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时代-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那就是经济利益决定论。我们要看每一个阶段,各个力量中心是在什么情况下,经济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然后产生什么样的利益动机,这种利益动机导致大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演变成战争,演变成原有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然后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刚才晓宁讲的这个问题,各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的利益动机在什么地方?经济利益动机在什么地方?实际刚才湘穗讲的,不同时代战争形式,也是特定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经济利益不同,经济发展形式不同,最后也决定了国际的政治关系不同,外交关系不同,以至战争模式的不同。所以需要从多角度讨论问题,乔良、湘穗是军事专家,晓宁是国际问题专家,我是经济懂的多一点,我们这些人在一块,我们从多个角度描述历史演变的过程,描述在不同时期的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变迁,以至于通过这次讨论,能够为后面更长远的历史轨迹做出一个粗略的描述。如果我们真有这个本事,能够达到这么一个目的,我觉得那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是承认国家主权像人的生命一样不可随意被剥夺,从1648年以来,国家主权的观念已经存在了350多年,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现在“主权”受到严重挑战和削弱,所谓礼崩乐坏,《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的秩序就彻底解体了。国家间全凭胳膊粗、嗓门大说了算,那就进入战国时代了。 王湘穗:为什么会出现这场战争?对这个问题,王建有一个判断,就是由于美国的货币霸权受到了欧元的挑战,美国要通过这场战争打击欧元。我同意王建的结论,但也感到仅分析到这个层次还不够,因为仅从“打欧元”这一点去看倒萨战争,还不能理解这场战争的全部意义甚至说是更为深刻的意义。倒萨战争与近期发生过的其他战争,包括同样是意在打击欧元的科索沃战争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它与或多或少总要维护国际基本秩序的其他战争不同,倒萨战争摧毁了对国家主权最起码的尊重,由此就彻底撼动了国际秩序的根基,也可以说是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彻底解构。尽管人们都知道,战争有权改变一切,但大多数战争改变的只是由谁控制某个地域或世界的主导权。这次倒萨战争改变了现行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基础。 从全球角度看,最初的国际秩序应该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始,因为从那时起才有了主权国家的概念,有了主权国家才能有所谓国际秩序。我不是欧洲中心论者,但我同意目前世界的主导秩序源于欧洲的看法。1648年以前的世界,是个分裂的世界,像中国、埃及、玛雅这样的文明古国都只有地区性影响,因而不可能产生全球性的秩序。30年战争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把王权和神权的边界确定下来,独立的王国成了主权国家。欧洲便开始了全球性扩张,同时也就把主权国家的概念带到全世界。这是欧洲主导着世界秩序的阶段。基于国家主权的世界秩序亦由此开始。尽管说,所谓国际秩序从来都是世界上强权国家设计和推行的秩序,其本质是丛林法则,但有秩序与无秩序相比还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到一战时美国介入欧洲事务,世界开始被欧洲和美国共同主导,从国家关系讲,基本的国际秩序还是按照欧洲模式来设计、运行。到了二战之后,美国实力超过了任何欧洲国家,世界秩序进入了美欧主导的阶段,美国跑到前面去了,美国的发言权比欧洲大,像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由美国主导,但是,美欧的思想体系基本一致,再加上与前苏联的两极对立,美国和欧洲实际上是一家。海湾战争后,特别是苏东集团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世界进入美国主导全球秩序的阶段,而这些正好和王建所分析的东亚地区的大量净储蓄的出现推动美国虚拟经济成熟,也包括晓宁讲的美国式新经济评估体系的出现相吻合。经济根基上的这些变化推进了美国经济体制、技术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也包括新军事模式的形成,这一切为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可能。 科索沃战争的时候,美国还不能完全废弃主权这个标志,是说“人权高于主权”,应该说这和海湾战争“捍卫科威特主权”的理由已有很大差别,但还不能完全不要“主权”,于是把“人权”当成旗帜来用,这可以看成是放弃“主权”的一个过渡阶段。这次倒萨战争,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从国际法角度看,完全是一场对主权国家的侵略战争。