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不可替代-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任务,处置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因时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决策。做事时,需要一种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自觉用理智战胜冲动,用巧干代替蛮干。这才是职场成功的捷径,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将事倍功半。
巧干是一种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反映,也是充满活力、随机应变的智慧。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巧干升值的时代。
很多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他们认为总会有更轻松、更快捷、更便宜、更简单和更安全的法子,总能找到减轻工作负担的更好方法而创造出来的。
民谚中有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说法,《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个情节:黄蓉被一个巨大的海蚌夹住了脚,费了老大的劲也掰不开,结果抓了一把细沙放到蚌壳里面,蚌就自己打开了,因为蚌最怕的就是细沙。
可见,巧干是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并找到了有针对性方法的结果。巧干既可以减少劳动量,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员工会发现,自己付出的辛勤汗水并不比别人少,但成绩却总没别人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方法技巧问题,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还要注意做事的技巧。
培养巧干的能力
下面是一位教营销课的教授讲给他学生的一个故事。
一个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到伐木厂去应聘伐木工,老板看他身体壮实挺适合干这个,就让他留下来了。第二天这个人很早就起床,一天下来伐了20颗树。老板夸奖他:“你真行,你是我们这里一天伐木最多的人。”
第三天这个工人起的更早,但是一天下来伐了17颗树,不过老板说:“17颗你也是最多的了。”第四天这个工人起得更早,结果到最后只伐了15颗树,老板说:“15颗你也是最多的。”
这个工人开始疑惑了:为什么我每天伐树的数量逐渐下降呢?老板就问:“你的斧头磨了吗?”这个工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斧子钝了的缘故。
应该如何培养巧干的能力呢?
要想培养巧干的能力,必须从思维方式方面着手。以下几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养成有助于我们找到工作的诀窍,提高工作效率。
(1)敬业精神。敬业精神要求我们以职业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专注于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乐趣而不是负担。乐于工作,我们往往会因此而在不断的积极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2)善于收集资料。收集与工作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料,包括竞争对手的信息,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因为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需要用时,能够信手取来,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3)多做逆向思考。工作中遇到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法时,不妨多做逆向思考。很多优秀员工都擅长用逆向思维拓宽眼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快找出问题的关键。他们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经常能够化繁为简,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我们通常站在自己职责范围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但真正懂得巧干的人却总会自觉地站在公司或老板的立场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作为老板还是员工,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首先应是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样就事论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问题,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5)善于总结。不难发现,巧干者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比常人强。他们总能找出规律性,并善于运用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熟能生巧,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增强我们的办事能力。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培养出这些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时多思考为什么,多思考怎样才能够找到它的关键所在。一旦找到了这个关键,看起来很难办的事情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了。
要有“跑龙套”的精神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单位报到,见到单位的领导后,大学生问:“你是单位的最高领导吗?”领导说:“是的。”“那你是什么级别?”大学生问。“处级。”领导回答。“就处级啊?这就是说,我在这里最高才能当处级?”大学生很失望,不久就跳槽了。
不少年轻人刚开始工作时,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在他们看来,自己是“人才”,因此,在工作中,应当受到重用,应当得到丰厚的报酬。
每年都有很多“嫌弃”工作不肯就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就业标准就是“大城市、大公司、高收入”。他们成了一大批事实上的“失业者”。
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既缺乏工作经验,又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被委以重任的,自然,其工资报酬也不会很高。他们需要在工作中一步步地学习,逐渐地成熟然后才可能被委以重任,才可能获得较高的报酬。也就是说,他们先要从“跑龙套”开始干起。
每一个人刚开始工作时都要做“跑龙套”,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跑龙套”的时候,不要忘了香港喜剧影星周星驰的那句话———“我是一个演员”。
这也许正是周星驰成功的秘诀———即使是做一个跑龙套的,他也要认真地去做,并且,他经常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和自己强调:“我是一个演员。”
周星驰早期角色出现在1983年香港无线版的《射雕英雄传》里。在剧中,他扮演的是一个死于“黑风双煞”之一的梅超风手下的人———宋兵甲,在剧中只有一个镜头。和剧中众多的大明星相比,他是一个真正的“跑龙套”的。
“跑龙套”无疑是演员的最低层次。但是,正如周星驰所说的那样,跑龙套的也是演员,也需要用演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也需要像演员那样去思考和工作。
在一部电影里,肯定会有主角、配角和龙套的差别,但是,演得好不好,却不是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决定的。演得好,配角甚至龙套,都有可能抢尽主角的风头。毕竟,评价一个演员是否演得好,和演技本身有很大关系,而和角色本身的重要程度无关。主角只是意味着有更多的表演机会,而不是其他。
每一个人都要“跑龙套”。不愿意做“跑龙套”会连“跑龙套”的机会也失去。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尽快成功,从一开始就能够担当重任,很快就取得成就并获得别人的尊敬。但是,这样的事少之又少,我们决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天上掉馅饼”之类的美梦上。
对大数人来说,从“跑龙套”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跑龙套”并不丢人现眼,事实上,很多明星都要从“跑龙套”开始的。看看成龙、杨紫琼他们吧,哪一个不是从跑龙套开始自己的演艺道路的?成龙的演员生涯是从做其他明星的替身开始的;杨紫琼在成为国际影星之前,也一直在扮演一些打来打去的“小龙太”,并因此还得了个“打女”的外号。
中国“职业经理人”中鼎鼎有名的吴士宏于1985年进入IBM公司时,所从事的工作是“办公勤务”。什么是“办公勤务”?其实就是行政工作中“跑龙套”的。
每一个员工都要去“跑龙套”。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员工刚刚从事一项工作时,即使他有烫金的文凭,即使他相信自己是“人才”(可能事实上也是如此),但事实上他对工作一无所知,即缺乏相关知识、相关经验,还不具备相应的人脉。而这些,只有通过“跑龙套”才能获得。
“跑龙套”并不是“等而下之”的,如果我们能够安于这个角色,拿出全部的热情来参与企业事务,看到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就主动“帮一帮手”,会很快获得同事的尊敬和上司的认同。
甘于“跑龙套”的员工大多很有人缘,这些将为漫长的职场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能够拿出“跑龙套”的精神,你会发现自己的职场之路会顺畅得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