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职场礼仪-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刚好有别的朋友要见你,你们可以另约地方。除非经过主人同意,否则不要随便把自己的朋友叫到他人家中。
在别人家里不要待太久,以免打扰别人休息,尤其是第一次到对方家中。除非对方留饭,否则不要等到别人快吃饭或要开始做饭的时候才开口告辞。否则人家当面不会说什么,背后指不定会有多大意见呢。
当年,日本侵略了我国东北,萧军、萧红流亡到了上海。由于人生地不熟的,他们与帮助他们的鲁迅成为挚友,经常到鲁迅家中做客,而且一坐就是大半天。
有一回,鲁迅先生生病了,躺在阁楼的上面,许广平隔一会儿就要给他端药送水。结果,两萧又来了,说是看望周先生(也就是鲁迅),结果一坐又是大半天。鲁迅要休息,他们便在楼下闲聊,聊得许广可也不耐烦起来。但考虑到他们在上海也不认识别的人,许广平便没说什么,但内心还是有很大怨气的。后来,许广平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还对他们颇有微词。
聪慧如两萧者,尚且会在礼仪方面犯这种低级错误,何况他人?
怎么判断对方是否欢迎自己呢?如果对方说话时不看着你,不停地看表,或者坐立不安,你就要意识到对方可能有事,自己应该告辞了。
走的时候,你作为客人,要主动伸手握别。如果你是主人,就不能先伸手,因为这相当于催人赶紧走。走的时候,记得检查一下随身物品,要不然告别的时候依依不舍,过一会儿折回来了,又得道一次别。这一次道别可就不见得会像第一次那般情浓了。
本节要点:
去拜访朋友,最好预约一下时间。
给朋友打电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才是不见外。
如果想聚一聚,最好当场定下时间,很多时候,择日不如撞日。
去别人家做客,要学会察颜观色,除非对方留饭,否则不要等到别人快吃饭或做饭的时候才告别。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后记 我们需要的都是学习
说到礼仪,其实我是很惶恐的,因为在生活中,我见过很多人失礼的地方,也被很多人批评过“不懂事”、“不懂礼貌”。
正是这种惶恐促使我不断反思、观察和学习,一次次摔倒,再一次次爬起来。每一次疼痛的背后是成长,每一次成长的背后则是庆幸:幸好我遇到的是好领导、好同事,否则我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种既惶恐又庆幸的感觉伴随了我整个写作过程。一方面,我看到许多跟我当年一样青涩的年轻人犯错时,忍不住想提醒他们一下,帮助他们一下,希望他们少走我当年的弯路;另一方面,我内心充满了对“资格论”的恐惧——我们这个社会是讲“资格”的,我凭什么说别人做得不对?我又凭什么可以教人东西?我又不是专家,也不是什么权威!
我想,最适合我的一个词可能是“分享”。结合我的所见所闻,结合我的惨痛教训,结合我的所思所想,跟朋友们聊聊我所知道的职场礼仪。这些东西不见得都是对的,更谈不上全面,但却是我以及我朋友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拧去水分,剩下的都是干货。
可能是毕业于政法院校的缘故吧,我有时候讲着讲着就容易流于愤激了,有时候又显得有些世故。有个校友就说过我太“复杂”,而事情的起因是我帮他找过一份工作。
有一天,他跟我说他想跳槽了,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我问清他的情况后,给他推荐几家单位,并叮嘱他说:“你说不说是我介绍的都无所谓,但你请人家帮忙后,一定要说声谢谢。哪怕最后不去他那儿上班,也可以跟他交个朋友,有事没事常联系。”
他满口答应,但以我对他的了解,他基本上不会照做。他去其中一家单位上班后,就再也不会跟其他几位联系了。过了俩月,当他在新单位安定之后,我问起他此事,发现他果然忘了。倒是我那几位朋友,一段时间后还会反过来问我:“你上次说的那位朋友后来怎么样了?还来我这儿上班吗?”
我知道后挺生气的,批评他说:“你平时倒是挺‘清高’的,不屑与各方面的人往来,但是事到临头呢?还不是得到处找人?找人帮忙不丢人,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但是过河拆桥就有点儿不对了。”
可能是“过河拆桥”几个字刺激到他了,他也有些激动:“我这不是最近忙吗?”
我说:“有事拍马屁,没事不联系,这还不算是过河拆桥?”
我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这位校友平时没少说我拍人马屁。他自视甚高,我行我素,平时不屑与人交往,我那些抽烟、喝酒、递名片的行为,在他眼中分明成了阿谀奉承。当我劝他改一改的时候,他说我思想太“复杂”。但是当他需要帮忙的时候,他又何尝“简单”过?
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说:“予岂复杂哉?予不得已也!”若是可以一辈子待在象牙塔里,不愁吃穿,你以为我想这样?退一步说,难道你跟教授、学者打交道,就不需要讲礼仪了?他们就不食人间烟火了?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被迫变“坏”了,而是我们过去接受的礼仪教育太少了,一时半会儿还不习惯,“事君以礼,人皆以为谄也。”
或许我们都不需要改变本心,我们需要的只是学习。
不学习礼仪的话,你可能还是高举着酒杯向人敬酒;不学习礼仪的话,你可能还是先让客人进电梯,然后让电梯撞他一脸;不学习礼仪的话,你可能还是拿小勺舀着咖啡喝。回到第二章那个乘车问题上:如果是你的朋友开车来接你和另外两个人,有人坐在前排右侧,可他中途下车了,你坐在后排右侧,这时候要怎么办呢?
正确的做法是,你也要下车,然后坐到前排右侧;原来坐后排左侧的,则挪到你的位置上。这就像排队等号一样,前面的人走了,后面的人就一个个跟上。但是不学习礼仪的话,绝大多数人会忽略这一点!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时代变迁,“礼”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却始终没变。在礼仪这个课堂上,我充其量只是一名中学生,讲的或有不到的地方,还请各位“校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