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 >

第22部分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第22部分

小说: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昂嵘ㄒ磺信9砩呱瘛焙汀芭诖蛩玖畈俊钡暮鹕斐乖葡觥?词厝嗽倍焙缃曳⒅苎铮凰先痪芫K担骸霸谖囊账枷肷希矣胫苎锕倘挥蟹制纾也蝗衔欠锤锩矫媾桑残床怀鍪裁床牧稀!笨酰腔箍梢栽谙吲腔猜剑匠〔靠绰短斓缬埃簧儆捌婕捶追妆慌校钊宋匏蚀印3斯艉蜕蜓惚煜さ奈囊战缌斓既撕椭骷业拿郑馐奔负跞看颖ㄖ缴舷Я恕K岫竦挠顾咨缁嵫У呐蟹椒ǜ潜浔炯永鳎⒄刮闻芯觯庋慕倌鸦挂中嗑媚兀

  他们被允许坐卡车到芦山县城赶过一次场。号称古城的芦山据说是“三国”时姜维的封地,红军长征曾到过这里,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过四川省苏维埃,城墙绵亘数里。但眼前是一片苍凉破败的景象,县革委会主任署名的布告把三天一集的场期改为十天,城内低矮的平房衰圮残破,仅有的百货店和供销社经常关门学习,行人稀疏,垃圾成堆,许多农民打着赤脚,穿着廉价买来的劳改衣裤。胡风深感民生之多艰和征途的漫长。只有芦山小学沉宏的钟声不时给小城带来一些生气,汉姜侯祠门额上镌刻的“万古忠良”四个大字想来定会激起他的沉思遐想。一位人民的作家因看守人员尾随,却不能与人民谈心,只能默默地与质朴的山民相互对视一眼。山民们也许误认为他是上边下来的“首长”视察灾区,后面还跟着警卫员呢!

  胡风夫妇从北国带来一些花草,他们最喜欢耐干寒的令箭荷花。这种仙人掌一类的植物生命力极顽强。一次被雏鸡啄下一大块,梅志将它插入花盆,不久竟生根发芽,长出嫩绿肥厚的叶片,开出玫瑰色的花朵,比杜鹃花更为艳丽,使他俩喜出望外。他们长久凝视这株并不名贵的花卉,聊以寄托志向与情怀。

  平静的日子只过了一年。随着“*”的深入,茶场公安干警的造反组织分成两派,胡风被秘密关押在这里的信息泄露到了外界,社会上的红卫兵认定茶场走资派庇护反革命分子,罪该万死,准备冲击。在这种情势下,经有关方面安排,成都军区急派警卫部队把胡风秘密转移到另一个遥远的监狱。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梅志不是犯人,不准与胡风同行,继续留在苗溪。她在苗溪医院帮助洗涤衣物,后来又住进2号山庄,茶场派张成英、陈林秀两位工作人员前往监护。

  梅志处境困难,既不知丈夫的去向,几个孩子又被下放到内蒙,骨肉离散,关山阻隔,忧心如焚。后来子女来信,说牧民对他们不错,他们也能适应环境,她心绪才稍有缓解。在苦闷中,她有时翻阅家庭相册,其中有她童年稚气的形象,有她青年娴雅纤弱的倩影,也有胡风在日本海滨的照片以及她与胡风及孩子们的合影,掩卷沉思,感慨不已。她曾把相册给监护人员看,并叙述周总理对胡风的关怀。胡风长期在“左联”与鲁迅身边工作,鲁迅逝世时他亲自守灵抬棺,参与主持葬礼。可是,在1955年的背景下谁也不敢营救他。如果不是关心我国的文艺复兴,不写几十万字的“意见书”,也许他不会落难吧。好心的监护入不便置词。只有劝她想开一些。多多保重身体。

  “*”*中,有许多外调人员来找梅志。有一次,几个青年外调人员拍桌打凳,粗野无礼,梅志很生气,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表现出凛然正气。

  梅志爱劳动,是位能干的家庭主妇。她在院内开荒挖地,种了不少蔬菜,还制作了江南风味的香肠,炸面饼,作南瓜渣。还与陈林秀一起做布壳,纳鞋底,打毛线衣,还帮陈林秀编织有凤尾花图案的毛背心,陈林秀则教她锁机器口。后来,风声鹤唳,她不便于赶场,如需用钱,就请陈林秀帮忙到芦山去取存款。

  傍晚,张成英的三个孩子放学回来,梅志爱跟孩子们在一起。放暑假的时候,陈林秀的孩子回到家中,小院里更显得热闹。孩子们睁大眼睛听屠阿姨讲《卖火柴的女孩》、《凡卡》、《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那曲折动人的情节、善良战胜邪恶的结局不仅教育了孩子,她自己也深为感动,双眸闪耀着莹莹泪光。她还领孩子们做游戏,猜谜语,袒露着一颗童心。一位女作家失掉创作的权利,仍以一颗火热的心来点燃孩子们的心灵之火,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难怪孩子们长大以后仍经常叨念屠阿姨。

