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谈教育-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法的人要有一颗公正的心,要爱我们这个国家
学生:温总理您好,我是法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曾经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到,对青年学生要特别关心,而且提出过〃三要〃的要求:一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二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三要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而学以致用对于我们学法的同学是极其重要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扎根于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的心中的。近些年咱们国家提出了大学生下到基层做村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很多政策,希望您在这方面谈谈对于政法大学的学生有什么更高的要求或者期望?
温家宝:这里我想讲一个问题,就是法律与人的关系。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人研究这个问题。因为法是人制定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立法越来越民主化,就是要让人民来参与,但是专业的法律人才还是离不开的,需要由法律专家把老百姓的意见、要求,用法律的语言表述出来。法也是靠人来执行的,你们将来有的要做法官,要审案、要断案、要执法,能否做到公正十分重要。对于一个学法的人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要有一颗公正的心,要爱我们这个国家。这不仅是做人的良知,而且是你们由于懂法的要义而产生的对自己的终生要求。这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首先就是对国家、对人民要有感情。我这个人有很多缺点,但是有一点我是不甘落后的,就是爱我们这个国家。每一滴血液,每一个细胞,甚至将来死了烧成灰,每一粒灰烬都是爱国的。我们今天讲爱国,应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振兴中华要自强不息。第二,要开放包容。只有开放包容,国家才能富强,这是一个大国的胸怀。第三,要艰苦奋斗。为了我们国家的富强,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埋头苦干,努力奋斗。对人民要有一颗爱心,这对政法人员尤为重要。
我刚才讲了道德,其实说一句很简单的话,比如我们常说的同情心,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础。就是说你要时刻想着人民,想着我们的国家。由于我们国家发展很不平衡,像西部地区、像农村,还有好多人生活得不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人民服务。我觉得一个学法律的人,对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要求必须更高。
学生:我跟导师主攻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去年11月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4〕,就是在国务院有关条例基础之上制定的。
温家宝: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建设至关重要,这次雪灾〔5〕就暴露出来我们在这方面还准备不够。什么事情都得靠实践检验,如果有法律规定了,平时再加以训练,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知道怎么应对。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就找不到头绪,手忙脚乱。
学生:总理,我主攻西方政治思想史,同时我也对中国古代政治尤其是先秦的政治思想,如孔子、孟子比较感兴趣。我觉得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也很重要,我在研究西方思想史时又看了诸子百家,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借鉴别人,对两种不同思想进行比较,还是有用处的。
温家宝:诸子百家时期算是奴隶制吧,公元前536年中国已经有了〃铸刑书〃〔6〕,当时的刑法已经铸鼎〔7〕了,就是说法律要明示,要让每一个人知道。西方的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年,就是〃十二表法〃〔8〕。
学生:柏拉图〔9〕时就注重法律了,到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罗马时比较兴盛。不过当时私法比较多。总理说的〃十二表法〃就是留传下来的最早的古罗马成文法典。
第6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温家宝:我们说,古代的也好,西方的也好,优秀的部分借鉴过来对研究中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很有意义。
学生: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些基本原理可以作为现代法治的基础。
温家宝:为什么先秦那段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呢?那时思想比较解放,出了诸子百家,允许百家争鸣,因此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我一直在思考,先秦时期社会虽然是很混乱的,但思想是很活跃的。这是一段很重要的历史。
学生:我平时也看一些孟子的东西,如他的民本思想。
温家宝: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实际上也是当时的法学思想,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启蒙思想。
学生:总理对我们学校有什么印象?
温家宝:我刚才说过这是一所非常重要的学校。一个国家如果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的话,就必须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从这点上说它怎么重要都不过分。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很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我们这方面的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太缺乏了,所以
你们学法律应该感到骄傲。
学生:总理对我们学法律的学生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温家宝:我刚才讲了很多了。你说我对你们有什么要求,其实就两点:第一,要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因为你知道,你立这部法律,能影响整个国家、社会和人民。第二,要有高尚的人格。法的核心就是公正公平,这要靠人公正执法,如果不具备
这种思想境界,你就做不到公正和公平。从这点来讲,对学法律的学生不只业务水平要求高,思想品德也要求高。
学生:对!法律人必须有这样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我们的校训也说明了这一点。〃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把德放在第一位。
温家宝:厚德,明法。其实厚德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明道。前面我已讲了,就是不仅要明法,还得明道,具有高尚的道德。懂得真理,懂得法律,懂得道德。道德是明法和守法的基础。它更崇高,也更有力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2009年9月4日)
一
老师们好!今天上午,我在三十五中初二(5)班听了5堂课,中午和同学们一起吃了饭。下午和老师们座谈,听取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来了。在教师节前夕,我用整整一个上午听5堂课。一方面,用这种方式表示对老师们的尊重;另一方面,想深入地了解一些教学的真实情况。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我首先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今天主要是听老师们的发言。为了使会议开得活泼一些,在大家发言之前,我想对上午的5堂课做个点评,互相切磋。如果说得不对,请你们批评。
