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经理的教科书-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会认为:“我们一直沿用这种方法并取得了成功,为什么必须改变呢?”
为了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变成通天坦途,即使明知徒劳无益,也应努力去尝试改变,争做公司内部改革的急先锋。进行改革,意味着首先要学习。至少要能把握住大的趋势,以便对波诡云谲的市场作出预测。
通常人们对经由别人指摘自己的做法“进行改变”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必须研究此类人的心理力学。
有了充当改革先锋的经历,并且在改革中经历过诸多摩擦、磨合,不论成功与否,这种经历在人才市场上都会获得极高的认可。因此,投身改革,也就成了自我防卫之术。
一旦真正当上推进改革的团队领导人,你就会知道:欢天喜地地会聚到这个团队来的人才,无一例外都是浑身带刺的优秀人才。
这意味着,当你教过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之后,他会源源不断将你所需要的信息汇报给你。在如此有力的团队中开展工作,产生出的刺激感与成就感自不必说,还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到加分作用。
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会改变工作的品质
锐意改革不应当忘记的是,要将孩子们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这是因为只有孩子们,才能最敏锐地察觉到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今社会,不同年代间的价值观差异超过了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孩子们不仅是我们身边最难理解的“外星人”,更是新一代的主角。并且(以下是笔者个人的观点),说到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时代变化,灵活应对全新价值观的人,女性要多于男性。
正因为平时工作繁忙,设定准时下班的日子,留出时间和家人一起度过,才具有超乎想象的重要性。从上述观点来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变革的浪潮正席卷着我们的时代,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唯有自己不变,这是何等危险的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变革。即便改革的方向有误,也能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从而锤炼出在新世界也能存活下来的能力。
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留下了下面一段话: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策略7 不妨考虑一下自己创业
下定决心创业的人,以30~40岁居多。而根据我在创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成功的风险投资型企业,其开创初期的员工人数应在10名以上。年龄在30~40岁之间、拥有10名左右的部下,这种条件与经理的条件何其相似。据我推测:在日本创业的人当中,说到离职前的职位,身兼经理的人数最多(令人遗憾的是,眼下我手边一时找不到相关的数据)。
实际上,能站上经理这个职位的人,既可以充分体会到副总经理和经营者已逐渐淡忘的现场感受,又拥有预算编制等管理经验,因此,可以说经理完全具备了创业者大展身手所必需的一切素质。
患难兄弟——创业与失败
决定创业时,有一点必须事先加以强调。这就是“创业几乎都会失败”。
创业,其实是一项艰苦的挑战,必须从一开始就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从统计数据来看,事业成功并能实现股票上市的公司,每千家中只有两三家。创业三年内即爆发经营危机是普遍现象。
在事业真正走上正轨之前,通常经营者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因此,在最初的几年,为了避免因没有收入而导致生活窘迫,应至少储蓄两年的准备金。
如果考虑创业已经提到了你的议事议程,你就必须认识到创业所具有的博彩性。而对博彩来说,“破釜沉舟”的心理是万万要不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多得令人惊异的创业点子都因资金不足而胎死腹中。说得实在一点,社会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创业点子。
在日本,每年打算自己创业的人数约为120万,而落到实处的,一年也就不到20万。即是说每年有超过百万的创业点子被弃置。
与畅想创业点子的人相比,其实社会更青睐的是那些为了让点子落到实处,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擅长说服他人,并为此而筹集到充足资金的经营者。
如果被问到“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答道:先有鸡——也就是资金。
