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有氧信息 >

第2部分

有氧信息-第2部分

小说: 有氧信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那些发明语言和文字的人也无法预料到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和阶级的出现,语言和文字逐渐演化成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具有了鲜明的垄断性。为了稳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官方和民间的话语体系逐渐分裂开来,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与民间语言相比,官方的语言更正统、更繁琐、也更晦涩。官方很多的古籍都需要后人做注才能让人看懂。糟糕的是,那些做注的家伙也大都是官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因此做注解时所说的话有时和原文一样晦涩难懂,甚至需要其他人为他的注解再做注。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3)
比如同样是讲三国时候的事,《三国演义》连小孩都能看懂,而《三国志》就必须要借助各种注解才能看明白了。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三国志》是正史,不能相提并论。但同样是讲正史的易中天先生写的《品三国》,就不需要任何注解也能看懂。当然,即便这样解释也有人会反驳说,易中天先生是现代人,讲话当然容易懂。那我们就看一看《诗经》,这部著作够古老了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哪个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
  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被统治阶级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除了造反起义外,就只剩下学习官方文化一途。这些草根出身的学子一旦进入上流社会,往往比根红苗正的贵族更加重视对官方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淡化他们草根的出身。这就使得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鸿沟越来越深。
  学习官方文化,在世界各国都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统治者代代传承的文化有如密码,学子们不付出智力和精力上的巨大代价,是无法真正掌握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学习的过程称为苦读。这些读书人看着难懂的经文,背诵着一知半解的义理,大脑在超负荷运转,无尽的疲惫阵阵袭来,困倦是免不了的。惟一能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就只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励志古训。事实上,这种读书的过程大部分是在大脑缺氧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效率也是极低的。除了极少数十分聪明的人能够在这种近似炼狱的折磨中脱颖而出,大多数参与官方考试的人都只能落个名落孙山的下场。
  在此期间,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学术阶层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特有的语言,这些只有内行才懂,我们外行看懂了字也看不懂意思的语言被称为术语。凭借着一串又一串的术语,以及尽可能正式繁琐的叙述方式,学术界也慢慢地构筑起无氧信息的屏障,把学术成果严密地保护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以及被统治阶级与出身划清界限的需要,都促使官方语言越来越晦涩难懂。无氧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至为深远。有史可查的大部分人类历史都是官方的无氧信息唱主角的年代。
  但是,即便是无氧信息扮演主角的时代,有氧信息也仍然在民间蓬勃地发展着。《诗经》就是记载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集。当然,古代平民大部分的说话方式我们都不得而知了,因为他们既没有留下声音,也没能留下文字。但我们起码应该能够想像到,那些种地的农民、服徭役的劳工、卖杂货的货郎不会说着晦涩难懂的语言和他们身边的人对话就是了。
  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逐渐传播开来,来自民间的有氧信息才前所未有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最先向无氧信息提出挑战,试图扶持有氧信息的,并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拥有一部分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他们提出要提高民间文化和民间语言的地位。让有文字记载的东西更多的贴近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为少数当权者和少数象牙塔的知识分子服务。
  为平民请命的知识分子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很快,世界各国的官方语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民间崛起的文化的冲击。尽管各国统治者都想法设法地维护官方的无氧信息,拒民间语言于千里之外,但结果却是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快速融合。这场战争,最终以有氧信息的载体——也就是民间语言的胜利而告终。长期以来一直被压制、被忽略的老百姓日常用语终于取代了官方语言原本的地位,成为主流文化。

第一章 不要让你的大脑缺氧(4)
在中国,这个变革的过程是通过“新文化运动”完成的。其中,又以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影响最为深远。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随着我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那种晦涩难懂的无氧信息越来越难以在如今的信息社会生存。客观上,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难以理解和消化的思想的读者,也越来越少。用最少的时间,以最便利的方式,吸收最多的信息,是所有信息接受者的共同要求。这使得习惯了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的人,也要慢慢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向有氧信息制造者看齐。
  人类文明,从有氧信息开始,后来进入到无氧信息时代,最后又回归到有氧信息时代,正好是一个循环。这是历史的必然。
  3。你想拥有有氧信息吗?
  既然不同的书籍会让大脑产生不同的耗氧量,那么我们该怎样防止大脑进入疲惫、困倦的缺氧状态呢?
  答案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有氧信息。
  那什么是“有氧信息”呢?
  也许你更熟悉的“有氧”概念是“有氧运动”。与举重等需要憋气的运动不同,游泳、慢跑、做体操都需要你在运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呼吸,从而及时地更换细胞中的废气和垃圾,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有氧运动。
  在这个人们高度重视身体健康的时代,几乎没有人不了解有氧运动的概念。也没有人不渴望经常进行这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方式。如果你真的需要有氧运动,那么你也一定需要有氧信息。
  有氧信息的概念与有氧运动十分相似,有氧信息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大脑供氧充足的信息。那些让你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的好书便是典型的有氧信息。
  与有氧信息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是无氧信息。它们像无氧运动一样,会迅速地消耗你大脑中的氧气,从而让你感到疲惫和困倦。那些让你哈欠连天、昏昏欲睡的信息显然都应该算作无氧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判断一种信息是有氧还是无氧的前提是,我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处在正常水平。如果你喝得酩酊大醉,那么无论多么有趣的信息也无法引起你足够的注意,不用多久,你就会进入梦乡。同样,如果你的心情十分糟糕,那么你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外界提供的信息上。这些情况下发生的疲倦显然与信息自身的形式和内容无关。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产生的刺激效果会有所不同。比如一本经济学书籍,在那些对经济学不感兴趣的人看来,有如天书,用不了多久这些阅读者就会进入梦乡。这本书对于他来说就是无氧信息。但是对于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可能看上三四个小时仍然兴趣盎然。这本书对他来说就是有氧信息。
  即便存在这样的差异,大多数人对于有氧信息和无氧信息信息的感受却是相通的。那些晦涩艰深的文章很少有人愿意读,而表达着同样意思的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的文章却经常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阅读信息之前,有选择地过滤掉那些有可能让我们的大脑陷入无氧状态的无氧信息,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能够让我们的大脑持续健康工作的有氧信息身上。
  如果我们本身就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我们更有义务尽可能地为我们的读者或受众传递有氧信息,这不但会让我们的读者和受众更加容易和我们沟通,更重要的是,这些由我们传递的信息会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而作为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的我们,也会从这种良性的信息传播中得到巨大的收获。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1)

