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 >

第40部分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第40部分

小说: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昆明、西双版纳等地考察

  编辑并出版《春华秋实》、《早春的困惑》

  为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发表演讲《发扬献身精神,优化人才环境》

  1994年

  4月办理离休

  参加《人民权力报》编辑工作,任法制版和副刊主编发表《人民代表应有的素质和品格》、小说《民意》,散文《错失机遇》、《缘分》

  1995年

  参加《人民权力报》峨眉笔会并主讲《新时期的新闻与文学写作问题》

  编辑和出版《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十年纪念文集》

  发表《怀念工棚》、《中国神童在大洋彼岸》

  1996年

  参加《人民权力报》攀枝花笔会并主讲《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写作质量》

  发表散文《向往陶公》、《漏雨的老屋》、《校友的黄昏恋》等

  1997年

  参加成都市社区关于香港回归的演讲比赛,发表《明珠的回归》、《炎黄子孙的情结》、《问路》并获奖

  参加《玉垒》创刊10周年活动

  1998年

  为纪念*逝世一周年发表《永恒的怀念》

  为纪念刘少奇诞辰l00周年发表《刘少奇与人大制度建设》、《走向完美(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发表《大墙里的旋律》、《一代文化人的反思》

  1999年

  在庆祝川南日报创办40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讲《友谊地久天长》

  发表《讲话的艺术》、《编辑的世界》、《找回个性》、《温馨的冬季》等

  2000年

  发表《散文的多功能和批判效应》、《相识在冬季》、《早谢的花朵》等作品

  散文《早春》及评论《有感于老舍热》获奖

  2001年

  散文集《冬夜的回眸》出版

  发表散文《落雪的日子》、《花开八点半》并入选《四川散文大观》,论文《于恬淡中见深邃——试谈杨绛的散文艺术》、《散文的拓展和历史的反思——评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2002年

  发表论文《*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拓展》、《永恒的艺术》、《*的近作与忧患意识》,散文《怀念刘邦立君》

  参加《玉垒》诗社创建l5周年活动

  2003年

  发表论文《代沟的深化和代际的互补》、《民歌的魅力及其走向》,散文《老师的牵挂》,诗论《留给历史的云影——评<;马端麟诗选>;》

  撰写长篇*《底层》,完成第二稿

  发表讲演《离退休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进性》

  2004年

  发表《心系天下与温故知新——为友人苏廷章(爱我所爱集)作序》

  发表论文《思想者的心路历程——评石天河诗作(复活的歌)》

  2005年

  发表《杜鹃声里斜阳暮》及散文《校园生活的浪花》,均系纪念省干函院创办二十周年的纪念文字

  2006年

  整理改革开放以来的作品,编辑《杂花生树》共6卷

  参加四川大学中文系1956级入学50周年活动并以《心存感激》为题发言

  发表散文《河畔故人》、《报人情结》、《花季梦回》等

  2007在

  发表散文《感悟孔子》,散文诗《平视大师》(5章),为友人侯文芳文集《笔耕留痕》作序,为李毅涛小说《古道黄花》写评论《历史风雨中的坎坷人生》

  为大学生讲《写作与人生》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5)王地山年表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6)附录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6)

  附录

  古诗为王地山而作

  冯正肃

  夜听朔风发怒声,掩卷危坐对青灯。

  蒿丛默默伤磨炼,沙碛磊磊鉴晶莹。

  天昏似陷知非久,雪后回春信必能。

  苍昊果有吹尘梦,文坛方识一老兵。

  莫嫌半纪滞囚牢,沉浮乃可识龙标。

  斯人高迈惟谦逊,触笔鲜新涌情涛。

  即成齑粉终无悔,身处寒毳重节操。

  苗溪茶场曾住客,鹄立危峰为汝昭。

  客病逢秋祗自怜,遣愁有术弗思眠。

  风欺衰鬓人宁老,酒漫孤花易入禅。

  往事追寻疑隔世,壮怀容诉浪华年。

  盟心犹忆羌江月,不负吟笺寂寞缘。

  几曾辜负清秋节,私意难忘每怅怀。

  影视渐沉殊非梦,香心未死证劫灰。

  定知侪辈均同感,喜剩时鱼共卸杯。

  触目芦山青未了,已无枭鸟再惊猜。

  重逢王地山

  刘邦立

  正当我为收账而奔忙、为收不到账而沮丧时,有一天,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问了问我的近况后说:“别一天到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最近还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夸你呢!”