不要只盯着初期投资,应对事业运营成本等项目的支出作出精确计算。同时,应考虑到在今后数年内既见不到效益,也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储蓄充足的准备金,以保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不至于落到谷底。这是事业开展之前必须要考虑周详的。
小知识 创业与创意之间的不幸关系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经验之谈”:风险型投资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将事业引向正轨的新奇创意是不可缺少的。
不过,说到风险投资型企业的创意,在那些每天不断搜寻投资项目的专业人士眼中,好的创意数不胜数。也就是说,风险投资型企业几乎从不缺乏新奇创意。
按照《风险投资型企业的创造理论与战略——从寻找创业机会到筹集资金的实用方法论》这本有名的创业者教科书的说法,在优秀的创意当中,真正能得到投资的,每百个中不过两三个。
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意不重要。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企业的创意,与紧接着的产品及服务开发、市场营销活动与销售、买卖合同的严密性、风险管理相比,是非常容易被夸大的危险“工具”。
一旦某个创意被采纳,企业内部就会激起“这是我们的创意”之类涉及所有权的你死我活的争夺。
在为了顺应激烈的市场变化而需要不断改变经营内容的商业领域,如果经营决断受到这种无聊的争夺创意所有权意识的束缚,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此项风险投资陷入失败的境地。
决定风险投资成功与否的并不是创意的优劣,而是经营者的优劣。
为了对这一点进行明确的说明,最常使用的说法是“A级创意加B级经营者”的组合不会成功;而如果是“B级创意加A级经营者”的组合,则有十足的成功把握。
当然,辅佐经营者的人才优劣,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对于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让谁登上宝座”是决定企业前途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反之,如果经营者堪比阿斗,即便能如诸葛,也注定难挽败局。
。 想看书来
策略8 多读职场书籍,不断提升自我
购买职场书籍来阅读,意味着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将他人辛苦得来的职场精华予以吸收。
实际上,我对职场书籍也情有独钟。平时大量购买、阅读,常常为了腾出书架放新书,而不得不忍痛割爱。
然而,为了不被时代所抛弃,不在竞争中落下风,在有限的用来读书的时间里,对职场书籍不加选择地乱读一气,是无法形成真正有意义的知识体系的。
选择好书来读
我就很有这方面的经验:当泛泛地读过之后,自我感觉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却很难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运用。不知不觉中,就连本该读过的书到底是些什么内容,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因此,我认为,与大量阅读“看起来不错的书”相比,有选择地阅读“好书”,才更为重要。
所谓“看起来不错的书”,其数量不可胜数。书的内容当然不用说了,为了让书看上去不错,出版社的全体同人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与此相对,一本真正的好书,好比是一剂良药,已经有许多前人亲身对该书的内容身体力行地加以实践,是“效力已为历史所证明”的书。
它与短期内人气飚升的畅销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是专指那些在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之间广获好评,不断增印,乃至一版再版的好书。
为了得到这样的好书,就不能受宣传语、书名或是否是畅销书的蒙蔽。
就算是名著,其数量也已变得汗牛充栋而无法一一拜读。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就得依赖精于此道的专业人士所写的书评了。
或许有人认为不妨运用速读法,将所有好书逐一读完。然而就我所知,所谓的好书,多不适于快速阅读。
找到好书的方法
如果职场前辈、上司或合作方有值得尊敬的人,当然应当向他们请教该读哪些书。以此为契机,或许以后也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方法,即利用杂志、网络杂志、博客等形式,成为自己所中意的书评家的粉丝。反过来说,因对书评深信不疑而买了书,却发现自己上当受骗,那么下次就不要再相信这个人所写的书评。
最大限度地降低上当受骗风险的有效方法,莫过于先“翻翻看”。就算真的是好书,只要不是适合自己的,就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到书店选书的人来说,因为书店的经营者也赋予自身某种特色,因此,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书店也是非常重要的。
知行合一
而就算找到非常适合于自己的书,通过这些好书所获得的知识,毕竟也是有限的。
