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淘宝十年产品事 >

第4部分

淘宝十年产品事-第4部分

小说: 淘宝十年产品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卖家自己填,否则就强制下架。

    可能有的同学要问,为什么不能用一个默认值“其他”,至少保持这些商品在架上?其实,属性的引入就是因为商品太多了,如果为了避免下架,而把很多属性值为“其他”的商品保留在架上,就违背了提出属性的初衷。假想一下,那样的话商家添加属性值的动力就会低,然后前台会出现很多“虽然有属性值,但是无法筛选”的商品,将全是垃圾数据。
谈感情,还是谈利益(2)
    所以,下架后,卖家就只能一个一个填,每个商品算1分钟好了,如果是500个商品,就是500分钟,那一整天就废掉了,他就忙着在那里填属性值,不然就没办法上架。这样的话,类目调整一次,他就歇业一天,而类目调整不是只有一次,而是经常性的,所以,你能理解卖家的痛苦了吗?

    而更大的痛苦还在于小二和卖家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的关键就是,小二越来越喜欢调整类目和属性了。

    大家都知道,类目层级越深,意味着买家流失越多,买家要找到一件商品,一级一级走下去,所有的节点都是树状的;而有了属性,路径就变成网状的了,它的路径变短,转化率变高,买家体验变好。假设属性值调到一级类目以后,他可以通过服装到品牌,通过服装到男女,通过服装到材质,买家可以更快地通过“类目+属性”找到他想要的商品。∞米∞花∞书∞库∞ ;__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事实就是小二们开始把类目树变浅,利用更加灵活的属性来替代类目的分类作用。

    我们再来看个实际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最早只有类目的分类是男装,然后是上衣,之后是T恤,最后是polo衫,共四级。有了属性以后,polo可以变成款式,甚至T恤也可以变成款式,这样类目变成了男装、上衣两层了,到上衣以后,既可以选品牌,也可以选款式,也可以选其他材质,两级就可以完成了,还多了很多其他属性可以筛选。

    所以,小二就有非常大的热情调整类目属性,这可以提升转化率。
谈感情,还是谈利益(3)
    对小二来说这是帮助KPI③的大好事;对消费者也是好事;只是对于卖家来说,今天忙这个类目,明天忙那个类目,每天忙商品,每天被下架,然后上架。如果只是改一次,卖家也是能接受的,但这是周期性的。比如,“风格”这个属性是季节性的属性,有时候会把它提得很靠前,直接提升为一级类目的公共属性,这样意味着今天男装的类目是长成这个样子的,明天的男装类目是那个样子的,一天到晚变来变去。而且悲剧的是,卖家也都知道这些调整是合理的,但是一年到头这样调整,意味着他一年到头都在编辑类目,还得专门养两个人在那里,一天到晚改类目,痛苦无处排解(这个问题,到2008年有了个很巧妙的解决方案,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淘宝和卖家之间的兄弟感情破灭了,当然卖家不会走,因为还有利益。靠感情维系的关系是脆弱的,靠利益维系的关系是稳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淘宝和卖家也都在逐步成熟。

    淘宝十年产品事2006那一年,就是SPUStandardProductUnit,我们还做了一个产品,(标准化产品单元)。这是一次对商品的“产品化尝试”,但没有放在整个商品体系里面,而是单独建立了SPU库,主要针对书籍,因为有很多商品的分类可以分得非常精确。现在大家都听过“标品”这个词,标准化的商品,它确定了品牌、型号以后,就会得到一个唯一的产品。这套SPU的商品,的初衷只是针对一些标品的,所以它的设计没有办法融合到整个商品体系里面去,用了一年就废掉了。现在淘宝的SPU与这个初衷不同,这又是后话。

    到2006年年底的时候,类目属性的故事就差不多讲完了,这也是淘宝早期商品体系的整个架构。商品这个词比较专业,其实,大家更喜欢叫“宝贝”,为什么?我想,这一定和“淘宝”这个名字有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浓郁“导购”味儿的名字,以及导购的一些话题。