  后来2号山庄成了学习班,又因胡风改判无期徒刑,梅志受到株连,被安置到女就业队参加劳动,度过一个又一个严酷的冬天。由于她不断要求和胡风在一起,尽到护理丈夫的责任,终于被准予离开苗溪茶场。

  征途漫漫,前景茫茫。她临走时,把那盆令箭荷花送给茶场,留下了珍贵的花种。如今二十个年头过去了,那不畏干寒的令箭荷花却繁衍开来.盛开在茶场职工宿舍的许多窗口。这一对作家夫妻以其作风平易,性格豁达,在危难中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回忆和崇敬。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2)第八章 豆豆溪不相信眼泪(上)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2)第八章 豆豆溪不相信眼泪(下)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2)

  第八章 豆豆溪不相信眼泪(下)

  71“春到人间草木知”

  1973年11月初一个周末,刚收工就见木工们在大墙内搭了一座讲台。开大会一般都在围墙外的晒坝上,这次似乎有点反常。

  第二天清晨,台上扯起红布横幅“传达毛主席重要指示”。人们还是摸不着头脑。毛主席的批示多多,都登在报纸上,何须向犯人传达?上午l0时许。中队全体犯人集合,住在外工棚的也回来了。姜场长穿一身灰色毛料新衣,挺有气派地亲自宣读这一批示,其实只有一句话:“这种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是谁人规定的,应一律废除。”他扫视全场,又重读了一遍,没头没脑,并没有说明毛主席是在何种背景、何种场合,何种文件作出这一批示。

  稍停一阵,他又传达周总理对这一批示的讲话,大意是:实事求是,重证据,不重口供,严禁逼供信,这是党的一贯政策,也是毛主席一贯倡导的无产阶级的办案原则。因此,在审查干部的工作中,严禁法西斯式审查方式;在审讯犯人和监狱管理工作中,也不得采用打骂、刑讯逼供等粗暴的法西斯式审查方式。毛主席这一重要批示,应在所有看守所、监狱和劳改部门认真传达,切实贯彻执行,并向全体犯人公布。今后如有这类违法行为发生,应准许他们申诉、上告。

  周总理的阐述并不长,姜场长作了些补充。大意是,我场在执行中央方针上基本方面是做得好的,但在一段时期内也确有打骂犯人、刑讯逼供等法西斯审查方式的现象发生,如今将坚决执行毛主席重要批示,彻底纠正这类行为。

  这个会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与会者甚感突然,喜出望外,立即产生强烈反响。

  这天下午,各舍房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毛主席重要批示,场部派来许多干部参加,看看犯人们有哪些反映。

  对法西斯式审查方式,人们记忆犹新,罄竹难书。有的干部动辄打人、捆人、吊人,弄得四邻不安,惨不忍睹,甚至当众痛打五十至一百大板,把人打得皮开肉绽;管理员对犯人经常在深夜罚站罚跪,侮辱人格,侵害人身自由,给犯人戴背铐,吃饭只能像畜牲那样舐着吃,人们惶惶不可终日。但在那种情势下,谁也不敢控诉这些罪行。感激毛主席、党中央英明伟大,及时发现监狱管理工作中的严重问题,并下决心改正,这只有无产阶级的政党才能做到。有人说:“毛主席这一批示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非常明确,非常坚定,很有针对性,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必将使干部更懂得改造犯人要体现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将大大调动我们接受改造的积极性。”有人分析,“法西斯审查方式”是国民党对待革命志士的办法,如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渣滓洞,把人任意糟塌,灌辣椒水,吊鸭儿凫水,坐老虎凳,背火背篼,上电刑,把竹签钉在人的指甲里,苦打成招,共产党如采取这样的办法,那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法。“*”中让老干部坐喷气式,也属于法西斯式审查方式,今后再不能那样搞。我引用《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说明“以力服人,非心服也,以德服人,才能令人心悦诚服,孟获也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共产党的宗旨是改造世界,改造全人类,挽救人、改造人、教育人。所以,它不应当也不允许用刑讯逼供、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办案。犯了罪的人还是人,人身自由和安全应得到保护,他们同样有人格的尊严。”对这些发言,参加座谈的干部表示首肯。

  接着,队部要我主持编一期大型特刊,反映学习毛主席重要指示的心得、体会。我便到各舍房去组稿,短短几天内就收到近五十件诗文。我润饰改定后,分门别类出了三大版,横幅为“学习毛主席重要批示,加速思想改造”。这些稿件普遍以热情洋溢的笔调表达了内心的喜悦。曾任国民党璧山县长的陆兆钺写了一首七律,内有“领袖施恩众囚感,春到人间草木知”之句,有心得体会,有评论,有诗词。漂亮的编排、精心制作的标题和鲜艳的刊头引人人胜,干部和犯人都感到这期特刊深得人心。质量上乘。

