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年过去了,想想曾经的豪言壮举——成为一个新上海人。
七年的努力,拥有了外人眼中的一切,公司、房子、车子,还有一份自豪。经历了曾经的新奇、兴奋、自豪,也有现在的失落、忧郁、无奈、烦乱,以及不快乐。
但这都过去了。
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而又不失中国特色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徐家汇大教堂圣诗声声,玉佛寺香烟袅袅;过街楼下的麻将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群众小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佳肴,杏花楼的广式粤茶,红房子的法国大菜;上海老街的茶馆,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各有各的精彩。
上海拥有鳞次栉比的摩天楼宇,它们象征着上海的繁华发达。而在现代化的背后,上海也由枫泾古镇等古迹展现了其自身独特的江南古典风情。浦西的外滩并列着一幢幢具有西欧古典风格的大楼,由于它们气派雄伟、庄重坚实、装饰豪华、错落有致,形成一派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景线,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上海是中国近代与现代的最好见证。漫步在上海外滩,可以体会陆家嘴的摩天览胜;周末闲时走进豫园、城隍庙,也可以感受上海的民俗以及小吃文化;喝一杯石库门黄酒,感受那旧里新辉的过去。
温暖的午后走进那马路、弄堂中,梧桐满街、绿荫如盖,在一栋栋洋房中发现一份份久违的感动,张爱玲、郭沫若、茅盾、巴金、丰子恺、张大千、林风眠、梅兰芳、周信芳、阮玲玉﹑王家卫、聂耳、田汉、蔡廷锴、谢晋元等来自文艺界、书法美术界、戏曲界、影视界、音乐界、军政界的名人们都曾经在这些不起眼的胡同中存在过。
虽然生活了七年多,但感觉自己始终是一个借宿者,每天匆匆地飞往另外一个城市。谈判、交易、应酬,忙忙碌碌,细数下来,七年零九个月的上海生活,住在这里的时间不够一年,这就是我生活的城市吗?
很多的时候,别人问起上海是什么味道,我真说不出来,是儿时心目中《上海滩》的别样年华,还是郭敬明描写下《小时代》中的青春张扬,是外滩的奢华,还是石库门的上海象征,或者是上海女人的精致……
离开了,才记忆起,南京路,上海第一街;新天地,弄堂里的小资地标;田子坊,最红文艺弄堂;衡山路,酒吧之外的万种风情;想去找名人,就去多伦路……
当飞机降落到新郑国际机场的时候,才明白自己到家了。
想象当年那份在上海失眠的困扰,一次阿里之行,让我有了选择,一次墨脱之行,让我做出了决定。
虽然我还会不间断地来往上海,但上海依然不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