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

第41部分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第41部分

小说: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羙和李大亮率领大军悄悄绕过定襄不久,就听说李靖带领奇兵袭破定襄城,颉利败退至紫河屯。
  李世羙感叹地对李大亮说道:“三千兵马就能击走颉利的十余万大军,李尚书真是有胆啊。
  大亮,下一仗就看我们了。
  我们要加快行军步伐,及早到白道设伏。”
  李大亮道:“李尚书神机纵横,他会算着我们到达白道的时辰再开始下一步行动的。”
  说完,他下令后军轻装前进,兼程赶往白道布阵。
  白道处于阴山山脉的东段,周围山势连绵,中间一条峡谷蜿蜒伸向山北,是通过阴山的一条便捷要道。
  颉利要想遁入大漠,必须经过此路,否则,只能从其他处翻山越岭,而那路途之难,自会让颉利却步。
  

颉利兵败遁阴山 唐皇心动调萧后(5)
李世羙一马当先来到白道口,仔细观察这里的地势后,与李大亮商量道:“颉利身带数十万人众,不可能一口吃下。
  我们堵其去路,再设法吃掉其中一部分,即达到此行目的。
  大亮,我们可到谷内五里处布阵,你带领人在山腰处设伏,我带人在谷底垒起石阵,迎面却之。
  待颉利入谷后,我先迎头痛击,你听号令及时扎起布袋。
  怎么样?”
  李大亮依言前去布置,不到一个时辰,随行唐军尽数入谷,口外没有丝毫唐军踪迹。
  定襄的李靖到时果然发动,他与张公谨一起大驱兵马,滚滚而来杀向紫河屯。
  那颉利等人已成惊弓之鸟,居于紫河屯多次闻言唐军杀来,一日数惊,这日见李靖已逼近此地,颉利命令留下后队设法阻止唐军的进攻,自己带领大队人马继续向北逃窜。
  想起阴山以北有一处名为碛口的地方尚在自己掌握之中,意欲到碛口固守一阵。
  他令前导队伍加快步伐,快速通过白道越过阴山,向碛口挺进。
  颉利先锋到了白道口,见这里寂静无人,遂放马入谷。
  他们行到五里处,就见谷底迎面垒有一堆石块挡住去路。
  这堆石块有数人之高,遮挡了北面的视线。
  这帮人先在石堆旁愕然了一阵子,为首之人见后面来人越来越多,遂大喝一声:“都愣在这里干吗?大家全体下马,搬开石块,腾出道路。”
  突厥兵如梦方醒,乱糟糟地下马前去搬运石块。
  这堆石块看似不少,然经过他们搬运,半个时辰不到就全部被清理完毕。
  突厥队伍经此一阻,后面人拥入谷来,使谷内显得拥挤不堪。
  这时,颉利也到了谷口,见前方拥挤不能前进,就在那里暴跳如雷,喝令身边亲随一人前去问询究竟。
  颉利前锋开始上马行进,在谷内又行有半里地,就听一声炮响,唐军如天兵天将一般站立在前方的道路上。
  为首一人,正是他们熟识的李世羙,在其身后,一排排的硬弓张箭以待,一列列的枪槊排列如林。
  那李世羙将手势猛然向下一砍,就见箭弩如雨般射了过来,站在高坡处的唐军也向这边投掷短枪。
  一时间,突厥兵阵内哀号声起,一片混乱。
  后面的突厥兵见势头不好,纷纷喊道:“有唐军伏兵!有唐军伏兵!”拥挤之中其坐骑无法调头,他们只好跳下马来,跌跌撞撞折头向谷外奔去。
  乱军之中,又听一声炮响,随后爆出震天价呼喊,谷两端的山腰处又现出大队唐兵。
  他们或张弓射箭,或投掷石块,使谷底的突厥兵受创更重,谷底一片鬼哭狼嚎的声音。
  这些突厥兵见前有阻挡,两侧有埋伏,更加拼命向谷口逃窜。
  无奈人多拥挤,愈来愈挤成一团,退却速度更慢。
  谷口之处较之谷内更为狭窄,突厥兵到了这里更加腾挪不动,一些人被推身倒,竟被踩死。
  蓦地,谷口山顶滚下了无数石块、圆木,砸得谷口处的突厥兵血肉横飞,石块、圆木横七竖八地堆积在突厥兵血肉之躯上,渐渐垒成小山,闸断了谷内外的联系。
  一将站立在左侧山腰处,其指挥若定,右肩上还伏着一只鹞鹰,自然是李大亮了。
  李大亮见谷内残存有二万余突厥兵,其不忍见他们悉被杀死,因唤来数十名会突厥语的兵士,令他们用突厥话齐声向谷内喊叫:“你们若想活命,须弃械蹲下。”
  听见喊话的突厥兵果然抛掉兵器,就地蹲下,双手抱头乞降。
  唐兵见状,顿时停弓不射。
  很快,五里余的谷底里,突厥兵皆蹲伏不动,惟有那些无人驾驭的马匹在谷内乱窜。
  谷外的颉利见中了唐军的埋伏,立即号令全军沿阴山山脚向西逃窜,然后拣阴山低伏处,相机逾过阴山奔向碛口。
  这时,李靖的大军也掩杀过来,颉利只好又分出二万突厥兵前去抵挡,自己带领突厥人众没命逃跑。
  