人类不仅只有通过在大脑内将一件件的事物叠加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判断这一种认知方式,时常还会根据所积累的经验,利用小脑来作出直观判断。
作为这种直观思维方式的代表性示例,专业象棋选手可以在动子的那一瞬间作出判断。而这种直观思维方式,也常被运用到工薪族日常工作需作出重大决定时。
所谓直观,就是不借助语言来理解事物。因此,无论是多么出色的职场书籍,只要它是由文字所写成的文章来构成的,都会存在这样的弱点:即使能对大脑的逻辑判断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不会对小脑的直观思维产生实质的影响。
由书本得来的知识,只有在实际加以运用之后,才能在掌管直观思维的小脑内,以“经验”的形式保留下来。
因此,只要后续没有实际运用的过程,则好书本身所具有的效力也会减半,甚至会低于一半。
一本好的旅行指南,不仅对制订旅行计划大有帮助,而且会让我们在旅游目的地的经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如果旅行指南所描述的地方,自己其实并没有前去旅游的打算,那么,无论其内容如何精彩,无疑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这个道理,对于职场书籍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那些职场书籍所讲述的事项,目前自己无法运用于实践,无论这是一本多好的书,也没有太大的阅读价值。
例如,如果自己实际并没有收购其他公司的意向,那么,阅读与公司并购相关的书籍,就几乎没有意义。
虽然看起来这都是常识,但一想到被媒体大肆渲染而流行开来的职场技能类图书的变迁史,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次加以强调。
读书的秘诀
最后所要介绍的,是福田和也教授(现执教于庆应义塾大学)所发现的诀窍。
说到书的内容,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读的时候好像全部记得,读过之后却很快忘得一干二净。
而到了后来,当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遇到问题时,却只能有“哎呀,和这类似的事,我记得好像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种残缺的记忆。绞尽脑汁想要找出迫切需要的内容,虽能将范围缩小至数本之内,却对再进一步找到出处感到绝望。
那么,在阅读职场书籍的过程中,当遇到自己感觉特别重要、想要留下印象的记述时,请随手将该页的页角折成三角形。当然,也可以采用夹入书签、用钢笔加上下画线等方式。而在手边没有书签时,折书页是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正因为简便易行,才能随时做出标记,确保不将任何重要的信息遗漏掉。当遇到紧急情况,想要找寻自己留下印象的记述时,只需有选择地找出折过的页码来浏览,应该就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小知识 只有读书才是用功正道
为什么人应当读书呢?
答案因人而异。既可以是为了获取知识与信息、为了学习语言、出于对修养的倾慕,也可以单纯只是觉得有趣、对自己的人生有益、出于精神追求、可以无形中增加知识……
不过,对于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来说,上述理由无异于对牛弹琴。这是由于现在有了电视这种消磨时间的替代品的缘故。
电视中也有许多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好节目。许多优秀的电影也在电视上放映,看过之后会让人的心灵受到洗礼。此外,有益的还有教育类节目、修养类节目。然而,如果一味地通过电视来获取信息,要在长期竞争中成为获胜的人才,我想是极其困难的。
例如,当要将两个小时的会议内容整理成会议纪要时,如果让擅长此道的人来写的话,长达两个小时的内容就会浓缩成寥寥数行,并能将工作中可以充分加以利用的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
未包括在内的信息,当然也有不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别于纪录片那种事无巨细都加以记述的方式,会议纪要这种将无用或次要的信息省略掉,只选取要点来记录的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这种“将在会场上调动一切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压缩成寥寥数行文章的能力”,无论对于更多地记忆重要事项,还是对于有效沟通,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压缩了的记录无须占用太多的保存空间。与其用动态摄影,不如用静态画面;与其用静态画面,不如用文字记录。如此一来,信息文档的规模会极大程度地缩小,无论记忆还是携带,都会变得极为方便。而能大量回忆出作为“赘肉”去掉了的重要信息,也即“联想能力丰富的人才”,哪怕身处大变革时代,应该也能活得风光无限。
而只有“将他人压缩成文章的信息,在脑海中以动态的形式解压并播放出来的能力”,才能体现出“想象力”这个词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而电视传达的信息,几乎没有经过压缩。正因如此,电视才会连小孩子也会喜爱。要是时间都花在如此浅薄的电视上,就无法培养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