第7节:
第一堂听的是数学课。这堂数学课主要是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老师讲清了概念,这非常重要,基础课必须给学生以清楚的概念。她还讲了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条件,以及两边一角全等的几种情况。老师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也就是启发同学们来回答。老师在问到学生如何丈量夹角的度数时,同学们回答了好几种,比如用量角器、圆规、尺子。我觉得这堂课贯穿着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知识,还要学会应用的理念。最后老师提出两边夹一角的判定方案,也就是SAS判定方案,并且举出两个实例让学生思考:一是做一个对称的风筝,这个对称的风筝实际上是两边夹一角的全等三角形;二是一个水坑要测量中间距离,水坑进不去,是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对应边相等,用这个概念通过全等三角形把这个边引出来。这两个例子都是联系实际教学生解决问题。所以这堂数学课概念清楚、启发教育、教会工具、联系实际,说明我们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改进。总的看这堂课是讲得好的,但是我也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我觉得40分钟的课的包容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buuyu。
第二堂听的是语文课。老师讲的是《芦花荡》〔1〕。在座的可能有不少老师讲过,我过去也读过,但今天和学生们一起读,觉得别有一番新意。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既然是讲《芦花荡》,作者又是孙犁〔2〕,是中国现当代的著名作家,他曾经写过什么著作,有过什么主要经历,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但是老师没有讲,也许是上堂课已经讲过或下堂课要讲。孙犁是河北安平人,他长期在白洋淀一带生活,1937年参加抗日,所以他才能写出像《芦花荡》和《荷花淀》〔3〕这样的文章。讲作者的经历是为了让
学生知道作品源于生活。孙犁于1937年冬参加抗日工作以后,到过延安,然后陆续发表了反映冀中特别是白洋淀地区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中像《荷花淀》《芦花荡》都受到好评。但我紧接着就有一个惊喜,这是我过去上学时没有过的,就是老师让学生用4分钟的时间把
3300字的文章默读完,我觉得这是对学生速读的训练,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不仅要求学生专心,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们常讲人要多读一点书,有些书是要精读的,也就是说不止读一遍,而要两遍、三遍、四遍、五遍地经常读。但有些书是可以快速翻
阅的。默读是我听语文课第一次见到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有时间要求的。我发现学生们大多数都读完了,或许他们事先有预习,或许他们真有这个能力。紧接着老师又叫学生概括主要故事情节,这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我以为非常重要。3300字的文章要把它概括成为三句话:护送女孩,大菱受伤,痛打鬼子。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要抓住文章的核心,这不容易。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浅。这种方法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紧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懂得写人和写事,这里既贯穿着认知,又贯穿着思考和提升。老师特别重视人物的描写,因为孙犁这篇文章用非常质朴的语言写了一个性格鲜明的抗日老人,其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四个字———自尊自信,这是他人格的魅力。因为他能够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表现出镇定,当他认为这件事情做得不好时又十分懊丧。语文教师还让学生进行了朗诵。我以为语文教学朗诵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口才的一条重要渠道。如果我们引申开来,由逻辑思维到渊博的知识到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诵,就是一次很好的演讲,需要从小锻炼。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到课文的高潮时,她讲这位老人智勇双全、爱憎分明、老当益壮,点出老人的爱国情怀,然后概括出老人最大的特点是抗战英雄,人民抗战必胜,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讲到这堂课的中心思想是要热爱祖国。
第8节:
这样,就把课文的内容升华了。第三堂听的是走进研究性学习课。这是我从来没听过的课。
听了课我懂了,其实是开阔学生的思维,用我们可以经常接触到的一些事情来深究科学的原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这堂课老师讲的是〃教室〃,就是讲要建好的教室应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纷纷回答,几乎我想到的他们都谈到了,从窗户到门,从隔音到节材。最后,老师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叫作:你想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教室〃;怎么开展研究———研究〃教室〃的方方面面;和谁一起研究———老师和同学;怎样表达研究成果———把学生的经历、实践和参与结合在一起。但我坐在课堂上就在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学生们却没想到,就教室而言,建筑安全应是第一位的。学生没想到,教师也没想到。经济适用都想了,但是安全没想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想到防震知识,这算个缺点吧?这堂课讲得还是不错的,比如教室的设备甚至深入到多媒体、投影、摄像头,节能深入到节能材料,深入到经济上的性价比。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提问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岩石,想研究岩石,这个学生也可能不知道老师备课的内容是要讲〃教室〃,但是老师很快把他的问题扭过去了,因为这堂课不是这个主题。这里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教这堂课要求老师的知识非常渊博,学生爱好涉及的是大自然,老师讲的是〃教室〃,而对学生好奇的大自然应该给予积极回应。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应因势利导,问他看过多少种岩石,知道名字吗?老师就可以讲岩石的分类:沉积岩〔4〕、岩浆岩〔5〕(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6〕,启发学生热爱岩石,从而热爱地质。我不是让老师把原来备课的内容改变,而是因为学生想听的是大自然,老师要讲小空间,用简练的语言和提问的方式回答大自然的问题是必要的,而且并不困难。最后,老师展示了这个学校的研究成果,三十五中做过园林研究,做过抗紫外线的研究,做过冬小麦的研究,做过城门与城墙的研究,做过节水灌溉的研究,做过环境因素和生物的研究,还有很多学生获奖。这是一堂很好的课,但老师可以更放开一些,不要求老师是万能的,老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带回去思考,下次再给他们解答。第四堂听的是地理课。老师用提问的方法,问学生暑假到过哪些地方。我真没想到学生到过那么多地方,不仅是国内,而且到过国外。我仔细翻了课本。这门课把我们过去的地理与自然地理合并了,甚至扩展到把地理、地质、气象、人文结合起来,是一本综合教材,可能现在学地理的时间要比过去少了。但是讲华北时一下子我就听糊涂了,因为课本讲的既不是自然分界,又不是经济分区,也不是行政分区,华北怎么把陕西、甘肃和宁夏包括进去了?课本对中国区域划分的依据不足,无论是自然的、经济的还是历史沿革的划分都没能讲清楚,有的是错误的。此外,课本关于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