颉利兵败遁阴山 唐皇心动调萧后(6)
翻越阴山时,其随带粮草丢失殆尽,一些老人妇女也掉了队,元气大伤。
  颉利好歹逃到了碛口,见自己身边原来的三十余万众仅剩下十余万,兵力也损失大半,不免黯然叹息。
  北方有薛延陀、回纥、契丹等部落在那里虎视眈眈,若后面的李靖带领唐军穷追不舍,自己就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局面。
  思来想去,觉得只有向李世民屈下身体,行缓兵之计观后面动静,再定下步行止。
  他召来执思失力,遣其入长安向李世民谢罪,愿意举国归附。
  李靖和李世羙在白道合兵一处,此役,生擒突厥人五万余,并获得大量金珠宝贝。
  温彦博那日因长孙无忌误带刀入宫之事,找到戴胄传达了李世民的旨意,并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也说了一遍。
  戴胄听完,目视温彦博道:“温令,你位列宰臣,如此处分此事,你以为合适吗?”
  “校尉检查入宫之人,为其例行职责,长孙无忌因皇上急召,误带刀入宫,是无心之失。
  若校尉认真检查,断不会发生此事,所以校尉该死。”
  戴胄心里有气,觉得温彦博处此高位,实在不该说出这等话。
  长孙无忌是无心之失,那名校尉就是有心之失吗?莫非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可以与平常人不同吗?他斜眼问道:“温令,你所说之话是皇上的意思?还是你的意思?”
  温彦博一时语塞,觉得不好回答。
  若说是皇上之意,可李世民并未有明确旨意,但有一点很明确,他断不会因为此事而斩了长孙无忌之头。
  若说是自己的意见吧,李世民说过此事让戴胄剖断,亦不合适。
  他“嘿嘿”干笑了一声,说道:“皇上的意思由你来处理。
  事关刑罚,如何办理此事,毕竟要由大理寺拿主意。”
  戴胄点点头,说道:“如此就好,我即刻入宫面见皇上。”
  大理寺位于皇城的最西侧,与顺义门相临。
  戴胄出了大理寺折向北行,很快就到了广运门,得到准许后入宫城去见李世民。
  李世民知道戴胄的来意,其时他正与房玄龄、杜如晦一起议论北境战事,因示意戴胄先候在一旁。
  杜如晦简要地将李靖袭破定襄城的事儿说了一遍,李世民闻听欣喜若狂,赞扬李靖道:“李药师以骑三千,夜取定襄,如此之帅才及战例,古未有之,足以洗雪渭水便桥之耻。
  玄龄,可下诏大赦天下,大?五日。”
  房玄龄道:“臣遵旨去办。
  此次北境之战,可谓水到渠成,破突厥必矣。
  李药师以少胜多,这份功劳尤为可贵。
  陛下,臣以为也可下诏嘉奖前方将士。”
  “好,你一同来办。”
  李世民侧头看到杜如晦那蜡黄的脸色,心疼地说道:“如晦,你这一段时间累得不轻,前方粮草转运之事进行得如何?”
  杜如晦咳了一声,有气无力说道:“粮草已经备齐,由侯君集专力转运,此事无大碍,望皇上放心。
  李靖取得定襄大捷,以后的战事只要有粮草作保障,应该很顺利。”
  李世民点点头,柔声道:“是了,打败颉利仅是时间问题,这一点确切无疑。
  如晦,你的弓弦连日撑得太满,眼下大事已谐,你可回府休息休息,将身体调养一下。”
  “谢皇上关心。
  臣这些日子感到气息短促,做事有点力不从心,如此,臣就告假数日。”
  房玄龄和杜如晦躬身告退。
  戴胄走上前来,向李世民祝贺道:“李靖取得定襄大捷,亦是皇上之福。
  臣乍一听此消息,心里很是欢喜。
  自今以后,我国北境无人骚扰,则是百姓之福音。”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道:“定襄大捷仅是一小胜,要想彻底解决颉利,还要看下步行止。
  历代以来,北境为祸乱之渊薮,前代多次修筑长城,盖为此也。
  