  我说:“不要拿我开心吧!谁现在还夸我?”

  朋友说:“真的!写的就是你。虽然作者只称你是‘刘君’,没有说名字,但肯定是你!不信你到我这儿来拿报纸吧!我给你剪下来了。”

  看来朋友没说假话,我赶紧去取来了剪报。一看,果真是写的我——不过不是夸现在的我,而是夸十几二十年前在芦山教书的我。文中说我教书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受学生欢迎,我又是如何如何伸张正义,嫉恶如仇。我走后当地学生又是如何地怀念我,等等。我一看作者姓名,啊!是王地山!文末还附有作者单位:省委讲师团。王地山,就是那位16岁随大军西进入川的王地山,那位因为想出国学塞尔维亚语而被打成“勾结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分子”的“反革命”王地山,那位在芦山苗溪茶场劳改多年的王地山,那位1979年才“*”后下“山”来接下我扔下的教鞭的王地山!好多年不见了,我时时在念着他。他显然也没忘记我,不然怎么会在文章中写起我来了呢?

  看来他已调到省委讲师团工作了。省委就在本城,近在咫尺,我一定要去拜访他!

  我挑了一个周五的下午,将下班而未下班之时,到省委讲师团去见到了王地山。

  他没想到我会去看他,高兴极了!说:“我以为你还在印度尼西亚呢!”我惊奇他怎么会知道我去印尼的事。他说:“你在印尼那个四川派人去建的电厂首次发电的仪式上作翻译的镜头,在四川电视台播放过好几次。真帅呀!”我说:“帅什么呀,现在是蔫粑疲臭、一愁莫展的老头啦!”

  王地山接着说了他这些年的经历。我l979年春上离开芦山后。他不久也彻底平了反,撤销了l958年的错误判决,恢复了他1949年7月份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的待遇。不久他和芦山当地农村一位女医生结婚,并在1980年47岁时得了一子。1982年,他调到雅安地区主编《青衣江》文学杂志,同时在省、地级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诗篇。终于,50年代初他在《四川日报》社当记者时的老领导看到了他的作品,与他取得了联系,又设法把他调回成都,妻儿子也都来了。他终于又回到这个阔别了30年的城市。这时,与他一道进川的战友有的已经离休,他当年在四川大学的同学有的已身居要职,在苗溪茶场与他一同劳改过的“难友”有的已腰缠万贯。而他,仍是一介书生,继续以“吃粉笔灰”和“爬格子”的方式从事着极有意义的,然而既升不了官、更发不了财的精神文明建设。

  王地山满是皱纹的脸上堆着满足的笑容,深深的近视镜片后闪着诚恳的目光。他说:“谁付出诚实的劳动,谁就必将获得应有的报偿。经过了满天乌云,我终于迎来了晴天一碧的清明世界,这晴天之下固然也有险恶,但毕竟比以前好多了!虽然我物质上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孩子尚小,但我感觉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我这辈子走到今天,可说是‘块肉余生’了!但我仍要以微笑展望人生,在有生之余年以热情拥抱未来!”

  王地山长我十几岁,又受过那么长时间的不公正待遇,却仍能笑对人生,笔耕不辍。*以来,已发表作品逾百万字。我想,他是活得很充实的。

  地山老师印象

  刘传萍

  认识地山老师缘于文学。

  十几年前,我立志从文。业余时间就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兼卧室的那间小屋里涂鸦抹画、吟诗作对,幻想自己成为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一代才女。偶尔也有一篇小说一首小诗什么的在那时雅安《青衣江》文学季刊上出现,《青衣江》的主编就是地山老师。地山老师那时五十多岁了,睿智的脸上总是挂满和蔼可亲而又乐观的笑容。我是文学写作者,就像一个刚学步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搀扶与关爱,而地山老师给予我的,正是父母般的关爱与期望。

  记得是八六年吧,我和几个文朋诗友筹建了“荥经县文学创*好者协会”。那时,我们的热情都很高,在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经常举办文学讲座,邀请《青衣江》的编辑为我们作辅导,我因此而有缘结

  识了地山老师。地山老师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情奔放的率真个性!

