有大市场,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商业价值也更大,所以中国建材集团把业务调整成以水泥为主业。

    通过对两家不同企业发展规律的对比研究,我摸索出了具有共性的企业规律:大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大的业务做利润支撑,一定要扎根大行业、做足大产业,一定要结合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规模优势、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如果效益是靠七拼八凑实现的,那么企业肯定不会有稳定和长远的发展。

    从行业特点来看,建材和医药确实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两个行业都处在充分竞争的领域,也都存在企业分散、集中度低、恶性竞争等特点。在医药销售领域,中国有两万多家小药商,而美国的医药销售、分销、配送市场完全由三家企业覆盖;在水泥领域,中国有四五千家企业,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目前只有50%,而国际上这个数字是70%。
奇迹越不出规律的边界(2)
    相似的行业特点决定了相似的发展规律,于是,两家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成长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开展大规模行业整合,走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集成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这条路,两家企业都走通了。

    除共性之外,建材和医药两个行业当然还有各自的特性,各自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建材是重资产行业,产业制高点是装备技术的水平,产品基本靠当地销售;医药则是轻资产行业,产业制高点是研发和网络,产品可以在全球行销,价值一两百万元的药,只用一个小包,就能从美国带到中国来。

    另外,同样是联合重组,两家企业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中国建材集团是进行区域化的布局,像下围棋一样,把一块市场围住,组建核心利润区,形成市场话语权;国药集团则像天女散花一样分散布点,建立覆盖全国的药品物流分销配送网络,用终端业务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经营管理模式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遵从基本的经济运行规律。把握好这些规律,分析好经济形势、行业走向、市场需求以及自身条件等各种因素,才能在此基础上去谈战略、谈发展。

    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这些年迅速壮大,有人说是运气好,有人说是“奇迹”,但两种说法都不太准确。我理解的所谓运气,就是发现了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内在规律,而奇迹一定在规律之中,越不出规律的边界。

    规律是客观的,就像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成功者未必是最聪明的人,但他们一定是善于发现规律并且老老实实地按规律做事的人。所以说,我不是什么奇人、怪人,也没有三头六臂,能同时带领两家不相关的企业并让它们快速成长,只是遵循并顺应了规律而已。
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1)
    企业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花时间研究战略。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想好,所以今天必须为明天想清楚。今天有什么样的战略选择,明天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做企业这些年,我琢磨最多的事情就是谋篇布局,思考企业战略。因为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战略正确了,自然瓜熟蒂落;战略错误了,种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咽。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于这一点,我有着切身的体会。因为10多年前,正是一次正确的战略选择,把中国建材集团从破产的悬崖边缘拉了回来。

    2002年,我刚到中国建材集团任总经理时,企业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有倒闭的危险。前任总经理打电话给我,有点儿悲壮地说:“志平,我从弹坑里爬了出来,却换你进去了。”企业怎么才能活下去呢?在艰难化解了债务危机之后,战略选择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记得当时讨论发展战略时,许多人不理解。有人说:“宋总,咱们都快吃不上饭了,哪里还有工夫讲战略?”我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花时间研究战略。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想好战略,所以今天必须为明天想清楚。今天有什么样的战略选择,明天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战略先行,先想清楚再做,而不是边想边做。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仅靠一次次的偶然得手,是做不成企业的。

    所以,即使在那么困难的时候,我还是静下心来,和大家反复讨论企业的战略选择。最后我们决定果断“调转船头”,从规模较小的普通装饰材料行业退出,回归水泥等大宗、主流建材领域,这为日后我们打造世界级建材产业集团奠定了基础。

    这个故事是中国建材集团战略驱动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回忆多年来的企业管理实践,作为决策者,我每天都要思考战略问题,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和思考,我也在不断完善自己对战略的理解。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谋”即战略。战略是我们常说的关乎一生的大事,作为企业家不可不察。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一个企业在战术上常会有失误,战术上出现失误不至于致命;而战略上的失误则是致命伤,往往没有补救的机会。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