萨达姆政权是暴政不假,但你美国有什么权力“替天行道”?更何况,你的理由是“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构成威胁,并不是“替天行道”。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这相当于有人拿枪在大街上自主“执法”,碰到自认为是“邪恶”的人就开枪。 从这场战争中可以看出美式强权主导下的全球秩序的特征,就是美国的安全和利益第一;人权、民主等普世原则第二,它国主权第三。这场战争带有很强的示威性质,它警告所有跟美国对着干的国家,不止是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实际上也包括欧洲,警告欧洲不要再立一个除了美元之外的新货币霸权,如果你要建立的话,我就用动武的方式来阻止你。美国“先发制人”战略从形式上看,是针对恐怖主义威胁,实际上它针对的是所有新的、不确定的威胁,其中也包括来自欧洲的金融威胁,这次战争就带有先发制人打欧元的企图。看来美国对于所有可能危及它目前地位的威胁,包括它原来的盟国也将采取“先发制人”的方式对付,决不会心慈手软。 乔良前面谈礼崩乐坏,我想就是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的“主权”秩序解体了。这几百年算是春秋吧,几家争霸,还有个“主权”概念相当于“礼乐”,国联、联合国相当于“周王室”,现在“主权”一废,联合国靠边站,就没有了公义,也没有了说理和主持公道的地方,国家间全凭胳膊粗、嗓门大说了算,那就进入战国时代了。 当然,现实绝不是历史的照片。全球新战国不会是中国历史上老战国的翻版。可以预计,会存在普遍的对立甚至是激烈的竞争,但不见得一定会兵戎相见,因为仅靠军事手段,解决不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还很可能适得其反,至少是事倍功半。比如这次美国用军事力量打击了欧洲区经济,结果迅速推动法、德、俄轴心的形成,前几天法国国防部长和俄罗斯国防部长会面,法国邀请俄国进入欧洲防务,而俄国极力向欧洲推销它的导弹防御系统,可以看出欧洲的军事整合已经开始。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很可能在不太长时期内就形成可与美国军事霸权一拼的另外一个军事强权,这恐怕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刺激…反应”模式是最基本的反馈机制,美国人提供了刺激,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会做出什么反应就很难说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美国不会只使用军事手段进行今天和未来的战争,即使它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也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的政治成本太高。那么,面对多种“刺激”,各国的“反应”也自然多样,欧洲的重新武装可能是一种反应,转基因食品的标准之争是一种反应,加快欧洲宪章的出台也是一种反应。应该看到,我们进入的战国不是进行传统军事对抗的战国,而是一种泛战争状态的战国——战场无所不在,手段无所不备,群雄尽显其能以求主导世界秩序的战国。谁先认识这一点,谁就能先发现威胁,也就能占有先机之利。 乔良:表面上看,美国从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后,变得越来越无所顾忌,越来越喜欢动辙使用武力。但仔细探究,你会发现,美国并非不分青红皂白,都要抡三板斧。而是精心选择对手,不打则已,打就一定要打出个结果,打出一个杀一儆百的效果来,这样,美式战争就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不跟大国打;二是专打中小国家,并且是在国际上比较孤立的中小国家;三是杀鸡用牛刀,敲山震虎,打小国震慑大国。从十年来四场战争的情况看,美国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它的目的,甚至制造出了一个美国不可战胜、不可与之对抗的神话,这一神话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未与美国对抗之前,心理上已处于下风,或者说美国已确立了一种对别国的心理优势。我这样分析并非要否定美国事实上的强大。但问题是美国其实并没有它显示出来的那么强大,包括心理上也没那么强大。美国从“预防性防御”到“先发制人”战略的出台,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对可能出现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国家或国际势力的担心,所以才要防患于未然。这种心态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脆弱,因为一个真正自信的超大国家是不会仅仅为了自己的心理安全不惜冒践踏国际公理与世界上大多国家为敌的风险的。这是从大的方面讲。具体从军事上讲,有些东西我们应该拨开美式神话的迷雾,洞穿问题的本质。比如说,为什么美国并不真正敢于与大国打仗?因为无论是法德还是俄国,特别是俄国,都有能够让美国有所顾忌的东西:核武器或是核能力,而核武器谁都不可能用,也不敢用,包括美国在内都一样。我们这么看,美国假如没有核大棒作为它的后盾,它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像它显示的,或者像别人以为的那么强大。