  1。你喜欢哪个花木兰
  提到花木兰,很多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那篇著名的《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如果你问问老外,他们给你的回答很可能是由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大片《花木兰》。这部动画片借用了传奇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但风格却是美国好莱坞式的:夸张、幽默、华丽的场景、英雄主义和爱情,一个也没有少。当这部电影在全球影院热映的时候,很多中国人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借这个机会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文化。但另一方面,这次文化传播却是由美国人完成的,而且传播得有点走了板,山姆大叔的味道浓了些。
  为什么人们更愿意看美国的《花木兰》电影而不是中国的《木兰辞》呢?
  提到朱元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提到《明史》,很多人就开始摇头了。2006年,在中国最大的论坛之一——天涯社区里,一位叫做“就是这样吗”的网友(后改名为“当年明月”)创作了一篇历史帖——《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用的是再通俗不过的白话文,讲的是明朝的那些事儿。这篇帖子在天涯迅速走红,两个月内,点击率过百万,回帖过万,其飙升速度超过了当时狂飙猛进的中国A股。很快,出版商们找上门来,并正式出版了《明朝那些事儿》。
  为什么人们更愿意看《明朝那些事儿》而不是更为严谨、正规的《明史》呢?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太多太多。无论是《花木兰》的成功热映,还是《明朝那些事儿》的迅速热卖,都与我们接下来即将提到的三个魔法元素密切相关。任何信息的迅速传播都要通过这三个神奇的魔法元素来实现。尽管这三个元素往往同时出现在信息中。但它们并不总是相伴而行。极个别情况下,你只要对其中一个魔法元素下足功夫,便可以取得成功。但是如果这三个元素全部缺阵,那将意味着失败。
  即便信息内容大致相同,只要更多地为信息注入这三个元素,它就会大放异彩,迅速地从内容相同的信息载体手上抢夺大量的注意力。
  掌握了这三个魔法元素,你将能够轻而易举地解释为什么阅读《三国志》的人永远没有阅读《三国演义》的人多;阅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人永远没有阅读《时间简史》的人多;阅读《论语》原著的人没有看《〈论语〉心得》的人多。
  左右我们注意力的因素以及左右我们对信息接受程度的因素,就隐藏在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中。在表达相同内容的信息中,我们更喜欢那些让我们易懂的,而不是费解的;我们感兴趣的,而不是乏味的;对我们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信息。
  有趣、简单、实用——就是我们前面一直在谈的神奇的魔法元素。是它们共同构成了有氧信息。尽管这三个元素看似十分平常,但它们集结在一起迸发的魔力足以化腐朽为神奇。一则从来无人问津的信息,也可以在三大魔法元素的帮助下吸引众多的眼球。也正是凭借这三种隐藏在信息背后的神秘力量,有氧信息才能够在这个信息传播过量、注意力空前紧缺的时代中屡屡脱颖而出,引发我们的关注,并迅速传播。
  2。谁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记得这句话吗?

第二章 让你无法抗拒的三个魔法元素(2)
我们总是倾向于对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倾注极大的精力,且不知疲倦。有的人读专业书就犯困,但看起小说来却能够不眠不休;有的人看严肃的电影批评就头痛,但对于看电影本身却能乐而不疲。这种让人不知疲倦的东西,就叫做兴趣。所有的有氧信息都是有趣的。有趣——是有氧信息吸引我们的第一理由。
  从理论上讲,这也十分容易理解。我们的大脑在面对感兴趣的信息和不感兴趣的信息时,工作效率和状态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在面对乏味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进行工作,而由此产生的代谢废物也非常多。这样的话,缺氧的大脑自然非常容易向我们的神经系统发送疲倦的信号,表现就是哈欠连天。但是,当我们的大脑面对兴趣盎然的信息时,消耗的氧气量就要小很多,而刺激神经保持清醒的物质也会从我们的大脑中分泌出来,所以我们的大脑自然能够进行长时期、高效率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同样一件事,在一部分人看来十分有趣,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却乏味得很。现在的孩子们都很喜欢漫画,但他们的父母却大多对这些漫画不感兴趣;很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但那些专门做网络游戏代练的人却对那种在虚拟世界中无止无休的砍杀感到反胃。
  为什么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人那里产生了如此大的反差呢?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大多数人的兴趣点都是不尽相同的。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给了很多信息传播者以借口:为什么自己提供的信息大多数人都不感兴趣呢——因为大多数人生来就没有这方面的细胞,所以无法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截止到目前,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已经狂销了400万册。难道这400万购买了《品三国》的读者都是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人吗?霍金的《时间简史》的总销量是2 500万册,难道这2 500万名读者都是对现代物理学十分感兴趣才购买《时间简史》的吗?
  有氧信息原则颠覆了我们传统上对于“兴趣”这个词的理解。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认为人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是因为它的内容:比如人们看物理方面的书是对物理感兴趣。但我们忽视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时候,引发我们兴趣的,不是信息的内容,而是信息的形式。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多数人对事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