  该指示在较长时期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我猜测可能是一位饱受法西斯审查方式摧残*的老干部或其家属通过适当渠道给毛主席写了申诉信,毛主席这才作出重要批示。周总理有感于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才作了补充和发挥,指示传达给各级领导部门直到专政对象。这说明最高领导层在*事件后已开始清醒,认识到*中问题不少,需要着手改正失误。毛主席一再肯定*的成绩是主要的,不会纠正全局性的错误,能纠正局部的错误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自古以来,穷则变,变则通,怕的是一成不变。几十年后在《晚霞}2001年2期读到《直言上书的老干部刘淑清》一文,才知道勇敢上书者是原铁道部部长的妻子刘淑清。毛主席作出批示到传达给我们,又经过了一年时间。l972年夏起大墙内感觉到有些松动,大概与这个批示有关。

  从1973年国庆起,我被指定编辑墙报。l974年开始任宣传员,每天出快报一至两版,办“大批判专栏”。为采访信息,我可以到中队范围内的工地、工棚活动,自由度有所增加;每天,从胡家坪到万家山从管家窝到果园,都可看到我的足迹。但我总是抽出时间和大家一起劳动,因此获得人们的好评。由于宣传工作出色,我连续三年被茶场记功。

  72天上掉下来大馅饼

  1974年底和1975年初,在四届人大前后,苗溪茶场按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分两批释放原国民党团级以上党政军特人员,其中13中队有陆兆钺、李秉刚、傅少安、刘汉屏、凤贤举等l7人。

  第一批获释的陆兆钺、李秉刚等l0人感到非常突然。白天还在出工,没有任何迹象。陆兆钺因年老体衰,背粪非常吃力,步履蹒跚,被值星员梁润成臭骂了一顿:“你这个死老头,只有死在劳改队!”晚上干部便分别通知他们把东西收拾好,经济手续办完,明晚到基建队集中。“政府宽大你们,让你们提前成为守法的自食其力的公民。”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有人欢呼:“真是天下掉下了一张馅饼,竟有这等好事。”在人认为:“莫非共产党的政策变了,要实行新一轮国共合作?”第二天,当他们鱼贯而行走出院坝时,有人向他们招手示意,有人祝贺他们举家团圆,晚年幸福。陆兆钺还挥帽向唐干事打招呼,诡谲地说:“报告唐干事,我的经济手续已经办清了,二天欢迎你到寒舍作客。”唐干事楞在一旁,不知所对。场部在他们临行前曾设宴招待,每人发了一百元人民币,新制了一套服装。

  第二批被释放的有刘汉屏、凤贤举等7人。对他们大家并不觉得太突然。

  刘汉屏是从原平泉农场调来苗溪的,原任国民党十二兵团某部团长,淮海战役中被俘,湖北入,干瘦,精明,老练,一贯接受改造,以“旗帜鲜明”自诩。他坦率谈起自己的经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承认自已是比较狡猾的,自云任连长时,一次上级派员演练,各连连长要按花名册对士兵一一点名,他在头一晚用心背熟了每个士兵的名字,第二天检阅时,他不带点名册,一一点名,声音洪亮,无一遗漏,上峰认为他熟悉士兵,工作深入,破格嘉奖,由连长升为营长。无论讲什么事,他都绘声绘色,生动感人。说到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包围时,他说:“我算真正尝到了人民战争的味道。黄维兵团拥有大量汽车、坦克、重炮,弹药充足,却被团团围住,无法冲出包围圈。黄维随被俘军官们走到一个土庙前的时候,竟站在土台上说:‘此次徐蚌会战失利,兵团覆没,概由兄弟一个负责,不归咎大家。”’

  刘汉屏跟形势很紧,满口新名词,对干部亦步亦趋,对反改造言行也敢于斗争,有人说他是历史反革命犯接受改造的典型,也有人说他是善于表演的老狐狸。刘汉屏的确老辣,第一批国民党县团以上人员被释放以后,他肯定怦然心动,却不形于色,照常学习、劳动,与就业人员一起说笑,似乎与己无关。第二批点名要他收拾行装时,他仍若无其事地说:“感激党和政府宽大处理,我今后一定进一步改造世界观,以

  不辜负再造之恩。”

  释放国民党县团以上人员,在劳改队引起不同的反应。许多人认为是值得庆幸的大好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一潭死水似的环境里激起了几许浪花,如今释放国民党县团以上人员,下一批该释放区营以上的人员了。不少人认为毛主席所以有这项决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