    ③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
淘宝的由来与首页(1)
    第3章

    “淘宝”就是导购

    2003年初夏,杭州,湖畔花园二楼,马云的家。

    大家都在一个房间里,说开会就开会。那天财神(淘宝第一任老大)说,来,大家讨论一下网站的名字。于是乎众人就开始抛各种名字。

    以下内容来自对阿珂(淘宝创始团队成员之一)的采访。

    答:我当时提了好几个名字,什么淘宝、掌柜的。,都是那种比较有趣的,要“fun”。当时整个淘宝人都是从B2B过来的。B2B的企业文化其实是很严肃的,当面对客户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商务礼仪,很多个性化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发挥的。但是做淘宝的话,完全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应用场景。所以当时财神提出来一定要forfun”就像后来虚竹宝创始团队成员之一)提出来要锻炼,一开始是俏臀操,后来是倒立,各种各样好玩的,只要觉得开心,再累也会很让人身心愉悦。

    问:为什么是“淘宝”这两个字?

    答:我特别爱逛街,但是逛街并不一定要买东西,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态。很多时候没有带着明确的目的走过某店铺,可能你一定会被那些自己觉得美丽的东西吸引。想进去看一看,瞄一眼,这个过程就是“淘”的过程。看到心仪东西的那个瞬间,就会觉得,就是它了,那个宝贝。

    买东西其实是“过程加结果”的体验。很多时候,你即使没有淘到宝贝,也会觉得很满足。我一直深深沉溺在这种感觉当中,这是一个很快乐的感觉。在网上给自己买东西,这也是个“淘”和“逛”的过程。只不过,你所进入的店铺,不是走到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而是用手在计算机屏幕上实现这个过程。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心里的那个感觉。

    第2章与本章都是讲商品,第2章先讲分类,那是基础,本章说的是商品的导航与管理。

    06。“淘宝”的由来与首页

    于是,“淘宝”这个词就这么定下来了,商品也被叫作“宝贝”了,更重要的,一个产品的DNA——fun、生活化、亲切、屌丝气质……的格调定下来了,这是淘宝的“竞争壁垒”,也会成为淘宝的“牢笼”(下文提到天猫的时候,我们再说)

    下图是她2003年刚出生时的样子。
淘宝的由来与首页(2)
    每一个淘宝的用户,一开始接触淘宝,第一印象就是首页,再给大家看看她2013年的样子。

    期间的每一年,主要事件如下表,具体的样子,网上都能找到。没错,变化很多,但产品经理要理解变化背后的目的,以及哪些东西是不变的。

    时间简述

    2003年亮相页面非常简单,淘宝还没明确的Logo,也没确定橙色为基色。

    2004年雏形Logo有了,色调也改成橙色。

    出现沿用至今的“我要买/我要卖/我的淘宝”吊顶,类目也出现了。

    故事:后来,有用户投诉“我要卖”看了感觉不雅,现已改掉。

    2005年定型Logo定型,沿用至今,出现了“淘宝字体”。

    出现经典的淘宝导航条设计。

    业务上出现了购物频道,出现支付宝大块区域的宣传。

    2006年延续Logo区域开始出现Doodle①。

    随着类目运营越来越重要,类目区域越来越丰富。

    2007年扩张商城雏形出现,页面变宽,出现便民中心,类目愈加丰富。

    2008年变革Logo变大居中,更强调搜索,淘宝商城正式露面。

    2009年彷徨导航经常改来改去,一会儿是购物频道,一会儿是资讯频道。

    动态Doodle的创新实践。

    2010~2011年业务太多、变化太快,各个业务都想争抢首页入口,首页变成了“淘宝123”淘宝的“hao123”,改版开始立项。

    设计平面化,抛弃圆角风格。

    故事:国家灾后要求网站素色,网站产生变灰的需求。

    2012年第一次把首页产品化,超过半年的改版,严格的产品开发流程,详不一样的淘尽的用户调研,新的测试手段,数据驱动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理解了首页存在的意义。她不只是一个普通的页面,而且是淘宝一个很重要的产品,借题发挥一下,我们通过这个产品,来看看产品经理做事的思路。
淘宝的由来与首页(3)
    首先,我们要确定这个产品的核心用户。

    第一步,列出淘宝首页可能存在的各种用户:买家、卖家、小二、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爬虫等等。