这从它这次打伊拉克,你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应该说美国的军事力量确实很强,尤其是武器系统非常先进。但是这种先进的武器系统,并没有达到能把所有的大国都打趴下的程度。这一点伊拉克战争一打完大家就看得很清楚了。实际上,以我们对武器的了解,各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武器系统,并不是一个国家技术最高端的部分,因为许多武器用不着最先进的那部分技术,我们知道美军部队装备的电脑常常在286水平,而这做为某些武器的终端就够用了,不必非要豪华到奔3、奔4的程度。比如精确制导炸弹,它并不是一个极其精密的仪器,它们只不过比普通炸弹多了一个GPS,也就是卫星定位接收器,实际上就像一个手机一样,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东西,所以所谓高技术武器系统并不是像人们以为的那么神秘。    。 想看书来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2)
此外,美军即使有从卫星到无人机的全套情报侦察系统,它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战场上瞬息间千变万化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它一开始低估了伊拉克军队,就出现了晓宁说的那样,由于摸不清情况,一个旅居然打不了120多人,原因是什么?它一时摸不清,结果又高估了对手。以美军实际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在它的侦察系统、预警系统这么先进的情况下,对只有120多人抵抗的乌姆盖斯尔的情况都搞不清楚,它如果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作战恐怕就更不清楚了。 李晓宁:美国攻打伊拉克没有像样的战例。 王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是承认国家主权像人的生命一样不可随意被剥夺,从1648年以来,国家主权的观念已经存在了350多年,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为什么美国要率先破坏这个观念?一战、二战,德、意、日对欧亚国家发动侵略,也是不尊重国家主权概念,它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要与原先的霸权国家如英、法、美等国争霸,但是对现在已经拥有世界霸权的美国来说,为什么也要破坏国家主权观念,是出于什么动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就会明白为什么未来的世界是新战国时代,为什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终将会解体。   
从人权战争到“先发制人”战争(1)
“人权高于主权”,更多的是口号。实际上,这底下更多的东西是,各国都在各打各的算盘,也就是第一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 这场表面上针对伊拉克的“先发制人”的战争,实质上也是对欧元区的一场“先发制人”战争。 乔良: 谈这个话题就得先谈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比这次伊拉克战争背景要复杂。由于我们要谈新战国,有些问题就要区别清楚。在我们看来,科索沃战争,不能把它理解成当时欧洲各国都很一致希望打这一仗,所以就邀请美国来打。大国政治有表面的原则。但是,这套原则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我们不能由于有表面的原则和规则,就一味地按原则和规则行事。实际上,在大国政治角逐中吃亏的是哪些大国?是那些没有国家利益意识的大国,最后吃亏都是吃在规则和原则上。由于形成了某种体制,就以为一切问题都只能在体制内解决。体制是被什么支撑的?一定是被某些规则和原则支撑,可是有了体制,又按照规则去行事,结果缺少大国利益意识的国家,率先吃原则、规则的亏。美国和英国可从来不吃这个亏。看看科索沃战争,并不是欧洲人发动的,是谁呢?现在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先是布莱尔极力鼓动克林顿发动这场战争,克林顿很犹豫,为什么呢?克林顿作为一个平民总统,对寡头集团操纵的利益,他的意识不够强,他没有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那么明确,布什这些人一上台,就意识到发动战争的作用,克林顿这方面意识不够强,是在布莱尔强烈的要求下,最后决定迈出这一步,也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呢?就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这道门槛很难迈过去,因为这涉及已被世界各国尊重了350年的主权问题。 如何越过主权去对一个主权国家开战,就得提新口号,设立新规则。对付米洛舍维奇,必须找到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他屠杀阿族人,他搞种族灭绝,他侵犯了人权”。但即使他真是这么做还是在主权范围内行事。你要打击他,就得让你的人权理念高于主权理念才行,就得突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来形成了350年的主权原则。在布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