  记得就在那年的夏天,我们协会组织了“泡草湾笔会”,邀请地山老师和王庆老师参加。那天早上,我们坐“吹风牌”汽车到了泡草湾,然后,沿着树叶铺成的崎岖小路行进。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一地,斑斑点点,令人格外的惬意。陈年的腐叶,一踏即陷,但我们兴趣盎然,涉小溪翻山梁,过了一山又一山。一路上,地山老师与我们说说笑笑,忘了穿行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的怯意。后来我们在大森林中迷了路,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乱转,走得精疲力竭。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九……”五十二岁的地山老师这时兴致勃勃的唱起了他当年南下时唱的歌。地山老师十六岁参加革命,随军南下到了雨城,57年后蹲了二十年的监狱。今天他的谈笑风生使文朋诗友们受到感染和鼓舞,我们很快走出歧路。一路上,他和我们一起采瓦松,捉木叶鱼,摘野花,他既像一个宽厚的长者,又如一个热情奔放的少年。

  “轰轰轰……”快爬上一条山脊时,一阵气吞山河的声音振荡在耳中,他和我们一起快步跑上山脊。当透过密密的树叶,看见天生桥的雄姿屹立眼前时,他激动地和我们一起纵情高喊:“我看见天生桥了!我看见天生桥了!!”这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那天晚上,我们就宿在泡草湾伐木场部——一个美丽的“森林公园”内,晚饭后,我们围在一起联欢。地山老师的表演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说:“现在我给大家上一堂课。嗯!同学们,现在讲动物,请大家把书翻开。所谓动物者就是会动的物,比如手表,它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动,所以我说,手表就是动物。好!现在翻到植物,啥叫植物呢?植物就是有生命的会开花的物质,比如原子弹、氢弹,爆炸会后开花。所以原子弹、氢弹就是植物。同学们,现在学矿物这一课,矿物呢就是埋在地下能开采的物质,比如马铃薯、甘薯,他们都是埋在地下开采出来的……”他的表演引得大家开怀畅笑。

  在地山老师悉心指导下,我接连写了几篇文章发在《青衣江》上。地山老师与我的书信也从未断过,直到《青衣江》停刊。他的书信热情洋溢,充满了青春的朝气,给了我深深的教诲和激励。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无情的岁月早已磨平了我孤傲的棱角,我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个平凡的小女人。而在这十多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地山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使我始终微笑着去面对一个个的困难和挫折。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6)附录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7)后记
后  记

  为了给历史留下一点什么,我从l979年走出豆豆溪起,无时无刻不想写这本书。皆因工作纷繁和忙于生计,几次动笔,几度搁浅,直到上世纪末辞去某报编务,视力不行了。

  1999年和2001年冬,我曾两次作白内障手术,视力略有好转,伏案奋笔疾书,2002年3月至7月,初稿约十万字,颇有遗珠之憾。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用了大约十五个月时间,放手写二稿,厚积薄发,文思泉涌,得48万字,似嫌芜杂零乱,冷处理一年。在朋友敦促下,2005年再写三稿,未及一半,天不助我,视力又不行了。看稿吃力,落笔出格,求医无效,空自嗟叹,我陷入深深的绝望。

  大学同窗陈国福与我有缘。l987年8月,他作为四川省文化厅要员之一,到雅安地区审查参加全省调演剧目。我们剪烛西窗,畅叙别情,惺惺相惜,十分投契。一次校友聚会母校,国福风闻此书,以先睹为快.曾几番索稿,成为拙著第一时间的第一读者。难忘今秋七月酷热,国福不惜辞去报刊约稿,挪出许多宝贵时间,殚精竭力,审订本书,大笔删繁就简,大胆润色匡谬。没有他鼎力玉成,拙著是无法付梓的。

  “宝剑赠勇士,红粉赠佳人。”本书敬赠关心我命运的朋友们,送给关注那段历史的广大读者。感谢命运,我能活到今天,值得珍惜。对这个变化着的世界,我仍充满期待、内疚与感谢。

  作者 王地山

  2007年8月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7)后记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