    第二步,对这些用户做价值判断②,排个优先级,这个例子比较简单,显然是“买家”最重要。

    第三步,判断“买家”这个用户群体的粒度,是否足够细。如果够细,到此为止;如果不够,回到第一步再细分。

    在这个例子里,“买家”还需要细分,当然,分法很多,我们最终采取了一种很常见的分法——按照用户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分为“新手、中间用户、专家”其中,最核心的是“新手”,因为只有新手买家,才会在首页上仔细研究各个模块。相对成熟一点的用户,虽然也会访问首页,但通常只是“路过”,然后直接去了某个特定的频道,或者,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购物习惯,从“我的淘宝”“收藏的店铺”里开始,甚至从一些外部的导购站点进入淘宝。。xjqi。

    接着,我们要确定这批核心用户的刚性需求。

    第一步,类似地,列出新手买家们的各种需求:逛、购物、学习如何使用淘宝等;对“逛”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而是“我没打算在淘宝买XX,但我想来看看商家的底价,别人怎么评价这个东西”这类场景。

    第二步,对这些需求做价值判断(方法同样不再展开),这个例子中,我们优先满足“购物”

    第三步,判断“购物”这个需求场景的粒度,是否足够细。如果够细,到此为止;如果不够,回到第一步再细分。

    此例中,各种“购物”的需求我们都想满足,所以整个“购物”可以看作刚性需求,但在具体满足的时候,还是需要细分。同样,分法很多,过去几年比较经典的分法是按照购物的目标是否明确,分为“目标清晰的购物需求、目标模糊的购物需求、无目标的购物需求”

    然后,产品经理需要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很多年来,淘宝首页的核心用户、刚性需求变化并不大,按理说,产品功能变化也不应该太大,那么,在“外貌”千变万化的表面,背后到底是哪些功能一直存在呢?

    ①Doodle指在Logo上“创意的涂鸦”,因为Google经常这么做而出名。

    ②具体判断方法,可以参见iamsujie。博客上的其他文章,或者参考《人人都是》
导购到底是什么玩意儿(1)
    07。“导购”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淘宝首页如何来满足新手买家的各种购物需求呢?产品经理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要去和用户来个亲密接触了。

    我们可能会碰到一位数码发烧友,他对各种新玩意儿很热衷,要买iPhone8S,4G版、256GB内存的,这类需求,连要商品的“货号”都知道了。这背后代表的是“有明确购物目标的初级买家”,淘宝首页上可以放一个大大的搜索框来满足他们。

    我们可能会碰到一个大学生,夏天快到了,他衣服不够穿,想买几件T恤。这背后是“有模糊购物目标的初级买家”,淘宝首页上大块的类目导航,就是为他们而生的。当然,搜索也可以满足这类需求,所以我们看到,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我们还可能会碰到一个小女生,刚和男朋友吵了一架,心情不好,想在淘宝上买点东西来发泄一下,说不定还要找她男友“代付”。这背后是“无购物目标的初级买家”,对于这批用户,反正她们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就放一些营销活动吧,告诉她们,什么东西正在打折、什么东西新上了、明星在用什么、大家都在买什么……

    好了,我们再抽象一下,上述三种功能,有什么共性?都是一群买家,从某个购物需求出发,通过某个产品功能,最终到达一个商品详情页面的过程,或者说,都是“导购”这就不仅仅是首页的事儿了,淘宝。

    有太多的产品,都可算是为了导购服务的,对导购的理解,淘宝的产品经理们也是逐步加深的。

    2013年是这个样子,先说说首页主导航的变迁,之前有几个主要节点。

    2005年,我们感到买家买不同种类的东西,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有了男人、女人、数码、化妆品、生活居家等九大类目频道。主要在频道上推荐流程趋势、促销商品等内容,推出后的PV、成交转化率效果都不错。但是游戏和书籍两大频道的产能却比较低,主要问题出在内容吸引力上。

    2007年有了一些纠结,淘宝希望自己不光是一个“购物网站”能提供一些购物决策的辅助,于是在发展资讯业务,但这与频道之间的定位逐渐有些模糊和冲突。渐渐地,原来主流的类目频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仍然保留的,主要是以横向频道为主,包括:全球购、二手闲置、促销、礼品、创意站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