颉利兵败遁阴山 唐皇心动调萧后(7)
眼下###厥势衰被灭,今后难兴风浪,然北面的薛延陀、回纥等部落,其势力强盛之后,难保他们能安安静静,与我国和睦相处。
  此战之后,如何定下靖北方略,还要细细思量一番。”
  谈到这个问题,戴胄只有听讲的份儿,毕竟不为他所长。
  李世民见戴胄没有答话,方悟他不是谈此话题的对象,不禁哑然失笑,问道:“戴卿,你有何事要奏?”
  “温令向臣传达了陛下的旨意,因见事关重大,特来找皇上讨一个主意。”
  “你的主意向来坚定,还要找朕来讨吗?”
  “温令提出一个意见,臣觉得如此处分不合适。”
  戴胄接着将温彦博的话复述了一遍。
  李世民并不迟疑,回答道:“这很好嘛,无忌尽管是无心之失,也给予他相应的惩罚,很是公平。”
  戴胄当场反驳过去:“臣的看法恰恰相反,以为这样最不公平。”
  李世民坐了下来,对戴胄的态度并不动怒,缓缓说道:“最不公平?好嘛,只要你说得有理,可以从你的意见。”
  “陛下,齐国公因奉旨觐见,误带刀入宫,此是无心之失;那监门校尉没有察觉,既而发现,追而夺之,亦是无心之失。
  由此来看,二人所犯过失是相同的。”
  李世民点点头。
  “温令所提意见,以监门校尉守把宫门有失其职,罪当处死,却对齐国公罚铜了事。
  《武德律》中言道:‘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
  ’齐国公与监门校尉相较,其位极尊,理当严于守法。
  如此一死一罚,显失公平。”
  李世民肃然道:“无忌奉朕旨意,误带刀入宫,难道因为此事,就砍了无忌之头不成?不说无忌是皇后之兄,自太上皇起兵以来,无忌之功大焉。
  若因此小事砍其头,天下之人定会说朕赏罚不明。”
  戴胄强项道:“陛下若论齐国公之功,非大理寺能决,须由皇上颁下旨意;若是依律处之,将监门校尉杀之,而仅对齐国公罚铜,实在站不住脚。”
  李世民略一思索,叹道:“戴卿所说有理。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岂能因为无忌是国之亲戚,便欲枉法啊?只是因此杀了无忌之头,朕说什么也不答应。
  戴卿,你要好好替朕想一个法子。”
  “陛下这样说,是让臣枉法啊。”
  “这怎么能称为枉法?法之精神为公平,只要不失了这条原则,就是没有偏离法之轨道。”
  “如此,臣说出一番道理,望陛下详查。
  若齐国公因罪罚铜,则那名校尉也罪不当死,让人训诫一番即可。
  如此,就相对公平。”
  戴胄说出这番主意,有替长孙无忌开罪的意思,已经违了他素日里依法秉公处事的风格。
  不过再退一步想,若死搬教条因此斩了长孙无忌之头,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世民笑容上脸,说道:“这样很好嘛,只是如此一来,太便宜了那名校尉。”
  他略一思索,又说道:“朕前次让玄龄、无忌为主以宽平的原则厘改《武德律》,看来这‘宽平’二字很重要。
  像人误带刀入宫,不问原因就砍其头,还是苛刻了一些。
  戴卿,你出宫后立刻找到玄龄、无忌,向他们转述朕的言语,此条也要厘改。
  依次类推,诸如此类严刑苛律,能删则删,能减则减。”
  戴胄躬身领旨,然后退出宫外。
  他不虚此行,总算挽回了校尉的一条性命,心中甚慰。
  至于今后断案时,他会奉行李世民的宽平慎刑之旨意。
  此后数年,戴胄主持大理寺轻易不判死刑,也算是从今日埋下了伏笔。
  那康苏密与萧后、杨政道一同来京觐见皇上,李世民在两仪殿的西偏殿接见他们,他阅罢李靖的来书,目视康苏密道:“你引萧后归了大唐,功劳很大,朕赏你为御侮副尉。”
   txt小说上传分享

颉利兵败遁阴山 唐皇心动调萧后(8)
说完,令人带领康苏密去见史大柰。
  今后突厥降人越来越多,李世民还没有想出一个妥当的法儿,就先把他们安排为史大柰的属下,归其节制。
  李世民眼光又视向萧太后及杨政道二人,那杨政道年尚幼稚,其拜伏殿前,身子颤抖不已,一句话也说不囫囵。
  萧后却是个见多识广之人,她毫不惊慌,从容走到李世民案前,屈膝下拜道:“臣妾萧氏见驾,愿陛下万岁!”其话语一出口,几似那呖呖莺声,婉转可爱。
  李世民不禁一愣,心想你不称罪人,反称臣妾,有点特别,遂垂目细细打量她。
  只见萧后髻鸦高拥,鬟凤低垂,领如蝤蛴,腰似杨柳,还有一双莲钩儿,从裙下微微露出,差不多只二三寸,观其年龄,约三十出头,他暗暗奇怪,心道:“萧后虽有美名,但至今也有四十余岁了,为何尚这般年轻袅娜,莫非假冒不成?”
  遂开口问道:“你果是隋后萧氏吗?”
  萧后称是。
  李世民又道:“既是隋朝萧后,请即起来!”这一刻,李世民忽然急切地想看看萧后到底是什么模样。
  萧后谢恩一声,然后袅袅婷婷站立起来,立在一侧。
  李世民仔细端详,只见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眉不画而翠,面不粉而白,唇不涂而朱,眼似积水,鼻似琼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