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

第38部分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第38部分

小说: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0年初春,他找到一位同乡,借了一块大洋,将它兑换成铜板,分摊为每天十八个铜板的生活费,开始了他的中篇小说《铁恋》的创作。小说写的是以海陆丰农民暴动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在《铁恋》将近脱稿时,他的生活费所剩无几,就给南强书局写了封求援信,意思是说,小说交稿的第二天,就预付部分稿酬。当他写完这部小说之后,身上只有一个铜板了,只得用白水充饥。他将小说初稿交给南强书局。第二天就通知他去领稿酬。事后他才知道是书局特约编辑冯铿审阅了他的书稿,决定出版的。
  《铁恋》出版后,冯铿约见他。冯铿直率地说:“我第一次见到你的名字是在《乐群》杂志上,你在那篇《通讯》,称共产党是‘新的太阳’,我觉得很有新意。”或许是这种新颖的提法,使冯铿很快就拍板出版他的小说的。不久,他又认识了钱杏村(阿英),在《铁恋》出版后,钱杏村还介绍他加入了“左联”。
  马宁加入“左联”后,与冯铿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他曾将闽西苏区的见闻,介绍给冯铿听,冯铿很感兴趣地说:“你有亲身经历,怎么不写苏区呢?”马宁在她的鼓励下,以《苏维埃随笔》为总标题,写了20篇散文,发表在李伟森主编的《红旗日报》上。由此马宁又认识了李伟森,并经他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单身汉租赁房屋十分困难。马宁找到一个亭子间,可是房主不租给单身汉。冯铿得知后,就装成马宁的家属,帮助他租下了房子,为马宁解决了难题。
  冯铿牺牲后,马宁写了《记冯铿同志》一文,称冯铿是他的救命恩人和革命的指路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何必低首求同群”:陈师曾与齐白石
陈师曾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原名陈衡恪,号朽道人,后更名为陈师曾。1876年3月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他六岁开始学画,跟随其祖父陈宝箴和父亲陈散原在湖南时,曾得到长沙书画界名流的指点,使得他的艺术天分得以开掘,显现出非凡的造诣。陈师曾还是大画师吴昌硕的高足,得到过吴昌硕的亲传。他的大写意花卉画,笔势雄健,气魄雄伟,设色瑰丽,颇具吴昌硕的风采。
  1902年陈师曾带着三弟陈寅恪东渡日本,先后在弘文学院和东京美术专科学校求学,1909年回国后,先后在江西、江苏、湖南的教育界任职。从1914年起,开始在北平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和在北平国立高师教授图画。
  1917年的夏天,齐白石应老朋友樊樊山的邀请第二次到北京卖画,住在法源寺的藏经楼。一天,齐白石正在伏案作画,忽然进来一个30多岁的人。他自报家门说:“我是陈师曾。从书画店见到你的刻印和画作,才知道你来北京了,特地来看看你。”当年,齐白石到京城卖画,没能得到书画界的认可,甚至有的画家还很瞧不起这个木匠出身的画家。可是陈师曾仔细地看了齐白石的几幅画作,觉得齐白石正处于一个转折的关头,只要从因袭模仿中走出来,彻底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就能成为杰出的画家。于是他特地来会见齐白石。齐白石对陈师曾早有耳闻,一直没有机会相识。今日相见,格外感到亲切,连忙让座,请他坐下。陈师曾很客气地说:“您是前辈,不必客气。”说罢就提出欣赏一下齐白石的大作。白石将他很得意的一幅《借山图》拿出来展现在画案上。
  陈师曾右手抚着下颏,端详着这幅画,思忖了良久说:“您功底深厚,画格也高。只要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自然能闯出一条新路。”齐白石听了心里十分佩服这位年轻人。他们谈了好久,齐白石从这个年轻人的谈吐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教益。陈师曾临走时,为齐白石题写了一首赠诗:
  曩于刻印知齐君,
  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
  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
  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
  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
  无怪退之讥右军。
  画吾自画自合古,
  何必低首求同群。
  这首题诗肯定了齐白石篆刻与绘画的成绩,也指出了他因袭传统的不足,劝导他走自己的路,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它对齐白石形成自己的风格启悟很大。齐白石后来能走出自己的路子,陈师曾也颇有指点之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奖掖青年的好范例:郭沫若与傅抱石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在日本避居期间,结识了到日本深造的画家傅抱石。
  那是在1933年,傅抱石在日本留学时,得知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研究中国甲骨文字很有成就,而这种甲骨文正是他研究中国美术渊源需要探讨的内容,于是就在朋友的帮助下,拜会了郭沫若。两人因此相识并成为经常往来的朋友。
  傅抱石是一位治印高手,他一直想将自己的多年的篆刻编成一个集子出版,这个想法得到郭沫若的大力支持,还找到自己甲骨文著作的出版商田中庆太郎,帮助他于1935年出版了篆刻集《摹印集》,还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同一年,在郭沫若的鼓励下,傅抱石在东京银座举办了个人首次画展。郭沫若为扩大画展的影响,不但为许多画作题写了题款或题诗,还亲自在开幕式上向参观者介绍傅抱石的绘画成就,之后举办了记者招待会。
  1937年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回国投身于抗日的洪流,在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任少将厅长。尽管他工作繁忙,但还时常想念先前回国的傅抱石,曾多次寻找他的信息。直到第二年春天,在江西新余县老家赋闲的傅抱石才得知这个消息。于是前往武汉看望郭沫若。郭沫若对他的到来欣喜万分,设法为他在第三厅安排了个上校秘书的职务。1940年9月郭沫若离开第三厅到重庆,傅抱石也随他来到重庆,到西迁的中央大学和国立艺专任教。
  1947年10月27日傅抱石在上海举办大型画展,郭沫若提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推荐傅抱石。他在《勖抱石:为傅抱石画展作》中写道:“抱石多才多艺,擅篆刻,能文章,精鉴别,书法亦雅静可嘉”,并称赞傅抱石“才力丰裕,学力深厚,功力稳健”,已“迈入大家之林,欧美人士之识画者亦无不讶其独造”。 1958年傅抱石的个人画集《傅抱石画集》出版,郭沫若题写了书名,还为之作序,并在序中提出“我国绘画,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傅抱石。”充分肯定他的绘画成就。
  

乡党挚友反目,分道扬镳:丁玲与沈从文
丁玲和沈从文都是湘西人,前者的家乡是临澧县,后者的家乡是凤凰县。在1925年的春天,他们邂逅于北京时,自然显得很亲近,更何况他们都是热烈地沉迷于文学的青年呢!
  沈从文初次与丁玲会面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丁玲与胡也频生活在一起,沈从文虽然内心里有些失落感,但还是很乐意与他们交往。他们谈话很投缘,几乎无所不谈,很快他们三人就成了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文学,谈论国事,谈论办刊物,也经常在一起吃饭、游玩。
  1928年他们一同到上海,一起住进萨波赛路的一座公寓。丁玲与胡也频住二楼,沈从文住三楼。他们共同创办“红黑书店”,出版《红黑》周刊。1930年“红黑书店”因债务问题倒闭。为了筹集资金偿还债务,胡也频去济南教书。第二年,因宣传革命思想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沈从文当时在武汉大学任教,回上海度暑假。为救出胡也频,他通过胡适、蔡元培等多方活动,但未能成功。丁玲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处境很艰难。沈从文便以丈夫的名义陪同她将孩子送到湖南常德丁玲母亲处抚养。并因此错过武汉大学开学日期,失去了工作,只好赴北京,找了个去青岛大学的教职。
  1933年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沈从文闻讯,在报纸上连续发表了《丁玲女士被捕》、《丁玲女士失踪》的文章,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绑架、陷害作家的不法行径。还曾托胡适通过当年的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营救丁玲,但未能奏效。
  听到丁玲被害的传闻后,沈从文写了《记丁玲》及《记丁玲续集》,回忆昔日情谊。只是1939年9月该书在上海出版时,丁玲已经在党组织的营救下,于1936年9月来到延安,对这两本书一直一无所知。直到1978年冬,丁玲才从一位日本友人那里看到这两本书,她觉得沈从文在书里对胡也频等左翼作家的评价有失公允,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她还对沈从文以低级趣味描绘他们的生活非常恼怒,认为他文章里说他和丁玲、胡也频曾经同住一处,朝夕相伴,给人一种混淆的概念,这样用含混的语言混淆视听,无异于往她的身上泼污水。后来丁玲还听说她被捕后,沈从文胆小怕事,不敢出面营救她的传闻。从而得出沈从文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站在高岸上品评在汹涌波涛中奋战的英雄们的高贵绅士”的结论。这种伤害沈从文的感情之言,挫伤了她与沈从文几十年的情谊,由误解而反目,导致两位老友在晚年分道扬镳。
  

没有蔡元培就没有鲁迅:蔡元培与鲁迅
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与鲁迅同是浙江绍兴人,他们两家还是世交。1904年蔡元培组织光复会时,鲁迅经朋友陶成章介绍加入,蔡元培对这个小老乡很器重。他的提掖几乎重写了鲁迅的人生历史。1912年初蔡元培被孙中山任命为教育总长。他接任后就广纳人才,对许寿裳荐举的鲁迅,当即发函请鲁迅来京就职。后来*迁往北京,*次长趁机网罗亲信,欲将鲁迅除名。蔡元培察觉后任命鲁迅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聘请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还请他为北大设计校徽,沿用至今。此外,鲁迅被聘为中国大学研究员的特约著作员和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也都是蔡元培推荐的。
  鲁迅对蔡元培很尊敬,不管当面还是书信,总是恭敬地以“先生”称之。鲁迅称为“先生”的,除了章太炎之外,就是蔡元培了。蔡元培发现鲁迅喜欢抄古碑,搜集金石拓片,就将自己收藏的《赞三宝福业碑》、《高归彦造像》、《丰乐七帝二寺邑义等造像》和《苏轼等仿像老题记》拓片赠送给他。
  蔡元培与鲁迅的关系密切到爱屋及乌的程度。他对鲁迅的弟兄也很关心。蔡元培得知周作人来到北京,就聘为北大人文科教授。周建人因受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排挤,蔡元培就将周建人荐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蔡元培对鲁迅思想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他执掌北京大学后,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蔡元培聘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随之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迁移北京,使得这所弥漫着陈旧气息的最高学府,开始呈现勃勃生机,为鲁迅思想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背景,使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白话小说,得以由《新青年》面世。可见,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哺育了鲁迅,为鲁迅的大展宏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是蔡元培对我国文化界的一大贡献。
  1936年10月鲁迅病逝后,蔡元培参加了鲁迅治丧委员会,举行葬礼时,亲自执绋送葬。《鲁迅全集》编纂好后,蔡元培致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请求送审时开放绿灯。蔡元培为这部全集写了序言。序言中对鲁迅的创作和学问推崇备至。这些评价出于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之口,更让人感到其分量之重,情感之真,至今看来仍令人感动不已。许广平对蔡元培为鲁迅所做的一切极为感激和崇敬,她曾撰文说:“蔡先生文章道德,海内传颂,鲁迅先生一生深蒙提掖,此次更承为全集作序,知何宗尚,鲁迅先生有知,亦必含笑九泉,岂徒私人之感幸。”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他们有共同的话题:鲁迅与冯雪峰
湖畔诗人冯雪峰是1928年12月9日,经柔石引荐与鲁迅相识的。冯雪峰是浙江义乌人,与鲁迅的故乡绍兴古代都属于会稽郡,冯雪峰非常敬仰这位浙东同乡,就请柔石引见。第一次见这个小同乡,鲁迅说话不多,当时让冯雪峰有些灰心。柔石看出了冯雪峰的心意,就告诉他:“鲁迅对新结识的人总是谈得不多的。”这样才增强了冯雪峰与鲁迅交往的决心。
  后来在交往中,鲁迅得知冯雪峰在翻译*文艺理论著作,非常高兴。共同的兴趣使得他们在接触中有了共同的话题。于是,他们谈话的话题越来越广泛。冯雪峰不仅在鲁迅的指导下完成了苏联伏洛夫斯基的《社会的作家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等*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的翻译,还协助鲁迅编辑文学期刊《萌芽》。1929年2月,冯雪峰为了便于与鲁迅接触,索性就搬到鲁迅居住的*里11号,恰好与鲁迅的住所17号斜对门。有时冯雪峰站在阳台上看见鲁迅没有客人,就到鲁迅家去。他们谈得很投缘,有时候兴致来了,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甚至谈到深夜。鲁迅很喜欢这个比自己小22岁的同乡,对于冯雪峰的执著性格从不计较。他们在交谈时,冯雪峰经常坚持己见,总想在某些争论的问题上说服鲁迅;开始鲁迅接受不了,但冯雪峰仍然坚持摆明自己的道理,最后使得鲁迅能够接受下来。鲁迅与冯雪峰的忘年交非同寻常,冯雪峰作为鲁迅的后学,从鲁迅那里汲取了成长的营养,但同时他又作为鲁迅的战友,对鲁迅发生了影响。
  当时,冯雪峰的文学事业只是掩护,他主要在从事地下党的工作,经费不足,生活十分拮据。鲁迅就采用预支稿酬的办法接济他。正因为冯雪峰与鲁迅的关系如此密切,在1929年9月,当时任*中央宣传部文委书记的潘汉年交给冯雪峰一个任务,让他与鲁迅联系,商谈成立“左联”之事。潘汉年要冯雪峰向鲁迅讲清楚: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这三方面的人为基础,成立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